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甘肃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甘肃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时间:2018-10-30 20:02:16

相关推荐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甘肃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甘肃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初秋时节,位于祁连山下的天祝县哈溪镇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赵世鹏

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先导,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保护绿水青山,探索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对甘肃这样的西部省份意义更是非比寻常。

近年来,甘肃省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和治理,扎实做好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国土绿化任务,持续推进重点生态建设项目,林草资源保护管理更加规范、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林草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让绿色逐渐成为甘肃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鉴往知来 坚守底线

夏日的祁连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洪文泉 摄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态地位重要。甘肃祁连山腹地矿产资源富集,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省祁连山内矿产开发逐渐升温,矿产资源探采活动逐渐增多,祁连山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屏障立,则生态安全;屏障废,则生态失守。新一届省委深刻反思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的教训,强力推进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在最短的时间里打出一记记重拳,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和修复自然生态。

绝不再走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老路。近年来,甘肃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底线和红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巩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果,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发生变化的不只是祁连山。曾几何时,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丰富的江河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使这里的小水电建设红红火火,全州共有217座水电站。这些大大小小的水电站,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绿色发展才能长远。”近年来,甘南州委、州政府痛下决心,坚守“不搞大开发、保护大生态”的底线,对全州范围内水电站认真排查、分类处置,全力以赴呵护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南州没有新开发一座水电站——这就是甘南干部群众在生态问题面前给出的答案。

,全省祁连山实施人工生态修复项目257项1.42万亩。“绿盾”专项行动自查摸排生态环境问题1845项,完成整改1802项。全省“绿卫”森林草原执法专项行动,查处违法占用林地3000多亩。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295起,恢复林地705亩。

大地增绿 福泽陇原

张掖市国土绿化施工现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洪文泉 摄

站在民勤县城西南20多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远眺,这片曾经风沙肆虐的大地,如今已变成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成片的沙枣、梭梭等固沙植物交织在一起,顽强地抵抗着百米外的沙丘。

作为我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省区之一,甘肃始终把改变自然面貌作为全省林业和草原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来抓,植树造林,治沙治水,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特别是近年来,全省深入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大局,立足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和促进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两大目标,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扎实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全省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甘肃全年造林475.65万亩,超过年度目标任务125.65万亩,义务植树9373.86万株,新建义务植树基地597个。人工种草350万亩,落实草原禁牧1亿亩,草畜平衡1.41亿亩,全省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2.9%。

张家川县境内的关山草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洪文泉 摄

为了加强草原生态修复,去年,甘肃建成草原围栏300万亩,改良退化草原40.3万亩,治理黑土滩、毒害草26万亩。全年办理林地审核审批264宗,审核审批草原征占用项目99项,征收森林和草原植被恢复费5亿元。

甘肃积极开展第二批省级森林城市和森林小镇创建工作,授予平凉市为省级森林城市、宁县盘克镇等19个乡镇为省级森林小镇,推荐认定国家森林乡村159个,全省村庄绿化覆盖率达16.31%,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丰厚的生态福利。

平凉、金昌两市被确定为我省第一批“互联网+义务植树”试点,争取蚂蚁金服集团等治沙造林项目投资9396万元,营造梭梭、柠条、胡杨等2111万株(穴)。

华池县“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全省林草系统紧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造林补贴、森林抚育等重点工程,积极争取落实各类项目资金68.26亿元。完成天保工程造林22万亩,三北工程造林120.88万亩,森林抚育186.36万亩。

绿水青山 致富“靠山”

咬定“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在甘肃脱贫攻坚战中,绿水青山逐渐成为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靠山”。

省委书记林铎强调,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改变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的传统发展格局,加快绿色发展崛起步伐。

天水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建设的“南山云端”田园综合体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摄

在脱贫攻坚的探索与实践中,甘肃紧盯群众增收问题,将生态与产业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林果产业。从河西到陇东,从戈壁到塬上,一株株绿苗种下地,一颗颗金果结出来,贫困地区林果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林果产业已经成为甘肃脱贫攻坚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全省持续推进“五个精准到户、一个精准倾斜”林草扶贫举措。全年为深度贫困县区倾斜安排资金24.13亿元,鼓励和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林草产业,全省特色林果种植面积达2244万亩,年产值390多亿元,林下经济年产值达73.59亿元,在为社会提供大量绿色生态产品的同时,促进了林农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不仅如此,甘肃投入真金白银,实现生态护林员项目资金“四连增”,资金年规模达到5亿元,年度选聘生态护林员63139人,带动12万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

环境好了,思路变了,发展的机会更多了。陇南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抢抓美丽新农村建设机遇,整合资源,探索创新,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改变了群众守着“青山绿水”过苦日子的局面。

山区群众把“风景”变成了“产业”、将“美丽”转化成了“生产力”,不仅拓宽了增收渠道,而且提高了就业率,探索出了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的陇南模式。,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142.04万人,收入28.8亿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陇南最亮丽的一张名片。

不负青山不负人。从忽视到重视,从治乱到发展,甘肃深入贯彻落实“两山”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绿色转型发展的坚实步伐,让好风景和新经济比翼齐飞,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路越走越宽,越行越畅。(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奋力书写美丽中国的陇原篇章

甘肃日报评论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两山”理念。来,“两山”理念丰富发展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今天,是“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全省上下要进一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奋力书写美丽中国的陇原篇章。

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强调,“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又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要求“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同时,“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也写进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我们党重要执政理念之一。

“两山”理念植根实践、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引领实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到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之所以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最根本的就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实践充分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甘肃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又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同时也是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等沙漠汇合南移的阻挡区,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过去,由于一些领导干部不负责、不作为,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有关部门执法监督不到位、强制力不够,导致有的地方出现了生态环境事件。特别是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带给我们深刻的教训。只有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才能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夯实甘肃高质量发展基础。

省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扎实推动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建立健全生态环保责任体系,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甘肃建设成效显著。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期间,对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给予“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评价,对我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给予肯定。

生态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面对取得的成绩,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生态建设仍处于爬坡期,环境保护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保护治理成果不稳固,空气质量出现反弹,地表水断面还不能稳定达标,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压力较大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不同程度存在;个别地方和部门履职不力、监管不严,敷衍整改、表面整改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杜绝。此外,我省生态环境整体比较脆弱的状况还没有改变,全省荒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达到45.8%,水土流失面积占比达到66%,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还有一些尾矿库存在环境污染风险,个别地方还存在小范围的生态破坏情况。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努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与脱贫攻坚并列,生态保护也是我省确定的底线任务之一。同时,今年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交账之年。要始终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要下大力气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要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要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水平,建立和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健全和落实环保督察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长效机制,以更大力度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头戏。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和中央顶层设计为根本指引,服从大局、顺应大势,主动作为、破解难题,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要持续深化对省情的理解把握,充分认识我省在地理区位、功能定位、发展阶段、使命任务和工作要求等方面的特殊性,深入研究生态、环境、民族、社会、经济、人才等领域的结构性问题,突出甘肃特色、讲好甘肃故事,切实提高规划编制和工作开展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加强协调配合,做好汇报衔接,用好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从能干的事情干起,稳扎稳打推进,争取更好效果,努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再接再厉、攻坚克难,继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必将在陇原大地更加壮阔地铺展开来。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李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