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认知天性》:记忆力差学习低效?你不是不努力而是方法不对

《认知天性》:记忆力差学习低效?你不是不努力而是方法不对

时间:2020-04-12 00:58:33

相关推荐

《认知天性》:记忆力差学习低效?你不是不努力而是方法不对

读书时,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同学:老师讲课时忙碌记笔记,书上全是五颜六色的划线,下了课还端坐在座位上看书,但偏偏考试时成绩中下等,甚至还不如一些上课不记笔记,下课就出去玩的同学。

工作后没了考试那道坎,但学习还是必不可少:熟练使用工作软件,写好一篇工作汇报,和同事上司高效地交流沟通……任何一项都需要通过学习去掌握。

于是勤奋的我们买了各类音频课和电子书,抓紧碎片时间学习。听课看书的时候兴致高涨,然而左耳进右耳出,合上书就全忘光,说不上学了什么,更别提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了。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这样说过:“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而沃伦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他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为什么大佬们博闻广识,融会贯通,而我们学习却好像在浪费时间呢?是因为智商不够吗?《认知天性》这本书集合了11位认知心理学家在脑神经科学方面近的权威研究,告诉我们:智力可以通过训练提升,你的学习没有效果只是因为方法不对。

1, 关于记忆的3个误区

1,记性好是天生的聪明

记忆力好通常是评判聪明的一大标准。比如《最强大脑》节目里经常考察的一项就是记忆力,优秀的选手能在看完数千片不同的窗花剪纸后,从中迅速又准确地找到相同两片,再想想3秒记忆的自己,不由感慨:人和人的大脑差距竟然如此悬殊。

但这些选手是天赋异禀吗?并非如此,他们全都接受过专业记忆力训练,这类训练也得到了脑科学研究的证实:记忆是一种生理现象,类似用器械锻炼肌肉,每一次记忆任务都在重新塑造大脑。

更振奋人心的是,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区域可以终生生成新的神经元,记忆信息就储存在这些神经元中。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一生都可以持续改变,终生学习并非一句空话。

近几年记忆力训练班层出不穷,他们通常宣传轻松记忆,甚至借 “量子波动”的噱头,声称翻书几分钟就能把全部复述。但事实很很残酷——增强记忆力是一件违背懒惰天性的事情。《最强大脑》的选手们谈到训练,都说和高考生一样,除了睡觉,每天要进行十几个小时的练习,很多人熬不过来就放弃了。

日常生活不需要这么专业的记忆能力,但道理是相通的——感到学习越吃力,记忆才越长久。这就好比在沙地上写字,字很快就消失了;而在石块上刻字,却能流传百年。大脑也是如此,只有在记忆时经受了深刻刺激才能长久保存相关。

2,信息时代不需要大脑记忆

专业选手的记忆力令人震撼,但有些人也发出了质疑:随着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想要什么内容一搜就有,想记录什么掏出手机就能拍照,因此我们没必要花费精力去记忆,而应该训练逻辑思维,创造力等这些高级能力。

听起来有点道理,但如果没有基本的记忆能力,逻辑思辨和创造力根本是空中楼阁。任何一个领域的大师,都是在本专业具备深厚知识储备后,才有了“所谓”的创新。

“现代艺术之父”毕加索的代表作在大众看来抽象难懂,甚至像小学生作品;但毕加索从小在父亲指点下画画,11岁的技艺已经达到现在不少美术本科生的水平,16岁的油画作品就获得全国金奖……30岁他才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风格,我们可以从他画稿的变化中清晰看到从初级临摹到高级创造的转变过程。

毕加索公牛变形图

就像棋手要先准确记住经典棋谱,才能谈理解和活用;外科医生要在脑海中刻上人体解剖图,才能在做手术时临危不乱。看看身边各行各业,不管是写代码,做翻译,写文章,哪怕是做菜种花……想熟练掌握一门技能,都必须先跨过记忆这道门槛。正如埃斯库罗斯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所说:万千智慧始于记忆。

3,想要记得牢就得重复重复再重复

大家读书时都经历过背书的痛苦,一般的方法就是反复抄写和朗读,当时感觉都记住了,但到了考试时就在嘴边的句子却怎么都想不起来。为什么花了大量时间却依然记不住呢?难道真的是智商问题吗?

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组对比实验:在不告知参与者要测试的情况下,先让人们反复朗读某组单词;之后参与者分成两组,一组要记忆和刚才相同的单词,另一组则记忆全新的单词。结果两组人记忆单词的效果没有任何区别。

之后他们又做了类似实验,最终得出结论:重复本身并不能带来长期记忆,而且还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因为对阅读的文本越发熟悉,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

从脑神经研究的角度可以这样解释:大脑里的神经元好比一个个小房子,每个小房子中存储着信息,它们之间有道路连通,当需要某个信息时我们可以通过熟悉的路线快速找到它,这就是记忆的过程。

现在我们接触到了某个新信息,想要找到它,我们需要通向这个神经元的新连接,但重复阅读只是把原来的连接道路加固了,并没有生成一条新的道路,那么下一次需要应用这个单词时,我们就无法找到。

2, 让短期记忆加固的3个技巧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人们会迅速遗忘刚刚学习过的东西,大概20分钟就只剩不到一半,一天后就忘掉了将近70%。这之后,遗忘速度开始变慢,剩下的30%左右会缓慢消失。

如果把信息看做珠子,每接触到新信息就相当于把一颗珠子穿到线上,如果不加处理,这些珠子就和容易脱落,正如我们的遗忘过程。想要连成一串牢固的知识项链,我们就需要每个珠子之间打上结,这个结就是自我测试。

一说到测试大家就会觉得紧张,因为它往往用来给我们评等级。但如果把测试作为学习工具,它就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记忆,也就是认知科学家所说的“测试效应”。

因为测试本质是在强迫我们从大脑中检索信息,如果找到了,这条检索路径就再次被加强;而如果没有找到,我们也能清楚是哪条检索路径出了问题。心理学家的研究证实,哪怕只有1次自我测试,一周后的回忆率就从28%跃升到了40%。

尽管任何一种测试都有助于学习,但深究起来,检索时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记忆效果就越好。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这里有三个提升记忆效果的技巧。

1, 间隔练习

心理学家们做过一项对比实验:新人医生分为2组练习连接细小血管,一组是在一天内上完全部4节课,另一组则是隔一天上1次课,一共上4次。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评估,最后发现后者做的更好。

如果你是第二组的参与者,隔一天上课你可能会抱怨,上次的内容变得很模糊;但恰恰是这种适度的遗忘让人花更多力气去检索,从而强化了记忆。

因此睡眠在记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比于连续几个小时熬夜记忆,更有效的方法是睡前先花较少时间记忆,然后好好睡一觉,第二天起床再花些时间记忆。比起连续重复的方法这样会吃力些,但却可以重新触发巩固过程,让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

2,穿插练习

大家读书时应该有过这种体验:明明每个章节的小测试做的不错,但一到大考就出错。有的可能是大考心理紧张,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缺乏穿插练习。因为小测试只独立考察单个章节的知识点,而期末考试却是把不同的知识随机混合,一旦记忆有漏洞,就很容易分辨不清。为了提高分辨能力,我们可以在练习时故意穿插多个主题或类型。

以背单词为例,常规方法是按首字母从A到Z来记,重复A开头的单词直到熟练再开始背B;而穿插记忆就是故意打乱顺序,比如先过一遍A开头单词,留个印象,再去学习B开头的单词,过一会再回到A部分重复,以这样螺旋式的方式来练习,每次都会刷新对原来内容的认知。

再比如公司给员工培训工作流程,常规方法是按步骤1,2,3依次教学,每一步重复多次直到完全掌握。而穿插记忆则可能先练习步骤4,再跳回到步骤1,接着又到步骤8……像这样随机进行的练习,看起来在制造混乱,其实是迫使我们更努力地回忆。

3, 多样化练习

同样的知识点,可以用不同的考察方式:比如选择题,是非题这类客观题,或者填空,问答,写作这类主观题。我们考试时最喜欢的当然是客观题,因为可以猜对答案蒙混过关;但生活中,我们遇到的现实问题通常没有选项,需要灵活地应用知识和技能,如果习惯了初级的选择题,在面对复杂的新问题时,就很容易束手无措。

低级单一的练习只会巩固大脑的特定部位,而复杂多样的练习则会刺激大脑不同区域,加深记忆。比如对医生来说,一项重要练习就是跟着老师去看诊。他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病例,先是倾听病人的描述,然后对照自己头脑中的病例库,检索看有没有对应的症状,再去做出不同判断。这种复杂的练习,相较于从书本中学习案例会记忆的更深刻。

3, 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心智模型

想要让知识真正为己所用,光有记忆力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建立自己的心智模型。

大脑就像储存信息的杂物室,如果不加整理,要找个钳子时就得把整个房间翻遍,耗时费力,还不一定找得到。因此每次存入信息时,我们都需要对它进行分析,把它和之前的知识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各种认知框架,以后再接触到相关新信息时就能立刻放入合适的抽屉中。这里的框架就是心智模型,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如何观察,思考,决定和行动。

查理芒格将自己成功的秘诀归功于心智模型,他认为,一个人拥有的心智模型应该具备这三个特点:简化,去盲点以及多样化。

首先是简化复杂问题。比如读一本书,高效学习者能快速提炼出关键词和思维导图,而低效学习者把整本书都划了线却讲不出大致内容。好的心智模型就如同一个过滤器,帮助我们明确哪些信息要关注,哪些信息该被摈弃。比如二八定律,一句话就说清了资源分配的本质。

其次是消除盲点。《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介绍过人类大脑的两套分析机制:一种是瞬间直觉式的, 比如看到老虎就要逃命;另一种是有意识地分析推断,比如求职时选择哪家公司。虽然前者能让我们迅速反应,但却很容易受偏见,扭曲等影响而无意识犯错,因此我们需要一个限制清单,提醒我们避开错误。

最后是多样化。如果把大脑看作一台手机,心智模型就好比应用软件,高级手机相比低级手机拥有更多应用软件,可以处理更复杂的需求。一个人拥有的心智模型越多,就越能高效解决问题;当你只有一种心智模型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就会非常死板,正如查理芒格所说:“如果一个手里只有锤子作为武器的人,那么他解决所有的问题的方式就是只会使用锤子。”

这三点可以说是高效学习者的共同特征。具体怎么做呢?在《认知天性》一书中,面向职场人士和终生学习者给出了3个方法。

1,在实践中加深认知

我们面对不熟悉的信息,最初的理解通常是粗糙笼统的。单靠反复阅读文字,或是被动观看幻灯片,只能停留在肤浅表象上,我们必须主动投入任务并解决困难。

比如说写书评就是一种主动参与的任务,它迫使你用自己的经验和语句去重新阐述书本内容,也许一开始是词不达意,但熬过反复修改后思路会越来越清晰,你对这本书的理解也远远超出光看几遍书或者听别人现成的解读。

2,用自测来强迫检索

前面说过间隔的自测是最好的学习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明确什么是自己真正知道的,什么又是以为自己知道的。

我们最好建立一份自测计划,在每个学习阶段之间都留出一段时间,具体多长时间取决于信息本身。比如你要为托业考试背单词,一开始可能要隔天温习一次,再隔一周再测试一次,如果确信某些单词已经掌握,就只需每个月再测试一次。

自测也可以随时进行,比如想知道自己对一篇文章理解到了什么程度,就可以试试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它进行合理解释。因为解释文章需要你从记忆中回忆要点,把它们组织成自己的语言,并解释为何这些才是要点。

3,通过反思把知识变成条件反射

医生在做手术时没有时间去仔细琢磨,必须不假思索地采取行动,也就是要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为此,医生们在接受训练时每次手术都要写反思小结,比如发生了什么状况,自己当时是如何处理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改进等,同时还要经常在大脑里演练手术过程,假想每步该怎么做,预想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处理……这样在情况紧急时,才能靠条件反射做出正确举动。

对于从事普通工作的我们同样如此。花点时间回忆最近学过的知识,问自己这些问题:在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联想到了其他什么知识或经验?为了下次做得更好,准备采用哪些策略? 养成这种事后反思的习惯,才能保证知识在需要时立即派上用场。

方法说了这么多,最关键的还是改变认知——想要让知识成为属于自己的才智,就必须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大脑,大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善,学习才能变得越来越轻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