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黄河之水天上来 天下黄河青海清

黄河之水天上来 天下黄河青海清

时间:2021-02-23 05:09:06

相关推荐

黄河之水天上来 天下黄河青海清

8月29日至9月1日,黄河文旅大调研第一小组在青海省展开调研,并于8月31日抵达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探寻黄河源头,领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浩瀚力量和黄河源头地区展现出的不一样的旖旎与秀美。青海省是黄河的发源地,又是黄河的干流区,其广阔的地势、丰饶的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哺育了青海深厚沉淀、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因此,青海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传承保护弘扬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字数:3813字

阅读时间:8分钟

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

一、青海文旅概况

青海省,简称青,位于西北地区,省会西宁。全省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辖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有藏、回、蒙古、撒拉等43个少数民族,人口518万。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

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

近年来,青海省全域旅游加快发展,年旅游人次突破5000万、收入达到560亿元。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质量效益的稳步提升,为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西宁成功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国家公园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开展保护“中华水塔”行动,三江源、祁连山等区域重点生态工程成效明显,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五级河湖长体系全面建立,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可可西里申遗成功,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青海生态(产业)博览会暨藏毯展、文化旅游节等展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外交部全球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个更加开放、更有活力、更具魅力的青海正敞开胸怀、拥抱世界。

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

,青海文旅部门推出170余条精品旅游线路,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备受青睐,文旅消费逐步恢复。据统计,1月至11月,青海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223.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1.92亿元,累计带动10.3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

二、探秘黄河源头

数百上千年来,人类关于黄河源头有了无数种猜想,也在不断试图探寻着黄河源头的奥秘。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一直到清代,许多书籍都记载了先人探寻和考察河源的情况,虽很多记载与今日考证相比有许多不足,但为后人认知和研究河源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最早关于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之说。其中“积石”指的是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远的距离。令人惊讶的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写成的《水道提纲》明确指出:“黄河源出星宿海西,巴颜略拉山之东薰,二泉流数里,合前东南,名阿尔坦河。”这条河就是《皇舆全览图》中标明的源头约古宗列曲,同我们今天所说的源头是一致的。

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内,年出境水量达629亿立方米,占黄河总水量的49%,在青海省内流域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干流长度1694公里,占黄河总长的31%。黄河在青海省内流经5个市州、35个县(区),两岸世代居住着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各族人民,孕育着丰富灿烂、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近年来,青海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关于黄河文化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全力推动落实青海省在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工作;努力“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三、黄河真是“黄色的河”吗

黄河在英文中翻译为“the Yellow River”,直译为“黄色的河”,那么黄河真的是浑不见底的“黄色的河”吗?在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青海省内,黄河源头地区却是无与伦比的清澈和秀美。如果把黄河比作母亲,那青海省内的黄河更像少女时期的母亲,是温文尔雅、内敛含蓄的,她少了一份的奔放与粗狂、多了一份的温柔与安静,用继续的力量默默地哺育着生活在两岸的中华儿女。

01.

天上黄河水清见底

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从青海卡日曲至贵德龙羊峡以上部分为河源段。河源段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县,穿过龙羊峡到达贵德县,该段河流流经于平均海拔4000余米以上的高原,河流曲折迂回,呈现出清澈见底、水流稳定、产水量大的特点。其中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黄河源园区的扎陵湖、鄂陵湖海拔高度均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108亿立方米,为我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湖水清澈见底,高寒湿地、草地生态系统形态独特,藏野驴、藏原羚、棕熊、雪豹、狼和黑颈鹤、雕、赤麻鸭、斑头雁等珍稀野生动物居住于此。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在政策的指引下,近年来青海省明确了“中华水塔”保护的目标任务、工程项目和支持政策;启动实施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湖泊和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二期工程,累计投资135.4亿元;以来在黄河流域完成国土绿化86.5万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7017.46平方千米,水源涵养和河川径流量稳定性增强,黄河上游来水量持续偏丰;出省干流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实现了“天下黄河青海清”。

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

02.

天下黄河贵德清

都说“天下黄河贵德清”,但实际上黄河在贵德、尖扎、化隆、循化、民和等地黄河都展现出另一番旖旎和秀美。在这里黄河水是清澈透明的,据当地人说河水可以直接饮用。黄河清在贵德主要原因是黄河上游的第一座水电站龙羊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龙羊峡水电站建成后将源头的泥砂拦在巨大的水库中,使原本浑浊的河水完全变成了一湖绿水,它使滔滔黄河亘古以来第一次完全成为了一派清流,库区形成一个碧波万顷的巨大湖泊,成为青海高原的一大美景。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多年来两岸重视植树造林工作,河床周围都是高大的树木,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国务院前副总理钱其琛在贵德视察时,曾题词赞誉“天下黄河贵德清”。这句话也倒出了贵德黄河的精魂之所在,表达出黄河岸边“高原小江南”的独特韵味。贵德人民也抓住这句美称带来的发展机遇,打响了发展文旅的号角,贵德县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7%,实现旅游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23%。

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

四、青海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举措

青海境内黄河文化包括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态多样,是发源地的象征性文化,是传承融合的多元文化。近年来,青海省深入挖掘沿黄地区文化内涵,在挖掘内涵中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01.

把握黄河文化特质

青海省认真研究梳理黄河青海流域文化的五个特质,即黄河青海流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的源头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荣文化,是传承融合包容开放的多元文化,是治水兴水护水乐水的水利文化,是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态文化。在统筹规划下,青海省把握黄河文化特质,梳理文化脉络,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02.

稳步推动传承保护弘扬

第一,在挖掘保护工作中,形成了《青海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路径研究报告》。把河湟文化研究作为重中之重,深化河湟文化的研究阐释。第二,在传承工作中,围绕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度开发创意、影视、动漫、演艺、节庆、展会、赛事等溯源文化之旅。加快数字文化建设,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畅通智慧融合渠道,以新业态赋予文化旅游新生命,打造以黄河为轴线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金旅游带。第三,在弘扬工作中,利用青海数字文旅大数据平台,推动文旅资源“上云”。加大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黄河·河湟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中的开发应用。

03.

坚持生态优先理念

青海省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内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在黄河流域累计完成国土绿化1297万亩。全面建立五级河湖长体系,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网络监测体系,在全国率先构建县区级横向补偿为主、水量和水质一体式的生态补偿机制。黄河源头重现千湖美景,水源涵养功能不断增强,平均自产水资源量持续偏丰,出省干流断面水质连年保持优良。

04.

合理规划促进发展

青海省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要求,始终立足于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高质量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切实发挥规划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认真编制和实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青海省专项规划》《黄河流域沿线文物保护利用青海省专项规划》和《“青绣”三年提升行动计划(-)》,确定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工程项目。

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

图片 | 来源于言之有范

责编 | 万晨阳美编 | 赵凯强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