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倘若穿越到唐朝 该如何完成学业 走上人生巅峰

倘若穿越到唐朝 该如何完成学业 走上人生巅峰

时间:2023-03-22 14:34:31

相关推荐

倘若穿越到唐朝 该如何完成学业 走上人生巅峰

唐朝是个特殊的朝代,其特殊点在于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并将其发扬光大,天下读书的风气空前兴盛。说“太宗陛下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是非常有道理的。隋唐前,门第观念根深蒂固,朝廷普遍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这就导致了普通人几乎没有入仕的可能,门第观念阻断了寒门学子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远大追求,社会矛盾就此一点点积攒下来。

到了唐朝后,太宗皇帝发现这些贵族子弟办事完全不如寒门子弟靠谱,于是大手一挥,普及了科举制。事实证明太宗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读书人消停了,社会也就消停了,科举制度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地方造反的概率,毕竟有文化的的都来做官了,地方如果造反找个狗头军师都够呛。科举制为所有中华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平等的竞争环境,全民读书的时代就此开始。

唐人是怎么上课的

既然有考试,那就得上课。唐人想上课学习一般有这几个途径:

进入公立学校学习请私塾先生自学成才

唐人的公学

唐人的公学即国家开设的学校,如国子学、宫廷管学等。如果你是平民,不好意思这些贵族学校并不对你开放。平民可以进哪些学校呢?乡学、州学、太学,唐朝时官学已经普及到各个地方了。乍一看,唐人入学貌似也挺容易,实则不然,古人的学校并不多,每一个入学名额都非常紧张,丝毫不亚于现在的高考。

学校对学生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倒不是针对年龄和文化程度,而是你的身份地位。教育资源十分有限还得优先满足官僚阶级,弘文馆和崇文馆是贵族学校,国子监是公侯学校,太学是卿大夫学校,四门学、律、书、算学及地方州县为下级官员子弟学院,这其中唯独太学体系对平民友好一点,僧多粥少竞争自然激烈。不过换个角度讲,唐朝的教育还是很一视同仁的,因为你会发现七、八岁的小孩子和二三十的青年一起学习,因为唐人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并没有硬性规定,对老年人丝毫没有半点歧视。

唐朝的公学教育体系就像一颗大树,除去科举的主干外,还拥有职业和技术教育的支干,其教育系统除了教育行政直属系统之外,还设有太乐署、太仆寺、太医署、太仆署、司天台等行政部门。上不了国立大学(太学)?没关系,司天台欢迎你(司天台即检测星象的机构,入学标准更为严苛),太医署也欢迎你。此外律学、书学、算学、兽医学等类并不涉及政治的学习项目,唐朝全部大力向平民推广。

毕竟通过科举选拔的官员大多偏向于管理型人才,实务型人才较少,唐朝的多样化教育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比如说律学就是培养法律人才,律学学生的入学年龄放宽至25岁。课程以现行的律令为主要内容,学习年限为六年,倘若成绩优秀可以直接担任地方官员(品级通常不高)。

629年,唐朝还命令州设医学,这在中国历史上也属首创。唐朝的这些措施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尤其是医学知识的普及着实提高了老百姓和动物们的存活率。

唐人的私学

没人脉进不了贵族学院,考不上国立大学,也不想学技术?没关系,唐代的私学了解一下。私学,顾名思义就是私立的学堂。私学最早由谁开创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不过最有代表性的私学讲师当属孔子。唐朝的道教极为兴盛,道观纷纷在各地发扬光大,本着资源合理利用的想法,每一个道观都会附带学校的功能。这些道观成为了一个讲学场所被民间教育天团“霸占”。私立教育经费基本为自筹,“霸占”道观为讲学场所就可以理解了,毕竟手头比较紧。

私学的收费:

孔老夫子开创的私学是完全是不收费的,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即可,为啥他老人家不收费呢?因为他有个很有钱的弟子叫子贡。到了后世,儒家私学有的要求学生支付一定学费,有的酌收束修,有的接收帝王的"资给"或"馈赠"。历代书院经费来源有的是政府拨给的,有的是私人筹措、捐献的,有的则是通过"学田"自给自足,毕竟老师也是要吃饭的。

总的来说,私学在学费的收取方面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对于一般的私学教师来说,只要学费只要能维持生活所需、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即可,甚至有的私学老师与学生共同劳动来获取生活和教学所需要的物质。你可以想象补习班老师和学生一起种田维持生活吗?这在唐朝却是一个普遍现象。

私学的师资来源:

私学讲师主要来源于平民学者,但也有挂着官职或者致仕后出任讲师的,为师的资格不以有没有做过官为先决条件。由于科举制度的普及,读书人不断增加,通过科举竞争上岗越来越困难。无数落榜的读书人纷纷选择回家教书,成为了私学师资的主要来源。

唐代私学的发展历程:

唐朝是继汉朝以来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二个鼎盛时期,在唐朝近三百年的统治过程中,私学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

唐朝初期,统治者大力扶持官学,读书人都以进官学为荣,私学属于“野路子”并不被重视。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学校顿时隳废”官学衰微、时局动荡,大批士子隐遁山林,这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唐玄宗统治后期,受到安史之乱的冲击,官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据《全唐文》记载:“倾自羯胡乱华,生人流离,儒硕解散,国学毁废。”官学没落,私学开始兴盛起来。唐玄宗看到官学的没落,也曾一度下诏允许民间创办私学,“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受业者,亦听。”政府的支持有效推动了私学教育的发展,加上私学的入学门槛远比公学的入学门槛低,这使得大批书生学子流向私学,唐朝中后期通过私学来获取教育资源的人数急剧增加,促成了唐代私学教育的繁荣。

唐朝公学所招学生名额有限,特别是中央官学对学生在入学的身份、年龄、学习年限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使得官学无法完全承担起所有学生的教育任务。相对而言,私学在招收学生的问题上基本上不存在贫富等级的差别,只要愿意,任何人都有入学接受教育的机会,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教无类”。

唐人独特的山林读书风气

上述的两种方式都需要一定的成本(学费),那家里实在是困难怎么办?第三种读书方式出现了——自学成才。自学虽然没什么成本,但也得找个地方学吧,于是一股独特的山林读书的风气就兴起了。唐朝的很大一批诗人都在山林里读过书,如李白、孟浩然、孟郊、刘长卿等等。当然像李白这种富家子弟当然不是上不起学,着实是山林读书蔚然成风。

山林读书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家里靠近山水,就如同孟浩然家住襄阳,家宅靠近鹿门山,孟浩然从小自然就在山水之间读书。另一种就是去山林中的寺院道观读书,其实不难理解,有句俗话叫做“天下名胜僧占多”,和尚道士最会选择地方,寺院道观往往建在风景佳丽处,到这种地方读书可以起到修养身心,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其次,一些寺庙道观藏书颇丰,并不像我们所想的只传授佛法。一些佛学大家个人修养非常好,文学素养极高,士子有问题可以直接请教这些大家,达到了请先生的作用。当我说出第三个原因时,你可能就会觉得之前的两个原因都是次要的。佛教是以普度众生为宗旨的,于是一些贫苦的读书人就索性搬到寺院内白吃白住,极大的解决了吃饭住宿问题。

在寺院读书的风气贯穿了整个唐朝,寺院的环境着实适合读书,钟声、书声、诵经声,声声入耳。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诗完美的复刻出了绝妙的寺院环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

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自然是有如神助,学习效率想不高都不行。

结语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趋于完备,在制度上为贫寒学子进入官场做了铺垫,不同阶层的读书人有了平等的入仕机会。但从现有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唐代的科举及第者,“百分之六十九是士族,百分之十三是小姓,百分之十八是寒素”。科举初期,教育资源依旧牢牢的掌握在贵族望族手中,科举制给普通人提供的机会实际上并不多。

后期私学的普及打破了望族对教育资源的垄断,世家望族逐渐开始式微。公学与私学的结合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发展,让中华文化不断的向前发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