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多彩贵州·相约」苦干实干 山村旧貌焕新颜丨“院坝会 讲故事”系列报道

「多彩贵州·相约」苦干实干 山村旧貌焕新颜丨“院坝会 讲故事”系列报道

时间:2019-03-03 08:39:12

相关推荐

「多彩贵州·相约」苦干实干 山村旧貌焕新颜丨“院坝会 讲故事”系列报道

春夏之交,川黔边境的赤水河畔,群峰竟秀,万木葱茏。

4月21日上午9时许,记者走进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镇江村,7000余亩果园中桃李初挂果、柑橘满枝头。一大早,83岁的老支书张仁银家院子里热闹起来。 “各位乡亲,希望大家为我们的工作建言献策,顺便谈谈家乡的发展变化……”看到干部群众围着圆桌坐满了,村党支部书记张成顶开始主持院坝会。

镇江村干部群众话变迁

“要说变化嘛,坑洼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草房变成了瓦房、平房。”年轻的村干部张竞升率先发言。“我觉得,我们村能有今天,不能忘了曾经修渠的那种精神!”66岁的老党员张正富接过话茬。“是啊!修渠精神,是我们几代人接力奋斗的动力。”老支书张仁银开口了,接着聊起镇江村“一条渠养活一村人”的故事。 曾经的生机镇,虽紧邻赤水河,但海拔落差造成土地贫瘠、用水困难。上世纪60年代,群众山旮旯里刨食,只能吃红薯和玉米。然而,英雄的生机人民战胜千难万险,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十条引水大沟,成了乌蒙山区的“红旗渠”,镇江村长15公里的镇江大沟就是其中的代表。

悬崖上的镇江大沟

“从57年开始修沟,大家穿着草鞋,用绳子把人掉在悬崖上,一寸寸地凿,修了整整6年,5个人掉下悬崖牺牲了。后来水通了,山坡上1300多亩贫瘠的土地才变成良田,我们才开始种大米、种柑橘。以前要光着脚去几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背煤……”说起这段往事,老支书张仁银感慨万千。一代人的艰苦奋斗,让镇江村告别了缺水的历史,但山村的变化需要依托产业发展。 “以后的几十年里,我们不再缺水,但大山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上产业发展无规划、缺资金,虽然几代人接续奋斗,但还是没能彻底改变村子的面貌,想脱贫只是个愿望。”张仁银说,他的上任支书张成举带头修渠,彻底解决了村里的用水问题。后来,他和村里的老会计张成祥从四川引进柑橘,种了300多亩,但都是“小打小闹”,产业并无多大起色。

老支书张仁银在果园里

老支书张仁银退休后,现任支书张成顶接了班,他带领群众把原来的羊肠小道修宽,安装了电力设备。但由于资源匮乏,产业发展一直举步维艰。“党的十八大以后,脱贫攻坚的好政策来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向农村倾斜,我们镇江村才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开始规模化发展产业。”张成顶说。如今,传承着修渠精神,沐浴着时代春风,不甘落后的镇江人大力发展产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种植桃、李4000余亩,柑橘近3000亩。 “村合作社给我们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政府联系四川的水果企业给我们保底收购,还有很多游客前来采摘,根本不愁销路。”镇江村“种橘大户”陈健说,他家种了10亩柑橘,年收入近10万元。

镇江村干部群众话变迁

干部群众你一言我一语,共话时代变迁,一派其乐融融……镇江村的变化,只是生机镇脱贫攻坚见成效的一个缩影。 “就柑橘而言,一亩地种植55棵,盛产期每棵树可产100斤,每斤卖价3到4元,亩产值万余元。还有,去年有个村民组的500多亩李子,游客采摘加上批发商上门收购,一个星期全卖完,均价10元一斤……”聊起产业故事,生机镇镇长吴世渊有说不完的话。他告诉记者,以前地处偏远的生机镇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群众生产生活较为困难,近年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因地制宜发展了经果林项目,产业蒸蒸日上。

据悉,该镇目前已发展柑橘、李子、刺梨等共计约50000亩,带动群众人均增收上千元。英雄的生机人民,正在让家乡焕发勃勃生机。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汪瑞梁 夏民

编辑 顾野灵

编审 李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