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墓碑对联横批 墓碑对联五字

墓碑对联横批 墓碑对联五字

时间:2019-01-20 18:12:46

相关推荐

墓碑对联横批 墓碑对联五字

春节即是合家团聚的时刻,同时也是怀念祖宗功德、继往开来的节日,每年春节,我们这里从年三十到正月十八,都要供奉祖宗,

我们家每年都要在祖宗案的旁边,写上一副对联:

教孝教忠开世德

且耕且读振家声

横批:水源木本

观察我们李氏的祖宗案,和自家老人描述,从一个小山村迁到旧县城已历经八世,一世祖讳怀仁,因经商开店,开始在县城定居,怀仁公生子有一;

二世族讳讯,讯公生子有四;

三世祖讳拱日、拱月、拱辰、拱星,老弟兄四个有子四人;

四世祖讳树堦、树坤、树型、树垲;

五世八人;

六世十五人;

七世二十人;

八世目前出生十一人。

(本数字只记男丁,绝没有重男轻女思想)

和祖辈父辈交流中得出以下信息:

一、 本家没有正式家谱,大家懂得,在那场运动中全部销毁,包括原有墓碑,现在应及早形成文字性的东西,我们这一代人不记录补充,下一代更不可能传承下去!

二、人丁兴旺是大家的愿望,但我们这个家族,平平常常,每一世,都有绝嗣!我外祖父家族,人口达到100人才分家,一世一人,二世四人,三世十四人,四世二十六人,五世就达六十多男丁,那是相当的兴旺!

三、到目前为止看,第七世受计划生育的影响只有二十人,第八世才出生十一人,又受到少子化,晚婚晚育的困扰!和中国的人口变化趋势一模一样!

四、一世祖再往前的祖宗家谱,我曾经专门去了几次老祖宗居住的村子,本家本身人口较少,家谱记忆支离破碎,我们搬到旧县城这一支追踪溯源比较困难!

愿我李氏宗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今天拟了两对新年联,分别如下:

第一副为公司:

上联:诚信立碑为财道,

下联:平安携乐是生经。

横批:康品生活。

第二副为家里:

上联:感恩旧岁遂人意,

下联:祈愿新年得天恩。

横批:天地和人。

结果买来红联纸却发现错了,都是五字联的,没办法,惟有修改如下:

上联:诚信为财道,

下联:安乐是生经。

上联:感恩遂人意,

下联:祈愿得天恩。

昨日一身居地方政要的朋友,邀请本人为他已去世四年的父亲撰写碑文(联)。其父曾经是当地一村之长,共产党员,倍受人尊敬,威望很高。两个儿子均以从军转业后而身居当地政府要职,孙子们也都就读大学名校。应其要求,碑文(联)要体现以上情况,言简意达。本人经过深思熟虑后,拙句:

德高望重,润泽桑梓地。

子贵孙贤,荫佑福禄门。

横批:恩泽铭心

207国道旁竖一高大牌坊,修此牌坊该村4百余人集资17万余元修成,并立碑纪念,上联:北踏邙山揽汉魏故城京畿地。下联:南游洛水忆隋唐保驾名庄存。横批:人杰地灵保驾庄。没想到保庄村的历史传说,竟与隋唐李密有关。

保庄村作为一个相对较小的村庄,却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优势和旅游资源。该村西边紧邻汉魏洛阳故城(当地人称之为“李密城”),距中国第一佛教古刹“白马寺”不足7公里,离伯夷叔齐饿死的首阳山也仅数里之遥,周边有永宁寺塔基,齐云塔,刘禅墓,汉魏故城金銮殿,蔡伦造纸处等名胜古迹遗址。

在保庄村,自古流传着一段耳熟能详的传说,至今还为村里的人们津津乐道。

据传:公元五世纪末六世纪初正值隋末唐初时期。当时天下大乱,枭雄蜂起,你征我伐,民不聊生。长安的李渊父子,西北的西楚霸王薛举父子,河北的窦建德,瓦岗的魏王李密。江淮的杜伏威,洛阳的王世充等等。话说公元6李密与王世充大战于洛阳邙山脚下,王世充组织2万多人马,设计大败李密,李密本营覆没,亲将秦叔宝、程知节(初名程咬金)、牛进达等被俘,单雄信投降。李密走投无路,乃于九月渡河至河阳降唐。李密在逃跑至金镛附近得一村庄人奋死保护,方得安全逃脱。为谢该村人搭救之情,特赐其村一名以示感激之情。经历一千多年的风雨洗礼,该村依然屹立于中原大地,并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该村的儿女们为了幸福生活自强不息,辛勤劳作。他们是中原人的骄傲,华夏族的灵魂。这个村庄就是“保驾庄村”,简称“保庄村”。

1985年老山“9.23”拔点战斗结束后,138师副班长杨凤海,紧紧拥抱着胜利归来的7连长张荣先,失声痛哭。这种经过战火洗礼的战友情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一场战役下来,战友看到彼此都活着,这应该比得奖章更让人激动。

老山战役持续时间近9年,从1984年4月28日到1993年4月1日。这场战役对中越战争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解放军收复了老山、者阴山。这场战争虽然距离现在只有30多年,但是其残酷内幕鲜为人知。

1979年,老兵墨言送给现役边防战友的对联。上联:战友手拉手身躯就是长城,守护祖国亲人。下联:牺牲躺倒下墓碑就是界碑, 捍卫中国主权。 横批:中国军人。

这副对联,真是写出了中国军人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可贵精神。

老山战役对中国来说,意义深远。我国军人在老山战役中得到了锤炼,并且再次向世界证明,新中国绝不是任人欺凌的羔羊。曾经沉睡的雄狮依然清醒,不容别国侵犯。#老照片##历史#

南阳地区的蒙古族是真实的吗?

在镇平一直流传着一首世代流传的儿歌中:“三十六棒并一楼,砖头石碑在岗头,三尖石上一匹马,凤凰落在村东头”。

长久以来人们都不甚理解儿歌的深意,1983年在重修镇平县晁陂镇东黄土河桥时,发现一块重达数千斤的汉白玉石,上面用小篆体书写一个“马”字。

这种情况与歌谣中的“三尖石上一匹马”相对应,是蒙古祖隐居的佐证,因为蒙古祖曾有“骑射得天下,以马为徽号”的说法,所以他们当时理下了一块刻有徽号的巨石。

这就是蒙古族有关自己家族隐讳的历史记忆,蒙古族定居河南主要是在元代,元朝灭亡后,定居南阳盆地。从总体上看,明代南阳盆地汉、蒙两个族群间的关系是比较紧张的,这可以从部分蒙古家族中得到印证。

南阳境内的蒙古族,以王、李两姓为最多,他们来自截然不同的两个宗脉。王姓有两支,其一居住在镇平晁陂镇,在其二世祖的墓碑上有这样的记载:

昔元纪,自文宗殖,顺帝御极。明主和阳渡江,取太平路,逼燕京。元帝奔应昌,遂移祢。公睹迄运迭嫂,克自保重,游冀北,走覃怀,率江左渡河南,皆先大人经历殆尽,卜居晁陂。

该碑系明嘉靖十一年立,清咸丰年间重刻,文词很是隐讳,依稀反映出他们是蒙古族后裔的事实。

在其民国时期续修的《王氏家谱》中记载到:其祖先铁木花儿在晃陂单传四世,始迁祖无真实名字,仅号曰“二老”,二世祖号“大老”,三世祖名贵,四世祖名宗祥,五世祖王东溪生四子:轻、柯、轼,第四子夭折。三个儿子的后代,就分散在镇平、内乡、南召、南阳诸县境。无疑,始迁祖是蒙古人。

1942年,镇平王氏十九世孙王元继在续修家谱时,为追本溯源,考查宗族历史,曾进行过许多调查,为了证实自己的蒙古族身份,还下决心开掘始祖坟墓,打算从中寻找文字根据,但“连掘数隧,均属堆土成坟,地层不变,伊然疑冢,于此益征(证)先人真亡国之族,而惧祸心深也”。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南阳盆地地区族群矛盾的尖锐。这种隐讳的对家族历史的记忆还表现在其家族的辈份排序上。

王氏以“元运兆昌,邦基安康,铭勋建功,道普德常,崇儒作仕,化庆朝堂,登策文武,炳辉典章,海中永清,天廷之光”作为辈分排序,字里行间隐讳着对元室宗祖的赞扬与追思。

同时,各家各户都在堂屋正间,供奉祖先牌位,不仅逐代记录其名号和配偶情况,而且两侧的对联这样写道:“宗自蒙古,元迁燕京,明卜镇邑;祖由二老,创业晃陵,统垂××”(后二字随其所住村名而异),横批是“我祖是皇”。这样的对联明示其祖先为蒙古人。#南阳头条# #影视剧中的历史#

(原创小说初稿)

《日月风云人生路》

(42)<战三塆>

__(续41)__

过了一会儿,有人将文房四宝送到,罗氏伸双手接过,提起毛笔,哈开冻墨,蘸上墨汁,在石板五分之一的上方位置,画上了上半圆弧形线条,又在孤形线条内的正中,画上好似红日东升,闪闪发光,光芒万丈的圆宝,圆宝两边画出了腾云驾雾的两条金龙,正张牙舞爪,张开血盆大口去吞食光闪闪的圆宝,正是《双龙斗宝》图,栩栩如生;罗氏接着在半圆弦径上边正中,划出一块横着的长方形小框儿,作为匾额,写上横批:《祖德流芳》四字,认众人看了顿感惊奇。

罗氏放下中毫,换上大毫,饱蘸墨汁,在下面大块板面正中,竖行,楷书下了正文大字:故顕考蘇公(諱)茂才老大人之墓;换上中毫在正文左右两侧楷书,右上傍书:大清康熙元年冬月初一日,左下傍书:祀男光烁丶光旦丶发妻罗氏琴韵立;再换上大毫,饱蘸墨汁,在两边楷书上一幅对联:

上联:东方红日光万丈,

下联:西边蓝月照千秋!

让众人看得目瞪口呆,暗中称奇,真没想到此女子真乃才女也!

惊讶之余,返过神来,掌声啪啪啪地山响,一遍惊呼:“谁说女子不如男,让我男儿也汗颜!”

这时,礼仪先生见土坟已垒好,便吩咐道:

“这块石碑不简单,有待时日方能完成,只能择选黄道吉日,再来立碑,为了不让雨水冲涮掉图案和碑文,现将它翻面平放,用四角石头支撑离开地面,悬空干着,改日从长计议。现在全体都有,打道回府,向苏老太公交差去也!"

送葬众人回到九间房宅院,见席桌早已摆设完备,都围到桌边坐着,见厨房开席来了,苏丶李二姓及其来宾融合为一体,斟上酒水,推杯举盏,互相谦让,有礼节地吃喝起来。

宴席毕,众尽皆纷纷散去。

李老太公向苏老太公请辞道:

“贤弟节哀顺变,为兄前来告辞!"

苏老太公道:“既来之,则安之,兄长不妨留下来多住几日?只是小弟家中竟出了这般不幸之事,有些晦气,让兄长见笑了!"

苏老太公道:

“呃,这是哪里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何况兴工大事,出点儿岔子,在所难免,今后多加注意就是了。为兄家务在身,亦不不可久留!"

苏老太公:

“既是如此,那就让小弟送你一程!"

苏老太公送去了李老太公,转身回来坐定,召集众人一块儿议事道:

“茂才丧事已经办完,还要善后,大家有何建议?"

有人提议:

“少夫人已将茂才碑文写好,需要精通文墨的石匠师傅来錾刻,这是精细的活儿,可能要耗资好几担粮食,她家哪有那么多,我看还需要我们大伙儿来凑成此事,才能了却少夫人的心愿,太公如何看?"

苏老太公道:

“这事儿就不劳大家费心了,省得麻烦,就用我苏家沟这一季小春收获里出,有剩余下的就由你们众人平均分得了!"

又有人提议:

“少夫人眼前失去了男人,冷冷清清,家中寂寞,心里不好受,也是人之常情,我们应该为她做点儿什么,能帮帮她?"

苏老太公解释道:

“这样的问题,我早已考虑好了,就让她母子三人暂住九间房,修养一段时间,由我这里为她排解,只是她家里的庄稼和牲畜,需要人照管,希望左右近邻几家商量好,代为去做!"

众人道:

“听了太公的吩咐,我们也就放心了!"

罗琴韵听完众议,连忙起身一一行礼:

“多谢太公,多谢家门儿,我罗氏琴韵何德何能,修来了这般福份,琴韵在此再次拜谢各位了!"

众人道:

“你家之事,就是我家之事,少夫人免礼,勿须客气!"

苏老太公:

“好好好,此事就这样议定了!这几天,大家着实辛苦了,都早点儿歇息着去吧!毕竟是《战三塆》,尚未成功,只是才开了个头儿,我们应化悲痛为力量,养精蓄锐,再接再励,仍须继续努力去干!”

众人散去,九间房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未完待续)

,8月14日,15日08分

花神,您听说过吗?

我可是第一次。也许连很多上海宁都不知道,宝山区还藏着一个的“花神广场”。

前天,在去罗店镇看油菜花田的路上,具体位置是市一路上,巧遇花神雕塑。这是距今已有700年历史的花神故里,长江口岸文化名镇罗店。

花神广场的连廊上有一幅醒目对联:

“花神下凡金罗店,罗升摇船大溪村。横批是沧海留痕。

从起,积淀一年一度的罗店花神庙会,每年都要举办一次。

据了解,罗店花神庙会文化主题活动始于,农历的二月二十二是花神的生日,每到这一天,罗店镇热闹非凡,举行大型庆祝活动。在民间,花神为万花主宰。据碑文记载,罗店之兴,旺于棉花。今立花神雕像,乃罗店之根之魂,为万民所向。花神雕塑碑文显示,这是3月5日才设立好的。

可见,今朝罗店镇盛世花开、经济繁荣、民富镇强与700年来花神的保佑是分不开的。#上海头条# #上海身边事# @头条旅游

13根铁链、1万多铁环,重达40吨,古人300年前是如何修的泸定桥?

1935年5月,红军抵达了易守难攻的天险大渡河,此时部队仅有几艘小船,而后有国民党大军的追击,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渡河,泸定桥恰好是眼前大渡河上唯一的桥梁。

红二师第四团被选作了渡河的先头部队,二连连长廖大珠和战士王海云、李友林等22位勇士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组成了一只敢死队,准备趁国民党军不备突袭夺桥。

下午四点,敢死队队长廖大珠一声令下,勇士们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冲上悬在空中摇摇晃晃的泸定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下了桥,为后面的大军打通了渡河之路。

这座易守难攻的交通要塞泸定桥是怎么样一座桥呢?一座由13根铁链、1万多铁环组成,重达40吨的铁索桥。

据史料记载,泸定桥修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曾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立碑于桥头,横批写到“一统山河”,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

在这座桥修筑之前,商人过大渡河全靠船只或溜索,效率低下,常常因为不能及时渡河而导致一些货物坏掉,而军队在此行军也十分不便。

在有了这座桥后,两岸交流也方便了许多,大渡河两岸交流全靠此桥,成为连接藏汉两地的交通纽带,这也是为何国民党军不直接拆掉这座桥以阻碍红军渡河的原因。

古老的泸定桥全长103米,宽3米,是一座用铁索制成的索桥,由13根铁链组成,其中桥栏左右各2根,桥底9根,耗铁共40多吨,在那个生产力有限的年代能在这种崎岖之地建出这种工程实属不易。

那么,古人是怎样在没有现代器械的帮助下于地处偏远山区、河面宽、河道深、水流急的大渡河修建泸定桥的呢?这里要解决的有铁索供应、铁索过河以及铁索固定三个难题。

当时,泸定县没有铁矿,稀缺生铁,铁匠这种技术人员更是尤为稀少,需要前往别处采铁制作铁索和征调铁匠,加上此地又偏远交通不便,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才制成了这40吨铁索,并将其运送到了施工地点——大渡河。

衔接两岸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施工者相当一段时间,施工者们试过用船只和羊皮小筏甚至竹筏运输,但均以失败告终。

最后聪明的劳动人民研究出了一种新方法:先将粗而结实的竹绳系在两岸,将铁链系于穿在竹绳上的短竹筒上,然后拉动绳索进行输送,成功将铁索送到了对岸。

为了固定铁索,人们用当地的巨石做了桥头,又在桥头挖了深井,并且在井底铸成横纵地桩,最后连接所有铁链,将桥栓得扎扎实实,使泸定桥能够安全的运输茶叶、牛羊肉、布匹等货物。

现在,泸定桥已成为了一处旅游景点,蕴含了古代中国人民无穷的智慧。

#春日茶话会#郑州市西郊,有一座千年古庙,由一座牌坊,2座瓦房组成,碑文上记载,大明永乐元年建设而成,至今也就600多年的历史,为啥指示牌上写着千年古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清明假期第一天,路过建设路与柿园大桥,在桥上看见西流湖建设的不错,准备下去看看,可是怎么也看不到电动车能下去的路,只好顺着建设路一直往西走,走到湖西路,然后顺着西流湖一直往北走,一路上风景都不错。

过了北岗村,来到后仓村,发现有一块招牌,招牌上写着千年古庙。然后吸引着我又改变了路线,顺着后仓村的巷子,走进去看看,到底这个千年古庙到底什么样子,因为郑州千年古庙还是第一次听说。

当我走进这个后仓村的街道之后,发现有一座2层的牌坊,牌坊上正中间挂着一块扁,蓝底黄字,刻着《关帝庙》三个大字。清晰的能看到,蓝底的漆局部地方出现起皮,掉漆了。从外观上看着有一定的历史了。

牌坊前有一对雌雄石狮子,只见雌狮子的左脚下握着一只小狮子,雄狮子嘴里含着一颗珠子,右脚还玩弄着一个绣球。威武霸气的看家护院。

牌坊后面还有两个像葫芦一样的香炉,烟熊火燎的已经变为黑色了,还能看见有人在里面烧纸,口中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两边居民楼的墙上,清晰看见“忠,孝”二字,以及二字的故事,告诉后人忠孝的传统美德。旁边还有石碑,石碑上刻有“后仓关帝庙”,以及修复关帝庙的功德碑,还有历史。

碑上记载,关帝庙始建于大明永乐元年,距今600多年历史。

最不起眼的就是那两座瓦房,看着很普通,第一座瓦房开着门,能看到里面供奉的是关老爷的雕像,门口有一副对联:

志在春秋功在汉

心同日月义同天

横批:万古一人

这应该是关帝庙中最古老的建筑吧,小院前面还有两棵树,树上还挂着许多红飘带,这应该是许愿树吧。

后面还有一间房,由于没有开门,未能前去参观。[比心](大家可以观看拍摄的视频,全程记录关帝庙每一个角落)[比心]

有想去参观的朋友,可以地图定位搜索,郑州市中原区后仓村关帝庙,公交车也能到达。#郑州头条#

现在问题来了,明明石碑上记载距今600多年历史,为啥马路边上的指示牌写着千年古庙,有知道的小伙伴们可以在评论区讨论留言。#郑州爆料#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