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虎宝宝用君字起名好吗 君字取名男孩有寓意

虎宝宝用君字起名好吗 君字取名男孩有寓意

时间:2022-02-08 02:27:54

相关推荐

虎宝宝用君字起名好吗 君字取名男孩有寓意

细雨我还没读到呢,从你的解读中才发现上官仪原来飞流倜傥,才貌双全,俗话说枪打出头鸟,伴君如伴虎,那个世道好可怕呀[呲牙]

细雨娉婷3489

#一周一书共读# #书单推荐# 戴老师讲唐诗(1) 今天开始读《戴老师高能唐诗课》,作者:戴建业。 戴

能当领导的人,城府有多深?有人说,不懂领导的心思很危险,看透领导的心思更危险,很多人不解其中深意。看完这个故事,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之感。

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伴君如伴虎。这些都是老祖先总结出来的,告诫后人的警世箴言。

说是在皇上面前一定要谨言慎行,不知道哪个字哪句话说错了,就有杀头之罪。而面对皇上的责问之时,更是要深思熟虑,娓娓道来。一旦有一丝逻辑不合理被皇上察觉出来,就是大祸临头。

话说唐代共有四个有名的宰相,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出现,才让唐朝繁盛至此。俗话说前有房玄龄,后有姚崇,这两个人足以撑起唐代的政务。姚崇不仅生前对唐代有很大的贡献,在他去世之后也成为被后世传送的一代名相。

姚崇贵为宰相,拥有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如果没有智慧,那是不可能在几个朝代的皇帝之间做官游刃有余的。当然,在多年来的官宦生涯中,姚崇也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有个人对姚崇特别痛恨,这其中还有段特别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玄宗与姚崇闲聊,忽然问姚崇:“你的孩子怎么样,现在做什么?”

姚崇一听就听出了其中的奥秘,知道皇上这是在试探他,不仅如此他还知道了肯定是魏知古在背后算计他。

说起来,姚崇还是魏知古的恩人,魏知古能一路高升,离不开姚崇的提醒。但是魏知古官当大了,开始飘了,不仅不把姚崇放在眼里,而且还总跟姚崇对着干。

于是,姚崇便排挤魏知古,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到洛阳主持选官。姚崇有两个不争气的儿子,认为魏知古和他们父亲是同事,就去走他的后门谋取私利。

但是魏知古可不是心思单纯之人,认为反击的机会来了,于是把事情报告给了玄宗。

姚崇赶快灵机一动想出了应对之策。姚崇知道自己的儿子太不成器,肯定是买官之事被魏知古抓到了把柄,如果现在不承认肯定不行,该有此地无疑三百两的意思了。

于是姚崇说:“我儿子在洛阳任职,志大才疏,有没有什么社会经验?我猜他呀,肯定是找魏知古求官了吧。”

唐玄宗原先以为姚崇一定会为他的儿子隐瞒,在听了他的这番回答之后,高兴地问道:“你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

这时姚崇便说出自己曾对魏知古有知遇之恩,而自己的儿子以为魏知古肯定会顾念旧情,答应他们的要求,所以才去找魏知古帮忙。

通过这件事唐玄宗对姚崇的看法更好了,同时对魏知古就更看不起了,首先一条就是魏知古这人不知道感恩,是个薄情寡义之人,所以唐玄宗打算把魏知古赶出朝廷。

姚崇一听,心花怒放,但仍没有得意忘形,没忘了继续表演一番,便言辞恳切地对玄宗说:“臣的儿子胡闹,犯了法,陛下赦免他们的罪已是很万幸了,若是因为这件事而罢魏知古的官,天下必定以为陛下出于对臣的私人感情而这样做,这就会连累到陛下的声誉啊!”

唐玄宗答应了他,但第二天还是将魏知古罢除副宰相的职位,改调为工部尚书。

短短几句话之间,姚崇既化解了皇上对自己的猜疑,又不带情绪地将魏知古的小人行径道出,使其受罚,这份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的能力十分了得。

姚崇的心计和城府深吧,厉害吧,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攻击,不要急着去自证清白,不妨学学学学姚崇,先抢占道德制高点,采取明扬暗抑的心计,你说我坏话,我却反过来说你好话,这一招尤其适合职场竞争。

古人的智慧之所以名流千年也是有他其中的道理的,他们的思想、谋略经过时间洗炼,成为无数人取经、借鉴的资源库。

我们可以根据其中的大意应用于职场之中。在工作之中,随处可见那种将锅甩给自己的人,如何不动声色化解上司对自己的不满,并原封不动地将招数还回去,是我们在职场上需要学习的。

职场之中,最不缺的就是埋头做事的人,想要做大事,在普通员工里脱颖而出,就要有城府。

有人觉得城府是一个贬义词,觉得城府重的人都是有心计的人。但是如果在职场上想要比别人更好,就要比别人多一份心思,领导才会觉得你与众不同,才能在职场上脱颖而出。

在现代社会里,很多古人留下的智慧都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不妨读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智谋书《素书》,里面记录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大智慧,能全部读懂的人都非常厉害。

《素书》为秦末黄石公所作,在汉朝被称为天书。相传黄石公在桥上扔下鞋子,三试张良,认定张良品行优良之后,才把天书传给他。后来张良正是凭借《素书》辅佐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基业。

《素书》虽短,却字字珠玑、高度凝练,有些人花一生的时间去体悟、去揣摩的道理,在书中不过就是一句话的玄机罢了。

书中的讲述不像那些枯燥、无味、单薄、画饼的人生哲学,而是通俗易懂,用形象的小故事娓娓道来。

读《素书》学为人处世之道,每句话都穿透人性发人深省,值得我们好好玩味体悟!仅一杯咖啡钱,便可学习前人的经典智慧。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图片下方“看一看”入手。

素书+智囊全套文白对照

素书+智囊全套文白对照

自古伴君如伴虎啊

原内容已删除

山中大王老虎君。

伴君如伴虎啊

伴君如伴虎啊

小狐狸的故事茶馆

626年8月,颉利可汗兵临长安城,刚登基19天的李世民为保国祚,屈辱的低下了帝王之头,与突厥签订了“渭水之盟”。颉利可汗洋洋得意地拿走国库全部财宝,李世民恨恨地说道:预先取之,必先予之!三年后,李靖趁着突厥内乱,3000精兵打的颉利可汗10万大军丢盔弃甲,大仇得报的李世民大喜后将李靖大骂一顿,军神李靖到底做错了什么?(1)李渊意图谋反,李靖偷偷举报李靖出生陇西李氏,他的舅舅是帮杨坚打下半坐江山的韩擒虎,从小就喜读兵书,小小年纪就能和韩擒虎复盘军阵纸上谈兵,而且倍受杨素的喜爱,还因此结识红拂女。本来李靖的官场生涯前途似锦,可是韩擒虎的突然去世让李韩两家倒台了,朝中没人的李靖最终被发配马邑担任郡丞,曾意气风发的少年被折磨成了47岁的老头。李靖不甘心,他不想一辈子窝在边疆,这时他发现机会,上司李渊悄悄招兵买马,这是谋反的大罪,李靖立刻去洛阳揭发他,为了不被察觉特意转道长安。“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李靖到长安后试图缉捕李渊亲戚,准备坐实李渊的罪名,谁想到这时李渊已经揭竿而起带兵围长安,李靖毫无意外地被抓。李渊将李靖拉到菜市口斩首,不愿满腔抱负还没施展就死的李靖不服气,他顿时想到了昔日韩信曾和他一样的遭遇,立马大声对地李渊喊到:“李公想得到天下,为何因私怨非要将我这样的人才处死呢?”“父亲,李靖虽然是小小郡丞,但是他最先察觉我们起事,此乃大才是也。”李世民出面为李靖求情,他觉得李靖必定会感恩于他,当他的小弟。李渊随后让李靖跟李孝恭在南方作战,终于得到机会的李靖帮李渊灭掉心腹大患萧铣和辅公祏,从此整个南方纳入李家的版图。“李靖乃萧铣、辅公祏的膏肓之病,古时的韩信、白起、卫青等人能比得上你啊!”李靖因在李渊起兵时站错队,好不容易凭借天大的战功获得李渊的信任,所以他坚定地告诉自己在朝堂上永不站队。(2)玄武门之变,李靖中立两不相帮。李世民身边武将很多,他为了跟李建成争夺皇位暗中联络很多人。昔日在瓦岗寨交好的程咬金、尉迟恭等人坚定支持李世民,可是李靖装傻充愣硬是不肯表态,自认有恩李靖的李世民对此感到非常失望。李世民最终还是射杀李建成,可是他当皇帝还没两天,突厥的颉利可汗趁机带10万铁骑打到渭水,李世民只好硬着头皮独自会约见颉利可汗,然后签下让太宗蒙羞一生的“渭水之盟”,好像国库赔的一干二净。突厥骑兵打隋朝就没输过,窦建德、王世充等人都曾向突厥可汗称臣,唐高祖李渊其实也曾向突厥始毕可汗低头,所以李世民觉得放下面子先稳住皇位再说,毕竟古人就曾说君子报仇,十年也不晚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渭水之盟,李世民到底赔了突厥多少钱至今没人知晓,此后大哥颉利可汗时不时派使臣让李世民赶紧补交保护费,太宗硬是咬着牙交了三年,一句狠话没说。“时颉利可汗自势强盛,每有所求,辄遣书称敕,缘边诸州,递相承禀。”公元629年,可谓是天道好轮回,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隐忍多年的李世民让李靖带兵出征突厥。李靖率3000精兵突袭,颉利可汗以为唐朝全军压境,竟然丢下十万骑兵吓得落荒而逃还被抓了。“靖以骑三千,喋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李靖因此战获得军神之名,昔日不可一世的突厥可汗被李靖抓回长安,而且顺手带回了昔日旧敌杨政道和萧皇后。李世民拿到战报当着群臣面说要重赏李靖,立下大功的李靖回国后差一点被砍了脑袋。原来萧瑀谗言说李靖治军无方,让士兵大肆抢掠突厥皇室财宝,罪可当诛。面对李世民的怒骂李靖没为自己辩解一句,老实地跪地低头认错,太宗这才免他死罪。“太宗大加责让,靖顿首谢。”李靖赋闲在家几年,没有半句怨言,李世民看他的态度还不错,这才旨嘉奖他,还亲自跟李靖解释:“朕知道错怪爱卿了,希望你能原谅朕啊。”"前有人谗公,今朕意已悟,公勿以为怀。"公元635年,退休几年的李靖主动请求出征收拾土谷浑,太宗哭得泪流满面,李靖不仅灭掉吐谷浑,还带回伏允的头颅。这时高甄突然诬告李靖意图谋反,突厥事件再次重演,李靖再一次功过相抵,虽然最后查实诬陷,可是李靖并没被封赏,从此军神闭门不出,不在过问朝中的政事。公元644年,李世民远征高丽,得知74岁的李靖重病卧床,亲自登门探望,拉着他的手说道:“当年司马懿病重垂死,70岁高龄还能篡夺魏国,药师要勤勉啊”!李靖垂死病中惊坐起,立马表态出征,不过病入膏肓的李靖没去,此战李世民最终惨胜而归,最后抱憾而回。649年,79岁的李靖病逝特许陪葬在昭陵。如果李靖成功揭露李渊谋反,或许隋朝不会这么快灭亡,可惜没有如果。常言道,狡兔死,良狗烹,如果遇到朱元璋这样的帝王李靖早就死了,李世民能够忍下功高盖主的李靖这么多年,其实说明这一对君臣算是相互成就,对吗?#历史上的趣事# #我要上头条#

伴君如伴虎

蚂蚁说法优质社会领域创作者

“无疑是断人生路!”山东济南,一男子在某银行工作期间,因个人能力出众,被提拔为某支行副行长。可是曾想到,在他离开银行几个月后,银行竟悄悄作出开除处罚决定,使他几年找不到工作!男子杨某入住某发银行时,已在银行系统工作了,那时他刚满34岁不久,经验和体能都处于巅峰期,但6年之后,杨某与某发银行签的第二次劳动合同到期,银行却没有和他续签合同。杨某当时很失望,为了走得体面一点,他在合同到期后向银行提交了辞职报告,说是因为个人原因,向银行提出离职。之后,银行一直没有任何回复,直到下个月发工资的时候,杨某没有收到工资,方才失望的离开工作了6年之久的银行。这次事件对杨某的打击很大,他在家休息了几个月,重新出山向各个银行投送简历,刚开始因为没有原银行的解除劳动合同证明,无法入职,到了后来,投的简历突然全都石沉大海。杨某很奇怪,虽然自己已经40岁了,不是巅峰期,但也不至于找不到工作吧?直到杨某找金融系统的朋友查询,这才知道,他离开案涉银行几个月后,案涉银行对他作出了开除决定,还说他主办的客户资产风险金额特别巨大!无奈之下,杨某只好起诉到法院,要求案涉银行停止侵权行为,消除不良影响。1、金融行业和普通行业有些不一样的地方,金融业可以将金融业人员身上的不良记录,上传到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个人处罚信息系统,这也是杨某的简历,为什么突然石沉大海的原因之一。2、从法律上讲,杨某的诉讼请求,能得到法律的支持吗?首先,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期满,经当事人双方协商同意延续劳动合同的,应当在合同期满前办理续延手续。杨某和银行的劳动合同到期后,银行没有和他续签合同,按照法律规定,双方的合同已经自动解除。退一步讲,就算没有续签这事,杨某和银行的合同也已经解除。因为劳动合同法第37条规定,劳动者提前30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其次,银行在杨某离职后几个月,对杨某作出开除决定,因双方已不存在劳动关系,不发生效力。这点很好理解,我们都没有劳动关系,你凭什么开除我?民法典第1165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具体到本案,银行在杨某离职后,对杨某作出开除决定,并将杨某被开除的信息上传到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个人处罚信息系统,存在过错,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和赔偿损失等,所以杨某要求案涉银行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等,于法有据,应当得到支持!最后,杨某在该银行工作了6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案涉银行却在他离职后,砸了他的饭碗,导致他难找同类工作,十分可恨!@蚂蚁说法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关注热点问题,从故事中学法律。………………………………………………头条热榜​#律师来帮忙##我与宪法40年##头条创作挑战赛#

伴君如伴虎

张生全精彩历史四川知北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索额图在狱中活活饿死,是康熙授意的吗?他为何采用这残忍方式

伴君如伴虎

月光先生看世界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韩信死后,萧何因立有大功,被刘邦封为相国,赏赐500名侍卫。朝臣纷纷前来祝贺,唯独门客召平身穿丧服,一边哭丧一边进门。萧何问他这是怎么了,召平说他是来为萧何奔丧的。萧何知道召平不会无地放矢的,急忙躬身说到:“请先生赐教。”召平告诉萧何:“别看陛下又是让你做相国,又是给你加食邑、派护卫,好像很器重你一样,其实你已经大祸临头了。在这样下去将难以善终。”萧何问这是何故,召平就问了他一个问题:“你又不是武将,陛下给你那么多侍卫干嘛?”萧何是个聪明人,召平一点拨,他就回过味来了。按理说,他这种文臣,一般赏赐侍卫,也就几个到几十个就行了,即使他是相国,100个侍卫也够了。刘邦一次赏赐他500侍卫,这哪里是为了保护他,分明是为了24小时盯着他们家的一举一动。很显然,刘邦对萧何不放心。如果萧何再不注意,可能就是下一个韩信了。于是萧何按照召平说的,将刘邦的封赏都推辞掉了。护卫不要了,增加食邑也不要了,还把大半家财都捐给了朝廷。至于这相国之位,算了,这个还是留着吧,不当相国他这么些年图个啥呀。此外,萧何还让自己的儿子、侄子都从军,为国效力。说实话,召平这主意并不怎么样,也就属于中策水平,只能暂时化解萧何眼前的危机。而此事也暴露出了萧何的一个致命弱点:他不善于揣摩领导的想法。刘邦在前方打仗,总是萧何在后面搞后勤。刘邦与项羽对峙几年,萧何就能一直保证将粮草、士卒不断送到刘邦手里。而且后方还不会闹出事情。足以说明他的能力之强。也正是因为他的能力太强,所以他不需要也不屑于揣摩领导的想法。他的升迁纯凭本事。他以为按照召平说的去做,刘邦就会改变对他的看法了。事情没这么简单。刘邦之所以对萧何不放心,是因为萧何的让刘邦感到了威胁。威胁没有消失,刘邦自然不会真正对他放心。后来,英布起兵反叛,刘邦亲率大军前去征讨,萧何照旧负责后勤。每次运送粮草的官吏到达后,刘邦都要询问萧何在忙什么。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萧何以前负责后勤,刘邦从来不会过问他在做什么。很显然,刘邦对萧何不放心。官吏们则回答:“萧相国除了筹措粮草,就是安抚、体恤百姓。”猜猜刘邦会怎么想?体恤、安抚百姓那是皇帝的事情,至少应该是以皇帝的名义去做,正所谓“一切恩德皆出自于上”,这样百姓才会对皇帝忠心耿耿。现在萧何把该皇帝做的事情给做了,明显是在收买人心。他下一步是不是想要篡位?不是刘邦多疑,任何一个正常的皇帝都会这么想的。毕竟萧何已经位极人臣,封无可封,他想要更进一步的话,就只有坐上皇帝的宝座了。由于刘邦这事是明着做的,所以萧何很快就得到了消息。还是经过门客提醒,萧何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大难临头了。他果断采纳门客的建议,开始自污。装作一副贪财的样子。但是吧,萧何一辈子就没演过戏,那演技太蹩脚了,刘邦一眼就识破了。这下反而弄巧成拙,刘邦觉得萧何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肯定有什么阴谋。一天,刘邦将萧何叫入宫,将一对弹劾的奏章丢给他看。刘邦笑着说:“老萧呀,这些都是百姓状告你的奏章,你自己看看吧。一会去一家家登门谢罪吧,这是我就不追究了。”萧何以为自己的举动奏效了,立刻顺着刘邦的话说:“臣确实做得不对,百姓太苦了。要不,陛下将上林苑的空地拿出来,让百姓耕种吧。”这下子萧何可就犯了忌讳,这上林苑可是皇家园林,是刘邦的私人花园。这些地不是不能分出去,关键是这话只能刘邦自己说,轮不到萧何来说。萧何此举相当于拿刘邦的地去换自己的名声。果然,刘邦闻言大怒,直接将萧何给关了起来,还上了刑具。刘邦明显对萧何动了杀心。好在刘邦身边的一群人轮流替萧何说情,刘邦最终被他们说动了,才将萧何给放了出来。据说萧何见到刘邦的时候,浑身张兮兮的,像个乞丐一样。刘邦觉得自己做过头了,反倒有些不好意思,宽慰了几句,就让萧何回家了。萧何之所以能够躲过此劫,关键还是他人品过硬,平时广积善缘。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冒着被刘邦责罚的风险去替他说话。就连刘邦自己都欠下萧何太多太多了。尤其当年他做亭长的时候,萧何没少照顾他。欠下的人情是要还的。毕竟刘邦自始至终对萧何都只是怀疑,没任何实证。而萧何又不是韩信,他不会用兵,手里也没兵。这么一权衡,刘邦放了萧何就不奇怪了。刘邦这人做起事情来虽然不讲武德,但是他还是很重感情的。只要不触碰他的根本利益,他还是不会把事做绝的。比如异姓诸侯王之一的赵王张敖,他爹张耳和刘邦的交情很深。所以刘邦后来只是将张敖的封国除国,将其贬为列侯,依然能享尽富贵。对待萧何也是如此,若不是顾念旧情,刘邦早就将萧何给赐死了。不过经过此事,萧何也成了惊弓之鸟,再也不敢多管闲事了。两年之后便去世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