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国学文化: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哲学名家?

国学文化: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哲学名家?

时间:2019-02-01 00:21:35

相关推荐

国学文化: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哲学名家?

李悝,法家的创始人

李悝,战国初期魏国政治家,生卒年不详,法家创始人,又称"李克",有时也写作"里克"。

李悝约生活在魏文侯至魏武侯时,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的门下。做过中山相和上地守,又曾任魏文侯国相。李悝的贡献,一是辅佐魏文侯使魏国走上国富兵强之路;一是编订了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法经》。

李悝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有《李子》32篇,还有列在儒家的《李克》篇、兵家的《李子》10篇。皆已不存,零简残篇见于《水经注》和《文选》等书。

李悝认为,"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还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他提倡"尽地力之教",主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租谷,创"平粜法",兼顾农人和市民的利益。由于李悝和子夏学派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他的有些作品不免带有几分儒家色彩,并曾被列入儒家。

韩非,法家集大成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出身贵族世家。

相传韩非说话口吃,"喜刑名法术之学",很有才能。曾与秦国大臣李斯同学于荀况门下。当时韩国弱小,常受邻国欺侮。为了富国强兵,他多次向韩王上疏变法,但都未被采纳。之后,韩非写下《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仍然没能引起重视。

后来,其著作传到秦国,得到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的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出使秦国,他上书秦王先伐赵而缓征韩。秦王留下韩非,准备重用。但却被李斯及姚贾陷害下狱,被迫服毒自杀。传世著作为《韩非子》。

韩非是秦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善言辞却善著书。在思想上,他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的理念,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认为君主应凭借权力、威势及一整套驾驭臣下的权术,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其地位,为封建中央集权奠定理论基础。

韩非还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说,主张治国以刑、赏为本,对法律的起源、作用及社会经济、国家政权、伦理道德、自然环境等基本问题都有探讨,为法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邹衍怎样发展了阴阳家的思想

邹衍(约公元前305年~公元前240年),战国时期齐国人,是阴阳家的主要代表。

相传邹衍曾到稷下学宫讲学,号"谈天衍"。他"深观阴阳消息",喜谈宇宙变化。他的"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适应当时大一统趋势,诸侯对其"尊礼"甚隆,甚至做过燕昭王的老师,死于长平之战以后。

邹衍的著作有《邹子》49篇、《邹子始终》56篇,可惜都已亡失;其学说只能从清代人的辑佚书中看到。

邹衍在总结早期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行生胜"的观点。他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转化形式。这一形式说明事物之间有着统一的关系;同时,又存在着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的"五行相胜"的对立关系。

这种五行相生、相胜的特点,不仅表现在自然界的四时变化和万物生息之中,而且体现在人类社会之中。由此,他提出了"五德终始"循环相生的观点。他认为,"天地剖判以来"的历史,按照"五德转移"的顺序,经过了黄帝(土德)、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的更替过程,并预见以后的发展是"代火者必将水"。

邹衍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大九州"说:邹衍以前的学者想象全世界是一块大陆,四围是海,海尽处与天相接;当时的中国(包括七雄和若干小国)几乎就是这大陆的全部;相传这大陆曾经被夏禹划分为九州。邹衍却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所序九州是也。"这便是"大九州之说"。

邹衍是用"先验后推"的方法提出这一学说的。据司马迁所述,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即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由近及远,由已知推及未知,以至于闻见之所不能及的无限广阔世界。

邓析为什么被视为"名家之祖"

邓析(公元前545年~公元前501年)。先秦名家的开创者。春秋末年郑国人,做过郑国的大夫。他反对不许民知争端以及禁止民有争心的礼治,主张刑名之治。

子产治政时,邓析屡屡与之作对,以致郑国大乱,遂被子产杀害。《汉书·艺文志》把邓析列为名家第一,并著录其《邓析子》2篇,但其书已失传,今本《邓析子》为隋唐时抄缀的伪作。

现在所知邓析的生平和言论,见于《吕氏春秋·离谓》。邓析善于利用"刑名之辩"开展诉讼活动,并教人辩讼的技巧和议政的方法。比如,子产禁止议论时政,他就教人们张贴"县(悬)书(张贴公开信)"批评朝政,禁止"县书"时则写信"致书(送意见书)",禁止"致书"则"传书"(把信夹在包裹里送出),因为新的方法有批评朝政之实却并不违反已有的禁令(名)。这反映了邓析关于名必须具有确定性和名实必须一致的逻辑思想。

惠施,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惠施,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思想家,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宋国人。

惠施主要活动于魏国,曾任魏相,并促成魏、齐二王会于徐州,互尊为王,开六国称王局面。魏惠王尊宠惠施,比之于管仲,且欲传以国位。后张仪来魏国游说连横,惠施主张合纵,而群臣及魏王皆听信张仪,惠施被逐赴楚。

后到宋国,得以与庄子交游,并在濠上作鱼乐之辩。惠施博学善辩,他死后,庄子认为再无可言之人。著有《惠子》一篇,已不传;学说散见于《庄子》、《荀子》等书。

惠施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他有关名辩的言论中。他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弱于德,强于物",而且能"遍为万物说"。他的"十事",注意到了万物的差异,强调这种差异的相对性,虽有辩证因素,但陷入了相对主义。他还提出"善譬"的推类方法,揭示了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过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