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安徽养蚕怎么养才挣钱 养蚕能赚多少钱

安徽养蚕怎么养才挣钱 养蚕能赚多少钱

时间:2022-10-20 20:34:40

相关推荐

安徽养蚕怎么养才挣钱 养蚕能赚多少钱

春节前后那几天,店里生意比较忙,人手又缺,正发愁的时候,大年初一上午就有两个女的看见门口的招聘进来问了,看年龄,两人大概都是在30到40之间。

简单的了解了一下,就让两人下午上班。两人都是肯吃苦的人,其中一个尤其麻利。两人在那个节骨眼上算是帮了大忙,甚是感谢,虽然中间因为谈的工资有点小矛盾。我们说的是一天多钱包干,可能多少会有延迟下班,影响不会太久。但其中麻利的这位坚持要把包干的钱平均成小时工价,按小时算工资。没办法,我们没有多的钱,最后妥协,让她们准时下班。大家也都还客客气气,好聚好散。她们也觉得放假期间有个不花钱、管饭、还能挣钱的地方,对我们每天的员工餐炒菜油水大挺满意。

说到这里,这事就算是过去了。不过我想说的是后来的一点感受。

两位都是在附近的富士康上班的人,一个来自安徽,一个来自河南。因为当时有她们的微信,所以偶尔能看到她们发的朋友圈。看的多了发现她们发的内容多的都是诉苦,诉拋家舍娃、背井离乡、工作把女人当男人用、自己无奈的坚强,配图的照片或视频就是宿舍里喝酒。

这些给我后来还是有一些感触,她们友善、干活利索、待人客客气气、懂得权衡利弊的人,为何还是过不到她们想要的生活,不断的颠沛流离。

再后来看到她们发朋友圈说这边富士康的活少,已经辞职,要准备去上海金山,那边工价高。

祝她们好运!#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徐静斐,出生于1929年,是安徽农业大学蚕桑系教授。我国著名绘画大师,徐悲鸿之女,曾任全国蚕学会副理事长,安徽蚕学会理事长,安徽省科协副主席,国家农业部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也是“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她在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曾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1月26日9时16分,徐静斐在合肥去世,享年90岁。

下面看场由一片桑叶引起的战争。

春秋时期,吴国的卑梁城(今安徽天长)与楚国的钟离城(今安徽凤阳县)接壤,当地的百姓都以养蚕为生,每天都要出门去采桑叶。

有一天,有两个少女因为争采桑叶的事情发生了口角,两家人互不相让,最后大打出手,卑梁城的这户人家没有打过钟离城的人,被灭了门。

卑梁大夫知道了以后,非常生气,发动全城的士兵攻击钟离城。

楚王听说以后,也非常生气,竟发动国家主力部队攻灭了卑梁。

吴王听说以后,更非常生气,也发动精兵大举伐楚,攻下锺离和居巢两座城池。

楚王害怕了,把都城迁移到郢城以避锋芒。

本来只是一件小小的民事纠纷,最后竟然连动两国大战,两城百姓也都遭到了灭顶之灾。

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各国相互征伐不休,老百姓深受其害。

#读史# #历史# #我要上 头条#

我被外派到香港工作时,有个留学英国后嫁到香港的同事,她说:只喝印度的阿萨姆品牌红茶,对国内茶叶不敢兴趣。言语间,带着一种捉摸不透又让我难以理解的优越感。

相比中国,印度茶叶,价格上可能是有一些优势:比如红茶品牌,有阿萨姆、大吉岭、塔塔等等,价格竞争力的确比较强,单价不到3美元。所以就连中国,每年也会也从印度进口2-3亿美元的红茶。

但是,喝了印度低价的品牌茶,回头就对中国的茶叶不屑一顾,甚至进行贬低,我觉得有点奇怪。那位留学英国的女同事,本身是安徽黄山的,也是盛产好茶的地方,嫁到香港,就强吹印度低价品牌茶,反正我是不能理解的。

毕竟喝茶,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喝什么茶,完全在于自己喜好。喝外国的立顿、阿萨姆红茶,或者喝国内的大佛龙井、普洱茶,都是自己喜好,无关高低贵贱。

喝茶应该很简单,牛饮也好,小壶慢泡也好,无非图一个解渴、惬意,舒畅。

但喝茶的方式的本质,最终还得回归到经济问题上。

古代中国人很会喝茶,唐煎茶,宋点茶,明散泡茶,清朝盖碗泡茶。本质上就是中国地大物博,人勤劳,可以养蚕、烧瓷、制茶。这些都是赚钱的奢侈品,卖出去后赚了不少钱促进了社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古代中的茶文化。

近代中国落后了,饭都吃不饱,喝茶的人就少了。建国后,经济还贫弱,大家喝茶,都是一个瓷缸杯泡一天,喝的不亦乐乎。

最近几十年,经济飞速发展,大家有钱有闲,中产阶层扩大,茶文化又重新流行起来了。

这一切的背后,都是看经济是否繁荣昌盛。

印度,则是另外的情况。

印度虽然在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种姓在现实中,仍无处不在。地主们控制着土地等生产资料,本质上还是一个未完全进入现代社会的国家。

高种姓群体的喝茶,基本继承英国的下午茶方式。低种姓群体喝茶,把食物和茶混在一起充饥,也就是印度拉茶。

印度有很多大茶园,里面都是低种姓劳动者,为资本家源源不断地劳作,挨打挨揍也是常有的事,做茶叶的人工费用很便宜。印度的一批大茶企,价格优势,完全是建立在剥削穷苦百姓的血汗之上的。

与印度相比,中国人的茶农,不会被茶厂随意欺负。茶农跟茶厂,地位是平等的。茶厂出价低了,茶农就不跟你做生意了。

茶农还可以通过网店,自媒体等方式,跟终端消费者对接起来,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也有更多资金与精力,去提高茶叶生产品质。

所以我始终认为,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品质,是世界第一的,远超印度茶!印度茶,根本什么好吹的,只是便宜而已。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呢?请留言告诉大家你观点吧!

一位布商因生意失败,找到胡雪岩,想低价以2000两银子转让家产。胡雪岩沉思片刻,未同意。然而,隔天,他却对布商说:我买,出5000两。

胡雪岩,18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

他是中国近代有名的红顶商人,徽商代表人物。

然而,胡雪岩的童年并不幸福。

幼年时候,他的家境十分贫寒,他靠帮人放牛为生。

“屋漏偏遭连夜雨”,1835年,胡雪岩的父亲又因病去世了。

1836年,迫于生计,孤身出外闯荡的胡雪岩来到了杭州。

在杭州,他在杂粮行、火腿商行当过小伙计。

后来,聪明的胡雪岩,选择到杭州“信和钱庄”当学徒。

虽然钱庄的学徒是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但胡雪岩依然兢兢业业。

三年后,因为勤劳、踏实,胡雪岩成了钱庄的伙计。

由于胡雪岩经常外出,帮东家讨债。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眼看就要被雨打湿了。

这时,同行的一个陌生人,跑过来为他撑了一半的伞。

胡雪岩很感动。

从那以后,只要胡雪岩带着伞,下雨的时候,他都帮没伞的人打伞。

渐渐地,沿街的很多人都记住了胡雪岩,并纷纷称赞他的为人。

1842年,19岁的胡雪岩,又被杭州阜康钱庄于掌柜收为学徒。

于掌柜也很欣赏胡雪岩的善良和灵活,恰巧,他又没有后代,于是就把胡雪岩当做亲儿子一样培养。

后来,于掌柜去世,在他弥留之际,把钱庄托付给了胡雪岩。

于是,幸运的胡雪岩,开始自主经营这所价值5000两银子的钱庄。

此事,胡雪岩的第四代孙,我国著名画家胡亚光先生,在家族回忆录《安定遗闻》有相应记载如下。

“先曾祖光墉公,字雪岩……学贾于阜康钱庄。肆主于姓,无子。家公勤敏……疾革时,招公至榻前……即以全肆赠之。”

话说,后来有一天,当地的一位布商,一次大生意搞砸了,急需一笔资金填补。

他找到胡雪岩,想低价转让自己的全部家产。

布商的希望是,房子和地,一共卖2000两银子。

胡雪岩听完,沉思了片刻后说:“请让我考虑一下,明天给你回复。”

布商离开后,胡雪岩连忙派手下去了解情况。

不多时,胡雪岩得知确有此事,而且布商的房子和地,市场行情值5000两银子。

次日,布商来到钱庄,胡雪岩对他说:“我买下你的家产,但不是2000两,而是按市价计算,出5000两。”

布商惊诧不已,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胡雪岩拍着他的肩膀说:“我暂时替你保管家产,等你手头宽裕了,可以赎回去,付给我一点点利息就行。”

布商感动不已,他当即签好协议,对胡雪岩深深作揖后含泪离去。

因为胡雪岩的“帮忙打伞”,那个布商没多久顺利翻盘。

果然赎回了他的家产,后来还成了胡雪岩的忠实合作伙伴。

这之后,行善好运的胡雪岩,也遇到了帮他打伞的贵人,即王有龄。

1851年,王有龄调任杭州知府,胡雪岩开始代理湖州公库。

他在湖州办丝行,用湖州公库的现银扶助农民养蚕。

然后就地收购湖丝运往杭州、上海,投入市场,从中得利。

到了1860年,王有龄升任至浙江巡抚。

胡雪岩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除钱庄外,还开起了许多的店铺,比如药店等。

然而,1861年底,杭州被太平军攻破,作为浙江巡抚的王有龄深感自责,自缢殉国了。

这时,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出现在了胡雪岩的生命里,他就是左宗棠。

朝廷派左宗棠任浙江巡抚。

胡雪岩主动支持左宗棠,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1862年,胡雪岩获得左宗棠的信赖。

他被委任为总管,主持杭州城解围后的善后事宜及浙江全省的钱粮、军饷。

阜康钱庄获利不少,也由此走上官商之路。

胡雪岩也投桃报李,他在各方面给予左宗棠大力帮助。

为了协助左宗棠打败太平军,胡雪岩利用自己与外国人交往的机会,在国外军官的帮助下,特别训练了约千余人。

这些人全部使用洋枪洋炮装备,即常捷军,帮左宗棠立了不少战功。

1875年5月, 清廷下诏,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出塞平叛新疆。

但是,大权在握的李鸿章,主张大力建立海防,全力对付日本人,甚至不惜放弃新疆。

因此,左宗棠没有得到清廷的大力支持,清廷只拨了500万两白银,这完全不够!

无奈,左宗棠只有自己想办法,就是向洋人借款。

但这也绝非易事,连恭亲王出面向洋人借债,都被拒绝了。

这时,胡雪岩又出马了。

他以三省海关收入作保证,先后六次出面向洋人借外债1870万两白银,解决了西征军的经费问题。

另外,胡雪岩还给西征将士送了大批药材。

1881年,胡雪岩因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被清政府授予布政使衔,赏穿黄马褂,官帽上可带二品红色顶戴。

@尽娱欢

有人说,胡雪岩结局不好,是因为站错了队。

笔者却想说,“生当作人杰”,左宗棠功盖千秋,胡雪岩与他并肩而战,是他一生明智的选择。

他们默契地互相为对方撑伞挡雨。

谁的人生都会有阴雨天。

如果李鸿章,当时也有替他人撑伞的想法,左公和胡雪岩,还有更多的机会造福于民吧。

“你这个县长才来半年,怎么比我们还了解这里?”1990年,安徽大学教授何家庆被安排到绩溪县挂职副县长,竟然改变了这里的一切。

1976年,何家庆在安徽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主要开展植物学的研究和教学。

在校教研期间,他还自费跑遍了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19个县,采集到上万份植物标本,为我国农村经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90年,领导找到何家庆,希望他到安徽绩溪县担任科技副县长。何家庆一听,当场拒绝了:“我当不了官,不去。”

领导却说:“绩溪县太穷了,那里的百姓都盼着脱贫,你不去,谁去?”听到这句话,何家庆沉思了一下,于当年6月,到了绩溪县。

何家庆到绩溪后,人们时常会看到,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副县长,不坐办公室,却经常往山里跑。

半年时间,他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山头,采集到1536件植物标本。白天考察完后,晚上他就开始记录,写出了一本15万字的《绩溪县野生植物资源开发》。

标本有了,书也出了,怎样让当地人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呢?

何家庆想到:办一个展览。

在他的积极筹备下,绩溪县开办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野生植物展览。在展览过程中,何家庆对人们提出的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恨不得让所有人知道那些野草的珍贵之处。

当地人都感叹:这个才来半年的何县长,怎么比土生土长的他们还了解绩溪?

何家庆的这一发现,也让当地百姓对未来的生活更加充满了信心,大爷大妈们逢人便说:活了那么多年,才知道咱们这里有那么多宝贝,咱们也不穷啊!

自古以来,蚕桑生产就是绩溪县的支柱产业,几乎每一户都会养蚕,但收益却一直不好。何家庆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马上深入农户家中,发现大家都还在用传统的技术养蚕,且蚕种已经老化,自然产不出好茧。

摸清了基本情况后,何家庆马上把距离县城40公里的尚田乡作为试点,除了走家串户,指导植桑养蚕外,他还亲力亲为举办培训班,教授当地百姓如何科学养蚕。

1991年,绩溪遭遇了特大洪灾,但在何家庆的指导和带领下,尚田乡的蚕茧产量增加了28%,收入增加了30万元。之后,这项蚕茧工程在全县铺开,让绩溪县的百姓都获得了红利。

而这一年的洪灾,更是让当地百姓对何家庆铭记于心。

洪水袭击绩溪县的时候,何家庆顾不上自己的安危,总是顶着暴雨,踏着泥水,挨家挨户看望灾民。因为劳累过度,好几次都晕倒在路上,而刚一苏醒,他又开始工作。

很多人劝何家庆多休息休息,他却义正言辞地说:“那么多灾民还没有安置好,我怎么能休息呢?既然安排我到了这里,我就要尽自己最大的责任,当好这个副县长。”

在荆州乡松烟塘村,看见山里百姓异常贫困,他掏出了自己兜里刚发下来的1000元差旅费,全部给了当地农民。

受捐助的农民见何家庆脸色蜡黄、身体瘦弱,推脱着说道:“何县长,这笔钱你留着,多买一些好吃的,补补身体。”

看着淳朴的乡亲们,何家庆眼眶湿润了,他哽咽着说:“为民办事,是我的本职工作。虽然我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但我有一颗火热的心。我相信假以时日,你们定会脱贫致富。”

从1990年到1992年,何家庆在绩溪县挂职了三年。在这三年里,他不仅让绩溪县的蚕桑产业得到了发展,还为当地百姓开辟了一个新的致富法宝——种植魔芋。

何家庆有一个日记本,上面记载着他每天的行程和感受。在绩溪的850天,他有697天,都是在田间地头或者农户家里,而他的日记本里,满是喜悦,丝毫不见辛苦。

当地百姓也十分爱戴这个不修边幅、平易近人的县长。1992年,绩溪百姓知道何家庆挂职结束后,纷纷前来送行,还给何家庆送上了一面大锦旗,锦旗上写着——“焦裕禄式的何县长”。

看着这面锦旗,何家庆泪流满面:在绩溪县的三年时光,他没有辜负党的重托,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将继续前行,为祖国的脱贫事业奉献光和热。

1998年,已经年满50岁的何家庆,揣着一份国家扶贫攻坚计划贫困县名单,走进了西南地区,继续开启着他的传奇人生……

素材来源:《魔芋大王何家庆》,作者:马利,雷抒雁.《中国贫困地区》2000-05-30

作者:柚白

编辑:剩草

#人物#

有很多人瞧不上一些小生意,觉得辛苦还不赚钱。今天我想说的是,越是瞧不起眼的生意,它们背后隐藏的利润却是旁人无法想象的。

在公司附近菜场旁边,有一家专门卖胡辣汤和油条的小吃店。门面不大,生意火爆。老板是安徽人。夫妻两个,男的炸油条,模样有点像最近网上红透半边天的拉面哥,一脸实在;女的负责给客户上胡辣汤,总是笑眯眯的。

其实这家汤味道不怎么样,可我却喜欢在这里过早。只因那一次,口袋忘了带钱,手机又恰好停机了,无法支付。就在我很尴尬的时候,老板大手一挥安慰道:“没事,没事,下次记得一起给就行了!”

我和老板并不熟,按说他是小生意,不该这么大方,可他却让我很感动,从此就一直在那里吃早餐了。

后来时间久了,熟了之后,有时会跟他们聊聊。这才知道,光凭着这个小摊位,他已经在太仓买了两套房,还给家里两孩子各买了辆三十万出头的车。

在他们跟我说这些的时候,语言中透着一丝自豪,似乎怕我不相信,总是强调是实话。

其实我非常相信他的话,因为我父母之前也是做这种小生意的,对此深有感触。

父母做小生意时,是在武昌武汉大学附属医院对面的一个小巷子里,出去的时候,因为租不起门面,所以弄了个小推车,上面摆些玉米、菠萝、茶叶蛋,稀饭之类的东西卖,虽然辛苦,可在03年,每天纯收入基本上已经可以达到300-500块钱左右了。

很多人都瞧不上我父母这样的生意,觉得太辛苦了,每天赚的都是小钱,其实只有我们知道,那几年,父母就是靠着这样的小生意,供了我们姐弟两个上完大学,然后又在结婚时付了彩礼钱,还在我买房的时候补贴了一部分。

当然,这样的收入,做大生意的肯定看不起,可现在看来却远比一个白领的收入高。

我初到太仓的时候,初住在镇上。认识了一个卖眼镜的夫妻。男的当时拿着一个木板,可以开合的那种,上面挂着一些太阳眼镜,老花眼镜等产品卖,一个可以赚十几块钱,甚至几块钱。女的刚做气球卖,有时间弄点冰糖葫芦,因为县城小,人比较集中,生意还算不错。

几年后,我在太仓买了房,从此就再也没见过夫妻两个了。又过了两年,因到姐姐家去,随便配一幅眼镜,结果发现竟然是这两个夫妻开的店。

店不大,就一个过道,两个玻璃架,转身都有些困难。外面做生意,里面一个阁楼睡觉,做饭,一家人挤在一起。

当时他认出了我,聊了很久,然后给我配的那副眼镜收了120块钱。我觉得有点低了,他说没事,收个本就行了,都是朋友!

后来就一直在他那里配眼镜,同样的眼镜,他都会少收几十块。当时他还没有开店资质,只是在上海培训,并且给我看了培训的照片等等,还建议我一起去学习,将来也在太仓开个店,毕竟做生意比上班强。

我这个人一向求稳,再者不太会做生意,手里没钱,不敢涉险这是其一;其二,我看到他这个店那么小,根本就没有什么生意,从内心多少有些瞧不上眼;其三,那个时候,行情很好,公司效益不错,一年可以拿到十几万,工作又轻松,所以根本不会放弃工作。于是就拒绝了。

以后,每一年我都会去配一幅眼镜,和他聊一聊。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店面越开越大,成了全镇唯一一处最大的眼镜店,生意络绎不绝。

又知道他在短短几年时间,全款在市里,镇上共买了三套140平左右的房子,拥有两辆宝马车,手上的黄金戒指也越戴越大。去年的时候,正在与妻子筹备生二胎的事,还想在市里开个分店,向我咨询贷款等问题。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自己当初的眼界是多么狭隘,目光是多么的短浅,做法是多么保守。

平时我们在家做饭,买菜都是我负责的,所以跟菜场里面卖菜的老板很熟!其中有一对山东老板,印象非常的深刻。因为夫妻两个生意做的活,我基本上每次都在他那里买菜。老板娘脸红扑扑的,看起来非常的接地气;老板也是一脸实在,说话之前总是先笑,不管买不买先打招呼。

我一直以为,自己和他们是同一个阶层,大家生活得都不容易。可直到有一天,我骑着电瓶车在路口等红灯,一辆大奔停在我身边,司机忽然摇下玻璃窗跟我打招呼。

我先是愣了一下,跟着认出他们来。 当时,男老板带着幅墨镜,穿着一件看上去价值不菲的皮衣;女老板打扮得洋气,脸蛋白里透红,描着睡蚕似的眉毛,涂着均匀的口红,那气质和菜场卖菜的时候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这些都是我熟知的人,一些普通的简直让人可以直接忽视的小市民。也许他们穿着平时工作的衣服,走进一些奢华的场所,还会被保安或是营业员嫌弃。

可是,谁又知道,在他们“清贫”的表面背后,却拥有大多数普通打工族根本无法企及的财富呢?

成功不仅靠机遇

还记得这双标志性“大眼睛”的照片吗?这张名为“大眼睛”的摄影作品曾经打动了无数国人,也让“希望工程”家喻户晓,成为当时全社会参与度最为广泛的公益事业。而如今,照片中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已经是共青团中央常务委员,并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出生于普通农家,靠父母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的苏明娟是安徽金寨人,她有幸在读小学一年级时,因为为希望工程拍摄的"我要读书"的照片,打动了无数国人。也因为这张照片她被选为希望工程的“代言人”,成为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希望工程”的招牌面孔。苏明娟很快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资助。并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顺利读完了大学。

得到资助走出了大山的苏明娟,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受过没錢读书的苦,她更懂得读书的重要性,曾淋过雨的她,更懂得为他人撑伞,从此也走上了公益助人的道路。开始了她“尽我所能,帮助那些像我一样的孩子们实现‘上学梦’"的助学行动。

1997年,苏明娟刚上初二,她主动将资助得来的600元钱汇给了宁夏的一位回族小姑娘。2002年,考上安徽大学的她,把每学期定额发给她的900元生活补贴全部转给其他贫困学生;参加工作后,苏明娟把第一笔工资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生活并不富裕的她,每年都会拿出1000元钱去资助贫困学生,而且从未间断。,她和摄影师一起拍卖了著名的“大眼睛女孩”照片版权。所得30多万元全部用于援建西藏拉萨市曲水县的一所希望小学。

,她拿出自己的3万元积蓄作为启动资金,设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该基金筹集到的大约490万元,参与建设了5所希望小学。

曾经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代表无数贫困地区的孩子发出了对读书求知的呐喊。如今的苏明娟,用自己的经历和影响力,为千千万万的青少年播洒着希望。她是希望工程最具代表性的受益者,也是践行社会公益事业的行动者。今年,时任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团委副书记的苏明娟,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苏明娟很幸运,一张照片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比起幸运,她的知足,她懂得感恩和回报社会,才是她事业成功的根本!那个曾经受到孙丽资助上大学,却抱怨资助太少的大学生,缺少的就是苏明娟的胸怀和品质,只能沦为人们不耻后的笑柄!

生而为人,谁的命运都不可能是一马平川的幸运,平庸对大多数人都是生命之常态,现实中遭遇无奈或悲哀都是难以避免的事情,走出困境靠机遇,但更要靠自己的努力,靠有一个好人品!懂得知足,学会感恩才是最好的人品,拥有良好品质的人更容易走出困境,摆脱平庸与悲哀,取得成功。

#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摆脱现实的平庸与悲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