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董云虎: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董云虎: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时间:2019-02-10 07:36:35

相关推荐

董云虎: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加强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这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明确任务和殷切期望。

一、强化使命担当,切实增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行动自觉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建设学术话语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发展奇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伟大征程。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稳步向现代世界强国迈进。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力量,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思想引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我们用创新的理论来反映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指导新的实践;迫切需要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矛盾、风险和挑战作出新的理论回答,为党和国家破解难题提供决策依据;迫切需要我们把中国现代化实践的成功经验上升为规律性认识,转化为系统化的科学理论,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建设学术话语体系,是实现“两个巩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当前,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治国理政面临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从国际上看,两种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斗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从国内看,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多变多样,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如何有效提升主流思想舆论的说服力,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已经成为一项紧迫任务。历史和现实表明,理论的力量是最内在的根本性力量。“两论起家、理论当家”,舆论跟着理论走、理论靠着舆论推,这是基本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学术理论和话语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和党的思想理论的新创造来宣传群众、掌握群众,用科学的理论来正本清源、明辨是非、引领方向、凝聚共识。

第三,建设学术话语体系,是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迫切需要。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挨打”“挨饿”这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现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调查显示,当代国际受众借助西方媒体了解中国的信息获取率高达68%,经过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有10%,仅有22%的受众从中国媒体了解中国。这表明,中国的对外信息传播存在着巨大的“逆差”,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硬实力相比存在着明显的“落差”,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真实形象和西方媒体印象存在着强烈“反差”。出现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话语体系,我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从而导致中国发展道路、制度、模式和价值观还没有像“中国奇迹”那样受到世界认可。我们没有国际话语权,就必然会沿用西方的逻辑和思路,落入“西方话语陷阱”。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抓紧建设我们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掌握国际舆论的话语权、主导权。

第四,建设学术话语体系,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学术视野大为拓宽,学科建设全面发展,研究方法更加丰富多样,推出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但总的来看,与党中央的要求相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比,还有不少差距。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学术交流的不断扩大,西方学术理论以各种形式传入我国并产生影响,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受到很大冲击。有些学者把西方的理论学术话语奉为圭臬,认为其更为先进、更具普世性。有些学者简单套用西方的一套学术概念和学术话语来解释中国道路,分析中国问题,预测中国未来。这就导致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一些领域受到挤压甚至淡化。可以说,脱离实践的问题、食洋不化的问题、“去马克思主义化”的问题、“去中国化”的问题相当程度上在学术界存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关键要增强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摆脱“以西方之是非为是非”的思维定势和学术生态,自觉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来看待中国,建立一套立足中国实践、体现中国智慧、反映中国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二、明确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主题,坚持中国道路、贯穿中国立场,立足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把握科学规律、升华学术理论,助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助推新形势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

第一,深入研究阐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着力构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和生动展开,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建设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必须把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首要任务,准确把握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定位,揭示贯穿其中的实质要义、时代内涵和精神品格,阐明其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同时,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总纲,系统总结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系统阐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现代化历程的伟大成就和发展逻辑,从理论上讲清楚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奇迹”背后的制度原因,讲清楚中国道路的独特创造、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中国模式的独特价值,讲清楚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战略,用创新的思想理论和学术话语,讲清楚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和发展走向,讲清楚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的关系,讲清楚当代中国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合理性,讲清楚中国崛起必将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必然性,使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源头、读懂中国的标识。

第二,着眼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学理支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中国是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大使命和紧迫任务。我们一定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注重“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注重学术创新成果“集成”和“总装”,着力增强学术理论的针对性、深刻性和系统性,加快建设体现中国立场、具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

要立足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方法,深入研究阐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律,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探索、新经验,提出新思路、新理论,着力探索后发大国现代化发展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要立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认真总结我国政治文明的优良传统,深入研究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曲折历史,全面梳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实行民主建政和治国理政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政治学(当代中国政治学)。要立足当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发展,着眼当代中国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的变化,总结我国社会管理和发展的经验,探索创新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社会学(当代中国社会学)。要立足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的大跨度思考出发,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传统美德,系统阐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着力构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当代中国伦理学)。要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总结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生动实践,抽象提炼出新的法学理念、原理和学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论(当代中国法学)。要顺应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发展的大势,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总结当代中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经验,创新新闻传播的理念思路、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探索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管理规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当代中国舆论宣传学)。要立足当代中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尊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国情,坚持维护国家团结稳定与照顾民族地区差异相统一,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承续历史传统,总结新鲜经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融合理论(当代中国民族学)。要顺应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和平崛起的大势,立足当代国际关系现实,着眼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全球治理公正化,形成于我有利的国际新秩序,坚持正确义利观、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念战略,深化理论阐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当代中国国际战略学)。此外,还要加快建设中国自己的哲学、宗教学、美学等其他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逐步形成门类齐全、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各学科学术话语。

第三,用好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着力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力。讲故事,是提升学术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的最佳方式。要善用学术话语,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思有所悟。要把“道”贯穿于故事之中,通过讲故事,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更加具体地介绍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的中国方案,通过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让人悟“道”。要抓住民主人权、民族宗教、司法体制、反腐倡廉等西方对我们存在“认知错位”的关键问题,深入研究、各个突破,把我们的国情说明好,把我们的进步介绍好,引导国际社会客观、公正地认识和看待这些问题。要创新表达方式,善于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使中国立场、观点更多地为国际社会所认同。

三、把握原则要求,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原则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确保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第一,要坚持学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哲学社会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个价值体系,既具有学术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学术研究中,贯穿到各个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中,牢牢把握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始终保持政治清醒、政治定力、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抵制各种反动的、错误的社会思潮。同时,要严格遵循学术规律,善于把正确的政治观点体现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理论之中,用学术的逻辑、学术的概念和学术的语言来深化和表达政治观点,防止把学术理论简化为政治口号,削弱学术理论的公信力、说服力。要严格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在学术问题上坚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营造求是创新、充满活力、民主团结的学术生态,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大力鼓励提出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的独到学术观点和自圆其说、逻辑周延的新鲜学术理论,大力鼓励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和切磋,大力鼓励多出学术成果、出学术质量高的成果,大力鼓励专家学者在学术领域成名成家成派。总之,从事学术研究就是要大力弘扬学术精神,像司马迁所说的那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第二,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不能凭空产生,理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来自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只有从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才有生命力、指导力。同时,只有抓住事物本质、具有彻底性的理论,才能正确反映实践、并进而指导实践。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立足实践、扎根实践、表达实践、推动实践。坚持总结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坚决反对脱离中国实践闭门造车,为理论而理论,为研究而研究,反对简单套用西方学术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来对中国实践进行削足适履式的剪裁。要自觉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从中国作为后发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客观条件和规律出发,立足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探索、新经验,及时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概括和提炼升华,用深刻而彻底的理论来反映实践的本质要求,引领实践的发展,服务党的治国理政实践。

第三,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必须把握时代性、富于创造性。我们正处于大变动、大变革时代,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时代变迁和实践变化呼唤理论的创新发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传承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特别是建国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传承好中华民族几千年优良人文学术传统;另一方面,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贯穿始终的根本原则,牢牢把握世界潮流、时代脉博和实践要求,努力推陈出新。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学术理论不断发展,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引领时代的进步潮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命运,这种情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遇到过,套用西方经济学更是根本解释不了。对于这样一个新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进行认识,没有先例可循,只有对新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理论总结和新的理论创新,才是唯一正确的出路和办法。因此,在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勇于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根据新的现实,提出新的理论框架、新的学术原理、新的思想观点和新的话语表达,特别要大力鼓励提出原创性的思想观点和揭示事物本质的规律性认识,同时,对那些有价值的旧的概念话语也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第四,要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是脱离人类文明大道而产生的,而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合乎逻辑的产物。当前,我们正处在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日益成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必须立足当代中国,进行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的学术创新和学理阐述。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中国立场,自觉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融入学术话语之中;另一方面,要坚持国际视野,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把握中国在与世界互动中的发展脉络和前进方向,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与其他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比较中进行思考,深入阐发中国道路的特点内涵、发展规律。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认真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一切体现人类进步的优秀理论成果,特别是学习借鉴西方现代社科人文学术成果,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紧密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来阐发中国的思想观点,努力占领国际话语的道义制高点,最大限度地赢得国际社会理解认同,最大限度地增强传播力、影响力。

第五,要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学问,必须始终把人类社会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通过对客观事实的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得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以追求客观真理为目标,坚持科学的立场和科学的方法,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大力弘扬独立思考、批判反思、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迷信学术权威,不以他人之是非为是非,不拘泥于现有结论和判断。同时,任何哲学社会科学都是关于人的学问,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始终站在人类的立场、人性的方位、人道的高度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提出解决办法,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始终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以天下为己任、以百姓苍生为念,为中国人民谋福祉、为人类的绝大多数谋利益。总之,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像张载所说的那样,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始终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文章载《学术月刊》4月号,题图:张驰 摄题图编辑:李文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