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义乌文人与鲁迅先生》丨俊义说:这本书值得看

《义乌文人与鲁迅先生》丨俊义说:这本书值得看

时间:2023-06-22 18:00:17

相关推荐

《义乌文人与鲁迅先生》丨俊义说:这本书值得看

编者按语: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鲁迅先生生命中的最后十年里,一群义乌文人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包括陈望道、冯雪峰、刘朝阳、何家槐、何爱玉、吴晗、王西彦等。他们追随着鲁迅先生的事迹,也与历史的记忆一起流传下去。(鲍川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义乌文人与鲁迅先生》)

等了很长时间,鲍川编著的《义乌文人与鲁迅先生》终于面世了。这是版的重版(修订版),很值得向读者推荐。因为稍稍看一遍,并不会浪费很多时间,或许会有收获也说不定。

能收获点什么呢?历史知识?还是历史背后深层次的东西?个人有个人的看法,我不敢打保票。

对此,我很难下一个准确而完美的结论,因为“鲍哥”(文艺圈的说法)决不是义乌的符号什么的,也就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他,何况他本人就不喜欢这样的“衡量标准”。

先叉开去,仔细地回忆了一下,还真是很难用几句话,抽象地“概括”他,或者“盖棺论定”什么的。

但有时候,我有一种想抓住他“解剖”一番的冲动,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根本跟不上他的思维,所以要描述他的思想(不一定全是)是十分困难的事。

义乌文人与鲁迅先生(义乌丛书)¥34当当购买

言而总之,他的那些七七八八的念头,有时候会思如泉涌,挡也挡不住,甚至有些怪论也不好说。他是一位十二分热血的人,不喜欢生活在冷冰冰的环境之中,至少鲍哥对此十分地排斥;他喜欢热,更喜欢有热情的朋友。

鲁迅与冯雪峰,这影响了他的发展方向。

他很早从乡镇基层调到了文艺创作部门,他停薪留职到北京去飘,进修不搭调的新闻学院,他还提前办了退休,少了年终奖也义不容辞,反正劝也没用。“人吃饱就行了”——这种论调占据了他的脑子——“不想和钱过一辈子”(原话)。何况,人生一辈子,被身外物拘束得太紧,有什么意思呢?(这话我赞成)

总之,鲍哥不是个纯粹意义上的人。也许是个正常但不甘于平庸的人(这话不是我说的),换句话说,只要看到前面有亮光或热度,“飞蛾”就不顾一切地扑上去——精神的力量实在太夸张了。

这也影响了他的文学理念和文学审美。

曾几何时,他只顾着花费大量时间,去搜集民国文艺战线上的义乌人史料,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个热血的人物被重现于笔端,一篇篇深挚的热文展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欲罢不能。

写这些人与人的交往,不单单写交往吧,还有一些意义在里面,也许外人还是拎不太清的,毕竟现代人远离那个时代已经太远太久了,谁也说不清,那个混乱年代怎么会诞生了那么多可爱可亲又可敬的大家或学者?那么,看看本书,不会冒出“看了也白看”的念头吧?反正,我没有。

这本书,鲍哥是有“说法”的。

民国——就是个怪圈,一方面充斥着封建半封建残留的一些腐败、没落、失败的情绪和文化,一方面又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从中滋生起大量的反对大军和进步思潮(从五四运动开始)。国人大多会沉沦于甜蜜的“毒药”而不可自拔,但总有一些仁人志士不甘于亡国灭种的命运而冲锋陷阵,力图用微弱的力气去荡涤世界的污泥浊水,往往又害得自己破家破业,走投无路。但在鲁迅这位旗手的鼓舞下,自然聚集了一批批的有志有血的青年,像望道、雪峰、王西彦、何家槐……这些义乌籍文人都成了鲁迅先生的学生和战友,一如既往地战斗着,为了前方光明的曙光,握着标枪,直面那个悲惨世界——“生前未了事,留于后人补”。

至于他们干了什么?怎么干的?书中都有涉及,虽然不能一一细述,但编者显然没有征服读者的欲望,更没有费尽心思去改变别人的世界观。一味地迎合大众的肤浅的口味,那是互联网最擅长的。

当然,书中写的那个时代的故事,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毕竟不熟悉是肯定的。了解一下先辈的思想倾向及作出一些反思,哪怕是一点点,这就是历史的唯一作用。这就足够了!

一语中的的妄论显然并不是本书的追求。看了本书的人或者往心里去了,或者没有。

也难怪,世人千千万,欲望也千千万,哪能都会听你的,所以,鲍哥的“文化传播计划”,与过去一样,可能有大半提早夭折了。但总比什么都没有做好。

作者丨刘俊义(原题为《看人亦看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