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决战枭雄手游攻略 枭雄 游戏

决战枭雄手游攻略 枭雄 游戏

时间:2019-02-11 02:33:37

相关推荐

决战枭雄手游攻略 枭雄 游戏

朱元璋和陈友谅决战之前,徐达接到密令,立即撤军,从而赢得鄱阳湖之战的胜利。

朱元璋和陈友谅皆是元末枭雄,早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杀掉上司徐寿辉,自立为王,当时陈友谅兵强马壮,朱元璋在南京则立足未稳。陈友谅从战略考虑,打算灭掉正在快速成长的朱元璋集团。于是,陈友谅带领舰队沿江而下,直取金。结果,朱元璋利用康茂才的诈降之计,将陈友谅引入河道狭窄的龙湾,在两岸设伏击败了陈友谅。

陈友谅这一次不仅败给了朱元璋,还被朱元璋一路追赶,赔上了安庆、九江、南昌等领地。

直到三年后(1363年),陈友谅终于缓过气来,为了击败朱元璋,陈友谅带领60万兵马猛攻洪都(南昌)。当时,镇守洪都的两位将领分别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和名将邓愈,二人死守洪都,只待朱元璋来援。

不过,当时张士诚正在攻打安丰,朱元璋名义上的主子韩林儿被张士诚包围。朱元璋得知洪都和安丰同时被围后,不顾刘伯温的劝阻,发兵先救安丰。待他击退张士诚,再从南京发兵到洪都后,朱文正和邓愈已经坚守了两个多月,洪都城内没有一片完整的瓦砾,惨不忍睹。

在朱元璋去援救洪都的路上,他麾下的徐达正在带兵攻打庐州(合肥)。朱元璋派人给徐达送了一封密令,命徐达立即从庐州撤兵,带领全部兵马赶赴洪都。

徐达当时即将攻破庐州,他本不想半途而废。只见朱元璋在信中写道:“为一庐州而失江都大郡,岂兵家之法耶?”

徐达最终放弃庐州,带兵火速支援洪都。而陈友谅用60万大军围攻洪都却未能拿下,锐气尽失,听闻朱元璋前来,只得率军在鄱阳湖和朱元璋展开决战。鄱阳湖之战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水上战争,第一战便发生在康郎山,而此战,朱元璋吃了大亏,麾下20多位将领阵亡,关键时刻,靠徐达才勉强撑住局面。

不过,陈友谅虽然势大,但他人数太多,消耗也大,朱元璋听取刘伯温的建议,提前将鄱阳湖周边郡县的粮食全部“借”完,导致陈友谅绝粮,军心大乱。部下叛逃。最终,朱元璋、徐达等人率领全部精锐在鄱阳湖打败了陈友谅,陈友谅在逃跑的过程中被流矢击中,不幸身亡。

取胜之后,朱元璋亲自带兵收拾陈友谅的残部,而徐达则被朱元璋火速调回南京,因为朱元璋怕张士诚包抄自己的老窝。徐达返回南京后,陈友谅身死的消息传到了庐州,庐州不战而降。证明朱元璋让徐达撤兵是对的。

众所周知,徐达是明初最优秀的军事将领,实际上,论军事能力,朱元璋并不输给徐达。只不过,朱元璋帝王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在军事上的光芒。

洪武年间,60多岁的朱元璋宴请百官时,突然脚下一滑摔倒在地,大臣们假装没看见该吃吃该喝喝,扶起他的人却摊上了大事。

这位扶起朱元璋的人,叫作赵雍。赵雍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刚开始寂寂无名,第一次被老朱记住,是在和陈友谅的鄱阳湖大决战中。

1363年,朱、陈两大枭雄绝决战鄱阳湖。当时陈友谅的实力比朱元璋要强不少,尤其是陈友谅的六十万水军,有着“无敌之师”的威名,而朱元璋只有一此水寨投诚带来的小战船。虽然实力天差地别,但朱元璋认为“乾坤未定,我才是黑马”!

他利用自己船小机动性好的优势,在陈友谅的大舰中玩起了“躲猫猫”。陈友谅的大船首尾相连无法动弹,军士被搅得晕头转向,老朱使用火器猛攻,一下烧毁掉了陈友谅很多大船。

双方对战一个多月,陈友谅的船队全军覆没,自己还被一支冷箭射中毙命。在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中,烧毁敌船的先锋成员,正是赵雍。乱军之中追杀陈友谅,赵雍又是“排头兵”。大战过后,老朱注意到了赵雍,并对他青眼有加。

有了大老板的提携,想不发迹都难,赵雍也很给力,每次大战总能立下战功,大明开国后,他顺理成章地封了侯。在赵雍快50岁时,他又追随徐达征讨蒙古,结果大获全胜。

凯旋归来后,朱元璋大摆庆功宴,在这场宴席上,为了慰问将领,朱元璋拖着年迈的身子邀众大臣举杯共饮。

就在这时,令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朱元璋不慎摔倒了!这下子,众位大臣开始纠结起来,上前扶也不是,不扶也不是。因为常年跟随服侍朱元璋的人都知道,老朱一向要强更不会服老,这个时候上前搀扶,不仅丢了他的面子,还伤了他作为帝王的自尊!

于是众人都假装没看见,该吃吃该喝喝,想等着朱元璋自己若无其事地站起来。就在众人静观其变时,一个身影瞬间打破了这一幕。只见赵雍快速上前,搀起朱元璋并大声训斥众人:“你们怎么回事!皇上都摔倒了,也没人上来扶一下!”

此刻的赵雍压根没看到,被他扶起的朱元璋脸色已是难堪至极。听了他的话,众大臣也是尴尬不已。“你扶就扶呗,偏偏还要大声嚷嚷!这样不仅大家都装不下去,也让皇帝脸上彻底无光。”

当然,这些大臣心里的弯弯绕,岂是心思耿直的赵雍所想到的,扶起朱元璋的他,还喜滋滋的觉得自己帮了皇帝呢!只是没想到,自己非但没有博得皇帝好感,反而被皇帝记恨在心。

“受辱”的朱元璋没有当场发作,而是等待机会抓小辫子“秋后算账”。当胡惟庸案发生时,牵扯进去很多人,与赵雍相同爵位的将领大都是撤职查办,唯独赵雍被处决,全家人全部被流放。

赵雍的遭遇,着实可叹!不了解领导的心思,也不知道装糊涂。他认为自己好心做好事,没曾想反倒搭上了性命!

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我们也不乏遇到类似状况。比如,领导吃饭时米粒粘在脸上,你看到后,是提醒还是不提醒?领导讲话说错字,你发现后,是提醒还是不提醒?洒桌上领导喝得有点高了开始飘,你是提醒还是不提醒?

其实这些都是因人而异,提醒还是不提醒,关键看领导的性格脾气、气度大小。如果领导气量大,悄悄提醒一下也无可厚非。但如果领导气量小,还是装糊涂的好!

1346年8月15日, 陈友谅在监利观音鸡鸣铺扎黄蓬起义。

陈友谅,原本应该姓谢,陈友谅的爷爷入赘到了陈家,从此改姓为陈,靠打鱼为生。最初的名字很朴素,陈九四。年轻时曾粗略习文,聪慧机敏,闲习武艺,臂力惊人,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在金庸《倚天屠龙记》中,陈友谅的人物设定为武功高强,阴险狡诈、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野心家。他玩弄江湖各高手于手掌之中,不断挑动是非,是个无恶不作的坏蛋。实际的历史上,他可是个仅次于朱元璋的一代枭雄。虽然他为人的确是奸诈狠辣,但也真的对朱元璋造成了相当可怕的威胁,如果不是最后的战略失误,或许历史真的会因陈友谅而改写。

传说陈友谅早年间因为犯过命案,带着母亲躲避到了现在的祁东天子岗。不久,陈母去世,陈友谅便将其安葬在了天子岗的长廊岭上。当地有一位风水大师看到陈母墓地后专门拜访了陈友谅,告诉他,此处有龙脉,能出天子。这个时候,恰逢徐寿辉的农民起义军规模越来越大,攻克了沔阳。而陈友谅瞅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便发动黄蓬起义加入了红巾军。加入红巾军后,陈友谅作战勇猛,足智多谋,在徐寿辉的爱将倪文俊麾下逐渐成长为大军元帅。后来因为倪文俊准备谋害徐寿辉未遂,陈友谅果断将倪文俊斩杀并凭借着倪文俊的人头在徐寿辉的跟前得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1559年12月,陈友谅设伏挟持了天完朝皇帝徐寿辉,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称汉王,成了天完朝实际话事大佬。第二年,陈友谅用铁锤将徐寿辉的脑袋砸烂,自己做了皇帝,国号为汉,年号为“大义”,尽占江西、湖广等富庶之地。他自恃兵力强大,不断地发兵向朱元璋所把持的长江下游进攻,屡战屡胜。

朱元璋担心陈友谅与张士诚联合,在刘伯温的建议下,设计命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引诱他攻取南京,让他迅速赶来。陈友谅果然率水师东下,到达江东桥,呼叫康茂才,无人答应,才知道自己被骗了。心知不妙的陈友谅打算回撤,但是为时已晚,汉军掉入朱元璋精心设计哦哦陷阱,伤亡惨重,一百余艘舰船也成了元璋的掳获,元气大伤。不久朱元璋又亲征伐陈,大军长驱直入攻破安庆,陈友谅携妻带子,仓皇遁逃。而朱元璋步步紧逼,将其逼得退无可退,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以陈友谅头颅中箭而告终。 一代枭雄,至此化为南柯一梦。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娶了他的老婆阇氏,是为达定妃,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叫朱梓,有人说这是陈友谅的遗腹子。这个朱梓刚懂男女之事,就学会了与宫女私通。被朱元璋册封为潭王后,驻守长沙,在王府内设计制作了很多淫具,“于宫中造淫亵器具,授之于宫中老妇,非礼百端”,他还“命宫人、老妇将大便丸成弹丸,令其吞服之,吞服后复谓曰:美乎?众老妇以秽应,但云好耳。才云美好,令复吞之,如此为非”,逼着宫女吃屎,吃了后还问人家味道好不好,真是变态。在回京拜谒朱元璋时,竟打着“孝顺”的幌子,整日泡在宫中,和老朱的妃子们打成一片,淫乱后宫。1390年4月,朱元璋派遣特使前往长沙,宣召朱梓入京。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这个朱梓也许是亏心事做多了,顿时吓得魂不守舍,误认为自己死期已到。老朱的手段他是见过的,心想,与其落去老朱手里不得好死,还不如选择自尽,居然就这样偕同王妃火烧潭王府,自焚身亡。朱梓死时年仅21岁,因为他没有儿子,潭王被废,于是他便成了大明王朝唯一的一任潭王,也是唯一一个被朱元璋“逼死”的儿子。

1363年,35岁朱元璋攻进陈友谅后宫!直接就被陈友谅18岁的小妾深深吸引,美貌的小妾笑着说:“只要你答应我一个条件,我就是你的人!”朱元璋一口答应,却没想到这个条件,竟差点让他性命不保!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老百姓生活在一片苦难之中,在这期间,涌现出许多枭雄,其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三人最为强大。

朱元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一直到后来的建国皇帝,他经历了非常多,而他最大的仇敌陈友谅,也是十分不凡。

当时在陈友谅还年幼的时候,有一个算命的道长就给他算了一卦,当时卦象就显示他不一般,将来一定惊天动地。

果不其然,他在军队中一步步成长起来,最后自立为王,确实是气度不凡。

后来朱元璋和这两个人争斗中,可谓是困难重重,刘伯温对此立即给朱元璋建议,先打败陈友谅,再去攻打张士诚。

可是当时陈友谅手中有60万大军,刘伯温的这一建议,让众将领议论纷纷。

但朱元璋很有眼光,他深刻的意识到陈友谅是个强敌,但朱元璋却认为张士诚,就是小富即安的心理。

如果他攻打张士诚的话,以陈友谅的眼光和格局,不可能眼看张士诚挨打,肯定要从背后插一刀的,到时候胜负就难说了。

不过要是先打陈友谅,那么张士诚肯定作为吃瓜群众,搁旁边看笑话,想让他去帮陈友谅,这无异于痴人说梦啊!

于是,朱元璋力排众议,带上了全部的兵马,集中火力攻打陈友谅,跟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了决战。

1363年,朱元璋占尽天时地利,当陈友谅率领军队和朱元璋正面决战的时候,直接败给了朱元璋。

最后,战争的进展证明,朱元璋的眼光真的很犀利,这个期间朱元璋也多次遇险,如果没有常遇春,他早死了。

但陈友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在那场恶战中,被万箭齐发射死,事后很多人也都为他的下场感到惋惜。

而且有件事,朱元璋猜对了,他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时。这个张士诚目光短浅,他竟然直接坐在城墙晒太阳、看热闹,等着两败俱伤,然后再去收渔翁之利。

战争结束后,朱元璋带领部队打进陈友谅的老窝,陈友谅的无数金银财宝,还有很多的兵力,全部都被朱元璋给吞并了。

可当朱元璋进入陈友谅王府后,立马就被陈友谅的小妾达氏深深吸引,动了心思。

朱元璋却在建立明朝后,在《大诰》中这样对天下人说:陈友谅一次次地攻打我,我抢他小妾,就是为了报复陈友谅。

当然这只是朱元璋的一个说法,只是为抢夺陈友谅小妾找个理由。

这个达氏只有18岁,看起来柔柔弱弱,但是很有心机。

达氏看到朱元璋色迷迷地看着自己,她知道知道自己逃不掉的,于是当朱元璋说要她跟着回去时,立马答应了。

但却向朱元璋提出了一个自己的条件,

当时的朱元璋占地千里,拥有无数的女人,但像达氏这样的美女却是凤毛麟角,于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她。

达氏对着朱元璋说:“我跟你回去可以,但是我要为陈友谅守灵三年!”

朱元璋一听,先是为这个女子的情意,感到震惊,可又想到已经答应过了,也没有理由拒绝。

但就是这个女人,让朱元璋在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后悔了。

达氏因为年轻貌美,很受朱元璋宠爱,一口气给朱元璋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齐王朱榑和潭王朱梓。

朱元璋对自己的每一个儿子都寄予厚望,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两个儿子给他带来了无穷的烦恼。

这两位皇子算得上是两个极端,长子齐王是一个暴虐,不学无术之人,而潭王朱梓则是一位有才华有学识的人,很多人都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因此他也深得朱元璋赏识,本以为朱梓本来可以有所建树,但却因为一件事情携其妃自焚,英年早逝。

据说,朱梓在出生后,懂事不久,他的母亲达氏,就一直告诉他:“你父亲是陈友谅,是朱元璋杀了他,你要为他报仇。”

同时,在达氏教育二儿子的时候,她还不让朱梓见朱元璋——“宁见阎王,不见贼王”,这里的贼王即指的朱元璋。

在这样的教育下,朱梓对朱元璋定然不会有好感,还产生了仇恨,被封为“藩王”之后,朱梓在长沙不断发展势力,最后还造了“朱元璋的反”。

不过他哪里是朱元璋的对手,朱元璋在得知这件事后,害怕皇家的丑闻传出去,便没有把朱梓捉回来。

最后,朱元璋找了个机会,以胡惟庸谋反案为契机,派遣徐辉祖领兵征讨朱梓。

朱梓以为谋反之事败露,又知自己远非徐辉祖的对手,便和母亲以及妻子,一起自焚在长沙宫殿之中,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小鹏历史故事馆】

根据各种记载,达氏所生的这两个儿子如此叛逆,只能说是上天对朱元璋强抢别人小妾的一种惩罚吧!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痛失爱子,亲生孩子的死,怎能不让朱元璋肝肠寸断!

但世间万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过于看重权力,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让朱元璋后悔不已。

如果,一切能够重来,朱元璋还会抢占陈友琼的小妾吗?#历史# #头条故事创作者版《故事会》发行# #头条故事会#

1375年,刘伯温被毒死后,胡惟庸大喜: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在他得意忘形的时候,有人悄悄记下了这笔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场血雨腥风即将掀起。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首席参谋长,朱元璋曾骄傲地将他比作自己的“张子房”。刘伯温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于天文。有刘伯温在,朱元璋就跟吃了定心丸一样,作战如有神助。

投靠朱元璋前,刘伯温是效力于元朝、手握重兵的儒将,23岁考中状元,官拜元帅府都事,“海贼王”方国珍抢劫沿海郡县,民不聊生,朝廷派刘伯温率军收拾这货。刘伯温修筑了庆元等高墙坚壁的城池抵御方国珍,让他屡次抢劫无功而返。

方国珍重金贿赂元朝大臣,终于谋得一官半职,做了元朝顺民。刘伯温却被朝廷斥责滥用职权打压方国珍,并剥夺他的兵权。刘伯温耻于与贼人同朝为官,辞职归隐乡野。

朱元璋起兵攻占金华后,听闻当地人盛赞刘伯温的才名,于是开出惊人高薪,吸引刘伯温前来自己麾下效力。没想到刘伯温不识抬举,对朱元璋的高薪职位不为所动。浙东名士孙炎带着朱元璋亲笔书信,面陈利害,刘伯温才奉召前往应天见朱元璋。

接下来就是明朝版的《隆中对》,刘伯温向朱元璋分析天下局势,献上十八策,令朱元璋对这个神机妙算的顶级智囊心悦诚服,“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

高薪豪宅,礼贤下士,朱元璋优待刘伯温,刘伯温反过来为他赚取了“敬贤”的好名声,四方名士纷纷来投。这一幕,像极了战国时期燕昭王待郭隗,“千金买骨”招揽贤士。

彼时,朱元璋有三个死对头:张士诚、陈友谅和元廷。刘伯温为朱元璋谋划:“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先灭陈友谅,再图张士诚,最后与元朝决一死战争夺天下,朱元璋深以为然,磨刀霍霍向陈友谅。1363年,朱元璋率水师与陈友谅战于鄱阳湖。

刘伯温忽然踹了一脚朱元璋:“主公快走,晚了就没命啦!”俩人刚转移,一声炮响,朱元璋旗舰碎成渣渣。陈友谅亲眼瞧见,大喜:朱重八完蛋了!

《明史·刘基宋濂列传》记载这惊心动魄的时刻:【太祖坐胡床督战,基侍侧,忽跃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仓卒徙别舸,坐未定,飞礮击旧所御舟立碎。友谅乘高见之,大喜。】

岂料战局发生反转,朱元璋的水军以为主帅归天,化悲愤为力量,不退反进,陈友谅部被打得落花流水四散溃逃。三日后,两军再次决战于泾江口,陈友谅从船舱中探出脑袋,想侦察敌情时,一支利箭呼啸着破空而来,贯穿陈友谅的眼睛和头盖骨,一代枭雄,黯然退场。

《明史·陈友谅张士诚列传》记载陈友谅之死如此:【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军大溃,太子善儿被执】

射死陈友谅的人无从寻找,这个斩杀敌酋的大功劳无人认领,也许是军中擅长箭术的将军,也许只是某个虾兵随手放出的一箭,改写了历史的走向。陈友谅有冤无处申,稀里糊涂战死沙场。

但若没有刘伯温那一脚,先死的就是朱元璋本璋了,历史可能就没有明朝,而是陈友谅的大汉。至于刘伯温是如何预见危险的,史书没有详细展开,是未卜先知的第六感使然,还是朱元璋命不该绝的吉人天相?

刘伯温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参谋军机,打败张士诚,北伐中原,终于帮朱元璋夺取皇位。明朝开国,朱元璋与李善长聊起汉初三杰,并指着李善长说:“公为我之萧何,徐达堪称我之韩信,然张良之位谁堪大任?”

李善长回答说,这张子房,当属我朝第一名士宋濂。朱元璋却摇摇头说,非刘伯温莫属。李善长像吃了苍蝇一样尴尬,因为刘伯温与他有过节,曾奏请皇帝,以贪赃枉法罪亲自斩了他的死党中书省都事李彬。

等论功行赏的时候,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食禄四千石,赐免死铁券;徐达封为魏国公,食禄五千石,赐免死铁券;而“张子房”刘伯温,只捞了个三等伯爵诚意伯,名号倒是高大上——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待遇却是少得可怜——食禄二百四十石。

明朝开国功臣有公、侯、伯三个等级,刘伯温这个诚意伯,诚意不足,套路满满。朱元璋就给“张良”发这么点工资,令人瞠目结舌。

论资历,半路入伙的他不如李善长、徐达工龄长;论帮派,他是浙东人,朱元璋与李善长等为淮西帮,受排挤。论出身,刘伯温是元朝旧臣,成分不好;论个性,刘伯温嫉恶如仇,四面树敌,先后得罪过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等人。于是诚意伯的微薄待遇就这么安排下来了。

胡惟庸后来栽赃诬告刘伯温,“霸占良地为墓地”,向朱元璋参了一本,剥夺了他仅有的240石俸禄。刘伯温忧愤交加害了一场大病。朱元璋命胡惟庸为他寻医问诊,吃下御医的药后,病情加重,回家乡后不到一个月就暴毙,享年65岁。

《明史·列传第十六》记载这场因病致死的背后元凶:【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大家说说看,刘伯温身死之谜,真的只是政敌投毒这么简单吗?背后真正的元凶,有没有可能是朱元璋?

公元9,晋王李存勖的盟友镇州(河北正定)老大王镕被手下张文礼杀害。

朋友被杀很伤心,更伤心的是朋友的地盘将不再让我用。

李存勖亲率大军攻打镇州,征讨张文礼。

乱世,世道乱,人心更乱。看李存勖来了,镇州旁边定州大将王处直不镇定了,中国自古有假途灭虢之计,就是打一个人时候顺道把另一个人也给灭了。

李存勖一代枭雄,打镇州顺带把定州拿下,吃个镇定剂,多美。

王处直,名字叫处直,处理事情来也很直,直接让儿子王郁跑到契丹找耶律阿保机求助。

王郁这家伙本着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心疼原则,用金钱美女勾起耶律阿保机最大的兴致:镇州有的金钱和美女,您到了就是您的,如果是李存勖先到,就是他的了。

耶律阿保机一直都南下占据中原的企图,上次幽州之战被李存勖击败,让他很不服气,必须再去会会这个英明神武的晋王。

再次解释乱世,混乱的世道,无法预料。

还没等耶律阿保机大军出发,定州的王处直就被义子王都软禁,投靠了李存勖。

对阿保机来说,这样更好,镇州和定州两州的金钱美女都是自己的了。

阿保机就分兵两路,谋臣康默记领兵攻打长芦,就是现在河北沧州;阿保机亲提大军,由王郁为向导,进攻定州,解救盟友。

公元912月,阿保机兵临定州城下。

正在攻打镇州李存勖当机立断,亲率五千精兵赶赴定州,和阿保机决战。

新乐县,当时地表最强两大部队不期而遇。不期望的相遇只有一个结果——混乱。

突发的遇见,造成突发的混乱,由于都没做好准备,双方都不想打,契丹骑兵看到晋军,赶快撤退;而晋军也害怕契丹骑兵突袭过来,个个面露害怕,争先往后跑。

各自跑回营的晋军和契丹军,经过心理和生理双向准备,再次提起刀,鼓起勇气。

公元9正月,晋军和契丹军在沙河正式开打,晋军大胜,阿保机的儿子牙里果被俘,契丹损失惨重。

打不过就撤,契丹退守望都,李存勖进驻定州。

为解决契丹对定州的威胁,李存勖马不停蹄,亲率一千精兵直扑望都。

既然你不让我活,那我也豁出去了。契丹大将秀里铁剌率五千契丹骑兵将李存勖包围。正当李存勖一筹莫展之时,大将李嗣昭率三百骑兵从外围愣生生把契丹包围圈杀了个缺口,救出晋王李存勖。

从危难中出来的李存勖要立即给契丹带来危难,他重整兵马,再次和契丹决战。

强悍的沙陀骑兵在李存勖带领下又一次大胜契丹,维护中原王朝的荣耀。

此战缴获牛羊等战利品不可胜数。

契丹打不赢晋军,老天也来作对,下起了大雪。契丹没捞到金钱美女,打死冻死也就算了,还断了粮,人和马都没吃的,饿死不少,死的人和马铺满回去的道路上。

李存勖则是希望一次解决问题,不留后患,继续领兵追击,可当他看到契丹士兵宿营留下的草垫,编织得井井有条时,知道阿保机治军有道,即使兵败断粮也是徐徐而退,并没有乱了章法。要真死磕下去,自己估计也占不到便宜,也就退兵回去。

定州之战,是阿保机最后一次南下,由于他遇到克星李存勖,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当然五代时期的枭雄们比北宋皇帝强多了,虽会借助契丹力量,但没人畏契丹如虎,全都是不服就干的态度。#历史##战争风云#

#夏日大作战#

#战国时期最有名的战役有哪些?#

#谁是三国第一谋士#

《三国演义》之《夷陵之战》(2)

黄忠战死后,刘备大军在猇亭附近师,水陆并进,由黄权率领水军沿江掩护,刘备亲率大军从陆地进发猇亭。章武二年二月,刘备攻打猇亭,韩当周泰损失周平之后,抵挡不住,吴军大败而逃,带病出征的甘宁死于蛮王沙摩柯的箭下,吴将潘璋被关兴斩于山野农庄。刘备称势追杀,一举夺得猇亭。投降东吴害死关羽的糜芳、博士仁见大势已去,就上演了一出谍中谍,杀了潘璋副将马忠,前来投奔刘备。刘备并没有念糜芳是自己二舅哥而手下留情,以害死关羽的罪名将二人杀死。一时间,刘备威声大震。孙权无奈,派人带着杀死张飞的叛徒范疆,张达以及议和休兵的国书,前去议和,刘备不同意。

孙权一时惊慌,臣子阚泽以全家人的性命举荐陆逊为大都督。孙权权衡利弊,决定拜陆逊为大都督,让他去对付刘备,并赐他先斩后奏之权。陆逊来到军中,严令各处牢守隘口,不许轻敌。违令者斩!

此时 刘备在猇亭整顿部队,把大军队伍拉的接近七百里(小说有所夸大,不说别的,七百里军营,就连传个军令那也是黄花菜都凉了还没传到。)。探子报东吴启用陆逊为大都督,此人诡计多端,袭击荆州就是他的主意。刘备一听是他整死的关羽,马上就要去抓他报仇,被马良劝说:“陆逊有周瑜之才,千万不要轻敌。”刘备不以为然,派兵攻打吴军隘口。

陆逊避其锋芒,坚守不出,马良劝说刘备要提防我军长期作战已有小半年了,陆逊坚守不出,是在等待我军松懈麻痹的时机。刘备依旧不以为然,说吴军被我军打怕了。怕什么来什么,刚聊完,就听先锋冯习来报告,说是如今已经到夏天了,大军驻扎在太阳底下太热了,而且取水还不方便。刘备就下令军队驻扎于山林之中,为陆逊创造了天时地利。为了掩护大军移防,又派吴班带领一万老弱病残在靠近吴军营寨的地方驻扎,自己亲率八千精兵埋伏。以此来算计陆逊偷营。众人都被先前的胜力冲昏了头脑,犯了兵家大忌!连夏季炎热,天干物燥,山林易燃都忘记了。马良说要不要将我们的布防图寄给诸葛亮看看,刘备在马良的劝说下答应了。于是,刘备大军整个移防之山林茂密处避暑。

东吴探子报于韩当、周泰。二人大喜,急忙跑到陆逊面前说:“现在蜀军四十多个营寨,全都挪到树林里边去了,我们可以乘虚出击啊!”陆逊说,寨前驻扎的蜀军都是这老弱残兵,肯定有埋伏,不能去。第二天吴班来到吴军寨前辱骂索战。吴将徐盛、丁奉忍受不了,找陆逊请战,陆逊说你们不懂兵法,三天后就知道有没有轨迹,徐盛说三天后他们就移防完毕了,陆逊说我就是想让他们移防,将领们都不服气的退下了。三日后,蜀军移防完毕,吴班带着那一万弱兵也退走了。陆逊带着部将现在城头观望,发现果然山谷里走出一队精兵,由刘备亲自带队。将领们后怕不已,陆逊说:“我不让你们出击,就是这个原因,今日刘备的伏兵已经出现了,几天内,必能击破蜀军!”将领们说:“击破蜀军不是应该在他们刚开始移防的时候吗?现在他们一切都整顿好了,怎么击破?”陆逊说:“你们不懂兵法,刘备乃当世枭雄,足智多谋又精通兵法。而今跟我们对峙太久了,蜀军开始有所疲惫和松懈。击破他们就是现在!”陆逊商定了破敌之策后,派人奏知孙权,孙权大喜,派兵增援陆逊。

刘备在猇亭派水军顺流而下,沿江屯扎水寨,深入吴国敌境。水军将领黄权劝说水军顺流而下,前进容易,后退万难。让刘备不要领水军前行。漫长的对峙让刘备已经失去了判断力,拒绝了黄权的劝说,于是蜀军兵分两路,由黄权带领江北之兵,抵御魏国偷袭。刘备带领江南之兵夹江修建营寨,意图进取东吴。

曹丕听探子来报:“刘备伐吴,修建连营七百里,营寨四十多座,全部挨着山林。”曹丕大笑,说刘备犯了兵家大忌,兵行险地,必败无疑!立即拍曹仁、曹休、曹真三军汇合,准备在刘备兵败时偷袭东吴。

马良星夜兼程,将蜀军布防图送到诸葛亮面前,诸葛亮看完拍着桌子说:“是谁教陛下这么安排的?可以杀了他!”马良说:“是陛下亲自布防的。”诸葛亮叹了口气:“我大汉王朝气数尽了!”

马良问他原因,诸葛亮说:“如此布置,靠近山林,此时天干物燥。如果东吴用火攻咋么办?再说,哪有连营七百里来阻挡敌人的?收尾都顾不上!我军离兵败不远了,陆逊先前据守不出,等的就是现在,你赶快去见陛下,让他改变营防!不可以这样子搞。”马良说如果我回去已经兵败了呢?诸葛亮说让陛下退往白帝城,当初入川时,我在那里的鱼腹浦埋伏了十万兵马。再说陆逊也不敢来追,他害怕魏国断他后路。 马良火速赶往刘备处,诸葛亮也回成都调援兵。

夷陵之战的决战开始了,陆逊派小将淳于丹带领五千人马前往攻打蜀军江南第四营。由徐盛、丁奉各率兵三千埋伏在寨外五里。以备淳于丹兵败后增援。淳于丹在第四营被三路蜀军包围,损兵大半。

朱元璋灭张士诚后, 张士诚的妻子有多惨? 学者: 不忍直视

张士诚,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个名动一时的人物了,甚至有一段时间能与明太祖朱元璋齐名。

原本前途无量,但他却不如朱元璋有长远的战略视野,只将眼光置于小小的一方天地,也正因如此,他成为了眼中钉,肉中刺,

最后灭了张士诚,他死后他的妻子有多惨?从事有关工作的学者表示:不忍直视!

从盐民到领袖

张士诚,地地道道的泰州人,小时候,他的家境并不好,家中是平民,在家中兄弟几人都是依靠运盐业为生,盐,是老百姓生活的基本资料之一。

所以一开始家中几口人依靠运盐业所取得的收入也是能够勉强维持家中开支的,日子虽然说不上滋润,好歹是顺利的。

但生不逢时,张士诚他们正生于元朝末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朝局上下都充满了腐败气息。

同时,元末外部有其他地方的侵略者向元廷发出威胁,元廷只能被迫扩大军费支出,所以一次又一次大量增发盐引,增加税收让民众苦不堪言。

张士诚在盐民群体中的高威信也让张士诚萌发了起义维护自己权益的念头。

在富户们一次又一次的要挟、打骂侮辱和勒索下,元顺帝十三年,张士诚主导了包括张士诚自家兄弟和几位胆大的盐民在内的十七人,开始筹备武装暴动。

在一个夜晚,十八人将危害乡邻的恶棍打死,进入富户家中将粮食偷出来分给老百姓们。在这次造反取得成功之后,盐民们推举了张士诚作为首领,攻下了泰州。

元廷派人前去招降,张士诚觉得元廷给的官位太小,于是杀死了高邮的知府李齐,占领高邮,立国号为“大周”,自称“诚王”。

元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带领军队成功攻下平江、湖州、松江、常州等多地,将都城从高邮迁往平江,基本占据了江南地区的势力,说上一句称霸江南也并不为过。

此时的张士诚所拥有的势力范围和权势,基本上已经达到了他这一生的顶峰,坐拥江南地区,但他并没有思考如何更好地坐拥江山,扩充版图领土,而是选择了安逸享乐,这或许就已经在预示着他的一生。

“反元”的朱元璋,张士诚好日子即将到头

至正年间,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百姓民不聊生,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穷苦的底层百姓只能揭竿而起,而这其中就包括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入伍之后得到赏识,在濠州的争夺战中,朱元璋以自己为首,带领募集的军队攻破元军营地,从投降的军队中挑选了两万余人编入自己的军队,随后南下滁州。

在张士诚发展的时候,这正是朱元璋开始发家的时期,此时的版图应由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元廷四个角色共同承担。

跟张士诚不同的地方是,朱元璋的野心并不只局限于小小的一方天地,而是整个版图,他的目标是“反元”。

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三股势力的斗争,必然展开,三人中,陈友谅是最先称帝的。

在朱元璋的势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兴起的时候,陈友谅感到了威胁,所以陈友谅将消灭朱元璋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张士诚却满足现状,丝毫不理外界,所以,朱元璋准备先打陈友谅。

朱元璋一开始想联合张士诚一起攻打陈友谅,但张士诚并不想淌这一趟浑水,所以拒绝了,选择坐山观虎斗,这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张士诚后来会失败。

在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决战中,朱元璋取得胜利,这也预示着张士诚的好日子不多了。

朱元璋开始进攻张士诚,但张士诚将平江修建地十分牢固,以至于朱元璋一时半会根本打不进去,几十万大军围绕着一座城,将张士诚困在里面几个月。

但张士诚并没有想办法怎么搬救兵或者是,怎么与朱元璋的军队正面抗衡,而是选择一味死守,在经历了长达八个多月的僵持之后,这场战争终究以朱元璋的胜利告终。

妻子受到连累,烧成焦炭

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人并称元末三大枭雄,就算张士诚没有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

但是也有割据一方的野心,朱元璋也明白,张士诚是不可能投降的,所以在张士诚被押送往应天不久后,朱元璋就命令人将他乱棍打死。

而张士诚也并不是一个无牵无挂、没心没肺的人,在兵败的时候,他也十分担心自己的妻儿该如何是好,在张士诚担心的时候,妻子刘氏却说“君勿扰,妾必不负君”。

刘氏深知张士诚就算兵败也不可能投降,即使兵败什么都没有了,他能留下的也只有自己的尊严,而她不能拖累他,更不能看着他因为妻儿而放弃自己的尊严。

刘氏为了避免被俘,带着孩子们和几位妾夫人一起登上齐云楼,在楼上,让在下面的养子放火,带着几个人跳了下去。

最后朱元璋发现他们的时候发现,刘氏在内的几位都已经烧成了焦炭,场面让人不忍直视,又让人不禁为刘氏这种勇气和决心所钦佩。

目光长远者才能成就

元末三雄割据,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三位基本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但为什么最后成功的只有朱元璋呢?

终究还是因为三人中,只有朱元璋有着一位领导者和战略家应该有的长远视野和目光,张士诚就是输在了安逸的心理和短浅的视野上,终究连累地妻儿也只能落得个被焚烧成焦炭的下场。

隋唐有3位万人敌,李世民杀一位,王世充杀一位,唯有尉迟恭善终

我们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隋唐演义》中存在的万人敌,在现实之中也定然能找到原型。

事实也的确如此,隋唐正史中就有3个很有名的万人敌,李世民、王世充分别杀了一个。同时,秦琼也击败了一位,那么这三个人都是谁呢?

薛仁杲和李世民

刘昫的《旧唐书》中曾记载:“多力善骑射,军中号为万人敌。然所至多杀人,纳其妻妾。获庾信子立,怒其不降,磔于猛火之上,渐割以啖军士......”这个人说的就是薛仁杲。

薛仁杲也是一名官宦世家的子弟,他是隋朝末年、陇西割据军阀薛举的长子,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形容他也不为过。上述的一句话阐述了薛仁杲的两个特点,一个就是万人敌,还有一个就是嗜杀。

薛仁谦魁梧雄壮、骁勇善战,隋朝末年随父薛举起兵反隋,成为了陇西之地最大的军阀,薛举称帝、他为太子,俨然一副割据一方的态势。

只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天下乱世谁又能够安居一方呢?后来,因为战争薛举死在了战场,他的儿子取代帝位。曾经,薛仁杲俘虏了文学家庾信的儿子庚立,因他不投降,薛仁杲便食其肉,还分给士兵们吃。

从这个角度来看,薛仁杲或许是一名大将,但是他无法成就大事,毕竟这样的做法既不得民心,也不得军心。果不其然,公元6薛仁杲与李世民在浅水原交战,此前他虽然胜过李世民。

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李世民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薛仁杲却因种种原因实力大减。最后,他被秦王李世民所败,当时薛仁杲虽然投降了,但他的性格太残暴了,最后在长安被斩首。

裴行俨与王世充

隋朝曾有一名大将名叫张须陀,裴行俨最早就是在他的手下任职,他骁勇善战、杀敌无数,成为了张须陀手下的大将之一。《隋唐演义》中,裴行俨就是裴元庆的原型,也只有他能接李元霸三锤。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裴行俨随其父攻打瓦岗寨,虽胜利颇多,但却屡遭监军萧怀静陷害。被逼无奈之下,裴行俨随其父一起投归瓦岗寨,成为了瓦岗的一员猛将,封侯拜相。

可惜的是,后来李密与王世充决战,因种种原因李密战败,裴氏父子被王世充所俘。王世充也是一位枭雄,他深知裴氏父子都是骁勇善战之将,便想要收服他们。

当时,他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裴行俨,这一点与《隋唐演义》中的单雄信很相似。在王世充的集团当中,裴行俨也得到了礼遇,官拜左辅大将军,每有攻战必所向披靡,号称“万人敌”。

有一句话叫做“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王世充就是这样一个小人,他想要重用裴行俨,却又很忌惮他的威名,每每重用的时候都会暗中设下“眼线”,这样裴行俨父子很不高兴。

在此情况下,裴仁基心中不安,后来他便与儿子谋划造反,准备劫持王世充,复立越王杨侗为帝。只是,这件事情还未开始进行就泄露了,将军张童仁向王世充告状,裴仁基父子被杀,并被灭了三族。

秦琼和尉迟恭

南宋学者陈元靓曾说:“于惟鄂公,辅唐成绩。临阵摧空,万人之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千载而下,飨兹庙食......”这句话说的就是尉迟恭。

对于尉迟恭,李世民有这样的评价:“尉迟恭执笔随我出征的时候,即使敌方有百万之众,都不能乃我何......”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来,尉迟恭的勇猛,以及李世民对尉迟恭的偏爱。

话说,尉迟恭原本是一个铁匠,也因如此练就了一身的气力。后来,隋朝的官员对百姓压迫得太狠,尉迟恭深受其害,一怒之下杀死了当地刺史的侄子。

为了活命他开始逃亡,机缘巧合之下,尉迟恭加入了刘武周的队伍。当时,尉迟恭有多猛?这一段在《隋唐演义》中有体现。刘武周攻打大唐时,尉迟恭是先锋,3天便打下了几十座城池,让李渊大惊失色。

李渊不得不派遣李世民来对阵尉迟恭,俗话说得好“双拳难敌四手”,尉迟恭虽然猛,但他的老板却不行,在与李世民对峙的时候,居然因局势不利于自己逃跑了,使得局势溃败。

当时,尉迟恭独守一座城池,但因粮草不济最后投降了。李世民爱惜人才,不愿意杀了尉迟恭,便让秦琼去纳降他,毕竟尉迟恭就是被秦琼击败的。

自此以后,尉迟恭便成为了李世民手下的一员大将,跟着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在这里咱们说一下,秦琼虽然曾大败过尉迟恭,但那是因为局势对尉迟恭不利,若是单对单对打,秦琼不一定是尉迟恭的对手。

毕竟,从年龄上来说,秦琼要比尉迟恭大,正所谓拳怕少壮。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恭还救过李世民的命,一鞭子打死了他的弟弟李元吉,并逼迫李渊退位让贤。

反击突厥时,尉迟恭还曾带领军队击败了他们,可见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并非《隋唐演义》中所描绘的那样“有勇无谋”、“愣头青”。

李世民晚年,他曾设立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其中尉迟恭就排在第七位,前六位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没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武将。

由此可见,尉迟恭才称得上大唐第一武将的名头,反观秦琼,他则排在二十四功臣末尾,也多少证明了秦琼的武力多少弱于尉迟恭一些。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此事在《三国演义》里没有提及,但在《三国志》里却被提及,即关羽刚刚被杀不久,公元2,曹操去世刘备遣使吊丧,意图修好却被曹丕斩杀特使的事件,由于这件事情刘备与曹丕彻底翻脸。二人也先后称帝。

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关羽与曹魏在襄樊决战的时候。曹操与孙权暗中联手。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关云长败走麦城,而曹操在得知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立即以皇帝的名誉加封孙权为骠骑将军、领荆州牧。 第二年, 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十月,魏王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改汉为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而此时在成都的刘备得知曹操去世以后不知道作何感想,刘备和曹操青梅煮酒英雄真是恍如隔世,如今已经过去三十年了,此时刘备已经六十岁了。当年远远强盛于他的袁绍,吕布,袁术,公孙瓒,刘表,张鲁,刘璋之辈都已是过往烟云。现在曹操去世,而今只剩刘备一人。刘备真有一种环视天下舍我其谁的感觉。当然,孙权根本不在他的眼里。而如今最大的敌人去世,刘备实在是说不出是高兴还是悲伤。但现在有一点刘备是可以确定的,与曹丕和解。集中权全力进攻东吴,既是替关羽报仇,也要重新夺回荆州是刘备的首要战略目的。

根据《三国志》正史记载:“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魏书》记载:恶其因丧求好。 另外一种记载是:“备遣军谋掾韩冉赍书吊,并贡锦布。冉称疾,住上庸。上庸致其书,适会受终,有诏报答以引致之。备得报书,遂称制”。两种记载 出入都不大,核心意思就一个,刘备派一个叫韩冉带奏表去给曹操吊丧,但曹丕却斩杀了韩冉,彻底与刘备断交。但问题在于,这个叫韩冉的居然谁也认识史书无名。再就是刘备为何派一个寂寂无名的韩冉去吊唁。实在是难以理解。

刘备遣使入朝,谁都看出含着一明一暗两个目的。明面上是缓和跟曹魏的关系(此时曹丕没有登基)也是承认曹丕地位的体现,再就是为了与曹魏和解,为伐吴创造条件,如果能够联合进攻东吴最好。即便不足以拉拢曹魏,让曹魏保持中立也行,从而扭转自己战略上的被动。暗地里就是要求汉献帝(实际是曹丕)承认他汉中王的地位,以汉中王的名份与魏王曹丕并驾齐驱。这样一来孙权就是乱臣贼子,刘备自称汉中王,实际上是颇为僭越的举动,如果以刘备的使臣以吊唁曹操名义,得以实现入朝拜汉献帝,那就可以引申为皇帝认可了刘备这个汉中王的合法性。从政治和法统上这将是一笔买卖。

但曹操是绝对不能接受刘备汉中王的地位的。用曹操自己的话说就是“织席贩履之辈焉能如此”作为曹操合法地位的合法继承人,曹丕自然也不会承认刘备汉中王的地位,曹丕绝非庸主,敏锐地捕捉到识破了大耳贼刘备的伎俩,所以快刀斩乱麻直接在边郡斩杀了刘备的使者,既从政治上再次明确了刘备反贼的身份,又达到了安抚孙权的目的。可惜的是,这一举措是巨大的政治错误。如果曹操还在,定然会接纳刘备的使臣,并承认刘备汉中王的地位,随后双方合作共同讨伐孙权。刘备不愧是大枭雄,在“汉贼不两立”政治正确的形势下主动低下头和曹魏和解。但曹丕此人在政治上很幼稚,感情用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可以说是个不怎么合格的政治家。在曹丕登基以后,刘备讨伐东吴,孙权主动请降称臣遣子为人质。白捡的政治便宜,曹丕脑壳一热就答应了。

随后就是曹丕加封孙权为吴王,虽然对此陈群苦苦劝阻不要加封孙权为王,孙权日后以此称帝,但曹丕不听。后来的事情与陈群预料的一样,夷陵大战之后,孙权翻了不认人,根本,没有让儿子去洛阳当人质,曹丕这下被孙权利用和耍了,立即起兵讨伐孙权。这又间接促成了刘备与孙权的第二次结盟。而曹丕讨伐孙权也是以失败告终,而且还折损的大将张辽。曹丕才发现自己是真的玩不过孙权。 这也是为何曹丕在位七年没有征伐蜀汉一次。而讨伐孙权三次的主要原因。 从实际情况看,曹丕和刘备是政治纷争为主,孙权和刘备是军事利益之争,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当时的节点,孙权和刘备矛盾已经是水火不相容,当时与曹丕的矛盾却有缓和的余地。可惜,曹丕没有看出这一点,如果当时曹丕与刘备联合,完全可以一举拿下孙权。

总之,刘备的意图是要和曹丕联合,但由于曹丕在政治上的断见葬送了大好形势。对于刘备而言外交努力并未获得太多有价值的结果。如果能够和曹丕达成某种协议。无论曹丕和刘备都不会称帝。 从公元2到2可以说得上是三国高潮时刻,关羽,张飞、曹操、刘备等人相继离世 。一个时代落下他的帷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