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博罗酥醪村艾糍的“下山路”

博罗酥醪村艾糍的“下山路”

时间:2023-11-06 12:31:29

相关推荐

博罗酥醪村艾糍的“下山路”

近日,产自博罗县酥醪村的“酥醪山人”艾糍,被官方正式评选为“惠州手信50强”。

在入围名单中,酥醪艾糍显得有些特别——所有食材手工现制,保质期只有短短几天,无法久放,更无法量产。

然而,这些特质并未妨碍酥醪艾糍成为备受欢迎的旅游手信。如今,包括艾糍在内,酥醪村越来越多的特产正在走出深山,在为旅客提供多种手信选择的同时,也成了这座罗浮山景区旁的小山村里,村民实现增收的渠道。

创新手法留住春艾

如果不是因为艾糍,这个季节里想在酥醪村里寻找艾草的踪迹,并不容易。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这是一年中艾草最鲜嫩的季节。这样的时节里采上一把艾草、榨取艾汁制作糕点,在以罗浮山周边为代表的客家地区,是最应节的食品之一。

如今,盛夏已过,春日里鲜嫩的艾草已经长成树状,花已经开过了,枝条上结出密密麻麻的草籽。用手囫囵搓一把,草籽沾了满手,仔细晒干后,来年春天还能再播种,孕育出新的艾草。一年四季,就这样在艾草的生长中走过了一个轮回。

对于酥醪人来说,要想留住这种稍纵即逝的美味,必须想方设法和四季更迭做“对抗”。

村民高校亮是第一个找到“对抗”季节办法的人。作为“酥醪山人”艾糍品牌的创始人,他很明白——要把艾糍打造成为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的常见食品,必须首先确保一年四季都有鲜嫩的艾叶供应。而这,正是一个与自然规律相悖的难题。

高校亮的答案藏在冰柜里。推开冰柜,一股艾草香扑鼻而来。层层叠叠的袋子上结了薄薄的霜,用手拂去冰霜,只见袋子里装满了艾叶。

春天里,他和妻子黄连群把采收回来的鲜嫩艾叶仔细清洗干净,放到开水里氽煮,捞出后立即放入冰柜冷冻。普通大小的两个冰柜,可以放上千斤煮过的艾叶,足够让他们在春天以外的其他季节里,如常足量生产艾糍。

留住春艾,是他们留住春天的方式。

制作艾糍的流程并不简单。首先是粉皮——采收回鲜嫩的艾叶后清洗干净,放到开水里煮,瞬间的高温可以迅速去除艾草的苦涩味。从开水中捞出艾叶,用凉水过冷,挤去水分后,用菜刀打碎成团。随后,将艾团放入油锅里,加糖翻炒,糖分的加入让熟透的艾团渗透出更加浓郁的清香。翻炒好的艾团捞起,放入搅拌桶中,加入糯米粉,借助机器的力量,艾团和糯米粉很快融为一体,捏成粉团后,将粉团放回煮沸的热水中,煮熟粉团,再捞出备用。

酥醪艾糍好吃的秘诀,在于现包现做。在店里,唯有订单来的时候,黄连群才将熟粉团和炒熟的干粉混合,大力揉搓出均匀的粉团,掐出一团,仔细用手捏成薄薄的圆片,放入满满的红糖花生芝麻碎馅料,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一个艾糍就制作完成了。一口咬下,艾糍粉皮分明还带着余温,馅料里的花生也依然酥脆,层次丰富的口感,造就了一道客家人难以割舍的美味。

发动村民种艾增收

经过高校亮的品牌化运作,酥醪艾糍走出深山,成了周边游客最喜爱的当地特产食品之一。

“遇上节假日,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天卖出了2万多个艾糍。”高校亮说。

以往的酥醪村里,艾草的种植面积并不大,只有少数居民零星种植。面对这样的销量,艾草的产量远远不够。

作为土生土长的酥醪人,同时也是村干部,高校亮决心发动村民种植艾草,满足自家制作艾糍需求的同时,带动村民增收。

据了解,酥醪村人口约为2000人左右,在高校亮的推动下,村民纷纷加入艾草种植。“酥醪村共有15个村小组,住得靠路边的村民,就卖艾糍、艾粄,住得偏远一些的,就种艾草。”高校亮说。

“艾草浑身是宝,不仅市场需求量大,而且综合风险小,经济效益高,带动村民种植艾草或者一起制作艾糍等小吃,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增收致富的路子,还调动了村民的劳动积极性,改变了很多农村的陋习,这也是我最乐于看到的。”高校亮感到十分欣慰。

种植酥醪菜是当地的传统。高校亮介绍,与种植艾草相比,酥醪菜种植劳动强度大,产出效益也低,并不适合广泛推广。而艾草是适合大部分家庭种植的作物,“哪怕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在家门口的菜地里随意种上一片,不用太多灌溉和管理,轻轻松松就有收成。”高校亮说。

每年清明节前后,是艾草生长最旺盛的时期。高校亮每天至少要从村民手里收购100斤艾草。村民老高(化名)告诉记者,这一时期,艾叶的收购价为每斤5元,以每月亩产约500斤计算,每月每亩收入2000多元不在话下。比起种植传统的水稻蔬菜,这样的亩产收益颇为可观。

事实上,在更早的年月里,高校亮从事快递行业时,就已经开始用快递给朋友们寄送自家制作的艾糍。,他辞去原来的工作,返乡创业。

回乡后,高校亮遇见的第一件大事,是生猪养殖场的清拆。为了解决养猪村民的生活困境,高校亮决定尝试做艾糍,发动原来的养殖户种植艾草,从而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要让村民有收入、增收入,生活过得好。“在罗浮山管委会的帮助下,高校亮在罗浮山景区设立了推广点,让酥醪艾糍的品牌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有了景区旅客的口口相传,如今,酥醪艾糍“飞”出大山,“飞”向了深圳、广州、东莞等珠三角核心地区。

搭建平台让特产“下山”

位于罗浮群山深处的酥醪村,交通并不便利。驾车从广惠高速罗浮山站出口驶出,到达罗浮山景区附近后,至少还要走上20分钟的崎岖山路,才能走进酥醪村。

然而,在更早的前,酥醪村的交通更为闭塞。当时通往村里的山路还不是水泥路。一到下雨天,泥泞的山道坑坑洼洼,让人望而却步。

那时,酥醪村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人,就种些酥醪菜和甜茶,受制于当时的交通状况,这些“山货”很难运送下山。高校亮记得,前酥醪村的人均年收入仅有5000元左右。

或许正是长期与外界缺乏联络,酥醪村才得以保存了良好的山水环境,并且在这样的青山绿水中,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农家特产。

记者了解到,如今,除了艾糍以外,酥醪村的酥醪菜、甜茶和腊肉,同样成了远近驰名的特产。

事实上,传统的酥醪村特产远不止这些。然而,不少特产在时间的流转中已经消失了。在高校亮看来,传统特产的没落,与宣传和包装不足有关,更为关键的是,部分特产的质量不稳定,产品附加值不高。种种因由之下,一些特产消失殆尽,另一些特产流传至今。

如今,通往酥醪村的柏油路早已打通,游客进山更方便了。不少游客不远百里,驱车兜转蜿蜒山路到酥醪村,为了就是一品这些农特产的在地美味。

走进酥醪村,随处可见各类特产店和农家饭店。每到周末,这些农家饭店里就挤满了前来尝鲜的珠三角游客,其中不乏多次到访的回头客。

高校亮告诉记者,和前相比,酥醪村村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提升,人均年收入也增加到2万元左右。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农特产,高校亮还通过微信朋友圈宣传,并申请了电商平台。“我想做一个平台,把家乡的所有的农特产品集成起来,全部放到网上卖。”在艾糍成功“下山”后,高校亮开始谋划为更多家乡的农特产品搭建销售渠道。

现在,高校亮最迫切的愿望是,当地政府能够出台艾草类食品的地方标准,引导相关类别食品的生产,确保食品的质量稳定。他还为罗浮山酥醪艾糍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一切顺利,今年年底他将迎来好消息。

“先售卖艾糍,打开市场,接下来将让酥醪的菜干、米酒、甜茶、腊肉等农产品陆续走出大山,销往全国。”对此,高校亮雄心勃勃。

【记者】廖钰娴

【摄影】王昌辉

【作者】 廖钰娴;王昌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Plus】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酥醪腊肉

酥醪腊肉

2020-04-24

浮山酥醪菜

浮山酥醪菜

2023-09-14

罗浮山酥醪菜

罗浮山酥醪菜

2019-12-20

酥醪羅浮山行游

酥醪羅浮山行游

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