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活到老学到老!69岁台湾爷爷成武大博士新生

活到老学到老!69岁台湾爷爷成武大博士新生

时间:2023-02-12 17:00:28

相关推荐

活到老学到老!69岁台湾爷爷成武大博士新生

楚天都市报9月7日讯(记者罗欣 黄士峰 通讯员吴霜 王若飞)来自台北的李常生先生,是今年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生新生,他可是“爷爷辈”的新同学了。他祖籍河北沧州,194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在台湾长大,今年69岁。

69岁的李常生在两位28岁学长的陪同下逛武大校园

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见到了这位年近七旬的老先生。他来武大求学,是师从宋代文学专家王兆鹏教授,专研宋代文学、苏轼文学。在武大的这个博士,是他读的第三个博士,前两个分别是东南大学的建筑学院工学博士和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学博士(专研北宋史、苏轼史)。而他的本科和硕士则分别为企业管理和环境规划专业。

从管理到工科,从工科又到文史,辗转只为了靠近那个年少时的愿望。“苏轼在常州去世,而我在常州出生,这也是我们之间的一种特殊缘分。”李常生说,“这不是去实现梦想。我总觉得,不去追寻苏轼、走完苏轼的一生,是我亏欠了苏轼。”

编写120万字的《苏轼行踪考》

“对苏轼的热爱,源于小时候读罢林语堂《苏东坡传》后油然而生的震撼与敬佩。”李常生说,在史书中研究苏轼留下的痕迹,在诗词中欣赏东坡满溢的文采,对于他来说还不够。他想和九百多年前那个身影靠得再近一些。

于是前,他专门踏上了走遍苏轼人生行迹的旅途,“其实早在25年前,我就去过黄州,以前是断断续续地走”。来,他几乎走遍了苏轼走过、住过、经过和作品中描绘过的地方,并绘制、编写了图文并茂的120万字的《苏轼行踪考》,另外绘制了近八百张彩色地图,标明了苏轼去过的每个地点、经纬度与海拔高度等,同时附有当地的彩色现况照片。“有的地方我不止去一次,比如杭州,就去过多次,走了60多个地方。”

记者翻开《苏轼行踪考》,一张张带着准确的经纬度、海拔等信息和细致注记的地图映入眼帘。这些图像资料都是李常生一步一个脚印实地考察亲手绘制的。这地图可不仅是现代景观,他还严谨地考据了史书、地方志等资料,进行了古今对比,还原出了千年前的城墙、街景、田园等地理位置,勾勒出了苏轼生活的地理环境,无论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赤壁石矶,还是“出临皋而东鹜兮”的黄泥坂小路,都从遥远缥缈的文字间落入现实。

在寻访中曾昏倒多次

年事已高,独自出行,还经常跋山涉水,李常生的旅途充满了曲折,他曾在路途中昏倒六次,差点送命。“主要是因为吃不好睡不好,而且我还有糖尿病。”他介绍,有几次寻访到乡下偏僻的地方,走上一天都吃不到东西;还有一次连着坐了近十个小时的大巴;从海拔1200米爬到1800米,也是常有的事。尽管辛苦,但他从未想过放弃,追寻苏轼,他大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觉悟。

苏轼的故事在眉州开始,在河南郏县结束。读书,做官,游玩,贬谪……李常生将那些地点一个个走过,缀连起苏轼完整的人生轨迹。“苏轼活了66岁,我今年69岁了。我走过了所有他走过的路,也度过了所有他活过的时间。”

“身临其境才能实实在在体会到苏轼的心境。”他说,跨越千山万水,他曾和苏轼一样乘船到石钟山追根究底那奇妙的音乐,也曾问遍附近村民,终于踏上已掩埋在黄土下的苏轼到罗浮山登岸时踏上的小码头。“今月曾经照古人”,在苏轼写下“明月几时有”的密州超然台,他请求工作人员破例让他晚上进入,遥望让苏轼“愿乘风归去”的夜空深处,不觉已是深夜;“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掩映在成片松林中的石碑,让他一下回想起眉州故乡三苏坟凄凉的月光,那时苏轼正在密州悼念着埋葬在四川的亡妻。身处超然台,李常生先生一下和苏轼“通感”,悲从中来,难以抑制。在河南的苏轼墓前,他再也压抑不住蕴藏许久的激动和崇敬,俯身跪拜。

在寻访中,李常生还发现了一些史书和学术文章上的错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一边游历,一边考据、纠正,努力还原最真实的苏轼,“这个世界上,完完整整走过苏轼一生所走过的路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苏轼本人,一个就是我。”

十年间的寻访中,他花费了100多万,“我以前是做建筑生意的,还在海外盖过房子,有一定的积蓄。”

每天12小时泡图书馆备考

走遍苏轼的人生之路,李常生的理想还未完全实现。他想要超越那本鼓舞他开始旅程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完成一部更准确、更详尽的《苏轼传》。他认为武大文学院能给予他完成这部作品所需要的资源和指导,所以决定来汉求学。

69岁开始新征程,李常生觉得一点都不晚。为了入读武汉大学文学院,他用了近一个月、每天近12小时泡在图书馆复习。“我参加的是针对港澳台学生的入学考试,今年4月在香港考的。”他介绍,笔试主要考了三科,一门是英语,另两门是跟专业课程相关的。6月份,他来武大参加复试,“我面试了一个半小时呢。”

武大文学院王兆鹏教授谈起这位特殊的新生,赞不绝口,“老先生对学习很执着,在研究苏轼方面也很有心得,这十年的走访历程非常不易,令人钦佩。”他说,李常生将和其他的博士生一样在校上课、做研究。

带350公斤的藏书入武大

入住武大樱园宿舍,李常生最大的行李是总重350公斤的藏书,主要是历史、建筑方面的,“等我读完博士,我的书会变得更多,到时就都捐给学校吧。”

武汉离“东坡赤壁”所在的黄州很近。“我已经去过很多次了。而且这部《苏轼传》,我想在赤壁旁边完成。我不能写得比林语堂的差啊,估计要五年的时间。”他说着,思绪似已飞到那“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景致去了。

至于已经完成的《苏轼行踪考》,除了联系出版工作,李常生考虑到这部书非常细致全面,印出来会很厚,加上大量需要彩印的地图,书恐怕会很贵,他不想让和他一样喜欢苏轼的人,被价格阻挡而只得忍痛割爱,“如果实在太贵,我就不印了,放到网络上让大家免费观看,下载学习,这样感兴趣的人就都能看到了。”

谈到对既是同学也是晚辈的寄语,他说,“学问越学越深,而且会锻造出人的气质。要有一种‘不满足’、‘不安定’的劲儿,终身学习,学各种知识和本领。”

人生如梦,华发已生,李常生仍行走不息,思考不止。“您觉得您哪点与苏轼最像?”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说,“爽朗的性格吧。”走过苏轼的路,感悟苏轼的心,跨越千年,那些地点是他第一次去,但当灵魂共鸣之时,也是代表苏轼在“故国重游”了。“也许会有某些似曾相识之感吧,就像在赴千年的约定。”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