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杨姓男宝宝起名大气 杨姓男孩大气有涵养的名字

杨姓男宝宝起名大气 杨姓男孩大气有涵养的名字

时间:2024-03-10 09:53:55

相关推荐

杨姓男宝宝起名大气 杨姓男孩大气有涵养的名字

这杨姓男也不忌口,那样的也能下去口,不得不佩服,演戏也未必演下去,那一波操作得吃了多少粒止吐药才能稳住!这不是一般的秀!

看人普及过,有一种言情小说,男主角是太监。

这种小说叫“太监文”。

我心想这个着眼倒是别致。

结果竟有实例。

少女鄂秀卿在王府当差,年过二十之后,王府派人把她送回辽阳县原籍,许配给杨姓。

杨姓以种地为生,鄂秀卿怕受苦,又觉得杨姓已二十五六岁,不愿意跟杨姓,自己回到北京,到王府,希望主人能“另找主择配”。

不料府内仆人拒绝她入内,因为她“已经出府,不能再见王爷,恐担不是”。

鄂秀卿进退两难。

这时,王府太监李子卿跟她商量,可以跟自己生活。

于是鄂秀卿就跟着李子卿在“景山西门大高店夹道租居住”,

后来又跟他回“静海县原籍过度”。

这是19的事儿。

记录于《京师警察厅内右三区区署关于太监李子卿隐匿使女鄂秀卿的呈》。

这些事既然已经到了警察厅,估计就是有人报了官,他们的日子只怕过不下去。

19,某王府婢女香红,与太监洪某“结不解缘,该府虽有耳闻,因未查实,故未究办,不料香红竟与洪某逃跑”。

王府“因颜面攸关,只可任其自由消失矣”。

这是《京报》上记录的一则新闻,未知后事。

粉丝5000w+的杨姓顶流到底是谁?狗仔的瓜从昨天预告到了今天,3个细节可以推测,大概率又是一场不痛不痒的“向大少出轨门”。原因无他,真要开瓜,何必给明星留下这么久的操作时间呐!

一是推选10位候选人,从赵丽颖到杨幂、杨紫、肖战等人,无一不是热极一时,圈流量意图明显;二是划定“炸杨窝”,这话一出名单中的杨家四将,一男三女都成了靶子;三是关子再送上一送,排除掉男将杨洋,意味不言自明。

这话一边说一边洒,到了最后大概率又是不痛不痒。参考当初曝郭、向,不也是一开始叫嚣着娱圈要炸,最后曝光出来的让网友大失所望。还是网友看得透彻,“臭屁不响,响屁不臭”,真正的大瓜,估计早就操作没啦。

#明星的应变能力有多强#

我今天提个建议,如果专家说的话得不到广大老百姓的支持或者认可,可以根据他们胡说八道对社会造成伤害的严重性,判处五年有期徒刑到无期徒刑的处罚。举个例子,某大学杨姓教授提的退休十五年后才能领退休金,中间十五年男的做保安,女的做保姆自力更生,安享幸福晚年的建议,可以直接枪毙十分钟。各位看客是否同意呢?

1950年,陕西军区司令在百忙之中,抽空回乡探亲。司令见到家乡的亲人,得知:“自己的叔叔被乡里的恶霸放狗咬死。”司令本就嫉恶如仇,听说了叔叔惨死,当即下令:“将大恶霸逮捕,予以处决。”

宣统3年,在醴陵县1户贫苦的杨姓农家,1个可爱的男娃娃呱呱坠地。父母为儿子取名为杨敬堂,只期望儿子能够吃饱穿暖,一辈子不受饿受穷。然而在晚清民国乱世中,底层劳苦大众想要吃饱饭、穿棉衣,均是一种奢望。

杨家没有1分薄田,更没有1间房屋,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他们只能租种劣绅家的田地,全家人没日没夜地忙碌,却吃不上一顿饱饭。到了粮食丰收的季节,恶霸劣绅巧立名目、强取豪夺,将杨家收获的大部分粮食充做地租。

在贪官恶霸劣绅的残酷压榨下,杨家入不敷出,不少孩子被活活饿死。杨敬堂有兄弟姊妹14个,在恶霸劣绅的剥削下,大部分因营养不良夭折,只有杨敬堂三姐弟(哥哥杨海堂、姐姐杨桂泗)活了下来。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的杨敬堂当过放牛娃、铁匠、煤矿挑夫,受尽了苦难。民国,杨敬堂从工人夜校接触到革命思想,明白“只有革命才能挽救全天下劳苦大众”。就这样杨敬堂义无反顾投身革命,不久后参加红军,成为光荣的红军战士。

此后几十年风风雨雨,杨敬堂在沙场浴血拼杀,为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先后担任了红2师师长、八路军115师344旅代旅长等要职,立下卓越功勋。1939年,杨旅长再次肩负重任,担任了八路军冀鲁豫支队司令,率部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不久后,杨司令率部抵达鲁西南,四面出击日伪军。老百姓听说“八路军来了”,纷纷前来告状,状告单县的大汉奸“高二穷种”。“高二穷种”是当地的大恶霸,欺压百姓,为富不仁。他长相奇丑,却贪财好色,常常指使手下劫掠良家妇女。“高二穷种”投靠了日寇后,更加猖狂无比,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

杨司令得知情况,立即组织部队,对“高二穷种”的老巢发起攻击,将“高二穷种”擒获。最终,杨司令亲自下令,将“高二穷种”处决正法,为老百姓们伸了冤。杨司令从小在苦水中长大,性格如火、嫉恶如仇,眼里不容沙子。

新中国成立后,杨司令被任命为陕西军区司令,镇守一方,造福了一方百姓。1950年,离家几十年的杨司令思念家乡,百忙之中抽空回乡探亲。他轻车简从回到南阳桥三望冲,和乡亲们一一握手,抱着姐姐杨桂泗痛哭。

回到祖屋后,杨桂泗拿出1张泛黄的照片,问:“敬堂兄弟,你还记得这张照片吗?你不回来,我都不敢把照片拿出来。”原来,这张照片正是杨司令的军装照,那还是在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后所照的,杨司令随信寄给了老家的姐姐。

杨桂泗珍藏了,不敢轻易示人,想念弟弟了,就偷偷拿出来看。杨桂泗又说:“你离开这些年,爹死了,叔叔也死了。叔叔死的那年61岁了,为了出去讨口饭吃,被恶霸放狗活活咬死了。”

杨司令听到“叔叔惨死”,对当地同志讲:“为了老百姓能生活安定,迅速将乡里的恶霸逮捕归案,凡是手上有血案的,一律枪毙。”随即,当地出动民兵,将乡里的大小恶霸们尽数逮捕,展开突击审问。

查证了恶霸们的罪行后,手上有血案的恶霸(包括残害杨司令叔叔的大恶霸)被押赴刑场,执行了枪决。老百姓们自发前来观刑,听着一声声嘹亮的枪声,各个欢欣鼓舞,敲锣打鼓庆祝。

这就是嫉恶如仇的杨司令,一生为民做主,坚决铲除恶霸势力,居功至伟。

#哪些姓氏不能通婚# 在民间,通婚自来都是两家人的大事,古代会有种种规矩,什么八字、门第就不说了,单对方姓氏,也很有一番考究,民间坚决不允许通婚的姓氏有那么几家,本人在狠查了一番资料后,根据原因,将这几家姓氏大致分为四类,罗列如下:

一:因家国之恨不许通婚

灭周

姬姓和嬴姓不能通婚,就是因为秦灭周,所以他们成了世仇;

李姓和朱姓不能通婚,这个有点意思,李姓和朱姓头一次结仇,源于后梁朱温灭唐,两家从此就有点不对付,孰料几百年后,李自成又灭了大明,两家新仇旧恨勾在一起,就开始不允许通婚了。

二:因家族世仇不许通婚

代表性的有,郑姓和施姓不能通婚,起源于施琅先背叛郑成功,诛杀郑成功亲信,其后郑成功为了报复,又杀死施琅的父亲和弟弟,两家由此结为世仇,从而不允许子孙后代通婚。

吕姓和吴姓,现在某些地方仍有讲究,起源于北宋名臣吕蒙正,吕蒙正与同朝一位吴姓官员有怨,这位吴姓官员就多次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诬陷吕蒙正,最后害得吕氏家族不得不改姓逃亡,从此后,吕、吴两姓就开始不通婚了。

岳姓和秦姓不通婚,这个好理解,起源于南宋,不管怎么说,岳飞的确是给秦桧害死的,两家因此结仇,所以不允许后代子孙通婚。

姬姓和嬴姓、李姓和朱姓、郑姓和施姓、吕姓和吴姓、岳姓和秦姓

以上五对十姓,或因家国之恨,或因家族世仇,而不许通婚,虽然有点古董,但还可以理解,不过接下来的这几家,就有点荒唐,并莫名其妙了。

三:根据小说不许通婚。

潘仁美

跟小说较真的人有吗?有的,你不服不行啊,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的是:

武姓和潘姓不通婚,为嘛呢,一部《水浒传》,上面说潘金莲害死武大郎,从此,潘姓和武姓就结了仇,以后不允许通婚了。

说起来也很奇怪,潘家人也不知招惹了谁,一部水浒传还不算,以后呢,还跟杨家也不能通婚,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潘仁美是个大大的奸臣,害了杨继业,害了杨家七郎八虎,害得杨家非常惨,从此,就互不通婚了。

而这个原因,也出自小说《杨家将》,事实上呢,历史上的潘仁美,也就是潘美,是北宋的开国功臣,方面军司令一样的人物, 而杨继业,不过北汉降将,跟人家比,级别差的太远,别说潘美不想搭理他们,即便想加害 ,也无需费那么大力气。

武姓和潘姓,杨姓和潘姓,就这么结了仇,从而不许子孙通婚,这仇结的,子虚乌有的事儿,一千多年了,居然还有人说道,被这条规矩耽误了的青年男女,好像有点亏得慌吧。

1948年,青岛啤酒厂的几张工人工作证。八个工人中,有三个年龄不到十八岁(两男一女),看着照片他们的模样稚气未脱。其中有一个杨姓少年只有16岁,工种是材料课。如果现在的话,这个少年应该刚刚读高中吧?解放前,少年打工养家糊口的现象很普遍,能在大厂里就业也算是上好的工作了。

一个八岁的小男孩,捡来一些土块,做成牌位的样子,在一个无人的角落,口中念念有词,恭恭敬敬地跪拜,而他的继父却在旁边默默地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这个小男孩就是明朝的名臣杨士奇。杨士奇,生于朱元璋起义的时期,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父母带着他四处逃难,可是在他一岁半时,父亲就病亡了,母亲带着她艰难度日。

这位母亲虽然贫穷,可是却很重视杨士奇的教育,逃难的时候,杂物可以扔掉,但是唯一不扔的就是书。杨士奇在五岁的时候已经对《大学》倒背如流。

但是杨家的存书也就仅限于此了,后来母亲带着他改嫁罗性,他也被改为罗士奇。罗家比较有钱,但是自己家也有孩子,所以呢,杨士奇并不受待见,也没有让他继续读书。而自幼经受磨难的杨士奇早就知道了人情冷暖,因此在罗家也是小心翼翼。

一日,罗家举行祭祀先祖的仪式,杨士奇很受触动。他想起了自己已经去世的父亲,止不住留下了泪水。他心里默默地想:我也要祭祀我的父亲。可是罗家的祠堂哪里有祭祀杨家的祖先?况且自己还是寄人篱下。

于是,他思来想去,决定偷偷地祭拜。于是他自己悄悄地找来一些土块,在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按照罗家祭祀的样子,做成了神位,郑重地向神位进行跪拜行礼仪式。而这一切全部被继父罗性看在眼里。

继父罗性问他:你在做什么?杨士奇看到继父后很害怕,怕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和母亲带来灾祸,可是出乎他的意外,罗性没有斥责他,相反还表扬了他。

罗性说:“你的祭拜我都看到了,你才八岁,在寄人篱下的情况下还不忘自己的祖先,将来一定能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还是改回你的杨姓吧。”后来罗性开始对杨士奇刮目相看,并且还花钱去让他读书。

而后来的杨士奇果然不负众望,成为明朝的重臣,开创了“仁宣盛世”。

人穷不可志短,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忘记自己的祖先,在困难中不断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头条故事挑战赛##杨士奇##三杨#

命大量大赵阳平

赵阳平是我们本地赵家村人,非常聪明能干,帅哥一个。二十出头就与长得一枝花似的陈大英结婚,并育有一子一女。不幸的是2o,赵阳平在矿井里发生事故,脊椎受到伤害,脊髓断裂,整个下肢失去知觉。原本恩爱有加的夫妻,一下就失去了纽带。妻子陈大英不得不外出打工,在外结交了一位杨姓男子,把他带回家,赵阳平竟欣然接受了。大家并不觉得赵阳平窝囊,反而觉得他气量大。

赵阳平与陈大英结婚时,大家都觉得他们是天作地合的一双,夫妻恩爱,如鱼得水。但双方家庭都在农村,父母也是六七十岁的人了。后来有添了一双儿女,生活的重担就压在赵阳平一人的身上,赵阳平是一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还能吃苦,外出打工只找价钱高的活干,当时下矿井工资很高,每月能挣一万多。他嘱咐妻子好好照顾老人和孩子,自己一人在外打工,虽然辛苦点,但挣钱多,家里的日子还过得还一点不差。

人家都说:下矿井是埋了没有死的人,说明下矿井风险大,赵阳平却一干就是十几年,干惯了,就觉得没事,认为一个人打工相当于两个人的收入,还是下矿井这个活干起合算,所以一直坚持这个工作。真是久走夜路会撞着鬼,2o,赵阳平下井时遇到塌方,砸住了下腰部分,好在身体上半部分,毫无损害,经过治疗,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又回来了,真是命大。但脊髄断裂,依现在的医学无法联接,整个下肢上人去知觉,大小便失禁,更别说性生活了。一对恩爱的夫妻,一时成了一对“沉默寡言人。"妻子陈大英才三十多岁,不得不面对残酷的事实,赵阳平对年龄貌美的妻子也无可奈何,想起夕日的恩爱,不知暗中流了对少眼泪。

矿上赔偿了3o几万,赵阳平就用这笔钱在镇上买了一套房子,另外还买了一个门面房,就把这笔钱花光了。但生活还得继续下去,上有两个老人要抚养,下有两个孩子要读书。陈大英只得一人外出打工,挣钱养家,每月按时寄钱回来。赵阳平的生活起居,就交给六七十岁的父母,父母一边照料赵阳平,一边又要照顾两个孩子读书。陈大英挣的钱哪有赵阳平一人挣的钱多?屋里的生活水平就下降了,好在村上看他家困难给他家办了低保,生活还能勉强维持。

赵阳平一天的生活,就是开着电动轮椅,去找人下下象棋,打点小小川牌,反正混时光。读书的两个子女对父亲还是有感情的,回家与父亲谈谈话,散散心,一家也其乐融融。不幸的是,赵阳平才七十多岁的父亲,本来就多病,可能是经不起折磨,没两年就去世了。照顾一家人的重担就落在赵阳平的母亲身上,对孩子读书多少有些影响,儿子十八岁就外出打工去,只剩女儿还在读高中。

再说陈大英一人在外打工,也很是辛苦,为了维持这个家庭,她也虽要有人帮她一把,为了解决心理上和身理上的负担,和一个姓杨的男人好上了。男的也是失偶人,子女都各自成家,岁数肯定要比陈大英大一点,五十来岁吧,但也是个吃苦挣家的人,可能有一定的技术,据说每月可以挣一万多。

去年赵阳平娶儿媳妇,陈大英回家,就与赵阳平商量这件事,让赵阳平做出选择,这种选择,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痛苦和无奈的。赵母表示尊重儿子的选择,赵阳平经过几天痛苦的思考,终于选择了:同意离婚,答应姓杨的来他家同住。

我认为赵阳平的选择是对的,当一个你非常喜欢,恩爱的人,你失去了对他的帮助和支持,与其让她和你痛苦度日月,不如放手,放飞她,让他与寻求真爱和帮助。这是对爱你的人最好的回报,是大恩大德的好事。再说人家到你家来,是为替你孝敬母亲,抚育儿女,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真是:

命大量大赵阳平,

故事真的好感人。

两个男人共一妻,

都是为了好家庭。

【玖鼎评论】 穿衣的记忆

文/李守望

我们这辈人过去常说“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大体和新中国同龄。我们的穿衣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建国初一直到七十年代中,我们大多穿土布,又称粗布。与土布相对的是洋布,又称细布。土布就是农民自家妇女纺线,而后交给有织布机的农家织成。

纺线在鸦鹊岭一带农村大约如今70岁以上妇女都曾有过一段经历。过去乡下晚饭很晚,生产队放工后各自回家种园子,寻猪草,做不完的活儿。点上煤油灯后做饭吃饭,而后妇女就纺线。如果草鞋卖得出去,一家人就着一盏小灯,有的搓绳子,有的打草鞋。草鞋卖不出去了,就母亲一人纺线,我则靠近小灯读书。

我二姨妈会织布。她住何冲冯家楼子附近。姨爹也姓冯。打从十岁起,送线过去,取布回来,大都是我。有时看她织布,感觉有些意思。两只小脚不断踩踏板,经线不断上下交替,每交替一次,用手穿梭引纬线一次。手工纺线粗细不匀,有时断线,织布人稍不注意布就会有明显的瑕疵。所以织女要时时盯住。听二姨妈说,一天从早到晚抓得紧可以织一匹布,有事耽误则几天才能织成一匹。一匹布大约四丈长,宽不足二尺。收工钱一块。

我母亲喜欢土布。被子垫单都是染成蓝色的土布。1974年冬我妻子生了大儿,自然要请裁缝师傅缝制衣服,她要用土布给孙子做内衣内裤,说“洋布不热乎”。没有满月,孩儿发烧,半夜父亲陪着我和妻子抱着孩儿,到梅店卫生所看医生。来回十里路。回家后孩儿不退烧,天蒙蒙亮,父亲帮我用箩筐垫上稻草,而后用旧棉袄等包着孩儿,一头用一块小土砖,我就这样挑着上鸦鹊岭卫生院,妻子步行。现在回想起来,身为儿母的妻子那真是不容易,连夜晚走路已超过二十里路,并且是产后十多天。妻子说,没经验,土布给小婴儿做内衣并不贴身,可能是着凉发烧的原因。我母亲的经验从何而来呢?从她小时候就如此,结婚时才买了些洋布做外衣。我读小学时,母亲带我到枝江罐头嘴商店,看见一件衬衣不贵,说买了明年热天穿,要我试试。我试穿时的冰凉感至今一想起就觉得背部冰冷。我们在那时都相信土布做内衣暖和。

土布厚实,但缩水厉害。记得1970年冬修鸦官铁路,妻子——准确说当时是女友,家住沔阳剅河民工,当时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称作民兵连,连长听得东家准备请裁缝做衣服,说连队有会做衣服的师傅,帮助做,不收工钱。女友放工后把我叫来,师傅量身,给我做了一件土布衬衣,一件罩棉袄的蓝色国防服,都很肥大。到了1973年冬,原来肥大的土布衬衣已经缩得勉强能穿。那时鸦官铁路杨垱一带因为兔儿泥经常滑坡,路基不稳,由工程兵某团重修。红土中学(原鸦鹊岭小学,后合并到鸦鹊岭高中)住有一个连队,冬天他们邀请学校老师打一场篮球友谊赛,我没有准备,下课后临时叫来上场,发热后我实在不敢脱绒衣,又不得不脱,结果鸦鹊岭街上的一个女学生说“李老师像小娃儿”,就那么尴尬。

最初,我们穿的衣服都是手工一针一线缝制的。男子在冬天若不上工,多穿长棉袄长布衫,布扣都在右侧扣合。妇女的上装都如此,不在面前中部开口扣合。我依稀记得,本来自己可以独立上厕所了,穿了长衣服后在厕所试了几次仍不知如何是好,回来问母亲,她让我把后摆卷叠到背部,前摆搂到膝盖上。裤子腰部很宽大,在腹部打折后用带子系紧,男女都一样,特难看。我父亲也觉得不雅观,他坚持要找有缝纫机的师傅来做新式衣裤。当时很不容易请到师傅,往往要跑好几次才能得到一个许诺,而且要自己去挑缝纫机。师傅少,架子大,招待要好。五十年代后期我家请了新式裁缝,我们一家的服装样式改观了。一直到1961年,我们读书的同学还有穿老式衣服的。

过去,人们衣服少。一年一人只一丈五尺布票。缝件棉袄是很伤神的事。所以,棉袄外还必穿一件罩衣(方言“布衫”)。1965年元月,农历腊月廿五,正是寒冬天气。十八岁的哥哥在沙岗(今梅店村和曾岗村交界处)砍柴草晚上回来,把棉袄和套在一起的罩衣铺盖在一捆柴草上,天黑急着赶路,没有留意,回来从钎担上卸下柴草才发现没有了棉袄,大惊失色,连喊:“拐啦!拐啦!”给父母说过以后,母亲连连叫苦:“列(这)怎么办呢?”父亲则是严肃批评。那一夜不知父母哥哥睡了多少觉。我只知道父亲天不亮就出门,我刚起床,他已经从姑父家借来一件旧棉袄。而后给队长请假,去寻找。我可以想见他沿着哥哥所走路到附近各家赔笑脸,询问线索,最后在汉宜公路附近一杨姓家里找回。

成年人一件棉袄穿得多处漏棉絮还留着用。正在成长的少年体型变化大,开始穿新棉袄衣服大,过两年就显得小。兄弟姐妹多的,往往是老大穿后老二穿,老二穿后老三穿。我在县二中(鸦鹊岭)读书时,就穿着一件穿了几年的小棉袄,袖子前后襟短,又没有钱买手套,几个冬天都把手冻红冻肿,而后破皮,再而后结痂。脚小指边脚后跟也冻得肿痒。1966年十月红卫兵大串联接受伟大领袖检阅后,在天安门前留影,当时不觉,以后看了五味杂陈,所穿紧小而皱巴巴的衣服实在配不上雄伟庄严的城楼。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