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400字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400字

时间:2019-07-15 19:46:58

相关推荐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400字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读《道德经》有感

观看《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仅5000余字,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翻译了近百种语言,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以下仅从4个方面,汇报一下个人体会:

1、上善若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水的品格是以柔克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大器晚成,现在很多功利性教育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以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虽然赢在了起跑线,但是不一定会走到最后。古往今来,多少古圣先贤,大器晚成者不在少数。

3、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和《弟子规》有异曲同工之处。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践行。

4、灯能照亮典籍,典籍如灯,典籍能照亮世人。犹如醍醐灌顶,让我眼含热泪,文化的传承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向央视《典籍里的中国》、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致敬,希望传播传统文化的优秀节目越来越多,越办越好。让更多的普通人、平凡人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让普通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幸福,从容,美好。

以上是个人体会,有不足的地方,请指教。

欢迎读者良性互动,共建和谐网络环境。

昨天写了一点学习《道德经》的小感受,没想到得到了很多网友们的回复,有订正我偏题的,有推荐我读一本书的,有指点我理解不多的,也有赞赏我分享知识的。

很开心能得到这么多的回复,大家各抒己见才有意思,就像之前听曾仕强教授讲过:世界上如果只有一种颜色,那还有什么好看的不好看的,很无趣了。

有网友推荐我读南怀瑾老师,我确实还没读到南师讲的《道德经》,买了他的《孟子旁通》正在看,南师的知识面太广博,我自己在看时觉得他什么都懂,知识量大,看着看着有压力,因为他随时引经据典,让人目不暇接,我通常一天就看几页,这样轻松些。

平常听曾仕强教授的视频比较多,主要老师的普通话能让我不用盯着手机,南师是四川人,我听他的视频时经常能听到他吐槽自己的口音(很可爱的老头啊),我听了几天决定还是看书能好些,主要是南师的课有字幕的不多,听起来比较吃力。

两位老师都很幽默风趣,知识渊博,我经常能刷到他们,看到好多网友喜欢也觉得很开心,两位老师曾经谈到中国文化断层时都一度落泪感伤无奈,让人心里很难受,想到现在大家都这么喜欢听老师的课,也算给老师们的安慰吧。

曾师南师都讲传统文化,有《道德经》《易经》《论语》《庄子》等很多,我平常在上下班的路上听,他们说话语速慢,语气温和,又知道很多故事,听起来比较轻松。

还有傅佩荣老师也很儒雅谦虚,语速缓慢,,一下子能听到这么多经历阅历都很丰富的老师们讲课,不要太幸福,他们总是让人感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和对自家文化的骄傲。

这几年国学热,我自己在听课时不免觉得无知太久了很浮躁,觉得很多地方听不懂知识量太多,有些焦虑,但是老师们总有有能让人安静的力量。

我听课时看评论,其中很多的评价就是:老师的课我能反复听很多遍,每次的感受都不一样,越听心越能静下来!

确实,经典中涉及的人文、历史、哲学、政治、文化等方面太多了,听着会有头大的感觉,我经常停隔一段时间再继续听。

今天刚好听傅佩荣老师讲《道德经》中的这句话:“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大概是圣人去极端、去奢侈,去过度。

这个极端、过度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我自己听老师讲课,恨不得几天之内听完他们的所有课程,把他们的知识都装进脑子,你看这不就是极端了、过度了。

哎!其实听课多了你会有这样的感觉,感觉怎么先哲门预判这么准,怎么就知道看书的人,极端、奢侈、过度呢。

虽然在听课,但不懂的很多,比如不认识的字,与现在意思不同的词,用来比喻的物品等。我现在佛系了,只看我能听懂的,实在听不懂的就像冯唐老师讲的:不懂权放过。

这样才能继续往下学,大家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学习经典呢,或者有什么老师的课推荐呢,我先攒着,后面慢慢学。#读书# #读书有感# #都来读书#

今日有空陪孩子在图书馆里读书,我拿起《道德经》认真的抄写起来,内心从浮躁到越来越平静。

《道德经》整篇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受益良多!#读书有感# #一起来抄书#

同一天收到「征文瓜分奖励金」和「标题使用不规范被限流」两条系统消息。这是在锻炼我的心脏,幸好我有#道德经# 护体,这种程度的“宠辱”还是能应付的。

【感悟】

迄今洋洋洒洒写了55篇《道德经》读后感,日更,平均每篇2000字。居然也有10万字了?有点不敢相信,但确实是事实。

《道德经》六十四章节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的确是这样,治大国若烹小鲜,养号也是如此,慢火熬煮小火吊,方能入味。说收益有点俗,但还是说一说,55篇读后感大概12块,无心插柳的一个披荆斩棘哥哥征文,一个半月前写的,都快忘了的时候,居然也带来了12块的收益。

看似很不公平,10万字和一条微头条的收益一样?我不这么认为了,这并不代表那55篇长文不如这篇微头条,反而那55篇文章才是我的底仓,是我将来搭九层台的地基,是我欲行千里的脚力。

最后,说一下标点符号,昨天才知道原来这么多讲究,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兰心书院】

读《道德经的玄妙》有感

《道德经》,是一本充满人生智慧的天下奇书,深深影响着华夏文明数千年,被称为“万经之王”。 这样一本人类文明的经典名著,老子言简意赅、用词玄妙,文短意长,道尽宇宙间一切至理。古往今来为之作注的人层出不穷,但能真正讲明白的少之又少。我推荐曾仕强教授的巨作《道德经的玄妙》,它是一部非常全面解读《道德经》的范本,它洞悉天道,参透兵机,高谈建功垂名,甚至养生延年,全面深入剖析、领悟《道德经》里的玄妙智慧,书中曾教授用轻松寻常的话语、通俗易懂的事例,来诠释《道德经》中的人生哲理。从普通大众身边的人和事谈起,让我们于细小处领略老子的真意。

比如书中讲修身之道: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曾教授解读:水,你想要,它就给你,也不会给你收费。它从来只有供应,不求报酬。它只有利民,不跟任何东西争名争利。书中“水有七种很好的品德,这是我们要特别去了解的,是很重要的。如果朝着这七个方面去修炼的话,很快就会提高我们的品德修养。”以水为例,曾教授一一详细解读老子原文中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说上善若水,水不与人争,没有怨尤,真正爱人,诚实守信,让百姓安乐的治,为社会服务的能,动静合宜的时,都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品德。”

该书囊括天道、地道、人道、修身、治国、养生,曾教授学识渊博,学贯中西、融古通今,观点独树一帜,精辟犀利,每一句解读都说尽人生哲理,他用轻松简单明了的话语,将《道德经》中的智慧一一解读。无论你是谁,都可以从这本书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努力的方向、做人与做事的准则。这真正是一本人人都能看得懂的《道德经》研修指南,读懂了将使你受益终生,很值得你我终生拥有。读书的过程也是一场静心修行悟道的历程,愿这本《道德经的玄妙》助你读懂悟到老子的智慧,带给你带身心的轻盈,开启人生智慧和获得做人做事的准则,让你的生活更轻松、更快乐!

道德经

最近听罗大伦博士讲老子的道德经,感觉收益良多,所以想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希望跟大家一起学习。

由于音频数量太多,所以一点点发上来,有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转发给其他人。

网页链接

最近的这个斯人和是人之争,除了让我觉得很多人真是吃得太饱以外,也有感于世人着“文字相”实在太严重了。

比如一部《道德经》,不去抓住老子思想的精髓,整天在那里争论怎么断句。有的人知道了“非恒道”都会到处显摆,觉得自己懂得的很多了,到处说“非常道”是不对的;有的人非要说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上天善于像水一样;还有人坚持说道可道非常道的断句是”道可,道非,常道”。

稍微有点高级的,会研究和争论到底是“无名,天地之始”,还是“无,名天地之始”。这些,都是走火入魔了,都是着文字的相了。

我曾经和大家说过,《道德经》一个人一旦真正懂了,就会发现它非常简单,但是就是因为简单,所以太多人永远也搞不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着文字相实在太厉害。

许多人逐字逐句地去琢磨《道德经》,希望这样能够领悟并穷尽《道德经》中的真理,这就好比像是拿着一本习题集就想学会做所有的题一样。

怎样才算真正懂得《道德经》? 那就是:老子说过的,《道德经》里面讲过的,你都懂;老子没有说过的,《道德经》里没有讲到的,你也懂。真正懂得了老子,你是能够知道老子没有提到的各种事情应当怎么去看待的,你是可以自己说出类似《道德经》一样的话的。

如果你能够在生活中切身体现出这一点,你就会非常确信你真正理解了《道德经》,这个时候,你不需要任何人告诉你这一点,你自己就知道。

然后,这样的你就不愿意去考据和争论《道德经》该怎么断句,或者某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大家应该想象一下,如果老子他老人家活在当世,除了《道德经》他还在写别的东西,那么那些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如果老子再写五千言,那五千言是什么样的呢?

所以,懂得了《道德经》,最妙的地方是你也懂得了《道德经》那五千言之外的东西。如果你能领悟到这一层,又怎么会过于纠结于那五千言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