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42%居民对精神疾病患者持负面态度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42%居民对精神疾病患者持负面态度

时间:2023-10-08 23:32:39

相关推荐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42%居民对精神疾病患者持负面态度

今年10月10日是第2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当天,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正式发布《上海市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度结果》。该调查显示,民众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的知晓率稳中有升,但是,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态度在近五年中几乎没有变化,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并未减轻,42%的居民对精神疾病患者持负面态度。

近五年中,民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并未减轻,42%的居民对精神疾病患者持负面态度。许海峰 澎湃资料

民众对精神疾病患者偏见未减轻

目前,上海各类重性精神障碍者逾11万人。

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介绍,全球四分之三精神健康障碍患者生活中在中低收入国家,而中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人数亦逐年增加。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此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居住的社区做出贡献。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跟踪研究发现,近年来在实际案例中,更多的居民能识别出所描述的精神疾病患者所患是心理问题,这一比例达到了81.8%,而在时,这一比例仅为72.6%。但居民对疾病的病因认识上,仍存在偏差。

对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案例,62.4%的居民主要归因为“工作压力大”;对严重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45.4%的居民认为是患者“思想上的问题”造成的。很低比例的居民认识到精神疾病是一类存在着生物学、遗传学基础的疾病,大部分人将其归为个人主观的问题。

在求助方式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识到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心理咨询和看精神科医生。但对抑郁症和焦虑症,能够意识到这两类疾病也需要精神科帮助的人数比例较低。21.8%的居民首选抑郁症案例的患者需要去看精神科医生,而对焦虑症,这一比例仅有16.6%。

调查同时显示,虽然公众的精神健康意识在逐渐增强,对疾病的识别能力也在提高,但是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态度在近五年中几乎没有变化,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并未减轻,42%的居民对精神疾病患者持负面态度,人们也更倾向于认为患者是奇怪的,甚至是更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透露,精神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对于精神障碍人士而言,药物和心理治疗手段可帮助其疾病康复,但真正让精障人士改善社会功能,还需让其“走出家庭,融入社会”。

老年人精神问题不容忽视

与此同时,老年人的精神问题也不容忽视。专家透露,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养老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之而来的老年心理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老年人心理问题的特征往往是转弯抹角的,排在各种躯体问题之后,他们有时固执、发脾气、胃痛、头痛,去医院许多科室折腾一番,查不出毛病,其实很可能是‘心’病。”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何燕玲教授说。

当前,尽管国内尚无老人心理健康发病数据,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医师宋立升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国内外老年抑郁检出率不到50%,在中国这一数值则更低,“老年心理问题表现为抑郁、焦虑、疑病、失眠、体重减轻、近期记忆减退等。国际上有调查显示,老年人抑郁自杀的比例高于年轻人,女性抑郁比例比男性更高,国内还没相关数据,但对老人心理问题的关注刻不容缓。”

在上海一些区县,已经开始试点老人的社区心理照护。以虹口区为例,起虹口区卫计委在8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心理咨询室,从这7年的汇总数据看,咨询人员主要是老年人群,尤其是独居老人,每年约有六七百名老人前来寻求心理援助。他们大多在社区心理咨询门诊得到及时的心理援助,少数病情严重者及时被转诊到心理疾病专科医疗机构。

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王裕如表示,应对“心”病,老人自己要做好心理调适,包括调整心态、学习新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加强社会交往等。另一方面,家人支持与支撑体系很重要。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院长汪作为介绍,他们曾在虹口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子女陪伴频率越高,老年人的幸福感越高。(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