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贵州毕节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贵州毕节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1-07-01 17:26:08

相关推荐

贵州毕节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一、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发展旅游业是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民俗发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较为落后的乡村地区,在旅游业不断开发的条件下,能够以非常迅猛的速度实现经济发展。这不仅能够增加当地人民的就业岗位[1],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新当地文化,实现乡村风貌、底蕴的升级。尤其是随着地方下互联网普及,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等都提供了较多的宣传平台,让乡村文化能够更多地展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也促进了旅游业的空前的发展。各地的旅游业受到重视并获得许多的投入,归根结底在于我国的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转型升级和有关政策的积极导向。

1.民众生活质量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得到改变,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得到提高。多数民众在生活得到保障之余,多出了旅游的热情,想去探寻祖国的山山水水,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以及给予人们社交需求更多的机会、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具有庞大的群众基础,以及广阔的河山实现了旅游中“探索”这一精神需求的满足。尤其是乡村旅游业,近年来受到城市居民群体的欢迎[2]。

2.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我国正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当下社会的一种“新常态”,意味着不论哪个行业都应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新认识、新思路,在创新中寻求突破,从而避免被时代的洪流淹没。虽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顺序,但就经济发展规律来说,三、二、一产业的顺序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趋势[4]。从经济新常态来看,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使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居民收入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给文化旅游产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新一轮的挑战和机遇。作为服务行业的一部分,旅游行业更是需要投以更多的创新、作为,从而打造让人眼前一亮的旅游新模式,吸引更多的旅客。,全国旅游人数预计将达到 60 亿人次[8],其中,大部分为自发旅游、单独旅游等,组团旅游的模式正在更替,这个大趋势表明我国即将进入国民自助旅游时代,对于旅游的需求只增不减,并且大部分游客会选择一些较少人知、具有特色、适合分享的旅游场所。由此可见,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发展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为了抓住机遇,各地政府一直为打造旅游新模式而努力。其中,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既是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优先选择方向[9-10],也是促进旅游消费升级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文化产业也是蒸蒸日上。因此,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是新常态下创新旅游模式的一种积极尝试[11],是兼具创意、创新、创造的全新融合路径。

3.有关政策的积极导向

从当下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乡村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还存在局限,同时各类品牌、资金、人力等各层面与乡村旅游的衔接也存在一些问题[12-13]。为了更好地将其进行融合,需要借助积极地政策导向,从大方向上促进乡村文化与文化产业的交流、衔接、合作,从而拓展其价值链。通过产业融合,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乡村旅游产品的特征[14],衍生出较多新的服务与产品,比如当地的文创产品、文化特产等,满足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服务需求,促进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开发升级。同时,积极的政策导向也能带给从业者更多的信心,并帮助节约成本,极大地增加乡村旅游企业的收入。

当地政府部门的积极投入,不仅为乡村旅游投入较多的资金,还给予相应的优惠性政策,这对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起到了扶持的正向作用。在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趋势良好时,政府部门主要是以宏观调控为主,给予市场单位较高的自主协调力度[15],激发市场活力,并引进更多的旅游产业人才,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一旦出现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不契合的情况,政府部门则在乡村旅游出现发展漏洞或发展问题时作出及时的处理和解决。根据我国政府颁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化中[16],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515战略”实施以来,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积极推广‘旅游+’等模式,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等深度融合”[16]。据农业农村部发布数据显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已由 年的 8 亿人次增加至 年的 30 亿人次,年均增长 30%[17]。截至 年底,农业农村部已创建 388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推介了 710 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构建美丽乡村,提供高质量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已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推进方向。

正是在国家引导的正向发展背景之下,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也得到更多要素、投资的驱动,带领着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向着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发展[18-19],从而推动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路径产生。在这个路径下,乡村文化旅游这一新业态为游客带来了更多的乡村生活的体验感,并从中能感受到不同省份乡村的底蕴内涵,得到了更丰富的休闲体验。本研究将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探究贵州毕节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从而推动当地旅游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旅游业带给乡村的发展

SEDIGHEH等人的研究[6]认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带给当地的居民较高的满足感,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乡村的经济发展助力。同时,当地有关部门对于旅游业的正向引导,可以增强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从而带给旅游业积极的影响,相互促进,进一步推动乡村的社会发展。除此之外,BATE[7]关于旅游业对南非一个小农村地区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对当地文化遗产伊西曼加里索湿地公园进行宣传、开发,能够增加增加当地的游客数目,并吸引其他地区的人到本地就业,从而为经济发展带来良好趋势,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2.旅游业发展的模式

早在19世纪70年代,产业整合就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国外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的研究主要涉及文化遗产旅游、旅游产业整合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以及与政府管理的机制,并对文化创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Changetalp指出,不同区域环境的影响对城市遗产旅游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Brianetal对于文化遗产旅游持续发展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理查德·塞塔尔从供需角度对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奥亚马尔认为,文化产业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康奈尔认为影视旅游已经成为一个不断增长的产业。AMIR[3]的研究显示,通过探寻具有旅游潜力的未知区域开展生态旅游,可以让当地人民从事与生态旅游和发展农村生计有关的活动来增加其生计保障。EVELYN等人的研究[5]指出,放在基于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旅游基础上,探寻更多的未开发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包括河流、山丘和树林,以及具有生态、精神、文化和神话意义的地区资源用于旅游目的,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城乡漂移,同时当地政府帮助开发旅游产品市场、改善社会设施来支持农村生计,可以显著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该研究认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可以在精神上振兴和促进当地传统和文化价值观,恢复退化的生态资源,并促进替代生计。为了实现这些成果,需要当地政府积极配合,严格执行。此外,还需要利用传统节日和新媒体等现有平台在该地区推广生态文化旅游景点。

从上述的研究可知,“乡村旅游 + 文化创意”是一种新兴的、具有巨大价值的新业态,也是促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只有多方发力,共同推进,才能促使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以文创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为探寻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需要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推进方向,从而带给游客更多的幸福感、满足感。通过游客分享微博、抖音、朋友圈等的形式,由其“关系网”进一步吸引更多数量的游客[19-20]。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结合拥有较高的群众基础,只有乡村旅游高度关注文化创意,实现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才能真正满足不断扩大的群众需求。在这过程中,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应顺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推进乡村旅游集约化发展,转变原来只注重规模扩张而忽视规模效应和增长效益的发展方式[21-23],进而发挥自身在社会、政治、教育、文化以及宣传等方面的功能。乡村旅游业要想顺利转型升级,必须创新业态,而产业融合能够催生乡村旅游的业态创新。因此,实现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的结合,势必能够有效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但是,如何融合才是当下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因此国内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路径研究、模式研究两个方面。

首先,从路径角度来看,张海燕研究[24]发现,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比如采取技术方式、产品模式、市场交易模式等路径实现。何建民[25]对于关联产业与旅游的整合推出了具体的操作模式。王朝晖[26]在政府的指导下,在对整合模式上开展了深入研究,比如旅游服务、资源环境、技术因素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次,根据模式发展上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整合模式多种多样,整合产品与研究视角也呈现多元化发展。汪清蓉[27]指出,旅游和文化等关联产业的整合,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比如资源方面、市场环境、文化层面等等进行融合,具体可以采取三大路径进行有机整合,也就是采取重构的模式、延伸的模式,也可以采用渗透的模式等等。李洋洋[28]则对旅游与文化整合的具体路径进行了具体探讨。刘俊清则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加入了功能关联方面的融合模式探讨。张海燕则对文化业态与旅游业态融合的方式进行了论述,张俊英[29]深入分析研究了目前旅游业态整合的实例,并对国内和国外整合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王华东[30]指出,贵州旅游产业的整合还不够充分,层次较低。在实践中,应开发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近年来,多地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模式,乡村政府也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认为乡村旅游只有在不断推进文化创意产业[31],并着力实现产业结合后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但是,新的产业意味着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当前各地在高质量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过程中仍然过于重视本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了文化创意的重要性,从而让游客走马观花,未留下深刻的印象。周雪的研究[11]指出,目前乡村旅游产业经营模式多是由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模式而组成的,这导致食品卫生、服务水平、安全甚至环境污染等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力度,时常出现一些细节的问题。为了能够提高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发展的质量,需要在开发建设、旅游服务、经营管理、发展决策和利益分配等多个环节上寻找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作出应对,提高该业态的发展质量。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东靠贵阳、遵义市,南连安顺、六盘水市,西邻云南省昭通、曲靖市,北接四川省泸州市。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气候宜人。全市公路里程达 24789 km,国道G321、G326,省道S212、S311,杭瑞、厦蓉高速公路等贯穿境内,具有“三横三纵”骨架高速公路网络,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毕节气候得天独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休闲、避暑的清凉圣地。全市总面积26.853 km2,占贵州省总面积的15.25%。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2.7万hm2,森林面积115.74万hm2,森林蓄积量2126.12万m3,森林覆盖率43.1%,城市绿化率27.13%。毕节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奇异多姿的溶洞、湖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如织金洞、九洞天、东风湖、百里杜鹃、威宁草海等。有“洞的王国、花的世界、鸟的乐园”之美称。近年来的生态建设,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资源。目前已建有多个自然保护区,包括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建有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3个,县级4个,面积超过6.7万hm2,具备了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条件。比较著名的景区有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高原明珠)、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地球彩带、世界花园)、毕节、赫章国家森林公园和金沙冷水河、大方油杉河省级森林公园(被誉为黔西北地区生态旅游的明珠)。加上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形成绚丽多姿的旅游资源特色,为开发以自然、人文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的生态旅游业,打造以“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为形象定位的“黔西北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区”提供了条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毕节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正确定位、整合资源、制定规划,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毕节旅游面临的问题.

毕节地区主要旅游资源分析由于旅游资源内涵丰富,覆盖面广,很难用一系列简单的定量化指标进行评估.因此本文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名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类别代表该区旅游资源进行区域旅游资源的丰度、分布密度分析。

毕节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

(一)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集中民智做好顶层设计毕节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多姿多彩,这是毕节试验区的最大实际,也是党政部门科学决策的根本依据。而摸清家底、尊重民意、展现自我,是毕节全域旅游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毕节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成为定局。但在具体的实践之中,要充分珍视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发展毕节试验区旅游化的内涵,高度重视群众基础,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今后,理当对于一些因多方原因未能纳入规划序列的重大旅游项目,及时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予以正确对待,避免造成资源闲置和一头独大的局面,确保全面推进旅游化的发展进程。例如,毕节苗族人口65.4万,属于西部方言苗族,而西部方言苗族是一个国际性的群体,从历史底蕴、文化传承发展、人口数量等方面讲,毕节具有西部苗族大本营的角色意义,应从“西部苗族文化中心”的定位中予以及时的规划建设。其中,纳雍县董地乡苗王坟、七星关区青场镇猪拱箐苗族起义遗址,是旅游开发不可忽视的两大重量级资源。凡是可资利用的民族传统文化,应该做到应用尽用,使各种资源得以整合和利用,决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略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 要结合主次轻重的需要,做到区别投入统筹兼顾一些景区的开发打造,主要是停留在自然景观的层面,历史文化未能充分与旅游融合发展,在开发打造中未能更好地分清主次,与各方协调推进。以赫章为例,以往宣传打造的重点,主要是集中在小韭菜坪和洛布石林,推出“贵州屋脊”、“天上石海”两张名片 。但效果不佳,自然资源缺乏竞争力,因此在旅游发展上走了弯路。近几年,赫章调整了主攻方向,大力宣传打造大韭菜坪,充分挖掘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人无我有的绝对竞争优势,旅游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由此可见,旅游开发是否抓住亮点重点,是否兼顾各方,直接关系到旅游化的有力推进。从全市的角度而言,在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寻找重点突破,兼顾各方建设,事关旅游发展的全局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因此,无论是自然景观开发建设还是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无论是城镇规划还是乡村打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基于客观条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深入分析开发打造对象的潜力、优势和功能,严格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思路予以规划实施.可以避免只重速度不重实效的现象发生。

(三) 要建立健全体制及机制,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一是要切实加强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抓旅游,在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性举措等方面,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确保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和协调力,形成对旅游业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的综合管理体制。旅游部门、相关单位及团体要明确职责,各负其责、各尽所能,自觉做好本职工作。三是要畅通部门合作渠道,形成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旅游管理部门要与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等有关部门做好联络沟通工作,在项目用地、资金使用、新闻宣传等方面形成无缝对接,共同推动旅游项目顺利实施。四是要积 极推动旅游行业简政放权,向社会释放政策红利。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明确各自功能,实现旅游企业 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脱钩,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其创新管理、行业自律、服务发展、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五是要在市内市外各景区之间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在旅游经验、资源优势、人脉资源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四) 要突出民族文化重要性,体现百花齐放的开放性当前,一些景区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侧重于 自然景观的打造,历史文化未能充分与旅游融合发展。有些旅游景点在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实践多年,但难以尽如人意。以彝族和苗族为例,彝族文化在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和韭菜坪景区的运用比较突,而苗族文化在旅游业中的运用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艺术人才的使用和传统文化的展示上,这必将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许多年前,市外不少有远见的景区早已大胆引进毕节民间艺术人才,既解决其就业,也带动本地旅游业发展,最终达到了共赢的目的。各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禀赋,相得益彰,是旅游开发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突出民族文化的灵魂地位,体现百花齐放的开放性,这才是立足长远的智慧、旅游大市的本色。例如,织金洞景区、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韭菜坪景区等地的知名度极高,游客数量庞大,应当以核心景区辐射到外围景区,充分把附近的民族村寨连接起来,形成强大的产业链条,改变以往单纯售票的粗放型旅游状态。此外,对挖掘不够的民族传统文化,要采取多种手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抢救发掘,例如及时成立毕节市苗学研究院、打造具有国际战略意义的苗族文化博物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等,为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组 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五)要适应脱贫小康的要求。毕节试验区的市情,目前还处在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社会矛盾较多等现状,面临的挑战较大。这就要求,毕节试验区必须牢固树立全域旅游理念,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在自身优势上寻找新的突破,充分释放当下的政策红利,采取“旅游+”的模式做好旅游这块大蛋糕,用足大数据平台和先进多样的营销手段,确保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而毕节的旅游开发,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密切相关,是推动脱贫攻坚和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毕节市的全域旅游化,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项目规划、招商、建设、服务等方面,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不断满足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保证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旅游发展的成果。同时,要用足用好权力机关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三个方面的立法权,这对毕节试验区立足于市情,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毕节可以充分挖掘这一优势,通过权力机关立法保护开发的形式,明确各方职责、目标任务、实现路径等内容,坚持以“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为顺利实现全域旅游化目标和确保人民群众脱贫小康提供强大的支撑。

(四)发展前景

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应的支持,产业融合度不高

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方面都不够成熟,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的阻碍。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各个发展环节和各个发展领域配合默契,职责明确,分工协作才能够使得他们在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体系。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对两者的融合发展进行指导。但是就目前的融合发展情况而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使得两者融合度不够高,导致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进程明显减慢。

所以基于这一些是情况,政府部门对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应该出具相关政策为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一方面因为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必须从宏观上对整体进行把控。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都是我国当前重要的产业形式,所以必须要对其重视起来,充分地发挥这两个新兴产业的优势,充分得体现其社会价值,也会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旅游文化产品体系构建不到位

由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两者的融合度不够,在发展过程当中不够默契,所以在构建旅游文化产品体系的过程当中,存在很多的阻碍因素。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很难使得乡村旅游推广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难以彰显乡村本土的文化内涵。

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发展是一种极具创意的发展形式。而发展乡村旅游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通过特定的文化产品使得游客更了解本土文化。由此可见,发展乡村旅游更重要的是对本土文化的资源进行挖掘,有效开发,结合本土文化特色对文化内涵以文化产品的形式进行展示[33],同时在塑造文化产品的过程当中,加大其创新力度,丰富文化产品的种类和产品的形式,从而吸引外地游客的眼球,获取更多的关注度,更好地宣传本土文化。

但是在实际的融合发展过程当中,存在很多的问题。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本土的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深,资源开发不到位,从而使得文化产品形式和种类都比较匮乏,缺乏新意,所以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此外,宣传本土文化形式大过于内容,使得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两者的融合不够契合,不利于构建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展示乡村本土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

(3)人才资源匮乏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在融合的过程当中缺少专业性指导,使得两者的融合度不够高。由此可见,人才资源匮乏这一因素阻碍了两者融合发展的进程。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两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本就是不同的,但是要将两者有效地融合,就必须要找到两者的共同点,以此为依托,在专业性的指导之下逐渐磨合,形成共识,统一大方向,求同存异,从而形成乡村特色创意文化旅产业,进一步扩大市场。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专业的人员根据市场的需求做有效的调查,然后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安排[34]。所以在两者融合发展的过程当中,专业性人才的指导尤为关键。

(4)缺少社会资源支持

政府在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5],一方面作为乡村旅游文化的宣扬者,应该大力弘扬乡村文化,扩大乡村旅游市场。同时政府也承担了重要的建设工作,聚集了众多的社会资源,一同构建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但是在实际的建设工作当中,政府缺少一定的敏感度,没有注重社会资源的收集和运用,所以使得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难以高度融合发展,无法有效地提升其竞争力。

2.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乡村旅游的市场前景

我国农村地区近年来得到较好的开发,尤其是山区地区的乡村,借助网络宣传手段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了较好的宣传[36],奠定了旅游开发的基础。从中国农村地区发展来看,乡村旅游建设分为微观市场和宏观市场两个部分。其中,微观市场是以“产品”、“服务”为中心的市场[37],是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乡村旅游建设的主要体现,以及小区域市场实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共同提升的主要视角。由于大多数游客会在旅游地购买当地特产、文创产品,以及旅游过程中的住宿费、交通费、饮食费用等,这都体现出微观市场下行业从业者能够得到更为明显的收益,并且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入,将扩大微观市场的体量,让更多游客在前来购买相关旅游产品时,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中体验多功能服务项目,创造更多的旅游收益。而区别于微观市场,宏观市场是根据当地的宏观背景而决定的,一般情况下,随着乡村旅游建设的不断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契合程度会不断走高,此时,宏观市场的发展前景也趋于良好。

同时,游客的需求量也呈逐步扩大的趋势[38]。当今社会,互联网带给游客更多精神上的满足,但是人们也对与自然环境的接触有着需求,因此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乡村旅游,而是试图通过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合一,来寻找一次让身心得到升华的旅行,获得多功能、多方向、多渠道的综合体验。同时,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也带给人们巨大的生活压力,而乡村旅行是一种能够为其释放压力,寻找内心平静的一种方式,想要在农村地区中体验相对较缓慢的生活状态。因此,各地相关部门、旅游企业应抓住这一心理,强调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对于身心升华的有利价值,并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全新的身心体验,让游客流连忘返,体验区别于城市生活的奇妙之旅。

贵州毕节近年来的旅游发展,正是抓住了新常态下的市场机遇,大力投入到景区建设、旅游项目开发当中,并将文化创意项目以文创产品、景区雕塑等的形式,融入到旅游产业当中。在这个过程中,贵州毕节的百里杜鹃、织金洞、韭菜坪等老景区不断提质升级,平远古镇、九洞天、鸡鸣三省等一批重量级新景区陆续投入市场,康养旅游、度假旅游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初步构建了全域发展的供给格局。在此之中,当地旅游文化品牌的创建也取得了新突破。百里杜鹃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织金洞通过国家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新增10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0个国家3A旅游景区。新增百里杜鹃花都、彝山花谷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百里杜鹃被认定为省级文化旅游服务产业集聚区,七星关区同心文化旅游景区评定为省级文旅消费集聚区;旅游品牌数量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当地政府投入资金,培育毕节市恒泰旅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工艺制品厂等一批文旅商品龙头企业,旅游商品企业已达152家,全市旅游客运车队已达12家,各类住宿经营单位3000余家,客房8.6万间、床位13.4万张,旅游市场主体逐步壮大。

在旅游文化项目的探索中,毕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精心策划和打造贵州省内外精品旅游线路,培育了连通织金洞、百里杜鹃、慕俄格古城、鸡鸣三省等景区的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有效巩固了重点目标市场。近年来所举办的省、市旅发大会、开展杜鹃花季、阿西里西狂欢季、“花海毕节·月月旅游”等活动,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品质和内涵,也为当地旅游宣传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不仅如此,借助成贵高铁开通运营的机遇和发挥毕节“两气”资源优势,毕节相关旅游部门与企业赴重庆、宜宾、泸州、广州、深圳、南京、长沙等地持续开展“炎炎夏日哪里去·花海毕节好避暑”旅游宣传推介,拓展客源市场,为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典型的示范模板。从中不难发现,在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当中,政府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配合,致力于创建典型的示范项目。通过不断的创新探索,丰富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使得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新产业的融合发展所长所创造出的旅游亮点更能够和游客的需求契合,从而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5)以往定位难以准确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并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战略定位,也是以高度的自觉性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从本市的实际出发,确立了“扶贫开发、生态保护”主要主题。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是符合实际的,适应了毕节发展的迫切需要,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扶贫开发与全面脱贫、生态建设和人口控制的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世情、国情、省情和市情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以往的发展战略定位必然与当前的形势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尤其是全域旅游化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矛盾开始涌现。在中央、省委的关心支持下,市委及时更新了战略部署,高屋建瓴地提出旅游化的奋斗目标,配套相应的政策措施。但是发展战略定位与未来发展变化不可避免存在的误差,而调整手段和补救措施的运用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问内才能显示出效用,这在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决定了曲折前进是毕节试验区不可回避的旅游化态势。

(6) 有限财政收入与巨额投入难以保持平衡毕节试验区旅游化的前提,需要源源不断的巨大财力投入。而毕节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资金渠道主要来自政府财税收入、招商引资项目和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看,毕节市财政收入十分有限,无法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旅游事业。全市收支严重不平衡,支出远远大于收入,这无疑将削弱全域旅游化的推进力度。

(7)激活旅游要素的体制机制有待建立健全为加快毕节试验区旅游化的发展步伐,市县区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在旅游发展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全市旅游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体制主要是指发展旅游业的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和运作模式等,涉及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旅游制度主要是指旅游行业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包括在一定历史条 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达到既定目标。目前,体制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权力相对集中、上下联动渠道有限、前后承接不紧密、旅游板块协作不足等方面,导致旅游需求膨胀和旅游供给不足之间、其他部门进入旅游业和旅游业壁垒之间、旅游产业大发展和集权制管理之间的矛盾。

(7)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灵魂意识较弱总的来看,毕节试验区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从顶层进行了设计,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打造了宣慰府、奢香博物馆等。但是,关于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灵魂意识有待强化。在最近几年的重大旅游项目中,受益于《藏羌彝文化走廊》的规划,毕节彝族传统文化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也弱化了其他兄弟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旅游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在苗族方面,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的力度不足,纳雍县董地乡苗王坟和七星关区青场镇猪拱箐苗族起义遗址等重大历史遗迹尚未纳入市级旅游发展规划,等等。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不太了解毕节各民族的辉煌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片面追求短期效应,对各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资源中的灵魂地位和深远意义认识不足。

(8)分割式的旅游开发打造不利于资源整合从市内看,各景区尚未形成一盘棋的发展格局,各走各的路、各放各的炮是,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例如,市内的织金洞景区、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草海景区、韭菜坪景区等游览胜地,彼此之间尚未建立健全必要的合作机制,单枪匹马的旅游运作模式必然形不成大规模、能竞争的旅游发展态势,影响毕节试验区旅游大市的打造。从市内与市外之间的关系上看,同样存在各自为政的状态,难以在方法经验、游客资源、市场信息等方方面面进行共享,影响全域旅游的深化和步伐。例如遵义会议遗址、红枫湖、黄果树、黔灵公园、西江千户苗寨、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等周边省份、市州的景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客源,但尚未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市的全域旅游化进度。

3.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路径探索

3.1“农家乐文化”路径

“农家乐”生活体验服务近年来得到许多城市居民的欢迎,其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多包含服装、美食、特色游戏等,让游客体会到当地热情与风情,从而提高其旅游过程的满意度。在这个背景之下,在农村环境较好的地区,当地政府及其企业对农家乐住宅类乡村旅游进行了较高的投入和重视,并鼓励当地居民共建农家乐体验项目,增加乡村就业岗位和居民收入。从大多数的农家乐项目建设情况来看,多是由农民住宅改造而成,以特色的客栈、住宅区,以及美食作为卖点吸引游客,体验农家的田园生活。而且,农家乐多是团队体验,因此平均收费相对来说较低,游客能以较低的价格获取较好的服务,这增加了游客的旅游幸福感。在农家乐体验过程中,加入文化创意产品,比如纪念品、特色纪念照等,可以创造额外的旅游收入。由此可见,该类项目为是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结合的良好产物。下面,本文将结合贵州毕节乡村特色,阐述“农家乐文化”路径的可行性。

(1)体验民族服装

民族服装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是一种较为新奇的体验,这种服饰文化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吸引了外来游客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对于外国游客而言,民族服装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底蕴,因此让游客试穿民族服装,并提供艺术照服务等,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体验。在试穿民族服饰的过程中,游客们可以自己动手穿戴民族服饰,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设计具有自己风格的农家服饰,带给游客更丰富、自主、独特的体验。

贵州毕节是苗族的聚居地之一,当地人们还保留着穿戴苗族民族服饰的传统,这种服饰也被称为“小花苗”服饰。尽管由于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区别,贵州毕节苗族支系服饰的造型、结构、色彩、图案上与传统的苗族服装有着些许区别,但是仍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吸引着游客们穿戴。“小花苗”服饰的亮点在于色彩、样式具有特色的花背上,即以对称几何纹为装饰的披肩,其鲜艳的色彩和在整套服饰突出的唯一性成为整套服饰中装饰最耀眼的部分。从历史记载的相关资料来看,“花背”存在于苗族许多服饰中,体现出苗族族群文化与亚族群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独具一格的民族标志。“小花苗”服饰中的装饰图案,包含了贵州毕节当地的自然风貌、历史底蕴,有着独特的象征含义和寓意指向,也表达了苗族人民对苗族图腾的崇拜。正如黔西苗族古歌中所吟唱“衣衫上的花纹就是罗浪周底,围裙上的线条就是奔腾的江河。他们又想起曾经住过的楼房,他们又把这些景致做成披肩,把这些披肩拿给年轻的男子穿”。

在游客试穿的过程中,可以向其解读服饰的深层内涵,从而加深游客对于当地文化的了解与认同,这不仅能够让游客丰富知识,也能满足其求知欲与分享欲。在这个过程中,引导患者通过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网站进行照片、文案的分享,可以扩大贵州毕节文化的传播,从而扩充旅游的潜在市场。

(2)体验农村饮食

乡村美食一直是吸引广大游客的亮点之一,并且乡村所用的食材较为新鲜,也带给游客们独特的味觉体验。不同的地区,其餐饮文化各具特色,尤其是我国国土广阔,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这也带给了各地旅游业更多的亮点。大部分体验农家乐项目的游客,都会选择品尝当地的乡村美食,而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推进了农户自主创新的饮食参与模式。在配套设施、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参与农家乐的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农村特色美食,还能自主动手参与烹饪和调理,得到日常所没有的新奇体验,增加旅游满意度。

从贵州毕节的饮食习惯来看,由于当地地处黔西北高原山区,海拔高、气候冷凉,因此马铃薯种植是当地的主要农业收入,也是主要的饮食食材。随着当地种植业的发展,所种的马铃薯大都生长优良、优质高产、外观养眼。在农家乐项目中,可以增加马铃薯的特色饮食菜品,向游客科普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并让游客一起参与到烹饪当中,提高游客动手体验感。

(3)体验民间交通

车水马龙的城市时常让人们感到疲惫、焦虑,而漫步在乡村田野间,可以让人们体验农村宁静的氛围,放松身心。同时,当下乡村的民间交通尝试类乡村旅游也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的交通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度提升。农村地区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乡村旅游,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民间交通工具的推广和传播。目前,民间交通尝试类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独特的乡村旅游建设模式,实现了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

3.2 “互联网+”路径

社会资源在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当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社会资源主要包括技术、资金、人力、政策各个方面,所以要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协调,才能使得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得到更快速地发展和进步。比如在实际的创建活动当中,政府部门可以积极引导鼓励投资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的深度挖掘和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再者是创建旅游信息的共享平台,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自身的特色,通过旅游信息共享平台的创建,协调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使得旅游资源能够合理配置、协调,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有效的提升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使得乡村旅游资源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度呈递增趋势,不断完善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链,拓宽市场,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随着当下互联网普及,网络平台成为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之一。从用户体量较多的APP来看,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等都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较多的宣传平台,让乡村文化能够更多地展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也促进了旅游业的空前的发展。比如突然爆红的“理塘丁真”,当地政府及时把握住短视频的宣传途径,借助丁真的形象对理塘当地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让理塘得以在大众面前展现出美好的一面,从而引发旅游热潮。罗光华的研究[14]也显示,目前贵州省创意文化乡村旅游业与互联网的衔接仍存在一定的短版,要在短期内提升其发展效率,需要迎合时代的浪潮。借助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贵州省可以多加探索各类网络平台的运营规律,以“互联网+”背景为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业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打造 “互联网 + 文化创意乡村旅游”的新型发展模式。

(1)定制接地气的文化创意方案

贵州省有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是当地的特色文化之一,也是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源源不断的创意来源。毕节打造了百里杜鹃全域、黔西县洪水乡、化屋村、金海湖新区高铁沿线等一批乡村旅游点,大方县木寨村等3个村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借助织金洞、韭菜坪等重点景区辐射带动力强的优势,推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已逐渐上升到产业化发展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当地相关部门聚焦于本土特色,将互联网与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业相结合,定制了接地气的文化创意方案。比如百里杜鹃全域的旅游宣传当中,当地通过与新媒体公司合作,利用互联网的广泛性,为当地的旅游宣传文化创意制作大量的关于风景、美食的短视频,以及邀请旅游人士撰写游记,再由当地的新媒体平台进行转发,从而为网络观众提供了更多的符合各年龄段的新创意,有效提升旅游地的知名度,为里杜鹃全域带来巨大的客源和经济收入。

(2)打造多样化的文化创意表现形式

游客出行的目的一方面是欣赏美丽风景,另一方面是注重精神文化的提升。所以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之间融合发展应该切实关注游客的旅游需求。在两者的融合发展的过程当中,相关部门要深度挖掘旅游资源[39],充分地将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打造更多的旅游文化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借助新媒体平台,可以将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饮食等的表现形式进行更新,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相结合的展现模式,使客户在游览之初对当地文化有了一个先期的认识,提升了游览的深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导游的工作量。通过游客对文化的深层次认识,体会文化的内涵,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将互联网与文化创意乡村旅游相结合,扩充文化创意的展现形式与内涵,提升文化的创新能力和对游客的吸引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或许可以创造出更具时代性、创新性的内容。

(3)连通乡村旅游创意宣传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之间具有连通性,通过“网格化”的信息传输,可以减少旅游推广成本,加快宣传的速度,并丰富宣传的形式与内容。比如在大方县木寨村的旅游宣传方面,旅游企业通过抖音、快手、微博三方的连通,以短视频、多图等的形式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短视频中乡民们朴实的风貌、接地气的本地方言等,都让受众对当地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并留下了一定的印象,这或许会对该类受众之后旅游地的选择有着些许的影响。

近年来,毕节更是在旅游官方宣传方面下足功夫,与中央电视台、腾讯等国家级、重要媒体进行合作,实施“花海毕节号”列车冠名行动,出版《国家地理杂志毕节专刊》、“毕节避暑旅游”入选高考试题、推进旅游对口帮扶交流活动等,形成了全媒体营销宣传格局。

(4)加强乡村旅游文创产品网络销售

少数民族特色产品是旅游产品销售的一大卖点,也是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一个重要产值来源。借助网络销售的方式,可以增加购买途径,分销旅游产品,从而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网络销售的优势在于:可以消除旅游产品价格过高的劣势,从而让游客增加购买量,提高旅游产品的受欢迎程度。此外,网络销售旅游产品起到对于旅游地的正向宣传作用,对于购买旅游产品的游客,可以为其提供旅游服务优惠(饮食、住房等)服务,从而实现旅游地访客量提升的价值。

毕节当地政府部门表正是抓准这一优势,与网络平台主动合作,提供酒店预约网络服务,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住宿精品,大力开展“标准化+乡村发展”,打造了百里杜鹃花舍度假民宿、花都里度假民宿等精品民宿品牌;打造了金海湖新区青山村、歹鸡村等乡村旅游精品客栈。目前,全市有标准级以上乡村旅游村寨、客栈及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户288家,甲级旅游村寨19个、精品级乡村旅游客栈6家、五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7家、乡村旅游类型A级达到17家。

综上所述,在新常态背景之下,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旅游领域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凭借人们对乡村旅游的喜欢,也带给现代旅游发展有了更多的机遇。基于这一现实情况,相关部门加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有机的融合,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同时,通过相关政策、网络宣传、人才引进等方式,推动“乡村旅游+文化创意”新业态的积极发展,也是促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手段,从而有效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以文创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

1.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更快速、更全面、更系统地发展,而乡村旅游同样具备多方面的优势,所以乡村旅游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有机融合,使得这两个产业能够共同发展进步。但是两者融合发展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在今天逐渐显现出来,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系列发展难题,以保证两个产业稳定、快速的发展进步。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对毕节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有效融合提出建议,并丰富目前已有的理论成果。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打造生态文化体验式、避暑体验式等旅游产品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毕节的特色旅游资源和文化,从而促使毕节旅游产业在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

)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贵州毕节应依托独特旅游资源优势,提质旅游产业助力绿色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和抢抓旅游产业化发展机遇,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要素,深挖释放消费潜力。根据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整合的思想,对贵州毕节旅游业相关产业融合的方式进行全面论证,使贵州毕节的产业整合效率更高。

1.结合丰富的企业资源,制定毕节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方法,依据项目内容梳理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创业融合的途径,再将这些项目进行实践,从点到面,从易到难,由个体到整体的规律开展。具体措施可以有:

(1)政府积极作为,宏观把控

首先政府要意识到在新常态背景之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能够高度的融合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要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作为,宏观调控。首先通过政策指导,明确乡村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共同点,然后以此为切入点,使两者能够有机融合,深度开发乡村本土旅游资源,与文化传统相结合,通过政策的指导构建旅游文化产品体系,从而使得旅游资源能够有效的利用。此外,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引导乡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使得更多的群体参与到这个产业当中,有效地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在资金、技术等各个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设。

在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当中,政府应该积极配合,致力于创建典型的示范项目。通过不断的创新探索,丰富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使得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新产业的融合发展所长所创造出的旅游亮点更能够和游客的需求契合,从而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深度挖掘旅游资源

游客出行的目的一方面是欣赏美丽风景,另一方面是注重精神文化的提升。所以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之间融合发展应该切实关注游客的旅游需求。在两者的融合发展的过程当中,相关部门要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充分地将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打造更多的旅游文化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打破单一旅游经营主体限制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以及实施政策倾斜,吸引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活动当中,通过多个旅游经营主体的相互协作、相互竞争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政府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让不同的社会主体深度挖掘旅游资源,进行资源开发和文化创新,利用市场竞争的优势,从多方面、多层次融合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使得其能够更快速稳定发展。

(4)加强社会资源的支持

社会资源在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当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社会资源主要包括技术、资金、人力、政策各个方面,所以要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协调,才能使得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得到更快速地发展和进步。比如在实际的创建活动当中,政府部门可以积极引导鼓励投资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的深度挖掘和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再者是创建旅游信息的共享平台,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自身的特色,通过旅游信息共享平台的创建,协调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使得旅游资源能够合理配置、协调,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有效的提升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使得乡村旅游资源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度呈递增趋势,不断完善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链,拓宽市场,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5)培养专业人才

通过专业人才有效的指导,才能够使得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能够高度融合。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人才招聘方面。在招聘时提出具体的要求,满足相关要求,才能够进入到这一工作团队当中。从源头上提升团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从而使得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更加顺利。其二:人才队伍的建设。在构建团体专业人员的基础之上,要不断地对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活动,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专业训练,使得旅游行业的工作人员能够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工作意识,优化工作模式,提升工作队伍的综合素养。

2.让文化与旅游实现更多层面的有机结合,具体结合毕节的资源特点、文化特点,环境特点等,结合旅游发展状况,以多元化的产业融合、资源保护和文化服务为体系化的整合方式,不断促进文旅旅游产业升级,增强旅游的拉动作用,促进毕节经济不断增长,并打造和谐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在民族服装、特色美食等方面,应投注更多的精力,开发特色服务。其中,“小花苗”服饰作为一种旅游亮点,在进行文化创意优化的过程中,要保持其小花苗花背的装饰性,留住整体服饰中最耀眼的部分,以及保证服饰的实用功能性与装饰性兼备。在游客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其领会传统女性服饰由“功能性”向“装饰性”的一种转变过程,让游客体会到传统民族服饰正在努力地探寻美、创造美,体现出较为深刻的内涵。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毕节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途径。

(二)总体框架

(三)重点难点

1.研究重点:在对贵州毕节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融合产业发展的开展过程中,应以增强毕节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融合产业的路径为主要目的,通过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有机融合,使得这两个产业能够共同发展进步。

2.研究难点:

(1)在思想上重视贵州毕节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价值。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方面都不够成熟,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的阻碍。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各个发展环节和各个发展领域配合默契,职责明确,分工协作才能够使得他们在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体系。但是从目前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程度来看,多数企业仍处于观望阶段,未能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融合句别足够的信心,甚至不屑一顾。由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两者的融合度不够,在发展过程当中不够默契,所以在构建旅游文化产品体系的过程当中,存在很多的阻碍因素。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很难使得乡村旅游推广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难以彰显乡村本土的文化内涵。

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发展是一种极具创意的发展形式。而发展乡村旅游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通过特定的文化产品使得游客更了解本土文化。由此可见,发展乡村旅游更重要的是对本土文化的资源进行挖掘,有效开发,结合本土文化特色对文化内涵以文化产品的形式进行展示,同时在塑造文化产品的过程当中,加大其创新力度,丰富文化产品的种类和产品的形式,从而吸引外地游客的眼球,获取更多的关注度,更好地宣传本土文化。

但是在实际的融合发展过程当中,存在很多的问题。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本土的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深,资源开发不到位,从而使得文化产品形式和种类都比较匮乏,缺乏新意,所以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此外,宣传本土文化形式大过于内容,使得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两者的融合不够契合,不利于构建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展示乡村本土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对两者的融合发展进行指导。但是就目前的融合发展情况而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使得两者融合度不够高,导致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进程明显减慢。

(2)如何有效的使毕节的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融合。在“十四五”期间,贵州毕节的旅游产业发展将对经济增长作重要贡献,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以上。可见,探寻新的路径对当地旅游业进行开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手段。在探寻的过程中,必要的人才引进非常关键。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在融合的过程当中缺少专业性指导,使得两者的融合度不够高。由此可见,人才资源匮乏这一因素阻碍了两者融合发展的进程。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两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本就是不同的,但是要将两者有效地融合,就必须要找到两者的共同点,以此为依托,在专业性的指导之下逐渐磨合,形成共识,统一大方向,求同存异,从而形成乡村特色创意文化旅产业,进一步扩大市场。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专业的人员根据市场的需求做有效的调查,然后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安排。所以在两者融合发展的过程当中,专业性人才的指导尤为关键。同时,也应尽力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政府在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作为乡村旅游文化的宣扬者,应该大力弘扬乡村文化,扩大乡村旅游市场。同时政府也承担了重要的建设工作,聚集了众多的社会资源,一同构建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但是在实际的建设工作当中,政府缺少一定的敏感度,没有注重社会资源的收集和运用,所以使得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难以高度融合发展,无法有效地提升其竞争力。

(3)怎样在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的基础上形成贵州毕节旅游产业发展特色之路。首先,我们得找到贵州毕节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与优势。从毕节所存在的问题来看,其旅游开发方向仍集中在住宿方面、宣传方面,虽然过往的许多措施都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是如果不加快开发当地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那么将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同时,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所存在的种种现实弊端,需要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以及发挥政企协商的作用,才能提高融合下的发展价值,并且帮助有效针对贵州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实现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多模式融合,从而提高贵州毕节当地游客的旅游满意度,也推动服饰交流、餐饮融通。这不仅有利于保证乡村旅游游客的客户体验,也能改善农家乐体验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的安全系数,实现当地旅游服务的精品化、规范化。而贵州毕节也存在许多能够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具体为:

①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

贵州毕节作为苗族聚居地之一,被称为“小花苗”的苗族民族服饰是让人眼前一亮的优势项目。当地的民族服装象征着苗族文化的底蕴,因此让游客试穿民族服装,并提供艺术照服务等,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体验。在试穿民族服饰的过程中,游客们可以自己动手穿戴民族服饰,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设计具有自己风格的农家服饰,带给游客更丰富、自主、独特的体验。

尽管由于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区别,贵州毕节苗族支系服饰的造型、结构、色彩、图案上与传统的苗族服装有着些许区别,但是仍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吸引着游客们穿戴。“小花苗”服饰的亮点在于色彩、样式具有特色的花背上,即以对称几何纹为装饰的披肩,其鲜艳的色彩和在整套服饰突出的唯一性成为整套服饰中装饰最耀眼的部分。从历史记载的相关资料来看,“花背”存在于苗族许多服饰中,体现出苗族族群文化与亚族群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独具一格的民族标志。“小花苗”服饰中的装饰图案,包含了贵州毕节当地的自然风貌、历史底蕴,有着独特的象征含义和寓意指向,也表达了苗族人民对苗族图腾的崇拜。在游客试穿的过程中,可以向其解读服饰的深层内涵,从而加深游客对于当地文化的了解与认同,这不仅能够让游客丰富知识,也能满足其求知欲与分享欲。在这个过程中,引导患者通过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网站进行照片、文案的分享,可以扩大贵州毕节文化的传播,从而扩充旅游的潜在市场。

但是在对“小花苗”服饰的宣传过程中,需要避免现代文化对于传统服饰特征的磨灭,比如为了寻求色彩的统一、复试的舒适感,而减少传统服饰的特征,导致传统服饰被现代服装同质化,这将不利于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应尽可能规避文化创新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存在过大的服饰文化差异,多多了解其他民族的服装,从而实现服饰文化的交流共享。同时,传统服饰的宣传不能只限于线下,海英将范围扩大到网络平台中去,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展现民族服饰的美,并借助直播等快捷的交流手段,与网友进行沟通,让他们更直接地了解传统服饰、当地文化的内容,从而带给他们旅游的好奇心。除此之外,线上交流过程中,服饰文化传播商可以通过综合网络平台,形成良好的即时交流沟通,以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分享不同文化传播商对服饰文化的想法和见解。通常情况下,为了实现服饰体验类乡村旅游模式与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融合,会采取线下交流与线上交流相互合作的方式,实现互利共赢的综合沟通。

②具有优势的马铃薯种植产业。

由于区域与区域之间的餐饮文化已经直接限制了当前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因此,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应当努力推进民俗餐饮文化的融通共赢,促进多来源、多渠道、多方向的饮食文化交流。文化创意产业参与乡村旅游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民俗将多种餐饮文化合而为一,形成真正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乡村旅游餐饮文化。

大部分体验农家乐项目的游客,都会选择品尝当地的乡村美食,而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推进了农户自主创新的饮食参与模式。在配套设施、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参与农家乐的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农村特色美食,还能自主动手参与烹饪和调理,得到日常所没有的新奇体验,增加旅游满意度。从贵州毕节的饮食习惯来看,由于当地地处黔西北高原山区,海拔高、气候冷凉,因此马铃薯种植是当地的主要农业收入,也是主要的饮食食材。随着当地种植业的发展,所种的马铃薯大都生长优良、优质高产、外观养眼。在农家乐项目中,可以增加马铃薯的特色饮食菜品,向游客科普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并让游客一起参与到烹饪当中,提高游客动手体验感。

③提高农家乐体验的安全系数

近年来,农家乐服务项目偶尔会出现一些安全问题,比如溺水、坠落、失火、食物中毒等,虽然频率很小,但是仍要重视对于安全问题的排查。大多数出现安全问题的农家乐体验项目,多是由于没有主动、高度地重视安全系数,从而在细节上频频出现安全事故。因此,为了提高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项目的高质量融合,需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提高各种旅游项目的安全系数,逐步形成全方位监管的综合治理体系。从农家乐这一文化旅游项目来看,首先在住宅方面,需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农家乐住宅的安全系数,尽可能保证软硬件设施设备配套齐全,避免出现因软硬件配套设施不足而导致的安全系数低下问题。同时,也应尽可能地优化风险防范体系,帮助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的结合效果能够在固有基础上大幅度提升。此外,在交通安全方面,为了减少乡间下路、自驾游等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的因素,需要大力构建多交通模式并行的当地旅游体系。在文化旅游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过程中容易出现因民间交通工具繁多而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当地居民共同努力,寻求交通网络构建的全新格局。从大方向的发展来看,乡村旅游迫切需要逐步构建多交通模式并行的旅游体系,从而方便游客的出行,减少路途的颠簸,带给游客更好的交通体验,从而真正实现客户体验值的提升。在构建旅游体系之前,乡村旅游的相关负责人应当密切考虑文化创意产业与时代结合的要点,考虑交通条件提升对旅游体系本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现综合模式下文化创意产业因素与乡村旅游的密切融合;而在具体规划旅游体系的细节时,乡村旅游的负责人应当考虑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推进交通模式的多元化和丰富化以充实乡村旅游的综合体系。

(四)研究主要目标

在国家引导的正向发展背景之下,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也得到更多要素、投资的驱动,带领着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向着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路径产生。为探寻乡村旅游发展的这一文化融合新路径,需要将为游客提供高质量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推进方向,从而带给游客更多的幸福感、满足感。通过游客分享微博、抖音、朋友圈等的形式,由其“关系网”进一步吸引更多数量的游客。需要注意,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短视频”传播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视角。短视频传播契合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是一种将传播的娱乐性功能放大的传播形式,英国学者威廉·史蒂芬森1967 年在《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中提出传播游戏理论,并从心理分析的视角对传播与游戏的关系进行探析,史蒂芬森认为大众传播最佳之处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主动地沉浸式参与游戏的可能,能够令人愉快。其将大众传播分为两个面向,一种面向是工具性传播,一种面向是游戏性传播。在传播作为一种工具时,人们是非愉悦的、被动的;在传播作为一种游戏时,们则是愉快的,主动的。而“短视频”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正符合着人们的游戏心理需求,即在短时间内获取某种巨大的知识、行为的满足。但是,网络传播也是一个容易出现谣言的途径。,“贵州毕节大山怪声事件”的传播让毕节的游客量有所增加,从其传播的性质、影响出来来考虑,不难发现在网络的旅游宣传中,除了正向的宣传(比如美景、美食等),猎奇的内容也能激发观众的兴趣。虽然贵州毕节大山怪声事件最终在官方实地侦查后确定怪声来源于鸟类的叫声,此前短视频热门“大山怪声系龙吟”被证实为谣言 ,主要传播者也已被处罚。但在这个过程中,贵州毕节当地的形象多少也受到了影响。不过,这也让毕节进入大众的视野中,并通过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游戏化互动,让大众对贵州毕节多出了更多的好奇,从而主动去往贵州毕节探寻猎奇,增加了当地的游客量。由此可见,网络传播其实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增加游客量的同时,也需要对宣传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避免不良信息、谣言等损害当地形象。

在探寻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准确评估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结合拥有较高的群众基础,只有乡村旅游高度关注文化创意,实现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才能真正满足不断扩大的群众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得到改变,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得到提高。多数民众在生活得到保障之余,多出了旅游的热情,想去探寻祖国的山山水水,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以及给予人们社交需求更多的机会、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具有庞大的群众基础,以及广阔的河山实现了旅游中“探索”这一精神需求的满足。尤其是乡村旅游业,近年来受到城市居民群体的欢迎。在这过程中,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应顺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推进乡村旅游集约化发展,转变原来只注重规模扩张而忽视规模效应和增长效益的发展方式,进而发挥自身在社会、政治、教育、文化以及宣传等方面的功能。

我国正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当下社会的一种“新常态”,意味着不论哪个行业都应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新认识、新思路,在创新中寻求突破,从而避免被时代的洪流淹没。虽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顺序,但就经济发展规律来说,三、二、一产业的顺序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趋势。从经济新常态来看,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使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居民收入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给文化旅游产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新一轮的挑战和机遇。作为服务行业的一部分,旅游行业更是需要投以更多的创新、作为,从而打造让人眼前一亮的旅游新模式,吸引更多的旅客。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发展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为了抓住机遇,各地政府一直为打造旅游新模式而努力。其中,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既是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优先选择方向,也是促进旅游消费升级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文化产业也是蒸蒸日上。因此,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是新常态下创新旅游模式的一种积极尝试,是兼具创意、创新、创造的全新融合路径。乡村旅游业要想顺利转型升级,必须创新业态,借助产业融合催生乡村旅游的业态创新。

在这个路径下,乡村文化旅游这一新业态为游客带来了更多的乡村生活的体验感,并从中能感受到不同省份乡村的底蕴内涵,得到了更丰富的休闲体验。从目前毕节发展实际来看,需要深入结合旅游业态的发展,同时要将文化业态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形成当地富有特色的产业模式,不断加强当地群众对于旅游经济的重视程度,实现增收开源。以本文研究为基础,对于毕节旅游模式和产业结合发展的路径进行整合,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旅游的推动作用。

三、思路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之相互依存、相互创生、同生共长,实现了相互支撑和双重更新。通过对研究过程和存在问题的检视和思考,对研究过程与结果的论证,不断结合实践中的典型经验,提升破解问题的能力,并对已有知识巩固升华,创新思维模式。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

本文主要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毕节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这就需要参阅一些有关此方面的政策、书籍、论文等资料,为接下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基础,所以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此研究方法主要融合了思考和实践,并贴合研究中的情形、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实践、一边修订、一边完善,并统一结果和实际,并让实践和理论互相融合,不断创生新的理论和新的实践。

3.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毕节乡村旅游与文化融合模式进行研究,需要采取针对毕节特有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对毕节长时间深入的观察研究,发现毕节在研究展过程中的变化,以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思路

第一阶段:课题的准备阶段

1.收集资料,学习理论,提升课题人员的理论水平,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

2.需要对毕节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分析。

3.通过课题论证分析,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并对开题报告进行专家论证。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

1.根据目前毕节旅游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契合当下现状的策略,让贵州毕节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高效开展。

2.通过研究现状,在具体的教学教研活动中进行反复论证,并反馈研究成果。

3.通过一段时间的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之后,及时进行阶段性反思和小结,对于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持续深入研究,对于研究出现偏差的地方,及时纠正。

第三阶段:系统实施阶段

1.对于毕节旅游与文化产业整合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2.对于毕节旅游和文化产业整合的特点与规律进行分析,并不断检视和调整。

3.进行中期评估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1.梳理关联的材料,并对毕节文化与旅游业态整合的路径进行探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总结研究。

2.整理相关的研究材料和课题论文等。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并请专家进行论证。

四、创新之处

(一)学术思想及观点

在研究毕节试验旅游区的过程中,众多专家学者研究较多。举例来看,方叶林对于资源与文化进行了研究,并且结合当前毕节的特点,并且以CIS理论为基础对毕节旅游特点进行研究。陆有斌在对旅游区建设开展了创新研究。

张润指出,毕节可以采取文化旅游产品进行研发,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本文重点对中亚水上旅游和文化特色进行了研究。陆恩永指出,要对民族与特色文化进行整合,不断促进文化产业升级与旅游资源整合,促进文化旅游在经济增长中的推动作用。陆恩永认为,毕节特色文化要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前提,推动毕节文化和生态模式双进展。张崇龙对于毕节市苗族村寨旅游特色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红色和民族特色资源整合进行了具体分析。杨越等对毕节彝族民俗文化模式开展了详细研究,并提出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有益建议。

(二)项目特色及创新点

本项目重点研究了毕节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并对毕节文旅产业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因为毕节是我国生态模式试点区,当地在政府支持下打造国家旅游样板区,这为国家其他区域开展类似模式起到借鉴作用,所以本文严密依靠国家、贵州省、毕节市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和规划要求,毕节文化产业与旅游发展的特点,采取多维度整合方式推动生态与旅游的双整合。

1.此次的课题是毕节乡村旅游及文化创意产业途径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而设立的,与当代旅游及文化创意产业要求接轨,研究符合现阶段的毕节乡村旅游及文化创业产业融合的发展现状。

2.目前贵州毕节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还不够成熟,因此,建立一套与之相对应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方法,关系到将来的毕节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

五、预期成果

(一)成果形式

(二)预期社会效益

通过乡村振兴背景下毕节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来丰富目前已有的理论成果,进行更深入、更广阔的探索。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融合的本质是要求乡村旅游与自然、文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产业融合各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急功近利的掠夺式开发,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通过对理论成果的具体实践,形成一套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体系。对该体系的运用,一方面,运用本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城乡二元发展,推进产业整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融合与旅游发展的有机协调。以文化作为切入点,强化对游客的吸引力,并通过文化牵引,增强旅游景点的获客力。另一个维度来看,一是通过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多维度整合,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和生态模式发展,打造不同区域的旅游示范区;二是以旅游为牵引,形成集合生态、文化和产业多重业态发展于一体的模式;三是以文化发展为平台,提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力,打造毕节多维度发展的新模式。总之,在强化毕节生态建设的同时,要对文物重点单位进行保护,同时要加强对不同文化特色产业进行良好保护,并以此为契机,传承当地良好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建设一系列具有传统生态模式、地方特色文化和特色旅游产品的旅游景区或景区,打造生态文化体验、夏季避暑体验、四季康养体验、探险体验等旅游产品。

六、研究基础

该课题是在对文献进行充分研究,在进入当地政府、旅游地等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申报要求,理论基础丰富,研究的课题明确,并有操作性和指向性。课题组成员具有相关专业的技术职称,都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且长期从事旅游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和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的丰富的经验,我们中的多数人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省、市、校课题的研究工作,也有着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而且其年龄、学缘、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同时,我校的软件硬件条件逐年在增加、更新和升级,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时间方面:本课题具有充足的调研时间,前期准备时间为期12个月,对各部分均进行了分期规划,将整体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又分条目进行,同时提前明确小阶段任务的完成目标与时间,使整体任务更加清晰明了,进一步保证了整个任务的完成度与完成质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