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从前的七夕 闽南人都在给这位妈妈庆生

从前的七夕 闽南人都在给这位妈妈庆生

时间:2022-07-26 16:38:02

相关推荐

从前的七夕 闽南人都在给这位妈妈庆生

织女是其中一位

闽南地区有“拜契”的信俗,按照传统信仰十六岁以下的囝仔家长们都会拜契给神明当义子,以求神明庇护。其中七娘妈就是囝仔们最主要的寄拜对象。七位神娘被认为是妇幼保护神,分管送子、催生、养生,乳母、痘疹、眼光、引业等事项。每年七夕,是七娘妈的生日。因此在泉州七夕这天庇佑孩子健康成长的七娘妈的诞辰当中,有着独特的民俗。不管有没有给七娘妈拜契,她都会默默庇佑和守护着每一个囝仔~

新契:清《泉州府志·风俗》记载:“七夕:乞巧。陈瓜豆及粿,小儿拜天孙。” 按照这一习俗,家中若是生男孩,出生后的第一年的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意为新拜“七娘妈”为契母(干妈)。每个地方的流程不尽相同,举例说明如下:祭拜时,囝仔的父母会请寺庙里的师傅以红纸手书一张契约,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若神前“卜杯”通过,契约便正式生效,就会用古币、锁牌、银牌、红绒线为项圈带在囝仔身上,直到十六岁七夕当天取下。因为囝仔得到七娘妈的看顾,家长需在七娘妈诞辰等日子,带上香烛贡品前去答谢。

解续命缕:七夕这天解去新生儿于端午节系于手腕上用五色丝线搓成的续命缕。为保佑囝仔“好摇饲”,人们会将祭拜七娘妈的供品放一点点在囝仔的摇篮旁,囝仔能乖巧听话些。

洗契:到了十六岁这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囝仔已是成年,与契母的契约就算是终止了,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而进行的洗礼。“洗契”可以说是泉州地区的成年礼。因此每逢七夕,凡有1岁或16岁子女的家庭最为忙碌,热闹祭拜的贡品会比平时丰盛或者摆宴席。

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讲求多子多福。

七夕当日,家中主事妇女常以供品七份、摆供的筷七双、 酒杯七只、燃香七条、咸饭七碗、干果七样等供奉七位神娘,夜晚设桌于庭院中,挂“七娘神灯”,遥向七娘妈拜寿。此外,还有用彩纸糊制的“七娘妈桥”(七乘)、“七娘妈亭”(内有七个仙娘之像)。在中午12点之前完成祭拜。点香、“烧金”、放鞭炮,烧“轿”“亭”。

来源:吴尚源

七娘妈亭:备好用竹篾和纸糊成的“七娘妈轿”七乘、“七娘妈亭”一座,一般内设七个座位。生孙娶妻用红双喜,保佑囝仔好好读书则用“琴棋书画”。

七娘轿:同时亦需要出动七座轿子,用以接送七娘妈。

七娘妈灯:家中有囝仔出生或者有刚结婚的新媳妇,都会在七夕这日悬挂画有七仙女的长圆形灯笼,挂上一串有各种颜色的花串,表示家有喜事添丁了或者寄托着早生贵子的愿望。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载:“七夕:…家各悬一纱灯。一书七娘神灯,一画一仙女骑鹤,一男子衣冠仰视,云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传奇,指此。”

床母是形像神,是七娘妈、临水夫人、注生娘娘等神祇的从神,负责助产安胎与保护婴儿、幼儿。古时逢七夕佳节,闽南人家家中有十五岁以下的囝仔,家长们会准备供品,摆设婴、幼儿卧室之床上,或置案于床上或床边奉祀床母。

“七夕”,在全国范围来说

是属于女性的节日

特别是未婚少女的节日

以“乞巧”为主题

强调与鼓励女红技艺

因此也称为女儿节、女孩儿节

古代的女子们用女红表达情感、美化生活、筹谋生计。若家中有16岁以下女子,主事妇女会在农历七月六日夜或七月七日夜在庭院准备好七娘母花七朵(即含苞待放之花千日红等)、胭脂粉盒七份、红髻绳七份、剪刀七把、瓜果七种等为向七星娘(织女)“拜师学艺”,对着天空上的织女星,祈求分赠一点巧慧给自己,使自己能够精通女红,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拜毕供奉仪式完成后,将以上准备物品打成包直接投到各家各户的屋顶上,便告结束。

也有清晨把预先准备好的胭脂、香粉、扎花等用丝线捆扎扔到屋顶,意在让喜鹊衔给织女以便梳妆打扮降落人间,外加一红纸小包糯米,以犒赏喜鹊传递、搭桥之劳之说。

在“男耕女织”的古代,姑娘们乞求心灵手巧,是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漳州府志》也有记载 :“七夕,女儿乞巧,持熟都相饷谓之结缘。少女在月下用七枚针,取绣线穿之,穿多为喜。” 在闽南,女孩们备好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七孔针,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穿的线越多越快,就证明那个姑娘的手越巧,称为"得巧"。

七夕,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

后逐渐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

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古人对星星的崇拜

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其中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魁星,也备受关注

从诸多七夕节的风俗来看

七夕是古代女子的节日

那么古代小哥哥在这天都做些什么?

实际上,七夕节也是古代读书人的节日

科举制度的产生后,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古代凡参加考试者,无不尊敬。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于是又把七夕叫“魁星节”,也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旧时,在七夕这天,家中长辈会备花果和文房四宝,扶小儿拜魁星爷,祈求“赐子聪明”;考取功名的读书人,郑重地祭拜他,或在书房挂以“魁”字转化的魁星踢都图,以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魏晋时代就有在七月七日晒书的习俗,《尔雅翼》卷二:“荆楚之俗,七月,曝经书及衣裳,以为卷轴久则有白鱼。”古人读书人七夕晒书越多,证明自己越“巧”,常晒腹中书,更得新知识。

夜晚,在一方小小的厝埕里

仰看织女、牛郎相

两颗星星都在相聚又别离的途中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那泉州人的七夕吃什么?

每年七夕夜晚,通常会下一会儿小雨

民间传说是牛郎织女一年一会时留下的眼泪

人们会用糯米制作糖粿

中间捏压成扁圆形凹痕小圆丸

有说像装盛眼泪的容器

寓意有情人终成眷属

也有说似初生孩子脸上的小“酒窟”

寓意孩子健康成长

年月辗转

七夕节俗与最初有了许多改变

但不论如何

只要人们心中还有同古人般的美好祈愿

就不会只剩下情侣约会的又一个由头

七夕了!

今天你打算怎么过?

拜七娘妈、拜魁星、吃糖粿

......

·END·

图片:泉州影像

手绘图: 吴尚源

整编:泉州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