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9月28日“世界狂犬病日” 第一支狂犬病疫苗 救了九岁男孩

9月28日“世界狂犬病日” 第一支狂犬病疫苗 救了九岁男孩

时间:2021-07-12 12:20:30

相关推荐

9月28日“世界狂犬病日” 第一支狂犬病疫苗 救了九岁男孩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汪 庆

狂犬病是一种致命的病毒性传染病,病死率几乎100%。人类感染病例中,99%是由犬传播的。狂犬病既可感染家畜,又可感染野生动物,然后通过咬伤或抓伤(通常是经由唾液)传播给人。

19世纪,欧洲各国均有狂犬病流行,由于其死亡率极高,欧洲各国都笼罩在狂犬病的阴霾之下。在法国,几乎每年有数以百计的人因狂犬病丧生。由于当时人们对这种疾病并不了解,只能用简单的高温消毒,如用烧红的铁棍烙烫伤口,但这种办法并不奏效,反而会加速疾病的发作。

1885年7月6日,一位几乎绝望的母亲带着她9岁的儿子来到法国巴黎的巴斯德实验室。小男孩名叫约瑟夫·迈斯特,两天前被疯狗咬伤,手、足、大腿处有十多处很深的伤痕,几乎不能行走。这么严重的咬伤,在当时几乎没有生存的希望,但患儿家属找到了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1822~1895年),希望能为孩子争取到一线生机。而巴斯德,当时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疫苗——狂犬病疫苗。

1882年,巴斯德开始狂犬病疫苗的研究,在这之前,他已经成功研制了鸡霍乱疫苗和炭疽疫苗。巴斯德深知,要研制出像鸡霍乱、炭疽病这些疾病的减毒疫苗,首先必须分离到病原体。狂犬咬人可以导致疾病传播,因此巴斯德认为病原体可能就存在于狂犬的唾液中。

为了获取狂犬的唾液,巴斯德和他的助手冒了很大的风险。巴斯德的助手们先用绳子捆住疯狗的头并使劲将其按在实验桌子上,同时抓住疯狗的四条腿,并将疯狗的嘴掰开。而巴斯德则将自己的头凑到离狗头只有几英寸的地方,并将事先准备好的吸管放进疯狗的嘴里,从疯狗嘴里吸取唾液。之后,巴斯德将这些唾液接种给家兔,但遗憾的是,接种的家兔虽然感染上了狂犬病,但他们没有得到狂犬病病原体。

巴斯德猜想,狂犬病病原体可能不是通过血液发生作用的,而是通过神经系统发生作用,因为狂犬病是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特征。巴斯德做了狗的开颅接种实验,即在健康狗的脑膜上注射少量的疯狗脑髓,14天后被注射的狗出现了狂犬病症状,证明了狂犬病病原体存活在疯狗的脑髓中。获取疯狗脑髓后,巴斯德又利用兔脑进行接种传代保种,再对病毒进行减毒处理。

巴斯德发明的这种疫苗先在动物身上实验,结果获得了成功,但还没来得及经过人体试验,巴斯德便接诊了第一位患者——约瑟夫·迈斯特。他们不想眼睁睁看着孩子死去,当天晚上,巴斯德的助手给约瑟夫注射了第一针疫苗。接下来,按照毒性从弱到强的顺序,总共注射了13针。7月16日,约瑟夫打了最后一针,接种材料取自死后仅1天的兔子。治疗十分成功,疫苗使约瑟夫免于患上狂犬病,一个月后,约瑟夫健康如常返回家乡。巴斯德发明的世界上第一支狂犬病疫苗首次用于人体试验,成功救治了这个小男孩。

巴斯德的治疗方法由此传遍医学界,引来极大关注,虽然也不乏争议,但这一方法还是很快被接受。1888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创立,随后,世界多地成立了研究所,为当地民众提供狂犬病疫苗接种,挽救了无数被咬伤的人。据统计,至1935年为止,约有5.1万人在巴斯德研究所进行了接种,其中死亡率仅为0.29%。自从狂犬病疫苗被发明后,科学家们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但巴斯德创造的原理仍是人们借鉴的经典指导原则。

1895年9月28日,73岁的巴斯德在亲友和学生的陪伴下离世。为了纪念他在狂犬病预防上的巨大贡献,9月28日这天被定为“世界狂犬病日。”

【来源:齐鲁壹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