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邺都驾校科目一考试题答案 南京驾校科目一试题

邺都驾校科目一考试题答案 南京驾校科目一试题

时间:2021-11-16 06:48:14

相关推荐

邺都驾校科目一考试题答案 南京驾校科目一试题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安阳(一)

安阳,古称相、殷、邺、邺城、邺都、邺郡、相州、彰德等,简称殷或邺。历史上,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在安阳建都。历史学家郭沫若来安阳时留下“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的著名诗句。

羑里城遗址。

羑里城遗址位于汤阴县城北4公里。面积约1公顷。3000年前殷纣王关押周文王姬昌7年之处,是有史可据、有址可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监狱。此处也是文王据伏羲八卦推演出64卦384爻,即“文王拘而演《周易》 ”之圣地。现存羑里城遗址,为一片高出地面约丈余的土台,南北长105米,东西宽103米,面积达万余平方米。台上有文王庙,座北向南,古柏苍翠。现存建筑有演易坊、山门、周文王演易台、古殿基址,还有《周文王羑里城》、《禹碑》、《文王易》等碑刻十余通,对于研究《周易》和历史、书法,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演易台重建于1994年,是文王被囚期间,推演“六十四卦”和创作《周易》的地方。

鹧鸪天

检点人生又一年,壬寅何故叹不凡。

生灵数亿遭瘟疫,恶雪三千乱阙天。

常隔离,做核酸,白衣天使斗新冠。

而今幸有梅香吐,花绽枝头春在前。新韵

2,曹操于洛阳去世,群臣乱成一锅粥,都认为应秘不发丧。负责丧葬的贾逵和司马懿相视苦笑:这种事哪里瞒得住呀!

一位英明神武的曹操,在洛阳的时候,忽然去世了,终年66,让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恐慌之中。一时间,洛阳城上下,都是人心惶惶,都在寻思着,该怎么利用这件事情,来增加自己的收益。

洛阳城是东汉时期的都城,很多忠于汉朝的大臣都居住在这里,他们有的离开了官场,有的离开了官场,有的开始了闭关。曹操之死,正是他东山再起的好时机,若能妥善安排,与许都的献帝和大臣们取得联络,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很多投靠曹操的将领都想借此机会建立自己的势力,而那些想要曹植继承皇权的读书人,则是充满了期待。

曹丕尚在魏国的邺城镇守,曹彰还没有来,曹操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经把他叫来了。洛阳城的空气变得有些怪怪的,一股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感觉。

在曹操的坟前,大家都在想办法,谁也不能把葬礼办得漂漂亮亮,表面上说是为了不引起轰动,实际上却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和准备。

“谏议大夫”贾逵是随军参战的,负责主持葬礼,而当时的“军司马”司马懿,也在一旁协助。两人对视一眼,都是摇了摇头,这么重要的消息怎么可能隐瞒的过去,那些跳梁小丑也是这么天真。

司马懿曾经是曹丕的忠实拥护者,也是“太子四友”中的一员;贾逵精通兵法,曾经在曹家人面前立下过汗马功劳,对曹魏更是死心塌地。

经过一番简单的讨论,两人最终还是将所有的意见都压了下去,让朝堂上的大臣们都放弃了“秘不发丧”的想法。

贾逵对诸将说:「魏王薨死,必有圣旨。速派使臣去全国哀悼,并下令内外大臣前来悼念。我要尽快将邺城的事情办妥,一定要让太子尽快登基。谁敢违抗,就是居心叵测,所有人都要杀!”

众人看得出来,这位贾奎的决心之大,也只有在心中赞叹。

这个消息一出,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这一次跟随曹操而来的军队,大部分都是“青州军”,这些人原本都是黄巾匪徒,后来被曹操逼着投靠了。

青、徐二州,虽然隶属于曹魏,但实际上却是臧霸的地盘。曹操活着的时候,对臧霸也是客客气气的,但却始终无法将臧霸这个土豪给干掉。

青州军中的将士得知曹操之死,纷纷不顾军规,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典。他们一拨接一拨地离开了曹营,准备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找藏霸。

群将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跑到贾逵跟前,叫道:“贾大人,让这帮从青州逃出来的人回来,岂不是让他们回来了?臧霸实力大增,想要收服他,就更困难了!情况危急,快让我们去追!”

贾逵却是信心十足:“先王的遗骸还没凉透,不宜妄动。各位将领也不用担心,俗话说的好,他们要离开,就让他们去好了!吩咐沿途郡县,给他们安排住处,让他们不至于祸国殃民,还能感激朝廷,怎么可能帮着作恶!”

一次兵变,在贾逵的指挥下烟消云散。

没过多久,曹彰鄢陵侯率领军队由长安赶往洛阳。曹彰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够像霍去病一样,在荒野中建立自己的基业,被册封为“狼族”,所以他并没有参加皇位之争。

曹彰很清楚,若是大哥曹丕登基,他就没有再掌握军政的可能了,所以他更愿意让曹植继承皇位。更何况,他的父亲在临终之前,将他召来,就是为了将他换掉。

曹彰一腔怒火,冲进了曹操的祠堂,对着贾逵大声问道:“先皇的印鉴呢?”

文武百官都吓了一跳,鄢陵侯的军队就在他们身后,而且还公然要印鉴,这不是造反吗?贾逵却是镇定自若,他知道曹彰的性格,知道他没有谋朝篡权的意思,于是问道:“天下自有王爷,皇子还在邺都。侯爷怎么可能插手到第一王玺绶的事情!”

曹彰恍然大悟,有些懊恼,连忙抱拳道歉,为曹操呐喊助威。紧张的氛围一扫而空,所有人都对贾逵的镇定自若感到钦佩。

曹丕风风火火的跑了过来。按照曹操的旨意,贾逵和司马懿将曹丕接任曹操的宰相和魏国的位置。曹丕很快就将曹彰和曹植以及那些跃跃欲试的大臣们镇定下来,命贾逵和夏侯尚将曹操的棺木抬回邺城,埋骨于此。

大军抵达邺城之后,曹丕还需要一个镇守者来维持王都的治安,所以就让贾逵做了邺城郡守。京城知府,地位尊崇,只有最亲密的人才能坐上这个位置,曹丕把贾逵引成了他的左膀右臂。

几个多月过去,大局已定,曹丕掌握了实权,心中对贾逵也是感激涕零。若非有了贾奎,曹丕在邺城中要花费更大的力气才能登上皇位,说不定还会被别人占了便宜。

于是,曹丕也就知恩图报,把贾逵提拔到了魏郡知府,豫州知府,并且在群臣中频频称赞贾逵,并被封为关中侯。

在豫州行刺时,贾逵兢兢业业,锄强克弱,治乱治乱,功勋卓著;由于豫州毗邻东吴,贾逵屡次抵抗孙权,更在“石亭之战”中,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曹休和数以千计的曹军。

贾逵于228年在位时病死,终年55。他对曹魏是一片忠诚,临终之时,心中仍有一句话:“承父皇之恩,必当杀了孙权,向皇帝陛下行礼!”

邺都怀古

唐代:刘沧

昔时霸业何萧索,古木唯多鸟雀声。

芳草自生宫殿处,牧童谁识帝王城。

残春杨柳长川迥,落日蒹葭远水平。

一望青山便惆怅,西陵无主月空明。

幼蘅行未久,相无又去江户,作此送之

作者:李大钊

逢君已恨晚,此别又如何?

大陆龙蛇起,江南风雨多。

斯民正憔悴,吾辈尚蹉跎。

故国一回首,谁堪返太和?

公元195年,沮授听说汉献帝处境窘迫,连忙对袁绍说:“主公赶紧把天子接到邺都,则天下可定。”郭图却反对说:“天子就是一个累赘,不仅要好吃好喝伺候,还要早请示晚汇报,这不是个好办法。”

沮授急了,说道:“主公再不提前行动,天子就被曹操抢走了!”

袁绍犹豫不决,最终没有采纳沮授的正确意见,以致失了先机,从此走上了败亡之路。

在迎立天子一事上,袁绍还做了哪些傻事呢?

酸枣会盟失败后,袁绍为了对付懂卓,打算另立中央,立汉室亲刘虞为帝。

新公司开张,自然要拉拢一批豪杰入伙,袁绍第一个想要拉拢的人是曹操。

为表诚意,袁绍设宴款待曹操。酒过三巡,袁绍拿出早已刻好的皇帝玉玺在曹操眼前晃了晃说:“孟德兄,一起干吧,事成后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听完袁绍的话,曹操内心极其厌恶,但他看破不说破,只是半开玩笑地说:“我才不听你指挥呢!”

事实上,曹操有自己的想法,他打算单干,偷偷溜到长安把刘协接回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在曹操那里碰了一鼻子灰,但他并不死心,又开始打弟弟袁术的主意。

袁绍给袁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刘协不是先帝的儿子,根本不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我们怎么能拥护这样的皇帝呢?东边不亮西边亮,不如咱们兄弟在东边再立一个,重新开始幸福生活!

袁术精得像猴似的,一眼就看破了哥哥的心思,当即回信说:“天子英明,有周成王的天资,怎能说废就废呢?董卓搞乱天下,坏事做尽,人人得而诛之。我袁术拳拳赤心,志在消灭董卓,无暇顾及其他的事情。”

袁术旗帜鲜明地反对,并非他对朝廷的感情有多么深厚,对天子有多么忠心,而是他打算自己称帝。

不过呢,袁术心比天高,命如纸薄,虽然自封了皇帝,却无人承认,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没多久,就在世人的唾骂和声讨中郁郁而终。

虽然袁绍成立的新公司遭到了曹操和袁术等人的抵制,无人捧场,但他铁了心要把事情办成,便派使者前往幽州,劝说刘虞尽快来邺都当皇帝。

袁绍忘了,刘虞只是老牌的政治家,却并不是野心家,他对袁绍的一片好意嗤之以鼻。

刘虞见到使者后,当即把脸一沉,骂道:“方今天下大乱,你们不思为国效忠,反而想着耍阴谋诡计,你们到底意欲何为?”

就这样,袁绍在刘虞这里也吃了闭门羹。

如此一来,袁绍新成立的公司就没有董事长了,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沮授站出来献计说:“如今天子被李傕、郭汜等人劫持,过得十分窘迫。依我看,不如把天子接回邺都,则天下可定,大事可成!”

袁绍听了十分高兴,正准备接受这一正确建议。这时,郭图等人却表示反对说:“天子就是个累赘,如果接回来,不光要好吃好喝伺候,每天还要早请示晚汇报,这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袁绍犹豫了,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后来情况果如沮授所料,曹操亲自跑到洛阳,悄无声息地将汉献帝迎回了许都。

天子来到许都后,在曹操的授意下发布第一道诏书:任命袁绍为太尉,曹操为大将军。太尉只是个虚职,大将军手握兵权,曹操在职位在职位上力压袁绍。

袁绍得知这一消息后,嘴巴都气歪了,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连忙给曹操写信,说许都湿热,洛阳残破,还是把天子安顿在甄城要好些。甄城是袁绍的地盘,曹操才不会中计,他当即予以拒绝。

这时,田丰献上一计说:“既然不能迎回天子,干脆咱们攻打许都,把天子抢回来。”

袁绍摇了摇头说:“曹操羽翼已丰,今又得天子,实力大增,许都岂能轻易攻破。”

这也不成,那也不成,袁绍把心一横,决定自己当皇帝。当皇帝这事非同小可,弄不好会遭世人唾骂,结局和弟弟袁术一样悲惨。

为谨慎起见,袁绍让手下一个叫耿包的人故意向外界放出口风,看看群众有何反应。

群众很快有了回应,而且众口一词说:耿包妖言惑众,陷老板(袁绍)于不忠不孝的境地,实在大逆不道,论罪当诛。

搞了半天,竟是这么一个结果,原来连自己人都不支持我当皇帝啊!袁绍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最终,袁绍拥立刘虞当皇帝的计划破产了,迎立汉献帝的计划也不了了之,自己当皇帝的梦想也沦为一场笑柄。在所有的事情上,袁绍全错了,这也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

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两大军事集团在官渡展开了一场生死角逐。曹操发挥人才优势,策略得当,一举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

袁绍出身名门,四世三公,起点高,发展快,乱世中迅速崛起,却为实力弱小的曹操所败。究其原因,袁绍遇事缺乏决断,目光短浅,昏招频出,将一手好牌打了个稀烂,最终坐失良机,空余遗恨。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

公元929年,刘知远身穿打着补丁的“新衣服”,来到晋阳城外李家。刘知远对李父说:“我想娶令爱为妻!”李父鄙夷道:“可有彩礼?”刘知远指指身后一小担礼物,李父上前一脚踢翻:“这点东西就想娶老婆?刘知远啊刘知远,你只不过是军中一个养马的杂役也敢打我家闺女的主意?呸!”

刘知远被李父这么一骂羞的面红耳赤,只好捡起地上的东西怏怏而回。

原来当时刘知远在割据山西的晋王李克用军中。刘知远虽然自幼武艺高强但无奈家贫,无力贿赂上官就只当了一名养马的士卒。一日刘知远在晋阳城外牧马偶遇秀丽端庄的李氏,刘知远心生爱慕便借故搭话。这么一来二去就看对了眼。

少年人求偶心切,刘知远不顾自身贫穷穿上最好的衣服,拿出所有的积蓄买了几样礼物前往李家,这才出现开头的一幕。

刘知远失魂落魄地回到军营,他借酒消愁喝得叮当大醉。军中好友得知消息纷纷为他抱不平,一人说道:“这李家狗眼看人低,刘大哥不如我们一不做二不休,把嫂子抢回来如何?”众人都拍手叫好,刘知远想了想,李父瞧不起自己如今也只有如此了。

于是第二天晚间,几人来到李家丢了一块牛骨头堵住看家狗的嘴后,潜入李氏的闺房将她劫了出来,李氏大惊欲叫但看见是刘知远后才没有声张,两人便在当晚就拜了天地。李父得知大骂刘知远,并且痛斥女儿不要脸扬言不准他们进门。

成亲不久,刘知远便被分在石敬瑭的军中,此后十多年李跟随晋军攻灭后梁立下大功,被封为马步军指挥使身份显赫了起来。而李氏的父亲此时也觉得这个女婿不简单,收起以前的嘴脸前来认亲。刘知远没有讥讽岳父,相反给予其很多金银珠宝。

公元936年,石敬瑭想要向契丹借兵反叛后唐并且割让幽云十六州。刘知远苦劝道:“借兵反唐可以,但是不能割让幽云十六州啊!日后必为大患。”可惜石敬瑭不听。

其后果然被刘知远料中,石敬瑭在建立后晋不久去世,契丹大军乘机来犯由于中原无险可守,契丹大军攻破京城俘获石重贵。刘知远此时割据太原趁机起兵抵抗契丹军队。

对于丈夫的决定李氏坚决支持,两人此时已经有了儿子刘承祐,李氏一面精心地辅导儿子的学业,一面照顾刘知远的起居还时不时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起兵之初,刘知远缺乏军饷,有人提出向城中的百姓索取。刘知远觉得可以一试他回到后宫对李氏说起此事。

李氏劝解道:“夫君如今起兵,打的是救民于水火的旗号。如何能够夺取民财,这样不是很快就丧失人心了吗?如今后宫略有财帛,请全部用于军用,如此虽然不能全部满足军用,但是士兵们知道后必然不会怨恨。”刘知远听从了她的建议,没有加税扰民从而赢得了民心。

公元947年刘知远大军攻入开封,正式称帝并立李氏为皇后。长年的征战使得刘知远伤痕累累,称帝一年之后就病逝。儿子刘承祐登基为帝,尊封李氏为皇太后。

刘承祐年纪轻轻急于掌握朝中大权,便和几位辅政大臣发生了矛盾。他在亲信宠臣的李业的怂恿下,想着诛杀几位大臣。李氏听闻大惊说:“这等大事,如何能够独自决定呢?应该和宰相商议再决定。”

李业顶撞道:“先帝马上取天下,国家大事从没问过书生们的意见啊!”

李氏还是苦苦相劝,但是此时刘承祐已经听不进母亲的良言,拂袖而去。此后刘承祐杀害重臣枢密使杨邠和都指挥使史弘肇,并且还想杀害邺都留守、枢密使郭威,李氏听闻继续相劝:“儿啊!你不可一错再错,郭威忠心耿耿,是你父亲留下辅佐你的啊。你如何连他也要除掉?”

但是此时刘承祐已经利令智昏根本听不进母亲的良言,反而说道:“不该跟你谋划,妇道人家懂什么!”

刘承祐的鲁莽行动终于逼反了郭威,郭威在邺都起兵反攻京城。一路上势如破竹,刘承祐在慌乱中出逃被乱兵所杀。郭威入京后尊李氏为母,尊号昭圣皇太后。但此时李氏伤心儿子之死加上她自责不已,不久后也郁郁而终。

在五代十国,刘知远建立的后汉犹如彗星闪过般短暂。但是刘知远抢亲、两人始终相敬如宾白头到老的故事却成为一个传奇,日后改编成戏剧流传至今。

俗语说:“情多而无语,河深而无声。”两人情投意合不顾父母的反对走在一起相伴走过十几年,始终都是相敬如宾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

“大错”丢了城,“小错”没了命的罗绍威。

大唐末年,各地藩镇割据,天下纷争四起,下辖着河北南部、山东北部的魏博镇,也是十年复乱,城头常换大王旗,曾历经四姓,最终归于后梁的朱温。而造成这个结局的,是魏博的最后一任节度使罗绍威。

当年,魏博镇首任节度使田承嗣,曾招募六州矫健勇猛的武士五千人,组成了自己的卫队,叫牙军。然而,过了二百年,到罗绍威当节度使时,魏博的牙军,已经从普通的卫队,变成可以左右魏博政局的军事集团,他们的势力很大,平时更是骄横无比,强买豪夺,魏博的地方官吏对他们也奈何不了,而且牙军常常发生兵变,已经驱逐、杀死了好几任节度使。

为了解决这个历史遗留的隐患,罗绍威决定向当时最强大的宣武节度使朱温求援,本来是纵虎驱狼之策,可朱温这“虎”来了,就不走了,当时,牙军被消灭了,可是朱温并未马上撤军,还在魏博停留了半年之久,其间罗绍威供给的钱财有上亿,杀了牛羊近七十万,粮草更是无数,朱温离开时,又送给钱有百万。

虽然罗绍威借助朱温除去了自己的心腹大患,但魏博从此衰弱。事后,罗绍威很后悔,说:"把魏博六州四十三县的铁聚集起来,也铸不成这么大的错!"这也是“铸成大错”这典故的由来,而到后来,罗绍威也只得依附朱温了。

而这位“铸成大错”,丢了魏博的罗绍威,最终还因为好色之小“错”,在春秋盛年病逝,年仅三十四岁。

当时,有一位叫韦洵美的读书人,获得了邺都从事的官职,于是带着家中宠姬素娥赴任,这位素娥甚为貌美,不知为何被邺王罗绍威知道了,便派人送了二百匹绢及一些牲口给韦生,表示他对素娥有兴趣,要韦生乖乖的呈献给他。无权无势的韦洵美,只好将素娥打扮一番,将她送与罗绍威。

而无奈之下,送走了素娥的韦洵美,为不触景伤情,决定不去邺都就任,就连夜渡河他去。当夜,他在一所寺院里投宿,心中十分不忿,不由得整晚叹息,还喃喃地说:"唉!老天爷眼盲啊!有谁能帮我报此不平呢!"

而这时,寺中有一行者,听到韦洵美的自言自语后,便推门而入,问道:"先生有甚不平之事呢?"韦洵美便把事情本末告诉了他。这名僧人听完后,当时没有说什么,便倏然出门而去。至三更时份,忽然有一大皮袋从天而降,掷入了韦洵美房中。韦生打开皮袋一看,竟然是他的宠爱的素娥。

韦洵美知道,一定是那位行者相帮。等天一亮,他在寺中四处找他,想向他道谢。可遍寻都没见到。韦洵美便询问寺里的僧人,僧人们说,这行者在寺中敲钟已有二十多年了,现在却突然不知所踪了。接着,韦洵美又听说罗绍威忽然病重,而且动不了了。韦洵美打消了寻找行者的念头,赶忙带着素娥隐姓埋名逃往了别处。

所以,抉择很重要,要不就会,“大错”丢了城,“小错”丢了命。

926年,刚上任的指挥使赵在礼,听到手下士兵皇甫晖要抓他的消息,连夜爬墙逃跑,结果还没爬到墙头,就被皇甫晖一把就拽了下来,并把他顶头上司杨仁晟的人头扔到他面前,说:“你不当我大哥,下场就和他一样!“

今天要说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赵在礼。

从老赵的家谱上看,除了老父亲赵元德,担任过小官外,曾祖父、祖父他们从来没有当过官,早年的时候,赵在礼是在刘仁恭那里混。

后来,赵在礼觉得自己在老刘家已经没有立足之地,就投奔了后唐的李存勖。李存勖还算是会看人,觉得老赵人不错,就让他担任效节军指挥使,同时认识了他的顶头上司杨仁晟。

在杨仁晟的领导下,赵在礼带领魏州兵众戍守位于华北平原的瓦桥关重镇。目的是为了防止契丹人的入侵。

谁料到,刚上任没多久,就遇到麻烦事,因此还差点丢了脑袋。

有一天,有个叫皇甫晖的普通士兵想要叛乱,但是自己不想做带头大哥,于是先找到了他的顶头上司杨仁晟。

杨仁晟这老小子骨头硬朗得很,借用谭嗣同的话说就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面对着皇甫晖说: 我不掺和你们这些破事!

皇甫晖也爽快,废话不多说,直接把他的头砍了下来。

好家伙,这还得了,早就听到风声的赵在礼吓得连夜爬墙逃跑。结果还没爬到墙头,就被人一把拽了下来。拽人者正是皇甫晖,并把杨仁晟的人头扔到他面前。

赵在礼一看,吓尿了,两腿发软跪在地上,心想:我老赵还没结婚生子呢?这么快就玩完了?

此时,皇甫晖给了他两个选择: 要么做他们的带头大哥,要么做我刀下鬼。

老赵二话不说,直接选了当他们的大哥。

就这样,赵在礼在皇甫晖的胁迫之下,出任叛军的首领。此时老赵心里很明白,这下是上了“贼船”,已经没有回头路了,只能硬着头皮干了。

于是,赵在礼当上首领后,自然大权在握,立即带着叛乱分子,对贝州进行了一次洗劫,随后又向东南进发,很快就攻占了魏州。

叛军入城之后,大家就拥护赵在礼为邺都(魏州亦称邺都)留后,皇甫晖被任命为马步军统领,从一个普通的小兵,一跃成为了统领。

皇甫晖此时是心里乐开了花,他对赵在礼也是死心塌地地追随左右,赵在礼叫他往东,他是不敢往西啊!

后来,魏州陷落的消息很快就传到洛阳,此时花天酒地的李存勖大吃一惊,立刻派遣元行钦率领大军去魏州平定叛乱。

谁料,元行钦去到魏州,还没战上两个回合,就被赵在礼他们打得落花流水,仓皇逃回洛阳。李存勖大怒,无奈之下,派遣他的义兄李嗣源前往平定叛乱。

但是李嗣源一到魏州,却不料李嗣源麾下的士兵也在途中发生叛乱,叛乱士兵就和赵在礼、皇甫晖会合,这时,赵在礼说不出有多高兴,因为他的救命恩人来了。

赵在礼、皇甫晖商量一番,决定拥护李嗣源为叛军首领,他们联手率领大军向洛阳进发,意在夺取李存勖的皇位。

很快,李嗣源迅速地带领着“叛军之师”向洛阳进发。庄宗李存勖在一片混乱之中,被他的贴身戏子杀害。而李嗣源则成为了后唐的继承皇帝,也就是唐明宗。

926年,李嗣源封赵在礼为滑州节度使、检校太保,以示对他的信任。不久后就被封为天雄军兵马留后、邺都留守、兴唐尹。而后又授他为沧州节度使。.

自从老赵跟着李嗣源后,日子是过得那么舒服,可以说是一路开挂。

《旧五代史》总结赵在礼一生,说他是“当鼎革之期,会富贵来逼”,即在兵荒马乱之年、血雨腥风之际,却屡屡碰上好运,因押对宝而得计。

@超墨说史

赵在礼历任十几处藩镇,广积人脉,善于经营生意,储积财货巨万。可以说,老赵一生没有背景没有后台,但是他的运气太好,却又名声太臭,老百姓对他是恨之入骨,被称为“眼中钉”。

“眼中钉”一词的由来就是出自赵在礼的故事。

后来,契丹人入城后,因不堪契丹首领的侮辱,赵在礼心里是非常愤恨。不久,又听说同州刘继勋被契丹拘捕,非常害怕。

947年,赵在礼用衣带系在马棚栏杆上上吊而死,时年六十六岁。

你认为赵在礼如果不上吊,结局会是怎样?欢迎留言。

关注我,@超墨说史 把历史的那此故事说给你听!

#头条创作挑战赛#

#二十四史名家精讲#兔年说兔:《白兔记》的历史真相

《白兔记》的历史真相

忆江南

在笔者的故乡,人们在看到一个人哭得非常悲痛特别伤心时,往往会说他哭得跟李三娘似的。李三娘是谁呢她是同名戏曲中的人物,很多剧种都有这出戏,比如评剧、豫剧、潮剧、锡剧、淮剧、花鼓戏,等等。如果要追本溯源的话,这些剧种的《李三娘》都来自四大南戏之一的《白兔记》。

《白兔记》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曲折传奇的故事: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仍,年轻的牧马人刘知远入赘晋阳(今山西中部)李家为婿,妻子李三娘以聪慧的眼光、善良的秉性和坚韧的意志,关爱着这位一时失意的丈夫。

但是,李三娘的父亲一去世,刘知远立即遭到李家兄嫂的欺侮,被逼投军出走,从此李三娘跌入痛苦的深渊。她不愿听从兄嫂之命改嫁,因此受到非人的虐待。分娩之夜,三娘孤身在磨房咬断脐带,产下一子。狠心的兄嫂趁她昏迷之际,将婴儿扔进鱼塘,幸亏被窦公暗中救起,三娘含泪给孩子取名咬脐郎,又将丈夫留下的信物玉兔挂在孩儿身上,托窦公带着婴儿去寻找军旅中的刘知远。

孩子辗转千里终于送到了刘知远手中。当时正值两军交锋之际,刘知远不能离开前方阵地,就托人去探望三娘,兄嫂慌说三娘已改嫁远走。

十六年后,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李三娘在井台边偶然发现一只带着箭伤的白兔,进而遇到了一位前来围猎的少年将军刘承祐。母子井台相会时,虽各自不知对方的身份,但冥冥中似有心灵感应。刘知远(此时已经身为元帅)得知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因为心灰意冷的他已经娶了患难与共的岳氏为妻。刘承祐无法面对这一切,刘知远则悲喜交并,进退无路,幸亏深明大义的岳氏为李三娘的精神所动,要求丈夫以最高礼仪迎接三娘回来。

风雪之夜,刘知远与李三娘磨房相会,历尽磨难的一家人,终于沿着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走到了一起。

在戏中,李三娘与刘知远谈了一场两情相悦、铭心刻骨的恋爱,熬煎了十六年后,终于苦尽甘来与日思夜想的丈夫、儿子得以团聚,而且观众们都相信他们一家从此像童话中的王子公主一样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历史上真实的李三娘却只有戏曲故事的中段,既没有美好的回忆,也没有光明的结尾。

按照《新五代史》的记载,刘知远和李三娘的结合很可能不是戏中演绎的一见钟情的罗曼斯,而是烧火棍子一头热的单相思。当时,刘知远已经三十八岁,是个小兵子,顶多是个班长,而李三娘则是二九妙龄的富家千金,史书中只说男方邂逅女方,顿生爱慕,一心想娶回军营占为己有,并没提女方的反应,但我们可以想到,一个美丽的小姐是很难看上一个已是半大老头的小卒子的,这从随后发生的求亲被拒、乘夜抢亲等事件中基本上可以得到证实,看来枪杆子里不但出政权,还出老婆。

李三娘就这样被抢到军营成了刘知远的押班夫人,并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乳名咬脐郎,大名刘承祐。不久,刘知远开拔去了前线,将李三娘母子留在了她的老家。十六年后,已经封王拜将,节度一方的刘知远接走了李三娘,并封她为魏国夫人,但故事到此远远没有结束。

公元947年,刘知远乘契丹南下攻打后晋之机,自立为帝,国号汉,(历史上称作后汉),立李三娘为皇后,刘承祐为太子,而且很快控制了原来后晋的统治区域,赶跑了契丹军队。不幸的是,刘知远面南背北称帝不到一年,就驾崩了,于是,刘承祐继位做了皇帝,李三娘顺理成章成了皇太后。

950年,隐帝刘承祐在宠臣郭允明、李业的怂恿下,杀死了重臣枢密使杨邠和都指挥使史弘肇,随后又准备杀死镇守邺都的枢密使郭威。李太后几次劝谏,隐帝不听,终于迫使郭威反汉,带兵攻入开封,杀死隐帝,后汉灭亡。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仅仅存在了不到四年。

因为李太后反对杀害郭威,郭威尊她为昭仁皇太后,在后宫颐养天年。

父亡子丧之后,李三娘独自在冷冷清清的异朝后宫凄凄惨惨,寻寻觅觅,免不了遭受势力小人们的白眼黑手,几年之后,命运多舛,心力交瘁的李三娘以太皇太后的身份薨逝(因为这时郭威已经去世,周世宗柴荣继位),时年四十二岁。

苦命的李三娘出生于9,病逝于954年,一辈子都没有走出城头变换大王旗的五代十国,她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历经了五代几乎所有的皇帝。虽然李三娘最终做了天下女子们万分羡慕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她心底肯定一直在渴望夫妻恩爱、亲慈子孝、一家团聚、平平安安的平民生活百姓日子。

男人盯着女人:“婶婶,今天你就当我的皇后吧。”女人娇羞:“你干爹还躺在灵堂里呢。”男人凑到女人耳边:“可我现在就想要嘛。”女人半推半就:“ 去哪?”

942年,石敬瑭驾崩,干儿子石重贵当上皇帝。没想到,老皇帝尸骨未寒,新皇帝就在灵堂边跟婶子勾搭上了。

石敬瑭原本有七个儿子,本该人丁兴旺,却事与愿违,其中六个都没了,只剩下一个石重睿。

石重贵是石敬瑭哥哥的儿子,很早就被过继给石敬瑭当干儿子了。

当上新皇帝的就是这个干儿子,石重贵。

石敬瑭在位期间,石重贵就有争王夺相的苗头,对他的管理很有意见。

石敬瑭为了报恩,任比自己小十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干爹,为讨好耶律德光,会时不时向契丹进贡大批物资,为保住自己的皇位,在耶律德光面前以“儿臣”自居。

在石重贵看来,这不是简单的自降身份,而是俯首称臣,卖国求荣,所以,他很看不起石敬瑭。

他心想,要是自己当皇帝,不能这么窝囊,一定要比石敬瑭有骨气。

石敬瑭在位时,石重贵就经常暗中与大臣勾结,不干好事。

石敬瑭去世后,石重贵联合宰相冯道,篡改石敬瑭的懿旨,甩开石重睿,自己当皇帝。

石重贵当上皇帝后,没什么大的作为,只有一件瞎猫碰上死耗子的事情,说出来还算有点成就感。

石敬瑭去世后,新继位的石重贵要给契丹皇帝写个报告材料,怎么写才能让自己比石敬瑭显得有骨气呢?

石重贵与一帮大臣商量之后决定,写上自己可以当孙子,但不能当臣子。

本以为只是交个报告的事儿,没想到契丹皇帝看后,大发雷霆,直接派兵攻打晋国。

石重贵没料到事情会这么严重,就赶紧写信说可以改一改,继续对契丹皇帝俯首称臣。

契丹皇帝本来没理由打仗,现在好不容易有个理由,哪能说停就停,他才不管石重贵改不改,照打不误。

石重贵被逼无奈,只能硬着头皮打下去。

让人没料到的是,晋兵居然打退了契丹的两次大规模进军,大获全胜。

由此,石重贵在短时间内扭转了晋王卖国求荣的耻辱,终于吐气扬眉一次,这也是他称帝期间唯一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这个婶子又是谁呢?

她原本是邺都副留守冯濛的女儿冯氏,因为长得漂亮,便被石敬瑭选中,指婚给自己的亲弟弟石重胤,赐封号吴国夫人。

冯氏嫁给石重胤成为皇亲国戚,以为自己终于可以衣食无忧,从此享受荣华富贵了,谁料,石重胤却因病去世,无奈冯氏刚飞上枝头,没变成凤凰,却成了寡妇。

其实,石重贵当皇帝之前就见过冯氏,还对她一见倾心,就连自己的第一任老婆,都是按照冯氏的相貌找的。

现在,石重贵成了万人之上的皇帝,终于可以追求自己的心意对象了。

不过按辈分,冯氏应该是石重贵的婶子,这样名不正言不顺的关系,会被人耻笑的。

但石重贵忍了那么久,现在是一刻也等不了了,于是,他就在冯氏去给石敬瑭吊丧的时候,急不可耐的跟冯氏混到一起了。

李太后也觉得很无语,只能劝他们不要做得太过分,毕竟老皇帝还躺在灵堂里呢。

石重贵哪顾得上这些呀,不但想一直躺在在冯氏的温柔乡里,还对其言听计从。

冯氏作为寡妇,虽然已经跟侄子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但还是要些脸面的,她让石重贵给自己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

石重贵二话没说,随即就命人在宫中设宴,当着众臣的面,册封冯氏为皇后,并举行婚礼,要普天同庆。

所有的王公大臣们,一心想着攀附新皇帝,对于石重贵的做法也只能拍手叫好。

有了皇后的石重贵,整天浑浑噩噩,没过几年,契丹再次进犯,他再也没那么幸运了,只能带着家眷四处逃亡。

@止语谈古今

石敬瑭在位时,石重贵勾结群臣,此为不忠;老皇帝尸骨未寒,他却摆酒设宴,此为不孝;强与婶子行男女之事,此为不仁;密谋夺取义弟的江山,此为不义。

这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即便当上皇帝,有一点作为,也是德不配位,丢江山是迟早的事儿。

关注@止语谈古今持续为你讲述时光里的故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