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中国化模式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中国化模式

时间:2022-09-29 14:59:38

相关推荐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中国化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评价高校德育水平的重要方面和指标。自教育部正式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来,全国各高校在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当前,如何立足主渠道教育的现状,以中国文化为引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实践路径是我们应当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科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的形势任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征,既要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要求,也要体现高校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影响力的要求,还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纵观十几年来的实践,呈现出如下特点:

顶层设计有方向。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在党和国家政策指引下,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课程,从一般性要求到规范化指导,从宏观设计到系统化操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理念的创新发展,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践行育人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工作实践有探索。全国各高校认真落实中央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在主渠道教育制度机制、机构队伍、教学体系、方式方法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如吉林大学和清华大学牵头,创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进行了独创性的探索,在全国高校产生良好反响,已有169所高校选课,30余万名学生受益。各高校的探索为提升主渠道教育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实践依据。

教学资源有支撑。伴随着丰富的教学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教学资源支撑力在逐渐增强。队伍规模越来越大,专业化水平越来越强,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技术保障越来越先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日趋完善,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特色鲜明的教学体系。各高校注意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速心理健康通识教育的深度发展,不断满足学生通过虚拟空间学习的愿望,带动教育教学深层次问题的解决,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态。

定位中国式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构建原则

构建中国式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具有特殊的紧迫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必须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文化沃土,学习借鉴国际经验,自觉顺应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应当坚持和把握以下原则:

1.国际化发展模式与中国化思想内核相统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既要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把握国际主流动态,借鉴先进教育理念,汲取优秀成果,遵循国际化发展模式,又要注重与中国文化对接,创新中国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突出价值引领,继承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中,解决好立根固本、补钙壮骨的问题,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学生心理成长需求满足与积极人生观引导相统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应高度关注学生心理成长需求,特别是关注学生在不同阶段差异化需求。必须清醒认识到,主渠道教育不能只是“被动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还应“主动地”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取向,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导向,解决好学生思想“总开关”问题,帮助学生打好健康心理和正确思想的“底子”,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具有较强专业性、指导性、应用性和自主性,应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统一、相辅相成、良性互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意图的实施等方面,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则主要体现在学习活动的坚持、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这两者交互影响,才能有效完成教学活动。

4.理论的精深度与传播的普适性相统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历练和提升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年级和个体差异,决定了主渠道教学既要体现普适性和常态化,又要体现学理性和专业化;既要有过程性、阶段性目标,又要有结果性、愿景性目标。一方面,作为一门学科,要适度地展示理论深度,提升学生理论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作为一门通识性课程,应体现出普及性,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实现理论深度与普及广度的有机统一。

积极创新中国化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主导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重在实践,贵在创新,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崭新模式,支撑和保障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1.价值引领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是否有效、是否成功,根本上体现在学生良好心智的养成力度和核心价值观的接纳程度,要高度重视价值引领,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高水平的心理健康通识教育慕课,因其在课程设计、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上更有利于推动实操化、大众化,将宏大的价值观念具体化、嵌入化、生活化,牵动理论“落地”,促进理念“生根”,成为具有时代特征、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2.融合驱动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教育对象都是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根本目的都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质,助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造就国家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互为补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将思政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应用于思政教育的各环节,将育人体制优势、队伍优势有机结合,形成融合互动、良性发展的“双融双驱”模式。

3.主体聚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的重要取向是不断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需求,让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养成心理健康意识,掌握自我调适基本技能。因此,中国化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主体感受,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内生动力。高水平慕课作为开放式教育样态,通过视频课程、直播课程、线下互动等混合式教学形式,有利于聚焦、汇集学生需求,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增强情感体验,必将成为有效的实践化路径。

4.资源整合模式

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是信息时代的鲜明特征。以慕课为代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必须更加注重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集聚、互动,形成集约化、集成化效应。通过整合师资,汇聚名师名家,组建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教学团队。通过整合教材,形成教学大纲,打破教材局限,构建内容体系。通过整合技术平台,寻求专业化程度高、服务能力强、开发技术先进、推广力度大的运营商合作,打造教学共同体。吉林大学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的9位专家学者,历时4个月时间,进行课程研发设计和制作,创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成为当前最具影响力的通识类共享课程。据第三方慕课评估显示,在全国范围内抽取3000名学生作为样本, 86.89%的受访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91.79%的受访学生认为,教师在课程中给出了解决生活中心理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这一课程体系可供各高校参考借鉴、交流合作、实现共赢,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水平。

【作者单位:赵山,吉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李焰,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中心】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