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金庸擅长的这个技法 使他写的小说 比其他武侠小说更加吸引人

金庸擅长的这个技法 使他写的小说 比其他武侠小说更加吸引人

时间:2018-07-31 11:33:15

相关推荐

金庸擅长的这个技法 使他写的小说 比其他武侠小说更加吸引人

在武侠小说的写作过程中,如果仅仅描述一些武打场面,读者会感觉很干巴巴的,没有多少好看的地方。

因为武打场面是表面的,是人物之间的相互动作。如果能加上人物的心理描写,那么小说的艺术效果会快速加强。

《连城诀》第四章中,金庸使用了大量的描述心理活动的方法,带领读者走向更加深入的情节,因此使这一章看起来,基本上就是心理活动的大集中,因此这一部分成为典型的心理描述部分。从中可以看出,心理描写有很多有益作用。

01 表达角色的心理活动,承前启后,拓宽深度

丁典本来正在对狄云说非常重要的连城诀。因为有三个人来到废园,所以丁典对狄云说的连城诀,再也说不下去了。

这个时候,丁典大声叫道:“兄弟,你记住了没有?”狄云一凛,道:“第一个字是……”他本想说出个“四”字来,但立时想起:“我若说出口来,岂不教敌人听去了?”当即将左手伸到背后,四根手指一竖。丁典道:“好!”

这里,表达的是狄云在经历几年的悲惨生活后,已经能够有心眼去保密,不能让敌人得到秘密的信息。“立即想起”后面的内容,是狄云心理的活动。

这段心理活动是很必要的,如果没有这段心理活动的描述,直接写他怎么做,固然也是可以的,但是却缺乏狄云自我成长的基本现实。

心理活动的描写,不仅可以直接表达角色心中所想,而且可以顺势引出所要表达的内容。书中这样描写狄云认出周圻的过程。

狄云一怔,听着口音好熟,凝神看去,登时记起,此人便是万震山的二弟子周圻,相隔多年,他在上唇留了一片小胡子,兼之衣饰华丽,竟然不识得他了。

这里狄云的心理活动,“凝神看去,登时记起”,不仅描写了狄云的心理感受,更加引出来人是谁。这个介绍,实际上是通过狄云的回忆,自然而然地完成的,而不是作者写出一大段文字来另行介绍,否则就会显得比较啰嗦,也让读者看起来有出戏感。

自然而然地顺着心理活动,介绍在此应该对读者有所交待的内容,这是很好的文字表达技术。

02 快速激起读者的情感体会

丁典被来追杀他们的耿天霸打了一掌,吐了一口血。之后,

丁典吸一口气,突觉内息畅通,原来那“金波旬花”的剧毒深入血管,使血液渐渐凝结,越流越慢。他适才吐出一大口鲜血,所受内伤虽是不轻,毒性却已暂时消减。他心头一喜,立时上前挺掌向耿天霸按出。

这里所说的“他心头一喜”,虽然只是偶然的点式描写,但也属于角色心理活动的范畴。这里的心理活动,虽然只是一瞬间的简单感受,虽然是点到为止,却能够直指人物的内心世界。类似的情况,还有后来狄云逃出废园后,看到一个小菜园后的感受。

奔出数十丈,见左首有一扇小门斜掩,当即冲入,反足将门踢上。只见里面是一座极大的菜园,种满了油菜、萝卜、茄子、丝瓜之类。狄云自幼务农,和这些瓜菜阕隔了五年,此时乍然重见,心头不禁生出一股温暖亲切之感。

这样的点式心理描写,可以起到突出性的提示感,即提示现在的特别感觉,让读者的感情跟随着小说描述而快速产生。

03 客观描写人物心理,增强小说可信性

人物心理描写,基本上是主观性的,主要描写的是人物如何想如何想的。但也有客观性的心理描述,即作者作为客观观察者和展现者,对角色心理的总体的客观表述。

丁典自知死期已近,虽然生性豁达,且已决意殉情,但此刻一股无可奈何、英雄末路的心情,却也令他不禁黯然神伤。

这种心理描写,就是作者站在客观立场上,对丁典此时此刻的心情的总体描述。其中也带有评价的意味,更显得令人哀叹和悲伤。

读者在读到这一段的内容时,恐怕内心正好也就是无可奈何与英雄末路的黯然神伤。这个时候,作者写出来丁典也是这样的感受,恰好能表达读者内心所思所感。

通过客观心理描述,作者能表达读者心中所想,甚至是在替他们代言,这能够满足读者的心理波动,让读者对书产生“知我感”,有利于读者对小说产生接受感和亲切感。

不仅对正面人物心理可以客观描述,对反面人物的心理也可以客观描述。耿天霸在被丁典打了三掌以后,是这样感受的。

耿天霸连中三掌,大惊失色,但觉脸上、头顶、胸口隐隐作痛,心想三处都是致命的要害,不知伤势如何,不由得怯意大生。

这样的描述,也可以让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产生可信任感。因为如果中招的是读者,他们也会因为自己的致命要害被打中,并且已经隐隐作痛,就会产生很大怯意的。这样,读者读起来也就对这种客观性的心理描述,可以产生比较大的信任感,进而接受书中的这种描述。

04 顺势解释人物行为动机

人物的行为,基本上都是在他的内在心理的推动下产生的。普通的武侠小说的描写,重点集中在人物之间的打斗上,或者其他外在形式上,却对人物的内心活动所述甚少。

金庸反其道而行之,他特别注重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也是他与其他武侠名家不同的地方之一。描述人物的心理原因,可以顺势解释人物行为。

马大鸣见丁典和耿天霸、周圻动手,两次都已稳占上风,却两次均不能取胜,心中微一琢磨,已知其理:“凌知府说他身中剧毒,想必是毒性发作,功力大减。”耿天霸见丁典夺剑功败垂成,也知他内力已不足为济,心道:“这姓丁的招数利害,却是虎落平阳……呸,他妈的!虎落平阳被犬欺,我将这贼囚犯比作老虎,岂不是将老子比作狗了?”两人是一般的心思,同时向丁典扑去。

这里的心理活动,直接解释了两人后面“同时向丁典扑去”的原因。这是能够起到解释作用的。如果这里缺乏两人的心理活动,突然间两人都向丁典扑去,就会显得很突兀。

后来,狄云看到周圻又想来杀死自己,就像疯了一样扑上去,扼住周圻的脖子。为什么他会如此疯狂呢?

如果仅仅看行动,读者可能会觉得狄云有点神经质,时不时就要发作发作呢。经过金庸的描述,原来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就在这一瞬之间,狄云脑海中转过了无数往事,在师父家中学艺,与戚师妹两好无间,在万震山家中苦受冤屈,狱中五年的凄楚生涯……种种事端,一起涌向心头,悲愤充塞胸臆,大呼:“我……我……和你同归于尽。”伸臂抱住了周圻背心。

狄云伸臂抱住了周圻背心,后来又把他刺死,原因就是他想起了过去的往事。作者对狄云这里的心理描写,揭示出了他疯狂行动背后的真实动因。因为他心中一刹那之间,转过了无数往事,心中悲愤万千,就有了强大的行动力量,他发狠地要与周圻同归于尽。

这里对狄云的心理描写,也直接解释了他之所以有疯狂举动的心理原因。

05 反射人物行为过程

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不仅可以直接解释人物行为动机,还可以反射客观行动的进程。如狄云疯狂抓住了周圻,他是怎么疯狂的呢?

金庸并没有直接描写狄云具体是如何疯狂的,他通过描述周圻脸色的几个阶段的变化,反射出狄云的举动的具体疯劲。

狄云红了双眼,凝视着周圻的脸,初时见他脸上尽是得意和残忍之色,但渐渐的变为惊讶和诧异,又过一会,诧异之中混入了恐惧,害怕的神色越来越强,变成了震骇莫名。

这里对周圻的脸色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心理描写的一种。这种在双方互斗中,描写一方的心理的方法,可以用来反衬另外一方的行动,以及这种行动对本方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对方的心理反射,可以不着痕迹地表达自己的行为,对对方所产生的影响。

06 表达人物情感、推进下面情节展开

心理描写中,情感表达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情感波动,也会推动情节不断展开。

狄云早就知道丁典性命难保,但此刻才真正领会到这位数年来情若骨肉的义兄终于舍己而去。他跪在丁典身旁,拼命往他口中吹气,心中不住的许愿:“老天爷,老天爷,你让丁大哥再活转来,我宁可再回到牢狱之中,永远不再出来。我宁可不去报仇,宁可一生一世受万门底子的欺侮折磨,老天爷,你……你千万得让丁大哥活转来……”

然而他抱着丁典身子的双手,却觉到丁典的肌肤越来越僵硬,越来越冷,知道自己这许多许愿都落了空。顷刻之间,感到了无比的落寞,无比的孤单,只觉得外边这自由自在的世界,比那小小的狱室是更加可怕,以后的日子更加难过。他宁可和丁典再回到那狱室中去。

他放声大哭,没有任何顾忌的号啕大哭。全没想到这哭声或许会召来追兵,也没想到一个大男人这般哭泣太也可羞。只是心中抑制不住的悲伤,便这般不加抑制的大哭。

当眼泪渐渐干了,大声的号啕变为低低的抽噎时,难以忍受的悲伤在心中仍是一般的难以忍受,可是头脑比较清楚些了,开始寻思:“丁大哥的尸身怎么办?我怎么带着他去和凌姑娘的棺木葬在一起?”此时心中更无别念,这件事是世上唯一的大事。

对人物情感的爆发式描写,能够激发读者被深度代入。因为读者读到这里时,已经把自己的各种经历与人物正在发泄的情感挂在一起了。

我们读者有没有号啕大哭过?基本上都有。为什么呢?那个时候的我们,为什么要号啕大哭?我们大哭过以后的感受是什么?似乎,这就有了与读者共鸣的情感心理活动。

由此还可以加强人物的行为动机,引起后续情节展开。为后来遇到的人,遭遇的事情提供了现实基础。如狄云因为对丁典的这种强烈的情感,所以后来他历经磨难,也要把丁典的骨灰与凌小姐合葬在一起。这样,就为下面的情节展开奠定了基础。

07 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流层次

心理描写中,意识流是最能吸引人的,因为它可以大段描写人物的心理所思所想,通过意识流描写,深度融入读者的情感,进而制造情节冲突。

这几年来,他心底隐隐存着个指望,总盼忽然有一天会发现,师妹其实并没嫁给万圭,沈城那番话原来都是撒谎。他这个念头从来没敢对丁典说起,只是深深的藏在心底,有时午夜梦回,忽然欢喜地跳了起来。可是这时候,他终于亲眼见到、亲耳听到,有一个小女孩在叫她“妈妈”。

……狄云只看到戚芳的侧面,看到她细细的长眉,弯弯的嘴角,脸蛋比几年前丰满了些,更加的白嫩和艳丽。他心中又是一酸:“这几年来做万家的少奶奶,不用在田里耕作,不用受日晒雨淋,身子自然养得好了。”

狄云听师妹说牢狱中跑出来两个坏人,心中非常苦恼,他既想念师妹,同时又感觉师妹负了他,他特别不甘心。

狄云站在床边不敢稍动,生怕发出些微声响,便惊动了戚芳。他无论如何不愿再和师妹相见,胸间的悲愤渐渐的难以抑制,自己没做过半点坏事,无端端的受了世间最残酷的苦楚,她竟然说自己是——“坏人”。

后来,戚芳与狄云过招后,认出了狄云,心情非常激动。正想说话间,万圭来寻找狄云,提醒戚芳注意别碰到逃犯。戚芳惊恐地离开了。这个时候,狄云心中有一番活动:

狄云呆呆的站着,似乎有个声音不住的在耳边响着:“我还是死了的好,我还是死了的好!”

……狄云一时脑海中空空洞洞,无法思索,过了好半晌,伸手捶了捶自己脑袋,寻思:“这柴房终究不能久躲,那个厨子老王真的来搬柴烧饭,那怎办?我还是将丁大哥密密藏起,自己溜将出去,到得晚间,再来搬取丁大哥的尸身。嗯,就是这样。”

可是,只跨得一步,心中便有个声音在拉住他:“师妹一定会再来瞧我。我这一走,便永远见她不着了。”“再见她一面,又有什么好?她有丈夫、女儿,一家人欢欢喜喜的,哪会将我这个杀人逃犯放在心上?我再见她,岂不是徒然的自讨没趣?”“唉,我在狱中等了这许多年,日思夜想,只盼再见她一面,今日岂可错过了这机会?我难道又有什么别的指望了?只不过是要问问,师父他老人家有讯息么?我要问她,为什么这么喜新厌旧,我一遭横祸,立时就对我毫不顾念?”“问这些又有什么意思?她不是说谎,便是照实而答。谎话,有什么可听的?她如照实说了,我只有更加伤心。”

这么思前想后,一会儿决意立刻离开,但跟着又拿不定主意。他向来爽快,原不是这般迟疑不决、三心两意之人,可是今日面临一生中最大的难题,竟不知如何决断才好。留着,明知不妥,就此一走,却又是万分的不舍。

正自这般思潮翻涌,栗六不安,忽听得菜园中脚步轻响,一个人蹑手蹑脚的悄悄走来。那人走几步,便停一下,又走几步,显然是严神戒备,唯恐有人知觉。

那人越来越近,狄云一颗心怦怦乱跳:“师妹终于找我来了。她要跟我说什么?是求我原恕么?她还有一些念旧之意么?”又想:“我还有什么话要跟她说的?唉,算了,算了!她有好丈夫,好女儿,过得挺开心的。我永远不要再见她了。”

突然之间,满腔复仇之心,化作冰凉:“我本来是个乡下穷小子,就算不受这场冤屈,师妹和我成了夫妻,我固然快乐,师妹却势必要辛苦劳碌一辈子,于她又有什么好处?我要复仇,是将万圭杀了么?师妹成了寡妇,难道还能嫁我,嫁给她的杀夫仇人?她心中早就没了我这个人,从前我就比不上万圭,现下我跟他更是天差地远了。这场冤仇,就此一笔勾销,让她夫妻母女快快乐乐的过日子罢。”

这一大长段,描写的都是狄云的心理活动。读者看到这里,会读得非常过瘾。因为这段描述,把狄云内心的矛盾刻画得淋漓尽致。

09

人们在心理上都不想过多看到表面的东西,而更想看事物表面背后的内在的东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住事物的进程,才会更加有掌控感。

如果在武打场面中加入角色的心理活动,就可以使情节非常丰满。读者读起来,小说情节有外在的打斗,也有内在的描写,会更加吸引人。

读者因为是被动参与者,他们在看小说的情节时,会特别想知道,角色为什么要这样行为,为什么不那样行为。

金庸在人物互动中,加入足够的心理描写,就让小说可以自我解释,即随时随地的解释角色为什么要这样行动,为什么不那么行动,这样不仅使读者心理上得到满足,更加可以无形中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写的合理性。

心理描写,还可以帮助读者释放自己的情感,增加阅读粘性。因为读者心里所思所想,书中的人物,基本上都能理解,或者能够给出比较好的满足,那么读者就会感觉到很亲切。

总之,作者的心理描写,能够增强对读者的代入感,促进他们深深被小说吸引。读者的心理需求在无形中就得到了满足,他们心中就会很高兴,就会追读下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