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成果发布会成功举办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成果发布会成功举办

时间:2023-01-10 15:03:40

相关推荐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成果发布会成功举办

▲黄卓主持

▲郭峰介绍《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第二期)》

▲王勋介绍《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与监管》

▲谢绚丽介绍《数字金融时代:中国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与实践》

▲徐建国介绍《数字金融的底层逻辑》

孙天琦博士在中国担任G20峰会东道主期间,代表人民银行担任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的中方主席。孙天琦对《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第二期)》的发布表示祝贺。孙博士认为国际上对数字金融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数字普惠金融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北大数字金融中心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非常精确地刻画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孙博士认为目前该指数已经获得了许多国际知名经济学家的关注,将来可以进一步编制各国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提升指数的国际影响力。

▲孙天琦点评

温博慧对《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与监管》给予了高度评价。当前国家十分重视对系统性风险的防控,该报告以中国的金融控股公司为切入点,将现实金融风险问题凝练成一个科学问题,为研究者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报告内容丰富,工作量大,创造性地总结了中国金融业存在的三个主要矛盾: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风险释放和风险传染之间的平衡、以及管制过严和监管不足之间的问题。此外,报告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分类梳理也很有价值,有助于学术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温博慧点评

尹志超充分肯定了《数字金融时代:中国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报告运用数字时代的技术,通过对年报的文本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尤其是商业银行数字转型指数的构建非常不易,工作量很大,课题组挖掘到了十分难得的信息,指数涵盖了数字金融的认知、组织、产品三个子维度,并且其基本走势符合大众的直觉。尹教授指出,课题报告的案例分析很成功,同时建议可以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更多银行高管对数字金融的评价,将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人员构成等也纳入到研究范畴。

▲尹志超点评

张承惠指出,《数字金融的底层逻辑》汇总了监管层、学界、业界对数字金融发展的观察和思考。目前,中国关于数字金融的顶层设计还有几个方面有待提高,这包括:金融科技的国家发展规划、对数字金融的有效监管、消费者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源的开放等。数字金融的研究和实践还任重道远,中国数字金融要在国际上持续占据领先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承惠点评

会议现场还为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新成立的金融科技大数据研究室、智能资产管理研究室、企业研究室和区块链研究室举行了揭牌仪式。黄卓副教授对4家研究室的成立目的和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介绍。张承惠与四个研究室负责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和黄卓、谢绚丽、徐建国共同为研究室揭牌。

▲张承惠与负责人沈艳为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金融科技大数据研究室揭牌

▲张承惠与负责人黄卓为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智能资产管理研究室揭牌

▲张承惠与负责人谢绚丽为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企业研究室揭牌

▲张承惠与负责人徐建国为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区块链研究室揭牌

《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第二期)》

数字金融是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为了科学、准确地刻画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集团组成联合课题组,利用蚂蚁金服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海量数据,编制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该指数分为两期,第一期跨度为 -,第二期跨度为-。本次报告发布的指数为“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第二期,指数的空间跨度包含省级、城市和县域三个层级,时间跨度在第一期-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了- 年的数据,而且县域指数也在第一期基础上补充了市辖区。本套指数除了总指数之外,还从数字普惠金融的不同维度进行了刻画,如数字金融覆盖广度、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和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以及支付、保险、货币基金、信用服务、投资、信贷等业务分类指数。

根据最新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课题组在本报告对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低成本、广覆盖和可持续的普惠金融的重要模式。第二,近十年来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也初步证明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可复制性,尤其是数字普惠金融为经济落后地区实现普惠金融赶超提供了可能,并为广大中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获得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奠定了基础。第三,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杭州市和上海市的市辖区在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排行榜当中基本垄断了前20强。第四,一些中部地区的省份和城市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发展迅速,出现了明显的数字金融“中部崛起”现象,东北和西部的部分地区则相对增速放缓,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也可以反映区域经济的此起彼伏。第五,与第一期-的指数相比,-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也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特别是数字金融使用深度的增长已经成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这与第一期-的指数形成鲜明对照,证明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事业已经走过了粗放式的圈地时代,进入了深度拓展的新阶段。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与监管》

最近几年,少数野蛮生长的金融控股集团存在着风险,比如抽逃资本、循环注资、虚假注资以及通过不正当的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等问题比较突出,带来跨机构、跨市场、跨业态的传染风险。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健全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人民银行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也将招商局集团、蚂蚁金服、苏宁集团、上海国际集团和北京金融等五家金融控股公司列为模拟监管试点。本课题试图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少数金融控股公司野蛮生长的原因是什么?第二,金融控股公司存在哪些典型的风险特征,对其监管的重点是什么?第三,中国当前的金融监管体系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改革和措施提升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有效性?课题组的基本立场是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要着眼长远,既要管控短期风险,又要不以金融效率和竞争力损失为代价,应以资本金来源和防止不当关联交易为重点,加强对股东的穿透式监管,以监管创新应对业务创新,同时抓住金控公司的突出问题分类施策,注重保持监管政策的弹性和灵活度。

少数野蛮生长的金控集团带来跨机构、跨市场、跨业态的传染风险,是近期经济增长减速、杠杆率上升和管制过严与监管不足并存,三大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经济下行期,实体经济盈利能力减少,经济不确定性上升,企业融资成本由于风险溢价而上升。金融管制过严,加上政府对国有企业的隐性担保,导致经济下行期金融资产过多流向国有企业,而对民营企业有效供给不足。监管不足导致一些缺乏专业能力的非金融企业通过控股、参股的形式投资金融企业,盲目追求金融规模扩张,并通过高位套现、投机收购等谋取高额利润,导致了经济“脱实向虚”的现象。

从资产规模、杠杆率和关联度等多指标衡量,主要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已具有系统重要性。课题组认为,多牌照、多业务、多部门的金融控股公司,其风险主要来自实际资本不足情况下的高杠杆、不正当关联交易导致的风险传染与非法利益输送,以及经济下行期脱实向虚抑制实体经济创新。不同模式的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别。然而,现行的分业监管框架难以有效监管多牌照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金融体系管制过严导致金融有效供给不足;二是法律制度不完善和监管主体不明确易导致金融控股公司集团层面监管缺失,分业监管易出现交叉领域和关联交易的监管空白;三是分业监管模式下金融控股公司混业经营易进行监管套利,行为监管缺失导致部分金融控股集团野蛮生长;四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难以实现动态平衡,“一刀切”的金融监管操作难以达到分类施策。

因此,为促进金融控股公司良性发展,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以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课题组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进一步推进市场导向的金融改革,强化市场纪律,允许违约与破产,及时释放风险点,同时积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支持经济创新与去杠杆;第二,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主体和监管边界、完善信息共享,建立有效监管协调机制,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针对金控公司的“伞形”监管架构;第三,结合中国产业发展现实,强化针对金融控股公司市场准入、资本充足和关联交易的审慎监管,抓住金融公司的突出问题分类施策,注重保持监管政策的弹性和灵活度;第四,结合中国实际,借鉴“监管沙盒”有益经验平衡金融创新与稳定的关系,利用监管科技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积极以监管创新应对业务创新;第五,转向功能监管的过程中加强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在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责任自负的基础上加强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

《数字金融时代:中国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与实践》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数字金融飞速发展,在有些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数字金融的参与者不仅包括那些依托自身的技术与创新能力从事金融业务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也包括积极迎接变革的传统金融机构。

在传统线下经营时代,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存在诸多不足,如运营效率低、触达困难、难以惠及真正需要资金的小微企业和长尾用户等。随着数字金融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金融时代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传统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提升交易效率、优化用户体验,积极地推进着数字转型。但已有的关于数字金融的研究和报道,更多关注的是互联网企业在数字金融创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传统金融体系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行动与其转型模式关注较少。本研究集中关注商业银行在数字金融领域的战略行为,具体回答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数字金融时代为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第二,商业银行的数字转型的程度和模式如何?第三,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的未来面临哪些战略挑战?

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首先对数字金融的发展及中西方差异进行分析总结,主要关注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相关的数字金融业态,包括网络支付、网络借贷与智能投顾。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新兴数字金融业态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与融合。第四部分与第五部分构建“商业银行数字转型指数”,客观分析商业银行在数字转型中的具体进度,总结商业银行在数字转型方面的模式和策略。第六部分介绍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在数字转型过程中的创新案例,从微观层面具体描绘商业银行数字转型的行动。最后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数字转型战略进行总结和展望。

《数字金融的底层逻辑》

,是数字金融的转折之年。P2P、众筹、现金贷、ICO,悉数登场之后,尘埃渐渐落地,海水中礁石露出。这让我们更加理性地探寻数字金融的底层逻辑。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减少了信息收集的成本,增强了信息处理的能力,是数字金融发展的基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商业和金融的成本必将降低;商业和金融的边界必将融合,这将极大地满足市场需求。

《数字金融的底层逻辑》一书共收录了12位专家、监管部门官员以及有关企业管理人员春季学期在北大“数字金融讲座课”的演讲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数字金融讲座课,内容涵盖数字金融的机遇、潜力与定位,数字金融的技术基础,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与可行性边界三个方面,邀请学界、业界、监管部门的专家,分享对不断发展的数字金融的观察和分析,以期去伪存真,逼近真相。数字金融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既有市场需求的土壤,又有技术创新的推动,还有监管层面的包容,各方的共同努力正在一步步揭开数字金融深刻的底层逻辑。

自成立以来,中心研究人员已经独立或联合开发、发布了四个数字金融方面的指数,推出了新金融书系,完成了36个研究项目,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政策报告。中心目前已有28名全职、兼职研究人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