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杭州运河庙会小河直街民国风情秀(非遗亮点)

杭州运河庙会小河直街民国风情秀(非遗亮点)

时间:2020-04-08 04:40:50

相关推荐

杭州运河庙会小河直街民国风情秀(非遗亮点)

杭州运河庙会将于10月21日至23日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本次庙会的亮点之一。本次庙会希望通过非遗项目的展示,丰富小河直街的文化内涵,也让游客们体验到非遗民间手工艺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魅力,感受最质朴的民间手工,唤醒大众对这些艺术瑰宝的重视。

“小热昏”

一枝冰雪吊梨膏,二则要用桂圆熬。

山楂麦芽能消食,四君子能把小虫消。

上用五香花露飘,下有六味味道好。

七星灶里生炭火,八卦炉中等梨膏。

九枝陈皮能开胃,十味中药共煎熬。

煎是煎,敖是敖,煎煎敖敖成此膏。

咳嗽伤风疗效好,男女同胞快来卖梨膏。

这段语言诙谐,韵律整齐的唱词,出自杭州著名的曲艺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热昏里的选段《卖梨膏糖》。在江浙沪一带,小热昏是一种收到百姓广泛喜爱的汉族吴语曲艺谐谑形式,它原为一种以唱新闻、宣传商品广告的说唱,很多艺人自己熬制梨膏糖,用这种说唱形式来推销。因此,小热昏也被称作“卖梨膏糖的”。后来,许多民间艺人据其唱调采用隐晦曲折的手法,以"说朝报"的形式,说唱时事新闻和笑话故事,内容多讽喻当时社会黑暗现象,为避免遭迫害和麻烦,取艺名为"小热昏"。

小热昏言语发噱,唱句通俗,用地道的杭州方言来演绎,别具特色。而本届运河庙会,我们也请到了小热昏演员杜传富先生,请他到小河直街现场为游客们表演小热昏。杜传富先生虽然上了年纪,却一直在为小热昏的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次得知了我们邀请他来参加本次庙会之后,杜老师很是开心,他说,这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小热昏,要好好珍惜这次庙会的几天时间。

小热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虽然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但表演者大多年事已高,急需培养接班人,而且大量传统曲目也需要记录和整理,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不仅仅是杜老师,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热爱小热昏,热爱传统的曲艺文化,让这份宝贵的财富得意传承和发展。

庙会期间内,小热昏表演将在小河直街一期展示,搭上竹架子,敲响小铜锣,唱起小热昏,还有老底子的梨膏糖……想要欣赏到杭城最地道的小热昏,那就快来小河直街吧。

面塑

今年65岁高龄的蒋师傅,全名蒋文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的区级传承人。从16岁学成面塑这项绝活儿到现在,已经过了整整49个年头,从捏成的第一个面人——穿着肚兜儿,憨态可掬的小男孩开始,蒋师傅这双手,捏出了无数的面人儿,刻画他们的神情,塑造他们的体态。可以说,面塑这门手艺,不仅捏的是面人的体态外表,更是在给予他们灵魂。要让一个个的面人传递面塑师傅想要表达的思想,这是日积月累的练习才可以做到的。

蒋师傅的家里,存放着许多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面人,其中有一尊关公像,最是引人注目。关公着一身京剧戏服,一手提青龙偃月刀,一手顺旗,“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仿佛在向我们诉说当年他温酒斩华雄,水淹七军的豪迈。蒋师傅介绍,制作像这样的一尊关公像,需要花上整整一天时间,从和面到干燥,每一道工序都需要面塑师傅一丝不苟。制作面塑,必须十分严格的遵守制作流程,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一刀一划,都必须精益求精,认真细致的完成,才能做出充满性格、蕴含风骨的作品。

蒋师傅告诉我们,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的面塑作品大多采用超轻黏土,制作起来更容易塑性,也容易保存,只要注意做好通风,不受潮,一个好的面塑作品往往能保持多年不变质。面塑采用的工具,也由原来的牛角梆子、木梳到现在的有机玻璃材质的工具。但是蒋师傅还是喜欢老传统的东西,他觉得用起来顺手,也更细致。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蒋师傅说,在他的记忆里,那时候的面塑师傅,每逢赶圩时候,都是挑着担子到集市上,现场制作面人儿。小孩子都饶有兴致的蹲在面塑师傅身边,看着师傅手下生花,捏出孙悟空、唐三藏、哪吒等等一个又一个神话人物,吵着闹着让爹娘买一个带回家,三分钱一个……蒋师傅回忆时不自觉的流露出喜悦的深情,但他也说到,现在的孩子们有了高科技的玩具,很少有喜欢面塑作品的人,更别说喜欢面塑这门手艺的人了,他也对面塑今后的传承表示了担忧。他希望通过更多的作品、更现代、时尚的元素让现如今的年轻人重新爱上面塑,把面塑这门文化发扬下去。

庙会当天,蒋师傅将带领他的“面塑孩儿们”到小河直街一期,同时也将现场进行面塑制作,欢迎大家来逛庙会,来逛小河直街,一起来欣赏,面塑这门美丽而又有趣的文化。

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中国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逢年过节的窗花,都是剪纸艺术的衍生品。剪纸艺术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那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剪纸作品,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承载着劳动大众的美好寓意。图案各异的剪纸都被手工人赋予不同的意义,但总是离不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风调雨顺的祈求。

这次我们邀请到的民间剪纸艺人陆川,是和睦街道家喻户晓的民间艺人,市级非遗传承人谢新彪的亲传弟子。从开始接触剪纸到现在,已数不清多少惟妙惟肖的作品被刻画出来,师徒二人多次参加各类剪纸大赛,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剪纸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将作品赋予新的生命,更是民间剪纸艺人的精神寄托,每一个作品,都诉说着剪纸人想表达的,那么在庙会期间,我们不妨期待陆老师将用剪纸,向每一位游客、向小河直街、向运河庙会诉说什么。

竹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最早可考据到殷商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编工艺不断发展,日益精致细化,而专门从事竹编这项工艺的人,也被称作篾匠。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 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糖人

制作糖人是一种汉族民间的手工艺,制作者把以蔗糖或是麦芽糖为原料的糖料加热,再拗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据说,吹糖人儿的祖师爷是刘伯温。传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现代人对吹糖人的记忆,大多应该都停留在几十年前。那时候有走街串巷吹糖人的,为了让生意好做,糖人可以不必用钱来买,而是用牙膏皮去换。两筒牙膏皮能换一个孙猴儿或是其他小糖人。这一办法颇受儿童欢迎,常常有小孩子把家里没有用完的牙膏挤出来,用牙膏皮去换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觉得甜滋滋的。现在,已经很难再见到街道上,箱子里,有挑着担子的吹糖人的手艺人了。但是在小河直街,这些活灵活现的糖人,这些回忆里的味道都会被一一呈现。(汪柳肖、陈佳琪、赵倩、张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