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从十九大报告看经济金融新布局——访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周月秋

从十九大报告看经济金融新布局——访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周月秋

时间:2020-05-26 02:31:06

相关推荐

从十九大报告看经济金融新布局——访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周月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以下简称《报告》)的报告,《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重大决定,也对金融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金融学会秘书长周月秋做客《理论周刊》,详细解读了十九大报告的诸多新提法,同时对未来经济金融新布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记者: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您对此有什么认识?

周月秋:这是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新判断,也是自1981年以来首次发生的变化。对于这一新判断,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认识:

首先,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要矛盾。

其次,看待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的转化,我觉得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突出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出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经过40多年的发展,按不变价衡量,我国的GDP总量已经是1978年的204倍,经济体量位居全球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已经达到57.35%;目前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服务业大国、第一贸易大国,当前突出的经济问题是产能过剩,而不再是短缺经济。二是“物质文化需要”进一步上升为“美好生活需要”。在社会结构上,意味着“橄榄型”的中等收入群体培育成为主要任务;在公共服务层面,意味着医疗、教育、养老、环保等需求日益增长;在精神文化层面,意味着不仅对既有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客观“硬需求”升级,更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尊严、权利、民主等等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求”。

第三,中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不平衡”是指发展水平虽然已经不低,有了相当的发展积累,但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城乡差距大、区域差距大、居民收入差距大等。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差距大概有3倍;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也比较大,按照工资收入统计,高收入行业和低收入行业大概有4倍以上的差距;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465,高于全球0.44的平均水平。此外,东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不充分”是指虽然纵向比较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发展的总量比较庞大;但横向比较人均水平在世界上依然处于中等偏下,发展有很大的空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截至末,我国人均GDP大致在8200美元左右,全球排名第75位,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3.7万美元以上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进一步看,发展的不充分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的发展不充分;在制造业中,又表现为先进制造业对传统制造业的发展不充分。中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制造业,但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才刚刚超过5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70%的水平。从增长动能看,突出表现在创新的推动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总体上不高,只有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从公共服务水平来看,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这些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总体思路,就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地位,着力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一是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围绕中国制造2025,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二是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三是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依靠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处置“僵尸企业”;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通过市场化债转股、兼并重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去杠杆;在市政和环保基础设施、卫生医疗、扶贫脱贫等方面加大补短板力度。

记者:怎样理解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

周月秋: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地勾勒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线图,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步骤、目标任务,呈现出步步推进、行稳致远的发展脉络,催人奋进、鼓舞人心。从现在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到2050年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阶段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国100周年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认为,这个战略部署是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一脉相承的,提出了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奋斗目标,为“中国梦”勾画了完整清晰的行动纲领。

总体来看,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是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如果我们以“接力赛”来比喻,那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冲刺收官,是实现小康社会这场“接力赛”的最后一棒。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可以看成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场“接力赛”的第一棒。跑好“接力赛”这两棒,将是我们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贡献。

二是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时间提前了。此前,党的十三大提出“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如今,十九大报告将这一时间调整到2035年,足足提前了十五年。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全世界的预期,从54万亿元的GDP总量,到达到74.4万亿元,五年间增加20多万亿,平均每年新增4至5万亿GDP,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发达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根据我们的测算,到 2035年,我国人均GDP有可能增加到两万美元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是对社会主义强国的表述非常完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懈奋斗的价值追求。但与过去主要以生产总值衡量发展程度不同,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描述,把对经济指标的强调,转向更加强调综合发展目标,在过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提法上,增加了“美丽”一词。虽然增加的只是一个词,但围绕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位”的总体布局,强化的是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这样一来,社会主义强国意味着中国将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基本实现,共同享有幸福安康的生活。

记者: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您对此怎么理解?

周月秋:这既是对我国发展阶段的准确判断,也是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相呼应的。我们知道,在经济学研究中,增长和发展是并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增长主要是指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发展包括的概念要宽泛许多,包括收入、结构、分配、卫生、健康、教育、环境、法治等等。当然,两者又是紧密相关的,更高的增长水平往往能带来更高的发展水平。当前,单纯的经济增长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依靠高质量发展才能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十九大报告中没有提出GDP翻番类的指标,这主要是为了更好贯彻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第一,不再提GDP翻番类指标,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要增长速度了,而是对发展质量的关注要高于对增长速度的关注,现在我们更需要有质量的发展。第二,不再提GDP翻番类指标,可以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提供较为充足的空间,有助于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第三,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未来不妨将GDP增长目标转变为GDP增长底线,我认为底线主要是“保就业”。

对于如何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十九大报告已经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我这里就新动能的培育谈一点自己的看法。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必然经历增速换挡和动能转换的过程,而新动能的培育和壮大对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过渡是非常关键的。目前来看,代表着新动能的“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正在加快成长。有专家测算,新动能对我国经济的支撑力已达30%,以分享经济、平台经济、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动能,激活了消费,支撑了新增就业,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在过去五年中,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连续保持接近10%甚至超过10%的增长速度,并且还在加快,这就是动能转换的具体体现。当然,新动能的形成、发展、壮大需要一个过程。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程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数字经济等新兴业态的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新兴战略性产业仍需要资金、政策等方面的进一步倾斜和支持。

记者:您如何认识十九大报告中关于金融领域的重要论述?

周月秋:在十九大报告中,涉及金融的有三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三句话上。第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第二,“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第三,“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我看来,这三句话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三项任务(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是高度一致的。

首先,明确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根本目的。旗帜鲜明的提出,金融和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的关系,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立业之本。这是对全球金融日益走向自我循环,金融产品之间的交易不断丰富、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倾向的摒弃。一方面,金融机构要积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为抓手,注重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十九大报告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了重要位置,这意味着以股票、债券为主体的直接融资规模占比将会上升。预计到,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将提高到25%左右,债券市场余额占GDP比重将提高到100%左右。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的资本市场体系将逐步形成。

第二,深化金融改革是推动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是金融改革将继续深入推进。目前我国存贷款基准利率仍由央行确定并公布,未来可以考虑逐步简化和归并央行公布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体系,为商业银行自主确定存贷款利率的利率市场化留出更多空间。同时,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在保持人民币合理均衡水平基本稳定前提下,增强汇率弹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表述在中央层面的报告文件中首次出现。“双支柱”框架的确立意味着要求金融机构更加注重内源式高质量增长,也就是强调在从事金融业务的时候不能忽视资本的约束,在产品创新的同时不能脱离对风险的关注。我相信,在经济发展阶段发生转变的同时,金融业也将迎来发展方式的变化。

第三,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习总书记反复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判断风险隐患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当前,我国金融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在国内外多重因素压力下,我国金融领域还处在风险易发高发期。比如宏观层面的高杠杆率风险。末,我国总体杠杆率为257%,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达到166%,高于国际警戒线。比如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的影子银行风险。一些金融机构和企业搞监管套利,表外业务层层嵌套,存在隐性刚性兑付;部分互联网企业以普惠金融为名,行庞氏骗局之实。防范金融风险,需要监管机构和市场主体共同努力。对监管机构而言,一是适应刚刚设立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新要求,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突出综合监管、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二是健全微观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对市场主体而言,要切实履行好风险防控主体责任,盯住管紧重点领域风险,做到坚守底线、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