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汶川地震十年丨援建者廖永忠: 一次援建一生记忆 值了!

汶川地震十年丨援建者廖永忠: 一次援建一生记忆 值了!

时间:2019-12-27 20:24:11

相关推荐

汶川地震十年丨援建者廖永忠: 一次援建一生记忆 值了!

入目满眼废墟、张嘴无语凝噎,只余心痛……地震不久,山西援建前线总指挥办公室的廖永忠第一次到茂县时,这个刚刚从部队转业回来的铁血汉子双眼微红。汶川地震中,阿坝州茂县受灾程度被列为极重灾区第六位。根据当时党中央、国务院“一省帮一重灾县”的统一部署,我省对口支援四川省茂县。6月,刚转业分配到省民政厅的廖永忠,被抽调进山西对口支援四川省茂县灾后恢复重建前线指挥部(简称“省援建前线指挥部”),紧急奔赴茂县。

5月10日,震后十年了,当廖永忠一行再次受邀走进茂县村寨,一座座充满浓郁羌族风情的小楼,房前屋后潺潺流水的美妙景色映入眼帘,让他欣喜万分。

我省援建的茂县广电大楼。(受访者提供)

记忆刻骨铭心

从成都去往茂县的路上,汽车平稳地行驶着,两旁的巍巍群山飞驰而过。恍惚间,廖永忠又想起了第一次到茂县时看到的刻骨铭心的场景。

当时,震后的茂县成了一个孤岛,原先的道路塌毁。省援建前线指挥部人员只能从成都绕道到九黄机场,然后从岷江源、松潘到达茂县。“松潘最高海拔4200多米,机场是3500多米,途中,确实感觉到‘蜀道难’那种险境。”在廖永忠的印象中,前往茂县的路修在悬崖峭壁上,特别是老龙湾,一边是悬崖峭壁挖进去的路,一边是滚滚岷江河道堰塞湖。沿途,不时有巨石从高处滚落,隔着几百米不到,就有志愿者站在高处,手持红、绿旗提醒。红旗挥舞,车停;反之,则继续行驶。“当时道路上灰尘满天,视线很差,一开始只以为红旗和绿旗是担心司机看不到路况,进而指挥。后来才知道,是因为余震持续,滚石不断,怕有意外。”廖永忠说,红旗和绿旗让车辆依次通行,仅仅是为了防止有意外时,只能砸到一辆车,降低死亡率而已。

5月10日,当他们再次来到县城,路上行人络绎不绝,两旁熟悉的建筑……车上的人不由地高兴起来。看着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廖永忠眼里噙着高兴的泪花。

援建的日子毕生难忘

援建队伍进入灾区后,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当地的气候、生活条件。茂县海拔1700多米,是羌藏回汉多民族地区。时隔,当年的地震惨景,廖永忠仍无比清晰。人被掩埋,车被砸毁,建筑物倒塌,路面崎岖,人们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伤者太多,在医院遍布积水的地上,用砖头和编织袋简易隔成手术区、生活区……

从高空俯视,茂县的建筑彻底倒塌的占一半,然而,未坍塌的建筑几乎全部存在裂缝,无法居住。摆在省援建前线指挥部面前的,已然非援助,俨然是“再造”。当时进出茂县的道路不通,各种建设物资运不进去。而且经常有余震,这些情况,援建指挥部一直在考虑什么时候开始建房?还会有多大的余震?最焦虑的就是援建工作如何尽快推开。而后,山西援建前线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一遍遍往来山西和茂县之间——冒着余震危险,实地勘探,规划先行,援建方案应时而生。

在一线援建的日子成了廖永忠毕生难忘的回忆。在廖永忠记忆中,冬天躺在能从缝隙中看到星星的木板房屋中,根本算不得什么苦;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状态,是每个人对无情天灾的默默抗议。然而,余震不断,飞石、塌方、山体滑坡、泥石流、气候不适应、水土不服、蚊虫叮咬……却无时无刻不考验着大伙的心劲儿!

羌族习惯住在半山腰,号称“云朵中的民族”,农村的路非常难走,有一次在农村调研,廖永忠一行的车走在半山腰,3个轮胎着地,1个轮胎悬空,一旦掉下去就是滚滚岷江,他们的车刚过去,山体就发生了滑坡。还有一次,省交通厅的援建工作者在勘测道路时,突然从天而降巨石,把车的机盖砸了个稀巴烂。“早一秒或晚一秒,一车人都会全部遇难。”让他欣慰的是,当时国务院要求每天各个省都要上报援建人员安全情况,只有山西基本是零伤亡。

援建的山西亲人回来了

5月10日,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四川省向全国发出了邀请,阿坝州茂县也盛情邀请山西“亲人”前往。

“地震前,老百姓们做核磁共振一些大检查,只能去成都。现在县医院和县中医院都能做了;全县22000多户农民的农房重建,户户都得到了山西的资助。这是恩情!”中共阿坝州委常委、茂县县委书记高加军在欢迎山西“亲人”的致辞中说道,山西是从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全方位帮助茂县恢复重建发展。

事实上,当年,山西是举全省之力,把茂县作为山西第120个县的“自家孩子”,无私奉献。援建工作的三年半时间里,山西共完成学校、医院、村镇、住房、城乡公路、广播电视、博物馆和工业园区等10大类226个项目,被称为“五朵金花”的茂县人民医院、茂县中医院、茂县广电大楼、茂县中学、中国羌族博物馆等宏大建筑拔地而起,多条道路被命名为大运路、并州路、吕梁路、五台路等等……山西援建任务,圆满完成。

当记者在电话中问廖永忠,再次回到茂县的感受时,他哽咽着说,一次援建,一生记忆。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值了!

过渡安置房援建常务副总指挥李锦生:

高负荷工作创造出“山西速度”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汶川地震发生后,15天,我省安装完成7769套援川过渡安置房,提前10天超额完成第一期7500套的任务;50天,我省累计完成37250套、93个片区的过渡安置房,70多万平方米,提前27天圆满完成了援建任务。

十年后,过渡安置房援建常务副总指挥李锦生仍在密切地关注着灾区的发展建设,看到都江堰、茂县新农村的变化,他心里充满着满足感。

当时我省援建的一排排漂亮的过渡安置房。(受访者提供)

主动出击 解决各种难题

“如今,都江堰、茂县那些极具地域感和乡土气息的农家宅院正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从废墟到家园重建,从危房到特色农宅,作为一名见证者,我倍感荣幸。”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锦生,是当年汶川震后过渡安置房援建的常务副总指挥,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5月22日,李锦生接到援川通知后,立即投入前期准备工作,在出发前的两天时间里,他们进行了建设技术标准的准备工作、确认援川人员就位等,为援川建设速度做足准备。

援建初期,大部分人还在现场救援,这时,来自我省11个市的上万名援建人员已经开始主动出击,寻找建设用地、搭建板房、生产材料,各个环节紧密配合。

“施工难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但也激发出一些好点子。”李锦生说,根据材料到场情况,确定施工顺序,有时也会出现先建板房,随后进行基础建设。也正是因为这种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我省利用50天时间,完成93个片区、37250套过渡安置房建设,让灾民们及时入住新房。

一天睡三四个小时是工作常态

早上6点左右起床,时常工作到半夜两三点,一天睡三四个小时,成为李锦生的工作常态。“白天的精力全部用于建设,工作结束后,各地市负责人才会回到指挥部开协调会。”李锦生说,那段时间每天的电话铃声不断,需要沟通场地,协调建设材料等等,一天得用两块电池。

“常务副总指挥李锦生是一位和蔼的领导,他的工作激情、敬业精神,至今都让我很佩服。”四川省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村镇建设处处长吴本虹告诉记者,当时,按照成都市政府统一部署,他成为指挥部与当地政府之间沟通的协调员。过渡安置房的选址异常困难,有的是农田,有的是废墟,在这里盖板房,还要建设配套设施和路网,他带领大伙一干就是几个通宵。

每天高负荷的工作,让只喝菜粥、吃菜泥的李锦生更加消瘦。“一次和朋友聊天才得知,他来都江堰时,刚刚查出糖尿病,体重从160斤突然降至120斤。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条件的他,克服高温天气,坚守在施工最前线。”吴本虹说,也正是这种精神,鼓舞、激励着所有的参建人员,才创造出“山西速度”。

援建期间还涌现出很多先进事迹,李锦生说:“时值六一儿童节,临汾市在承担援建1000套过渡安置房艰巨任务的情况下,前往都江堰市蒲阳镇金凤小学,为灾区的孩子们赠送了笔记本、铅笔、钢笔等节日礼物,并现场捐助现金10000元。”

灾后重建的好做法值得借鉴学习

一晃十年,我省参与援建的都江堰、茂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美丽乡村建设让村民的日子富足起来。

“我省的援建工作主要是两个阶段,都江堰市的临时过渡安置房建设和茂县的灾后重建。”李锦生说,在支援茂县的乡村再建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对没有倒塌的房屋进行鉴定,以确认是加固还是拆除,这项工作危险性极大,但都顺利完成。无论是哪种建设,我们都积极引导村民们保护乡村文化的建设理念。

李锦生告诉记者,科学的建设理念至关重要,通过不断实践,茂县羌乡古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也成为当下原生态乡村旅游文化的目的地。

吴本虹说,,李锦生再次回到都江堰,参观灾后重建的新农村,并就乡村规划建设、城乡统筹等进行深入探讨。

“都江堰、茂县都是我援建过的地方,对那里的土地、人们有着深厚的感情,灾后重建,这里涌现出不少乡村建设的好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李锦生说。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德伟 李晶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杨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