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新时代国门行(9):红其拉甫 风雪国门下的中巴暖流

新时代国门行(9):红其拉甫 风雪国门下的中巴暖流

时间:2019-06-19 22:57:09

相关推荐

新时代国门行(9):红其拉甫 风雪国门下的中巴暖流

参考消息网10月25日报道(文/陈浩 王其冰 张宝印 柴璞)从海拔3300米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县城去往130公里外海拔4733米的红其拉甫国门,需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沿途所看到的行进车辆,恰似全国各地私家车大聚会:有挂着新疆牌照的,也有挂着鲁、冀、陕、晋等地牌照的。车内人员大多是为一睹红其拉甫国门风采的游客。

红其拉甫国门为何有如此巨大魅力?一路上,愈向国门接近,海拔愈高,空气愈薄,温度愈低。虽值盛夏,喀喇昆仑公路上却是冰峰触目,风雪弥漫。在红其拉甫达坂至高处,威严的国门醒目矗立,与对面巴基斯坦境内的雪峰相望,门楣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大字闪着金光,上方正中是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执勤的护边员在红其拉甫国门前整队(王其冰 摄)

红其拉甫边防连前哨班举行升国旗仪式(张庆良 摄)

雪峰冰川一国门

红其拉甫口岸独特的地理地貌和高原冰川风光富有魅力。红其拉甫中巴边境区自1986年5月向第三国开放起,就被媒体评价为“国际旅游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的红其拉甫国门建筑自建成以来,更成为中外游客神往的地方。

“为什么到这里呀?因为爱国嘛!这里风景独特,到了国门看到国旗高高飘扬,就感觉很自豪,感觉这就是祖国。”一大早7点从喀什出发开车来到红其拉甫的山东教师王宇说。她告诉记者自己在三个月前就做好了这次旅行计划。她在新疆喀什遇上分别来自江西、杭州、广州、上海的“驴友”。于是一个七人自驾旅行团立即组成,因为大家有着共同的目的:到帕米尔高原,到红其拉甫。

蜿蜒于帕米尔高原的喀喇昆仑公路从北部的喀什向南延伸,纵贯塔什库尔干县,继续上攀至世界海拔最高的口岸——红其拉甫中国巴基斯坦口岸,如此在中国境内走完416公里后,进入巴基斯坦境内,继续延伸616公里,直抵塔科特。喀喇昆仑公路在中国境内这一段又被称为314国道。

“这条路在全国著名的自驾旅游线路上,”塔县县委副书记刘庆文告诉记者,“世界十大名山在这条线路上就有两座。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慕士塔格峰,海拔7509米。”

国土疆域在人们心中激发的崇高情感是共通的。红其拉甫中巴界碑与中国国门区不仅吸引来自中国的游客,也吸引着另一侧的巴基斯坦游客和其他国家游客。

“我们是从拉合尔开了20多个小时的车来的,就是为了看一看中巴边境和喀喇昆仑的风光。”隔着界碑警戒线,29岁的巴基斯坦姑娘玛迪哈用英语与记者交谈,“到红其拉甫的喀喇昆仑公路真的很长,也很壮丽。”玛迪哈与爸爸、妈妈、弟弟和妹妹一家五口一起旅行。“红其拉甫是个很好的旅行目的地,到这里会有一种爱国情怀。在红其拉甫见到中国朋友真的非常令人激动,这正是红其拉甫这个地方的灵魂所在。”

在红其拉甫国门南侧界石警戒线处,簇拥着外国游客,其中大部分是巴基斯坦游客,女子服饰色彩艳丽,男子或身穿巴基斯坦长袍或一身休闲度假装扮。看到迎面而来的中国游客,原本安静的人群立即热闹起来,频频向对方挥手,像久违的亲朋好友。

据刘庆文介绍,红其拉甫口岸每年4月1日开关,欧美、南亚国家通过第三国进入中国境内的游客,平均每年有5万人次左右从红其拉甫口岸进入。

莽莽高原一公路

红其拉甫成为国门旅游热点要归功于一条公路的建成。这条公路就是喀喇昆仑公路。

人们常用三个“最”来形容它:世界上最高的跨境道路、世界上最美的公路和世界上最惊险的走廊。

1978年,中国吹响改革开放号角。同一年,被誉为“中巴友谊公路”的喀喇昆仑公路建成通车。这条历时建造的公路横贯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为此,中巴双方付出了巨大的投入与代价,700多名中巴年轻人为此献出宝贵生命。

红其拉甫不仅是这条公路上中国段和巴基斯坦段的分界点,也是整条公路的最高点。红其拉甫口岸因此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陆路口岸。

就像罗马不是一日建成,天堑也无法轻易变通途。每年7月至9月,中巴公路泥石流、山体塌方等灾害频发,道路损毁严重。开始,中巴启动对南起科雷特桥、北至红其拉甫口岸的道路改扩建项目一期工程。扩建后的喀喇昆仑公路由10米拓宽为30米,车辆时速可达80公里,运输能力提高3倍,适合大型载重车辆通行。

为了提高中巴公路国内路段的通行能力,8月,314国道路段也开始了改造升级工程,整个项目预计完工。

来自广州的游客陈先生亲身感受到了中巴公路升级改造带来的通行便利。他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二次来红其拉甫国门。“6月份来的时候,这条路当时正在修,不太好走,从喀什到塔县开了8个小时。从塔县到红其拉甫也不好走,三分之一是石碴路。”陈先生表示,这次再来红其拉甫,路就好走多了。

道路通行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中巴之间物流运输的发展。“上次来没看到货车,口岸检查站那里也是空的,这次在口岸看到很多待检的大货车。”陈先生说。

源远流长中巴情

说到巴基斯坦,很多中国人都会脱口而出“巴铁”。这个最初从网络上流行开来的词语是中国人对“铁杆兄弟”巴基斯坦最亲切的称呼。采访中,我们切实体会到了两国之间非同一般的亲近友好。

素有“石头城”之称的塔县县城是离红其拉甫国门最近的城市。在这里中巴友谊的痕迹处处可寻。记者所住的石头城宾馆大堂入口处,便贴着一幅海报,海报上一左一右分别是巴基斯坦和中国国旗,国旗上方是中英文对照的“中巴友谊万岁”字样。

在石头城边的金草滩湿地,记者偶遇两位穿着长袍的巴基斯坦年轻人。其中穿着天蓝色长袍的那位遥遥招手,示意要和我们合影。拍完照,他用英语跟记者在金草滩景区兴奋地聊了一路。

“我当然知道巴铁这个说法!”他用拼音读出这两个汉字的发音,“巴基斯坦和中国是最好的朋友,我喜欢中国人。”他告诉记者,他名叫阿兹马,家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城市白沙瓦。他和朋友乘坐大巴20小时到喀什玩了两天,随后又来塔县游玩。

1951年,中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巴基斯坦成为世界上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1961年,巴基斯坦在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上投出赞成票。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出于冷战考虑取消了对巴军事援助,就在巴基斯坦成为“世界孤儿”的危难时刻,中国及时伸出援手。80年代末,当中国再次被世界孤立的时候,巴基斯坦坚定地站在中国一边。

“中巴之间没有领土争端,牛羊越界的事情也比较少。”中巴红其拉甫边境会谈会晤站翻译高翔说:“巴基斯坦在红其拉甫没有驻军,守边防的是安全警察,哨所沿喀喇昆仑公路沿线设防。近几年主要是防三股势力渗透,两国情报互通做得比较好。”

中国游客在巴基斯坦被绑架杀害。随后喀什军分区司令员赴巴基斯坦会谈。此后,巴基斯坦专门成立了喀喇昆仑公路安全警察部队,负责保护中国路桥工程师和工人、中国游客的安全。

丝绸古道新征程

从红其拉甫达坂向塔县驻所的归途中,刚过琼沙热里克村北行不远,大面积的喷灌农田迎面而来,一个个扇形雨幕不停转动变幻着雪山与夕阳的光芒,为这一现代灌溉系统提供水源的冰川雪峰环抱着一块块谷地牧场。

《洛阳伽蓝记·宋云行记》记载:“自发葱岭,步步渐高。如此四日,乃得至岭……汉朅盘陀国正在山顶。自葱岭以西,水皆西流,世人云是天地之中。”北魏孝文帝熙平四年,即公元5,宋云前往印度取经。途经一地,当地人引水灌溉,听宋云一行讲中原地区的农田要等下雨才能播种,遂反问道:“天怎么可能和人想到一块呢?”

我们的车正行驶在宋云当年所经之地——中国古代典籍中葱岭上的朅盘陀国,今天的塔什库尔干,也是中原地区通往南亚的丝路古道。这里的农田确实不用等天下雨,冰川雪峰是塔什库尔干的天然水库,也是整个南疆的天然水库。

在这一条自古就形成的丝绸之路上,我们的足迹与宋云、法显、唐玄奘、马可波罗等古代探险家和商旅驼队的足迹重迭交错。塔县城南35公里314国道旁,依然可见古驿站留痕:古屋、古渠、古墓。据说此处是唐玄奘取经东归住过的地方,有十个藏经洞和古遗址。

,为进一步实现互联互通,中国提议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打造一条北起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经济大动脉。同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4月,习近平主席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同意以中巴经济走廊为引领,以瓜达尔港、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为重点,形成“1+4”合作布局。作为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巴基斯坦媒体认为,习近平主席此访有力推动中巴互利合作,是一次“改变巴基斯坦命运”的访问。

“我刚来的时候,到巴方口岸苏斯特的路非常难走,大都是砂石路,”来到边境会谈会晤站工作的高翔说,“现在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你从喀喇昆仑公路上就能看到。”

在红其拉甫边检站前哨班的荣誉室墙壁上,记者看到一幅周恩来总理视察南疆部队的历史照片。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为打开国门,开辟一条通往西亚、欧洲、非洲的“空中丝绸之路”,在红其拉甫建立起了一座当时世界上最高的人工气象导航站。1965年6月2日,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乘专机从红其拉甫山口上空飞过时,专门向气象导航站全体官兵发去嘉勉电:“驻红其拉甫山口官兵:你们在高山辛苦工作,不畏艰险,克服了重重困难,望你们继续努力。”

如今,中国不但打开了国门,开辟了国门通道,还向世界敞开了宽厚的怀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特写:“生命禁区”建起“天空农庄”

参考消息网10月25日报道(文/陈浩 王其冰 胡铮)“小时候我就在这里放牧,负责大概200多只羊。那时候雪莲挺多,一个可以换两到五块钱。”说起小时候放牧的情景,塔吉克族小伙尼扎米丁兴奋不已。

尼扎米丁小时候放牧的地方就在如今的红其拉甫边防连旁边。他告诉我们,高原地区气候过于寒冷,小时候总是想着回到平地的家里,但是家人不允许,因为“种地效果非常差,所以只能放羊”。

红其拉甫边防连所在的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含氧量只有平原的46%,多为砂石和盐碱地,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禁区”。

但令尼扎米丁意想不到的是,红其拉甫边防连如今却在这里建起了“天空农庄”。

边防连营房门口有一面天蓝色的墙,小战士冯要博正在墙上画漫画。老家安徽的冯要博是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毕业生,他说“南方来的战友流鼻血流了一个月,我在新疆上学所以比较适应。刚上来的时候,高原反应还是挺明显的,好在我们新兵训练到位,身体素质比较好,所以适应比较快。”

现在,冯要博主要负责连队文化宣传方面的工作,他正在创作的漫画主题是“天空农庄”。他刚刚完成了一名战士投手榴弹的训练场景,但是仔细一看,战士手里拿的并不是手榴弹,而是西红柿。“这是为了激发大家训练的热情。”冯要博说。

在“生命禁区”种植蔬菜,一直是高原官兵的一个梦。几十年来,一代代边防官兵先后试种蔬菜50余次均告失败。过去官兵吃菜主要从山下拉,新鲜蔬菜送到连队后已成一团“烂泥”,损耗过半。

喀什军分区政委陈正山告诉记者:“边防管控任务重,军事训练标准高,营养跟不上官兵身体肯定受不了。我们无法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但可以自力更生种菜养殖,……绝不能让战士们受苦受累还受罪!”

多年来,各级十分关心高原边防官兵吃菜难问题,并多次组织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上高原,到边防调研论证。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建成节能保温日光温室大棚,并试种出了15种蔬菜。还掌握了海拔4000米以上蔬菜种子出芽和成长周期,总结出高原蔬菜种植一系列经验,创新了现代种植方法。

随后,各级先后投入近千万元,为海拔4000米以上的连队建起了温室大棚,一座座温室大棚犹如“生命绿洲”从此挺立在雪域高原。

红其拉甫边防连副指导员梁文业带记者走进了蔬菜大棚,棚内一片生机盎然。“这里有葫芦瓜、雪菊、西红柿、生菜,那里是黄瓜、辣椒、豆角,还种了韭菜,最里面是葡萄架,现在还没结果”。

他介绍说,现在连队里吃蔬菜主要还是靠县里面送上来,这边温棚的主要作用,“一是对我们现有蔬菜的补充,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鼓舞”。

临告别时,冯要博还在继续他的创作。梁文业说:“这以后就是咱们连队的一道风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