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史记》札记丨项羽鸿门宴杀刘邦就能一统天下么?未必 试谈范增的战略和局限

《史记》札记丨项羽鸿门宴杀刘邦就能一统天下么?未必 试谈范增的战略和局限

时间:2022-08-10 08:24:36

相关推荐

《史记》札记丨项羽鸿门宴杀刘邦就能一统天下么?未必 试谈范增的战略和局限

虽然说历史没有如果,但估计很多人都会认为,如果项羽在鸿门宴的时候听范增的计策杀了刘邦,那么后面统一天下的就会是项羽。甚至刘邦自己在和众多属下分析他和项羽成败的原因的时候,也认为主要原因是自己能用人才,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都不能用,导致了项羽的最终失败。

范增其人在《史记》中没有独立的列传,他的主要事迹都记载在《项羽本纪》中,而从他出场到去世的过程,他也确实是项梁-项羽集团主要的战略设计者。

那么今天我们就主要来展开一下范增的战略路线,或许可以从中探讨一下,如果刘邦被灭,项羽沿着范增的战略路线走下去,会否达成一统天下的目标。

·范增首倡“立楚之后”战略

范增第一次出场,是在项梁起兵后,去找到项梁提出了一个“立楚之后”的战略。

《史记·项羽本纪》:

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这个战略今天读来觉得平白无奇,但在当时算是一个启发性的思路。当时陈涉吴广失败后,各路反秦势力虽然依然活跃,但是大多各自为政。而正是从项梁迎立楚怀王后,各地反秦势力也纷纷效仿,齐、赵、魏、韩也纷纷复国。

这是因为秦灭六国到秦末起义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而六国的存在时间都是几百年的时间了,所以原来的国君、诸侯、大夫在地方上仍然有自成一系的动员力量。要覆灭秦的统治力量,把这股地方的动员力量调动起来,这确实是当时最有效率的方法。因此,可以说范增的这一战略对于当时天下反秦大业确实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但是,这个后续效果并不在范增最初的设计中,楚国人范增向项梁集团提出这个战略,其所想的只是“楚本位”战略,即紧密依靠楚国人强烈的反秦情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和强大的反秦力量(实际上从陈涉的“张楚”开始,最主要的反秦力量也确实都是楚国出来的,包括刘邦还有萧何、曹参等丰沛旧将也都是楚国故地的人,韩信也是)。而这个“楚本位”思路,本来就是项梁集团的核心思维,只不过范增用“立楚之后”把他完善了。

·范增“立楚之后”战略的局限

范增的“立楚之后”战略,极大地动员了楚国的反秦力量,而且还进一步带动了原来六国势力的反秦斗争。但他自己估计也没有太过看重这一战略,因而在后续发展中,他却没能把这个战略上升为抢占权力合法性话语权的行动。

在灭秦分封诸侯之后,项羽先是尊楚怀王为义帝,然后派人在长沙击杀了义帝。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从杀宋义开始,义帝和项羽之间的矛盾就很深,所以想除掉义帝的想法应该是项羽主导的。但范增作为核心谋士,就算没有参与其中,至少也是默许的。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对义帝能稍微有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项羽集团的战略空间是不是会多上几分呢?

然而,这个战略空间却是反被刘邦利用了,演出了一场为义帝发丧的大戏,把讨伐项羽的合法性话语权抓在了手里,引发了众多诸侯的跟从。

《史记·高祖本纪》

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范增是“立楚之后”的首倡者,但是他的这一战略仅仅局限于灭秦,而没有将其深化和提升到灭秦之后的天下统一的规划中。或许因此,他认为灭秦后义帝已经没什么用了,就默许了项羽的杀义帝的安排。

而范增的这一局限,又和他在灭秦后为项羽规划的统一天下战略其实是相关联的。那么,范增的一统天下战略是怎样的呢?

·范增的分封-剪除诸侯战略

灭秦后,范增为项羽集团规划的一统天下的下一步战略,是借由分封诸侯,挑起诸侯内斗,依托楚国尤其是项羽的强大武力,逐步剪除天下的诸侯势力。

一、分封与分化诸侯

我们先来看项羽在灭秦后的分封诸侯安排,大部分学者的观点认为这是出自范增之手的(原文很长,没耐心看的可以跳过去看分析):

《史记·项羽本纪》:

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赵将司马昂定河内,数有功,故立昂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鄱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义帝柱国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多,因立敖为临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立荼为燕王,都蓟。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淄。故秦所灭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都博阳。田荣者,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陈馀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番君将梅涓功多,故封十万户侯。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这么多分封,好像很复杂,而且看似是加封功臣。其实如果我们把他们拆解成原来战国时期的地盘来看,就可以看出分化意味很明显了:

1. 秦故地分为汉中王刘邦和旧秦三将;

2. 魏故地分为西魏王魏豹和河南王申阳;

3. 韩故地分为韩王成和殷王司马昂;

4. 赵故地分为代王赵歇和常山王张耳;

5. 燕故地分为辽东王韩广和燕王臧荼;

6. 齐故地分为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和济北王田安,且不封齐地最有实力的田荣。

7. 楚地广阔,主要封了共敖为临江王,吴芮为衡山王,还有其重要的将领英布为九江王。

在这个战略中,有两个思路很明显,一个是原来的战国诸侯不能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那么其后必然发生争斗和消耗,而便于项羽集团分化打击。其二是分封的很多理由是以跟随项羽灭秦的功劳为依据,这本身就是一种项羽是天下之主宰的宣示。

二、剪除诸侯势力

范增一统天下的第二步战略,是依托楚国尤其是项羽的强大武力,逐步剪除必然会纷争的诸侯势力。

果然,在分封诸侯不久后,诸侯就发生了争斗。先是田荣驱逐了三王自立为齐王,而后田荣又与陈余合并驱逐了常山王张耳,恢复了赵歇的赵王之位。对于这种局面,项羽十分果断地出兵征讨,并迅速击败了田荣。其后,又迅速挥师击败了刘邦率领东出的诸侯联军。

《史记·项羽本纪》

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萧,晨击汉军项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楚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从前期的战局发展来说,项羽对于田荣和诸侯的出兵显然是有充足的准备,并且以强劲的势头迅速扫平反对势力。应该说,这些发展是在范增的战略设计中的,而且在这个阶段为止,这个设计是奏效的。

·范增这一战略的局限

依托强大的武力,逐步剪除天下的诸侯势力。这一思路其实也没错,刘邦其后统一并平定天下的过程除了打败项羽几乎没遇到什么阻碍,某种程度是在享受项羽或者说范增这一战略思路的成果。但即使如此,刘邦在称帝后也依然花了不少功夫平定了陈豨、卢绾、韩信等功勋诸侯的势力。

但这个战略思路最大的问题,是其依然是立足于“楚本位”,认为应该由我楚人和楚文化一统天下,而缺乏“天下观”的远见,忽视了天下已经走入了一个大一统大融合的趋势。所以,从一开始项羽坑杀秦降卒、焚烧秦宫室时,范增却没有任何劝阻的行为,就已经决定了其战略格局的不足。在这一点上,范增的高度确实是远不如张良的,张良虽然是韩国的世代公侯之后,但他却并没有把眼光局限在韩国,而是一直放眼于如何构建一个大一统的天下。

而因为这种楚本位思路和格局的局限,使得范增的这一战略也缺乏建立统一战线的安排。他在诸侯故地所立的亲项羽势力,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诸如齐地三王和旧秦三将面对田荣和刘邦几乎一触即溃。于是,项羽每到一处平定时,都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长途远征,缺乏在地的粮饷供应和生力军支援,疲于奔命。而每一次战胜之后,又缺乏总体的治理安排,反而激发起了更大的反抗力量,使得每次胜利不仅没有加强项羽的实力,反而削弱了其战力。这些溯其根源,和范增的战略思路格局不足是有很大关系的。

所以后来项羽和范增分道扬镳,并且导致了范增的背发疽而死,表面上看是因为陈平用了反间计,未尝没有项羽发现自己疲于奔命而失去耐心后,对于范增战略思路产生了怀疑的缘故在其中。

假如当初成功杀了刘邦会怎样?

综上,我们可以来简单推演一下这个问题了。如果当初在鸿门宴甚至霸上项羽就成功地杀了刘邦,那么分封分化诸侯然后剪除诸侯的战略会继续执行下去。因为这个战略的局限性,既不注重权力合法性的话语权,又缺乏天下一统与融合的远见,诸侯和楚国之外的六国故地依然会不服项羽,而另外,当时的张良、韩信等不认同楚本位思路且有更高战略眼光的人,即使没有刘邦,是否能找出另一个足以统领他们的人呢?我想,毕竟大浪淘沙,还是有可能的。就算没有这样的人出现,依照范增的路线设计的局限,项羽要一统天下的可能性是很低的,那么无非是陷入一段更长久的纷乱,直到另一位英主的出现。

所以,司马迁在项羽本纪最后的评价是很有力而且到位的,说的虽然是项羽的败因,又何尝不是在说范增战略设计的局限呢?

《史记·项羽本纪》:

太史公曰:“······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