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高考VS古代科举 古人是如何进入一步步考进“清华北大”的?

高考VS古代科举 古人是如何进入一步步考进“清华北大”的?

时间:2021-02-10 11:19:05

相关推荐

高考VS古代科举 古人是如何进入一步步考进“清华北大”的?

这几天是的高考,每年高考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今年1071万的考生再创历史新高。

我们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这个说话是过分夸大的。以为例,若是不论本科与专科,其实录取率还是很高的。总参加考试人数是1031万,总录取人数是835万,录取率高达8成。清华北大总录取人数是6600人,占总适龄人群的0.03%。若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指考取清华北大倒是真实如此。

考试选拔人才最早是2000多年的周朝开始,而被沿用时间最长最最成熟的科举制度是从唐朝开始,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

此后各个朝代略有不同,但最为兴盛与对整个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是在清朝。接下来我们主要重点介绍下清朝的“高考”制度。

清朝学子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通过童试之后称为秀才,这时才能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而科举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1、童生试

童试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被录取入学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入学后受教官的管教,俗称秀才,意喻优秀之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是最底层的士大夫,是进入仕途的最基础起点。也只有秀才才能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2、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3、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相比于我们如今的高考,存在以下几点的不同:

一是考试周期不同科举的会试和殿试是三年一届,高考每年一届。

二是考试内容不同科举虽然有明经、策问、诗赋等,但其实都是文化类的内容,高考内容要宽泛很多,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9科,基本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全部涵盖。

三是考试环境不同科举考试中,考生进入考场后,相当于进了号房,几天中吃喝拉撒都在不大不小的一个小隔板房中,还要随时迎接别人监视;现在高考就不同了,有父母送考陪考,考场有空调,考完还能回家吃饭休息。

四是考试结果差距很大这个也是两者之间根本性的差距。高考只是一次升学性考试,广大学子通过这个平台考入各自心仪的大学,名牌大学、重点大学、一般大学和专科学校,等次有别,实质相同,几年后都要自己就业,虽然名牌大学的平台更高、机会更大,但是专科学校的学生或者落榜生也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混得很好;但是科举就不一样了,上榜与落榜之间是天壤之别,只要上榜了,不管一甲二甲三甲,都能做官,如果成绩好比如一甲和二甲前几名,还能进入翰林院,作为国家的高级储备干部,说不定几十年后就能宣麻拜相,成为国家级的干部,如明朝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所以,对比高考,科举实质上是一次高考+公务员+国家高级人才选拔考试。

看了这么多古代的连续剧,也当普及一下历史知识。其实无论那个时代,只有制度不同,本质都是优秀的人才获得地位、资源与权力。而教育的本质也是培养优秀的人才。高考即将结束,在此祝愿所有考生旗开得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