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安徽:古村落如何焕发新生机

安徽:古村落如何焕发新生机

时间:2023-06-23 20:34:26

相关推荐

安徽:古村落如何焕发新生机

古民居以每年5%速度消失

“皖南山区是徽商故里,也是徽文化发祥地,这为当地古村落的不凡气度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黄山市社科联主席汪炜介绍说,皖南古村落大多分布在黄山市境内,具有徽文化的共同背景,其选址、布局、建筑风格集中反映了当地的山地特征和地域美饰倾向,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代表作,2000年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民居首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遗憾的是,黄山市有关方面一项调查显示,该市境内古村落超过千个、古民居1万多幢,但一些古村落日渐破败甚至消失,古民居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减。

业内人士分析,皖南古村落、古民居日渐消失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自然因素方面,徽派古民居均为砖木结构,大多历经几百年沧桑。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墙体出现开裂、倾斜,加上皖南山区常年多雨,湿气较重,防白蚁、防渗漏、防腐、防霉、防火等难度很大。

人为因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大量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空心村”出现,“人去楼空”加速了古村落、古民居的破败;二是在城市化加速和国家实行严格土地政策的背景下,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向农村转移,许多村民也拆老房重建新房,导致一些古村落或整体消失或变得不伦不类;三是徽派古建筑以其独特的文化品位和商业价值吸引了众多建筑商、民间收藏者,大到整幢搬迁,小到构件收藏,异地收购的势头一直不减。黄山市一位古建专家多年调查表明,长三角等周边地区一些房地产商,大肆收购徽派古民居及其构件用于装饰私人别墅庭院,每年不下100幢。

多样性保护遭遇资金瓶颈

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皖南古民居的保护。早在1984年,国家文物局就拨出专项资金,将散落在徽州各地、不便就地保护的11幢明代建筑,按照“原拆原建、整旧如旧”原则,集中迁建“潜口民宅”;1998年起,建设扩展项目“清园”,探索异地集中保护的模式。

修订的《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明确要求,把古民居保护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省政府也专门成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指导皖南古村落的规划、建设和保护工作,并设立专项保护基金。

多年来,黄山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对古民居重点保护、挂牌保护、异地保护、集中保护等模式。其中,开发古村落旅游的利用保护模式,激发了广大村民的参与热情。如今宏村、西递等地,80%以上的村民从事旅游,村民80%以上的收入来自旅游,成为皖南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样板。

然而,受山区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的制约,加上旅游产品趋同,黄山市古村落旅游整体开发既不现实、也缺乏竞争力。对于更多零星分布的古民居来说,依据“分级保护”的相关规定,省保以下的古民居保护经费基本靠当地政府自筹,这对于经济欠发达的黄山市来说,确有“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曾有专家测算,黄山市要完整保护所有古民居,每年至少需要60亿元左右的资金。

,黟县文物部门推出古民居认领保护办法,面向社会筹措保护资金,终因涉及古民居保护的产权、使用权转让等敏感问题,收效甚微。而在集中进行单纯保护的“潜口民宅”,由于长期无人居住,依然无法回避自然损坏因素,陷入“拿钱维修?关门保护?再来维修”的尴尬。

“百村千幢”工程破解保护难题

底,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投入60亿元,对全市范围遴选出的101个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进行整体、集中和重点保护,在保护前提下有效利用。

对古村落、古民居实行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难在资金短缺,难在有效利用。为此,黄山市出台了古村落保护利用,古民居认领、迁移、抢修保护利用以及古民居原地保护利用土地转让、调整办理程序等七个规范性文件,首次解决了涉及古民居土地转让等敏感问题,打破了以往古民居保护在市场化运作时遇到的最大瓶颈,从而有效破解了资金难题;首次明确古民居可打造乡村艺术会所、农家乐、民俗客栈、传统手工作坊、特色小酒吧、农家书屋等用途,解决了古民居使用性质等方面存在的争论,为古民居的创新利用指明了方向。

“百村千幢”工程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注重错位发展、业态多元,按照乡村体验、摄影绘画、文化创意等18种类型综合保护利用,实施“一村一品、一幢一策”,避免“千村一面”。3年来,该工程累计投入40.07亿元,完成了101个古村落的规划编制,实施了83个古村落和1057幢古民居的保护利用工作,建成湖边古村落、秀里影视村等13处集中保护地,认租、认领、认购古民居274幢,打造各类新业态近300处。

“‘百村千幢’工程不仅是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示范工程,更是开发特色资源的富民工程、建设美好乡村的亮点工程。”黄山市主要负责同志介绍说,当前,“百村千幢”工程由偏重于单纯保护向科学保护、有序利用并重转变,由零星分散向整体规划、系统推进转变,由单一文化观赏向乡村会所、酒吧、客栈等多元业态转变,由单一政府投入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银行贷款、社会参与等多元融资转变,由单一项目建设向与美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转变,既守住了古村落的“筋骨肉”,又传承了徽文化的“精气神”,更成为山区群众共同致富的“聚宝盆”。

今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实施“五大工程”、推进“三化同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这一重大决策,让皖南古村落保护、古民居利用和徽文化传承,迎来重大机遇。”有分析人士指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