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阜阳邮政银行消费贷款 中国邮政银行消费贷款

阜阳邮政银行消费贷款 中国邮政银行消费贷款

时间:2021-07-31 11:53:11

相关推荐

阜阳邮政银行消费贷款 中国邮政银行消费贷款

我前段时间网购上海发安徽阜阳,走的邮政快递,两天后发货,再两天一看到广西南宁了,问了客服,客服说是从南宁中转,客服怕是没学过地理吧,上海到阜阳几百公里,有必要舍近求远多绕几千公里路吗?

【双凤经济开发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项目建议书审批前公示】

发布部门:长丰县发改委

公示期间:从4月22日至4月27日

分 类: 县级政府审批的投资项目审批前

现将《双凤经济开发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予以公示。公示时间自发布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向长丰县发改委反映,反映方式以来人或署名来信。联系电话:0551-62733042。

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建设单位: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投资、地点及建设内容:项目计划总投资32814.02万元,该项目位于双凤经开区内,建设内容包括对凤梅家园东西区、凤霞苑3个小区内部道路、建筑、绿化停车、排水、照明等改造提升工程,同步增设门禁系统等附属设施等。

主办科室:长丰县发改委投资科(南部服务中心发改委窗口)

邮政地址:长丰县阜阳北路与泉河路交口西北

探讨上海人是否有排外心理?

在我小的时候,我母亲的单位属于军工企业,所以从浦东陆家嘴搬到了上海郊区-松江!那个时候交通条件很不发达,从徐家汇坐长途汽车到松江要0.55元一张票,时间约为一个半小时。母亲的单位起初是每两周一次包车迎送单位职工往返市区和松江,后来改成每周一次,周六中午送,周一早上接。每次有三十多个不同地点的班车等待着职工回家,从徐家汇到杨树浦,覆盖了全市范围。偶尔我们也会蹭车去市里,去看看外婆、小姨等亲戚,而我们当时已经把家搬到了松江。

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不要说你住在郊区,就算住在市区,比如我外婆住在龙华,过去属于上海县管辖,也是郊外。你要不是居住在黄浦区、卢湾区、徐汇区、静安区、长宁区…..这些靠近中山环路以内的地方,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上海人。闸北、大杨浦、浦东…..,这些地方都是“下只角”,唯独上面这些地方叫“上只角”,只有住在“上只角”才能称为真正的上海人,其他的都是“下只角人”,或者说是浦东人、崇明人、松江人……等!

我记得小时候有次父亲带我去安徽老家探望亲戚,大概居住了差不多快一个星期吧,每到一地,亲戚朋友都来聚会,周边的邻居们问:这是你家什么亲戚啊?我们的亲戚就会自豪地告诉他们:这是我家上海来的亲戚,住在大上海!那种自豪的感觉由衷地喜欢。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上海人的自豪感开始出现落差。当时,国门刚刚开始打开,国外的影视作品、服饰、音乐…..逐步进入国内,我外婆的侄子远渡重洋从美国第一次来到上海,居住在当时最气派的锦江饭店,回来的时候给我们每个人都带来了礼物,而且还给我外婆许多“侨汇券”,凭这种券可以去友谊商店还有南京东路的侨汇店买很多平时买不到的东西,我也是平生第一次喝到了可口可乐。

上海摊第一个沿路的服装街是在“华亭路”,专门卖各种稀奇古怪的衣服、包包等,那时寻找时髦的人必定是要去看看,然后讨价还价买上几件,牛仔裤、喇叭裤、蛤蟆眼镜…..琳琅满目。我的表姐是华亭路第一批设摊个体户,他们的服装都是去广东批发回来的,然后在华亭路上卖,生意兴隆。那时,上海人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自豪感在广东人面前有点抬不起头来了,更别说是香港人、美国人了。

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上海掀起了出国留学的热潮,一大批人每天聚集在淮海路日本领事馆门口等待签证,而后漂洋过海去了东洋打工,听他们说赚钱不要太多哦,还有各种各样稀奇的东西我们原来闻所未闻的。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上海不仅出现了出国潮,也迎来了来沪潮,一大批江浙一带的人来上海寻找商机,最早的就是一些农民企业家,他们把上海原来老的国有企业技术人员或者工人请到他们那面去,一大批所谓的国营协作厂开始出现在江浙一带,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开始腾飞。与此同时,一批最早的农民工出现在上海街头,他们主要来自安徽最贫穷的地方,比如六安、阜阳…..等地,他们来上海纯粹是为了打工,只要是个活都可以干,实在是没活,偷盗也干。于是,只要是听说来自安徽,大家都以歧视的眼光看待,生怕自己遭殃。

进入九十年代,大批外地朋友进入上海,上海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93年后浦东开发进入高潮,随着宣传力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朋友从四面八方赶来上海,南腔北调好不热闹。我遇见最远的朋友是来自黑龙江的牡丹江市,他们原单位是邮政局,因邮政和通信分家,邮政效益不好,于是由他们的一位副局长带队,组织了几十号人南下上海,专门利用邮政车辆免高速费的优势来搞物流。他们刚来的时候居住在破旧不堪的老公房,几十号人挤在一起,就像刚入学的大学生一样的生活,白天去外面找活,晚上弄点小酒给自己一点犒劳,真心不容易啊!

进入二十一世纪,上海为了迎接世博会,再次掀起了建设高潮。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秩序越来越完善,外资越来越多,高端人才中外地朋友的比例越来越高。我当时与一些外资企业有业务往来,在与他们的接触中发现,一些关键岗位上都是来自于外地的朋友,平时交流的语言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普通话,彼此都不会觉得尴尬。

从以上到现在,上海居住的人口数量已经突破了2500万,市区的概念早已不存在了,所谓上只角下只角仅停留在了少数人的心里,谁会想到当年被上海人看不起的浦东会如此繁华发达?谁会想到破败不堪的七宝会形成如今繁华的虹桥枢纽?又有谁会想到,当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被看作是一种笑话?

我说的黑龙江的朋友早就在上海买了房子,家属孩子早就在上海居住生活超过了二十年。我说的外资企业工作的外地朋友,也早就在上海结婚买房生活了。

最后说一个不是喜剧的喜剧,上海黄浦区的一个动迁安置项目,原来居住在靠近外滩的地方,那是一片混乱不堪的旧居住区,还是使用公共卫生间的那种老房子,终于被拆迁了,动迁安置房在松江南站附近,也就是我母亲原来的单位附近,在当时看来真的是个过于偏僻的地方,可现在却要迎来当时上海最热门地段的居民了,想想真是岁月如梭,时过境迁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