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非遗时光|梅花大鼓——大雅梅花调

非遗时光|梅花大鼓——大雅梅花调

时间:2019-07-24 21:18:33

相关推荐

非遗时光|梅花大鼓——大雅梅花调

你听说过五音联弹吗?

五音联弹:

自梅花大鼓伴奏乐师的演奏发展而来。由四人演奏五件乐器,每人双手同时演奏两种乐器,分别演奏邻座乐师的乐器,联合演奏一曲,再由梅花大鼓演员搭配击鼓,并在和谐的乐曲声中引吭高歌。

濒临失传的梅花大鼓五音联弹

这种“一心二用”的本领

相信看完后的你和小文一样

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过,咱们本期非遗时光的主角

并非是这种“神乎其技”的技艺

而是它的起源——梅花大鼓

【戏曲秒懂】梅花大鼓是什么?

梅花大鼓又称梅花调,脱胎于清末流传在北京北城一带的清口大鼓,上世纪初以来主要流传于京、津两地。在清道光年间,八旗子弟玉瑞常常在八角鼓票房中演唱这种曲调,由于他雅号“梅花馆主”,梅花大鼓也因此得名。梅花大鼓传统曲目保留下来的共有33段,大都为清末梅花大鼓艺人王文瑞提供,经单弦艺人德寿山修改后交给金万昌演唱流传下来的。在众多北方曲种中,梅花大鼓以清新雅致、富于音乐性而独具魅力。11月,梅花大鼓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韩两派 争奇斗艳

上世纪代,金派梅花大鼓的创始人金万昌和弦师苏起元等,对清口大鼓的板式、节奏和声腔改革,创立了北京的金派,北京曲艺团国家一级演员王玉兰是金派传人。

王玉兰曾师从京韵大鼓名家良小楼学习京韵大鼓,后来又师从著名弦师白凤霖学习梅花大鼓。白凤霖是金万昌的弟子,也曾为金万昌伴奏。白凤霖向王玉兰系统传授了金派梅花大鼓的理论知识和演唱技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梅花大鼓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在中央广播说唱团工作的著名弦师白凤岩(白凤霖的三哥)对梅花大鼓从板式、唱腔到唱法、过门等方面革新,丰富了变调的艺术手法,灵活地插入曲牌和小曲曲调,称为新梅花调,也叫白派梅花调。

白凤岩编创了很多故事性强的唱段,代表作有《龙女听琴》《钗头凤》《别紫娟》《怀德别女》《拷红》等。当时演唱新梅花调的有赵玉明、龙洁萍、新岚云、孙书筠、马增慧等。这些演员唱功底子都很硬,表现白派的新梅花调的内涵都很充沛,她们在唱牌子方面都有时调小曲的功底,所以把梅花调从旋律上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同样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曲艺团的著名弦师韩德福也对梅花大鼓改革,创造了韩派新梅花,而他是王玉兰的另一位老师。

“三弦名家韩德福也创新了梅花大鼓。梅花大鼓表现的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所以特别委婉,一句会拖很多小节。白凤岩改的是加牌子的梅花调,韩德福则把四四拍变成了四二拍,这两个梅花调都去掉了‘哎哪’,直接上来就唱,节奏加快了。”

韩派新梅花给梅花大鼓增加了活力,在当时的北京形成了“韩派新梅花”与“白派新梅花”争奇斗艳之势。

独特花派 推陈出新

与此同时,梅花大鼓在天津这块曲艺沃土上,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上世纪30年代,天津著名弦师卢成科对梅花大鼓进行改革,特别丰富了段落之间的过门音乐,并传授给了一批女弟子,形成“卢派”,又称“花派”。

北京曲艺团国家一级演员杨菲是梅花大鼓花派传人,师从著名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花五宝。她介绍说:“梅花大鼓在历代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以唱腔高亢、激昂的卢成科先生为核心的‘卢派’。他收了很多女弟子,像花四宝、花五宝、花云宝、花莲宝、花金宝、花银宝等,高中低音都有的这种唱法也叫‘花派’。”

梅花大鼓各流派的共同特点是长于在叙事中抒情,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它的慢板婉转动听,快板、紧板,活泼有力。相比较起源于农村并在京津冀广为流传的京韵大鼓等曲种,梅花大鼓主要在北京、天津等城市中传播。

杨菲说:“梅花大鼓讲究唱词的‘文’和唱曲的‘稳’,既好听又难唱,对技术的要求很高。此外,它还有鼓套子,比如上三番、下三番、快慢三番,给演员和琴师留出足够的发挥空间。”

和而不同 代代相传

近年来,杨菲致力于梅花大鼓的传播和传承。,她组织京津青年鼓曲演员,在北京创立了以演出北方鼓曲为主的青春鼓曲社。每周六,青春鼓曲社都在和平里社区举办演出。

杨菲认为,培养观众和培养演员都很重要,她为之付出了很多努力。“除了自己演出以外,我还教学,想让更多的年轻人、爱好者有学习、入门的机会。先进来,才能听懂,才能喜欢,才能更听出其中的精髓,听出流派。我们在社区里表演,让普通居民都能接触到这种艺术,他们喜欢了,就会告诉他们的孩子。文化就是这样延续下去的。”

谈到梅花大鼓的现状和将来的传承,王玉兰希望传统的风格、流派可以得到更多的尊重和保留。毕竟,艺术大花园是百花齐放的。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对梅花大鼓的板式节奏、表演风格以及曲目,做了很多改革和创新,让梅花大鼓这棵古树不断开出新的花朵。王玉兰说,自己很喜欢花五宝的弟子、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籍薇的创新,她在演唱《黛玉葬花》时加入了越剧元素。

“梅花大鼓讲究‘悲、媚、脆,金派体现了悲和脆,媚还稍弱一点,因为金万昌是个男士。梅花大鼓到天津发展后,变成花派,更女性化,更柔一些,把‘媚’体现得更好。”

梅花大鼓艺术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正是有赖于这种和而不同。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民族认同的前提

中国的传统文化

正是在这些艺术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下

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未来还将继续发扬光大

在历史的长河里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END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