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心理健康:漂洋过海后 留学生不是家长焦虑情绪的“容器”

心理健康:漂洋过海后 留学生不是家长焦虑情绪的“容器”

时间:2019-07-20 23:28:13

相关推荐

心理健康:漂洋过海后 留学生不是家长焦虑情绪的“容器”

心理健康:漂洋过海后,留学生不是家长焦虑情绪的“容器” -11-08 17:53:35 网易教育综合

访谈嘉宾——

林红,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精神科医生和家庭治疗师,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常务委员。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理事及家庭学组秘书长。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与临床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问1:孩子留学在外,父母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联系孩子与孩子保持沟通,才不会让孩子出现排斥的心理?

林红老师:

我认为首先要想清楚沟通的目的是什么?良好的对话可以是幸福的,鼓舞人心的,充满活力的,或者引人思考的,良好的对话可以带来深深的满足感。当人们彼此交谈时,他们可以感动、完善、激励彼此,一起交谈就像架起沟通两个世界的桥梁。良好的对话会触动我们,敞开心扉。沟通的目的,不是单方面灌输甚至要求、命令,而是促进沟通双方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那么我认为,要想达到促进沟通双方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的目的,父母要反思自身在沟通中的态度和方法。父母首先要自己想明白:孩子留学在外,父母联系孩子究竟为了什么?父母对孩子不放心想远程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父母想显示家长的权威性要身居海外的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学习和生活?父母自己过于焦虑,一时联系不上孩子,父母就会紧张、害怕、担心,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夜不能眠、乱发脾气。

以下是一次我与儿子沟通的纪实:

早上九点多睡醒和儿子联系,按儿子的提议,在北京时间10点左右,我俩微信视频了43分钟。真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平时在家里,我和儿子都很少聊这么多话。而在儿子赴美留学的日子里,没事儿的时候,我俩每1-2天就会视频一次,而且彼此都感觉聊得很嗨,有说不完的话。当然,我或儿子忙起来的时候,一个星期才能通上一次话也是有的。我能感受得到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儿子,多么渴望与家庭保持有深度和有温度的联结。他是那么愿意与我分享在美国的奇闻轶事,述说在美求学生涯中的艰辛和困苦,并客观地与我分享他对美国教育制度以及他对人生中诸多事情的看法与感悟。同时,他也不忘经常询问家里的情况。让我感受得到儿子虽然与家人远隔千山万水,但他是多么牵挂和惦记着家中的一切。我们过得好好的,就是给儿子最大的支持。而作为母亲,我也是多么渴望与远隔重洋的儿子保持亲密的联结。今天视频通话结束的那一刻,盯着屏幕上儿子面容消失的瞬间,我突然感觉心一下子变得空落落的。我有多么思念他,我有多么惦记他,我亲爱的儿子,我的心知道!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眼泪差点流出来......

总之,孩子留学在外,父母要主动与孩子保持沟通,以促进彼此信息的交流和情感的支持。无论孩子会怎样,作为父母我们保持自己的稳定和乐观是必要的。而且我们要相信,我们自身的稳定和乐观也将给孩子营造稳定和乐观的环境,并且是一个可以效仿的好榜样,有助于孩子慢慢稳定和乐观起来。

问2:您觉得您和孩子最大的矛盾是什么?发生分歧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的?

林红老师:

目前,我和孩子没有什么矛盾和分歧。儿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想要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他自己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决定权。作为一位新时代的独立女性,对于儿子的人生,我有着这样的觉悟: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作为妈妈我不会干涉儿子的人生抉择。因为我不仅相信儿子会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而且我也深信不疑儿子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实力为自己而做决定!作为妈妈我要做的只不过是降低自己的焦虑,保持自身的稳定,给儿子足够的时间,去慢慢做出自己的决定,并且为自己的决定而承担责任,付出努力去实现。祝福儿子,支持儿子,就是我唯一可以做的。

当父母与孩子真地发生矛盾和分歧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反省自己,主动改变自己而不是责怪孩子,单方面要求孩子改变。作为父母我们要对孩子起到陪伴和引领的作用。同时还要学会在耐心的陪伴和等待中,让孩子慢慢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办法。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自身有太多的情绪化反应,例如焦虑、恐惧、担心、指责、挖苦和打击等就会令孩子乱了方寸。这样的话,孩子就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为父母做打算,想自己做怎样的决定,才能减轻父母的情绪反应。结果就很可能是,父母的情绪化反过来影响到孩子,导致他们无法做出适合自身特点和现实情况的独立的判断和决定。孩子为了安抚父母的情绪,而牺牲了自己。 在陪伴中,父母要善于引领孩子成长。我们要在适当的时候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明确表达出我们的意见和看法,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在乎他们的,父母是爱他们的。孩子也许会对我们的意见嗤之以鼻,表现出似乎毫不在意的样子。没有关系,不要被孩子的表象所迷惑,更不要被激惹而发火。我们内心要知道而且坚信,孩子对我们的意见是在乎的,孩子深知无论如何父母是爱他们的,他们有自由和权力去做真实的自己。孩子过早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过早就做“小大人”,处处为家长着想,而没有机会做“任性”的淘气的孩子,这样长期压抑下长大的孩子是沉重的、古板的,甚至是扭曲的、虚假的,缺乏灵性。 其实,父母要看到,孩子对父母表达出抱怨和指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孩子毫不遮掩地真实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去压抑,是因为TA相信父母完全能够包容和接纳自己。TA的这种表达是有选择性地针对父母,而不是无法自控地在任何人面前都如此。而且,对父母所反馈的与TA不同的意见,以及偶尔表现出的不满,孩子也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要看到孩子其实也在做着父母的“容器”,包容着父母的担心、恐惧、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而不仅仅是父母在做着孩子的“容器”。

访谈嘉宾——

杨意,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硕士,美国康奈尔心理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博士后。在美国为许多中国留学生与留学家庭提供心理咨询与治疗。应邀于美国多所大学和高中做讲座、培训。应邀于中国为学生与家长做行前心理健康建设。

问1:留学生在国外孤身一人,是否会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表现在社交、思乡、还是学业压力?

杨意:

的确,孤单、思乡、学业压力、社交焦虑都是常见而正常的现象。有的会经由过渡期被度越,有的会发展为心理层面的困扰。这里面反应了几个特别重要的问题:第一,低龄化。留学生主体的年龄降低了至少4、5岁。今天的留学生虽然仍然有出国读博士的,但留学主体已转变为出国读本科的,并且有大量出国读高中初中。第二,谁出钱?从以前学校奖学金或国家公费到现在靠家庭全部自费。我的来访者留学生们管爸爸妈妈叫“金主”。一方面爸妈成金主私人银行,另一方面孩子还没有受过完整成熟的金钱观和金钱管理的教育,这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矛盾。第三,谁的决定?从以前学生自己想出国到现在有的是孩子想出国有的是家长想让孩子出国。如果是家长比学生还想留学的话,也就是家长是主要决定者,孩子是同意者,那如果家长在决定之外还广泛地参与、纵深地掌握着申请的过程,包括找中介、报培训班、选择学校、联系国外的监护人或住家、安排资金账户、在国外买房买车等等。孩子呢,在留学准备这个过程众的的参与度和独立性就相对较小。当孩子对留学付出得不多,他/她对留学的爱就不会深刻、动机就不会强烈、决心也不会坚定。相反,有点可有可无的味道。如果留学过得好,那就过,如果过得不好,那我为什么要过?只有当留学的决定真真切切是源于他/她们的时候,她/他们对于留学的渴望与决心才会是坚定的。而渴望与决心太重要了。在留学中、在面对困难时,困难又是家常便饭。所以,不要轻易把没什么动力没什么决心的孩子送到处处考验动力与决心的留学沙场,那不可能不是一场艰难的格斗。

总体来说,我们对比中国留学生的过去和现在。我们发现,留学决定是不是学生本人做的,留学的决心是不是坚定,学生的年龄和心智是否成熟,家里全自费那么学生有没有受到比较妥善的金钱教育?这所有因素合在一起,直接关系到孩子在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而挫折是家常便饭)时是不是能适应、能不能成长,会不会发展出某些心理困难的风险!

问2: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杨意:

首先父母有没有引导孩子的影响力,是一个需要诚实诚恳地首先来面对的问题。这里又有三个方面。一是,时机。在孩子还没有出国,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引导,培养衡量利弊的思维能力、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心态等。比等到出了问题再努力,要更主动一些,也能预防避免一些问题。二是,易受度。在孩子还没有出国,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接受父母的影响的可能性更大,更容易被引导。三是,接受的意愿。要想引导孩子,前提是和孩子的关系是良性的,如果关系不好很难让孩子愿意被你引导。这点特别重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