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别再称东阳古民居为徽派建筑 东阳籍古建专家王仲奋疾呼捍卫东阳建筑文化

别再称东阳古民居为徽派建筑 东阳籍古建专家王仲奋疾呼捍卫东阳建筑文化

时间:2023-01-02 19:03:44

相关推荐

别再称东阳古民居为徽派建筑 东阳籍古建专家王仲奋疾呼捍卫东阳建筑文化

-03-06 09:00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 吴旭华

卢宅明清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东阳传统营造技艺的精华。摄影 陈林旭

“近年来,我在很多场合听到东阳传统民居被称为‘徽派建筑’,甚至东阳政府机关的一些工作人员也无意识地宣扬这种说法,这实在令人遗憾!明明是由东阳帮建造的东阳传统民居体系,为何要冠以‘徽派’说法?这明显不科学!”近日,旅居北京的东阳籍古建筑专家、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王仲奋又致信东阳日报,希望能澄清关于东阳帮和东阳传统民居的一些认知。老人家认真地说:“别再称东阳传统民居为‘徽派建筑’了,也不要称为‘婺派建筑’。事实上,八婺大地以及古徽州现存质量较好的木结构传统民居,基本上是东阳帮工匠建造,利用的正是东阳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确切地说,这些古民居都属于东阳建筑文化!”

学术界并不认同“徽派”之说

王仲奋说,“徽派民居”“徽派建筑”是上世纪80年代“徽人”为开发黄山旅游而炒作的,违背了建筑历史和传统惯例。中国民间营建历史中,建筑、民居只有以地域或民族之名冠名,从未有过以“派”冠名之先例。一直以来,建筑界老前辈都称徽州古民居为“徽州明清住宅”“皖南古村落”,像研究古建筑的老教授、老专家刘致平、王其明、陆元鼎、单德启、孙大章和台湾的李乾朗教授等所出版的《中国居住建筑简史》《中国民居建筑》《中国民居研究》《中国传统民居图说》《众生的居所》等,都以“徽州民居”“徽州古民居”“皖南古村落”称之,而无“徽派民居”一词,更无“中国徽派建筑”之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西递及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协定书上,也明确称为“皖南古村落”。

“徽派建筑”经过近40年的媒体炒作,误导了不少不明真相者。特别是江南各省的旅游界,基本上和“徽派”攀了亲、认了祖,东阳一些媒体和官方言论,也硬把具有自己特色的建筑也说成是“徽派建筑”,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其实,徽州的明清住宅并非徽州本土文化,其结构布局装修技艺手法,基本属于东阳建筑文化。明清时期的徽州人“十有九贾”,不擅长建筑。以清水白木雕为装修特色的东阳民居独树一帜,自成体系。现存比较好的徽州古民居主要由徽商请东阳帮工匠建造。

除了“徽派”,近期又冒出了“婺派建筑”之说。对此王仲奋指出,“婺派建筑”之说是近十年来有人效仿“徽派”而炒作的,同样违背历史事实和传统惯例以及学术先例。

儒家文化对东阳民居影响有限

“东阳包括义乌、浦江、磐安的明清住宅,是‘徽派建筑’的代表作”“属于婺派建筑”“婺派建筑由儒家传人创”“婺派建筑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活化石”……不久前,东阳某些场合出现了这些言论,王仲奋指出: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东阳的明清住宅既然是‘徽派建筑’的代表作,那自然属于‘徽派建筑’。但又说属于‘婺派建筑’,那就等于‘婺派建筑’与‘徽派建筑’是一回事了。最后却又说‘婺派建筑’不同于‘徽派建筑’,显然不能自圆其说。”

至于“婺派建筑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活化石”,王仲奋认为更缺乏理性依据。他认为,东阳传统民居由江南原始人类的巢居方式发展而来,是河姆渡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河姆渡建筑文化、於越文化与儒道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东阳帮的经典之作。

卢宅明清建筑群是东阳传统民居的杰出代表。摄影 孙振华

为此,王仲奋还以儒家文化祖庭山东的民居为例,证明其与东阳传统民居的差异。一是两地建筑规制不同。东阳民居是“一堂两室”制,每室各有独立门户可以出入;山东民居是“一明两暗”制,不论几间房都只有明间一个门出入,两暗就是“一间屋子半间炕”的居室。二是建筑结构不同。东阳农村民居600年前就已是木构架砖瓦楼房,山东农村民居到上世纪50年代还是低矮的平房和土坯草房,只有城镇才有简易的木构架楼房。三是两地工匠的工具及操作工艺不同。东阳木匠在600年前,就用大斧头砍料,并使用“套照”工艺,制作插柱式抬梁和5柱11架的复杂梁架;同时把河姆渡遗址时代的刻木技术发展为木雕工艺,应用于建筑装修,美化了不少江南民居。山东木匠到上世纪50年代,仍用锛子砍料,只能做简单、粗糙的2柱5架的平房梁架,只能用搜弓锯制作简单的花板,不事雕饰(曲阜的孔府、孔庙是官方建筑,非民间建筑;衢州、磐安的孔家祠庙都是本土建筑风格)。

摄影 陈林旭

另外,东阳土著人是东阳帮的基础。史志记载:“工……土著颇备,攻金之工、攻木之工、攻土之工、攻石攻漆之工,以及操机杼秉裁者……”这说明直至清康熙朝的建筑、织布与裁缝等工匠主要还是土著乡民,其中的建筑工传承、发展了河姆渡建筑文化和刻木技艺。王仲奋指出,唐代东阳的厉、冯、舒、滕四大家族和宋代的葛、乔、厉、马、何五府,与东阳传统建筑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但这8个姓氏的祖籍均非孔孟之乡。所以儒家文化对东阳传统建筑的影响,只能说是仅仅表现在对木雕题材的选取上,对建筑布局、结构、装修、技法、工艺等基本无关。

东阳土著融合了中原士族移民

对于坊间“东阳传统民居深受中原士族影响”的说法,王仲奋也给予了反驳:是东阳土著乡民融合了中原士族移民,而不是中原士族移民同化了土著人。

他说,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移民,直接东阳落户的并不多。县志记载1987年统计:东阳共有319个姓氏,直按由中原直奔东阳的只有韦(陕西)、厉(河南)、乔(陕西)、宋(陕西)、张(河北、河南)、单(山东)、金(陕西)、卲(河南)、赵(河南)、贾(河北)、斯(山东)、舒(京兆)、蒋(河南)、滕(河南)等14个姓氏,其余305个都是经周边省、州、府转迁东阳。说明他们迁到东阳仅是举家搬迁落户,多数是为了逃难、避祸,少数是旅游、行商、任职而来。古时,能到几千里外逃难、避祸的只能是官吏贵族和富商豪绅,不可能是庶民百姓。他们带来的是钱财和思想观念,不可能带来建筑工匠和建筑技艺。另外,两地语言没有共同之处。东阳方言中保留着很多於越语音成份,而没有中原、山东的语音成份。这说明外来移民是少数,到东阳后入乡随俗学了东阳方言。东阳有句老话“口音与喝的水有关”,北方人说“喝哪方水,讲哪方话”。就是这个意思。康熙廿年版《东阳县新志》记载当时的东阳土著居住处还有2000余处,分布于全县68个都。这说明当时不论山区平原城镇乡村,各都均有10到50余处土著乡民聚住的村落,而且姓氏、人数都不少。最后,根据河姆渡、近邻浦江义乌和东阳的考古发掘可以佐证:东阳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已近8000年,中原地区只有5000多年,儒家的历史还不到3000年。所以,东阳比儒家祖师爷孔孟老家发展更先进是顺理成章,东阳传统民居相对北方中原民居自成体系也无可质疑。

以“乒乓双打”精神捍卫东阳建筑文化

王仲奋说,许多人以徽州民居与东阳民居存在差异,就否认东阳帮对徽州民居的历史贡献。其实,这正是东阳帮工匠根据主人的身份爱好、特殊要求、地域风俗习惯、经济实力、地基及建材条件的不同而灵活处置的实例。东阳本土的建筑同样存在差异,像《东阳祠堂》一书列举了94个祠堂实例,没有一模一样的。不同师傅建造的可能有差异,同一师傅建造的也可能有差异。这叫大同小异,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处理。建筑时期不同也会造就差异。徽州古村落主要是明中期至清中后期的建筑,基本没有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因为此时徽商开始衰落,无力营造;加之时局不稳,东阳人去徽州做工者锐减。而在东阳本土此时期是高手云集,涌现了许多高水平的精品之作。此时又是东阳木雕由传统的“雕花体”向创新的“画工体”转型发展时期,木雕风格呈现较大差异。徽州建筑则基本没有此期作品。一些人不了解这段历史,信口开河说“徽州木雕早于东阳木雕”,误导不明真相者。

摄影 孙振华

“许多人质疑,东阳帮有这么大的力量建造1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老房子吗?我的回答是能!”王仲奋说,人数以八九万计的东阳帮在这片地域干了近900年,他们遵循的不是现代8小时工作制,今人无法估量其工作效率。另外,东阳帮不仅建了徽州等地现存较好的古建筑(不包括次要的劣等住宅),而且传输了东阳传统营造技艺,不能抹杀其历史功绩。

摄影 孙振华

“希望东阳人都能学习乒乓球双打运动员那种同心协力、步调一致的精神(他们为捡一个小球,每次都是两人同去同回),共同珍爱、捍卫、传承、弘扬东阳帮和东阳民居的悠久历史荣誉,保护好这两个历时900年的老字号,千万不要分割、削弱她。”王仲奋疾呼,东阳人在语言文字中应该尽力避免“徽派”“婺派”等词;尽可能不在互联网上传递、转发带有此类误导性的信息。同时,东阳人应该大讲东阳帮和东阳民居的悠久历史、团体荣誉,如“紫微拱照的来历”“13间头的来历”“金字马头(马头墙)的来历”“鱼头、木鱼梁的来历”以及名家工匠等故事传说。这些故事传说都是对东阳人的公益心、东阳帮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的赞赏,应该代代传诵,万世流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