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社区网格管理工作机制 社区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

社区网格管理工作机制 社区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

时间:2021-07-19 20:20:24

相关推荐

社区网格管理工作机制 社区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

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是一种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它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实现社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服务。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社区治理水平,还能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共建共享。以下是有关社区网格管理工作机制的内容。

社区网格管理工作机制1

为加强对网格员队伍的管理,强化服务功能,改进管理措施,提高工作效能,切实提升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现结合褚堂街道实际,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一、工作目标

依托现有的社区管理体系和信息平台,按照“界线清晰、责任明确、便于考核”的原则,将村(社区)范围划分为若干个区域网格,以网格化的方式,建立网格管理服务队伍,形成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反映民情、迅速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的村(社区)管理服务长效机制。

二、工作要求

进一步优化完善“四级网格”体系,规范设立网格,一级网格以街道为单元,二级网格以村(社区)为单元,三级网格以村民(居民)小组为单元,四级网格以联户网格为单元。第四级网格中,按照20户左右的标准划分为一个联户网格,选配政治素养好、群众威望高、善于做群众工作、公道正派的人员担任网格四长,切实提升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

要对辖区内的网格设置和网格员配备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发现网格覆盖不全、网格划分不合理、网格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的,要及时调整,动态管理,把网格做实到最小单元,确保“全覆盖、无缝隙”。

三、网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开展民生事项服务。注重了解网格内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配合相关部门搞好与群众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优抚救济、调查统计等工作;带头参加各项服务活动,加强对留守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等群体的关心关爱,推送精准的政策服务。

(二)开展社情民意收集。按照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时效性的原则,对网格内的社情民意、公共卫生、劳动保障、就业服务、帮扶救助等动态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

(三)开展矛盾纠纷劝调。及时排查、化解网格内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对无法解决的纠纷,及时上报,并做好现场稳控工作,防止事态扩大,积极协助上级有关门开展矛盾调处工作。

(四)开展治安群防群治。协助做好网格内的生产生活安全、社会治安安全、重点人口管控等工作;协助落实村(社区)巡逻,组织网格内群众自发开展社会治安巡逻防控;随时排查、掌握、上报治安、消防等公共安全隐患,做好预防、劝告、教育等工作,确保网格平安。

(五)开展特殊人群帮教。掌握统计网格内信访人员、村(社区)服刑对象和刑释人员、危险品从业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员信息,协助相关部门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工作。

(六)开展法律宣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协助开展普法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加强公民道德宣传,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引导群众把上级的决策、决定变为自觉行动,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连心桥”。

(七)开展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协助相关部门深入企业、学校、工地、居住户、九小场所等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风险隐患巡查,对发现的风险隐患及时报告,并督促整改,形成闭环。紧急情况下协助村(社区)做好避险转移、抗灾自救等应急管理工作,用责任守护平安。

(八)开展村规民约监督参与。积极监督参与本村(社区)内村规民约的实施,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推动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助推乡村振兴、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九)开展人居环境监督管理。日常巡查全面摸排,重点对本网格内发现的乱扔垃圾、乱堆乱放、乱排污水、私搭乱建等问题进行劝导。对卫生死角进行全面排查,建立网格化监管体系,如遇解决不了的情况,及时向上级网格长报告。

四、考核奖惩

街道定期组织对网格员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常态化督导检查,对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通报,督促整改落实,问题和整改情况要建立工作台账,作为对网格员进行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1、对网格员的考核按照“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群众满意”原则,以奖励表扬为主,以惩罚处分为辅。

2、对网格员的考核,一般以村(社区)为单位进行,原则上每年考核1次。

3、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态度。网格员是否服从大局、听从指挥,是否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是否勇于担当、主动作为。

(二)履职情况。1、网格员是否明确自身工作职责。2、网格员是否将所分包村(居)民全部纳入微信群管理,是否保持常态化沟通联系;3、网格员和分包联系的群众是否做到“两个知晓”;4、是否按要求落实好上级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

(三)群众满意率。网格员与居民群众是否保持日常沟通联系,是否经常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群众对网格员工作是否满意。

(四)急难险重工作中的表现。是否做到在关键时刻、重大任务面前豁得出、冲得上,主动承担村(社区)分配的工作任务,做群众最可信、最可靠的“贴心人”和“主心骨”,坚决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4、对履职期间表现突出的网格员及时进行奖励,奖励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彰表扬。根据实际需要,结合一贯表现,由街道对表现突出的优秀网格员进行表彰表扬。有重大突出贡献的,上报县级表彰表扬。

(二)适当奖励。街道每年评选若干名优秀网格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发展党员。对表现优秀网格员,在符合入党条件下,优先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

5、对工作不履职或履职不力的网格员予以惩处,惩处措施主要包括:

(一)对网格员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工作不力的,给予批评教育。

(二)对工作不履职、经批评教育仍不整改的予以全街道通报。

(三)对因工作失职、渎职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依规依纪依法从严从重问责。

五、问题协调解决与情况反馈制度

(一)定期分析研判。对于上报的情况或问题,每月至少召集网格员开一次分析研判会议,研究相应措施,提出解决办法、途经,落实办理。

(二)分类分层处理。网格员收集的问题,采取分类分层解决的办法进行处理。一般性的问题,由各网格长对群众当场进行答复或解决,政策不明确的,咨询后向群众作出答复;涉及共性问题或矛盾纠纷,由村(社区)协调解决;村(社区)未解决的、涉及到重大问题或矛盾纠纷的上报街道办。重大疑难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务必第一时间向村(社区)反馈,由村(社区)提交街道领导班子集中分析研究,提出处理方案,集中力量予以解决。 

社区网格管理工作机制2

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以及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社区网格化管理范式正是努力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的重要探索。

一、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的理论预设与价值考量

1.新的时代背景与历史使命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网络社会、舆情社会,这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社会的网络结构(信息网络、服务网络、防控网络等)、群体性活动的敏感与多发、个体需求种类的多样化与层次的复杂化,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基层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实践的蓬勃发展、党的十对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的新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供给,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社会管理的新要求、新挑战、新机遇,呼唤社区社会管理的新范式。社区网格化管理,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下,回应时代的新要求、迎接时代的挑战、顺应社会发展新机遇的一种崭新的社会管理范式。

2.新的组织设计与管理技术

新的组织设计与管理技术使社区网格化管理范式的实现成为可能。一是组织结构设计的扁平化与网格化。在各项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推动下,社区组织科学合理地将管理范围划分为若干网格进行管理,其结构设计和管理模式都发生深刻变化,表现为由传统的阶梯形和层级式向扁平化和网格式转变。二是组织运行机制的“无缝化链接”与“全天候运行”。“无缝化链接”是指将社区科学地划分为若干网格并配置专人负责,必要时可由相邻网格管理员及时给予“斜行”协助;“全天候运行”是指社区组织运行机制的持续和不间断,社区网格化管理范式下的服务不是传统“按时按点”供给的,而是无论何时何地出现问题都有网格管理员提供服务,争取做到小事不出网格。三是组织管理技术的信息化与灵敏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提供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灵敏的手段方法,使得社区网格化管理新范式在现实社区社会管理中的应用成为可能。四是组织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开放性流动。社区社会管理中组织资源至关重要,资源充分且合理流动才能有效发挥社区组织的功能。五是组织行为的集成反映与系统效益。系统论角度看,一个社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任何系统内积极因素的变动和良好的行为导向,都会引起集成反映,产生系统效益。社区网格化治理,从“点”做起,“以点促面”,网格治理向前的一小步都将是社区管理迈进的一大步。

3.新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

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新的多元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的客观要求。价值取向是人们行为的深层结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等呈现新的变化,出现新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社区社会管理工作必须注意和满足社会与群众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充分考虑因群众主体身份分化而不断涌现的新社会阶层、新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新时期社区社会管理工作必须顺应新的多元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向时空一体化的多元目标体系发展。时间上看,社会管理工作目标涵盖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工作,要关心群众“生得起、养得起、死得起”,即要时时关心群众。空间上看,社会管理工作目标涵盖政治权益、经济利益、文化享受、社会福利、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即要处处关心群众。社会管理工作实践具体过程看,群众工作既要保稳定,更要促发展;既要抓管理,更要搞服务;既要让党和政府满意,更要让人民群众高兴。

二、社区网格化管理:已有的研究基础

就现有研究文献看,网格化管理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基础研究阶段,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成果更少。7月15日,我们在CNKI输入关键词“网格化管理”并作“无条件限制”的搜索设置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51条,其中涉及社区网格化管理包括城市网格化管理在内的文献不到20%,大部分研究侧重于概念、理念、原则和基本特征的探讨,整个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当然,现有的研究已取得明显成效,已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网格化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网格化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对网格化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对网格化管理模式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具有规范、清晰、高效、创新、综合、统一等优点和特征。但实际运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应以社会前端管理为重点、以服务公众为核心、充分整合现有各类管理资源和管理力量,实现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网格化管理的效益。

2.党政管理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

关于党政管理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有学者提出,应在加强基层党建中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实现社会管理网格化;构筑为民服务载体,推进社会管理常态化;激活党员模范作用,促进社会管理大众化。有学者提出,“网格化治理”除了需要从国家行政权力角度打通政府治理与群众自治联结的途径外,还必须从政治层面打通政府治理与群众自治联结的渠道,强化基层人大代表的功能,保障不断下沉的基层行政权力的合法性,使基层治理更符合“法意”和“民意”;同时还应保证基层群众的自治性,使村庄自治权力从悬空状态落到实处。通过人大代表功能的发挥使村民制度化地参与到基层政府治理当中,建立有效的政府治理与群众自治的衔接机制。

3.各地网格化管理实践经验的研究

关于各地网格化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成果略多。有人提出,要以强化网格划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配套制度为支撑,实施网格化管理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舟山各乡镇(街道)以自然村落或相对集中居住区域为基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把全市43个乡镇(街道)划分为2464个管理服务网格,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每个党员联系10―20户普通群众,积极整合党政、社会、条块资源,探索部门融入机制,以网格为单位,建立城乡并举、条块联动、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网格服务团队。

这些研究多重理论而轻实践,多个案分析少共性研究,多传统解读少创新思考,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尚存在较大研究空间。

三、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探索及其存在问题

1.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探索的成就

从目前多地社区社会管理实践看,社区网格化管理主要是以基层网格为管理单元、以新型社区为主要载体、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紧密结合起来。

(1)注重网格组织及其结构的设计与划分。如,成都市成华区秉承建设“民生政府”理念,以“社区网格为阵地、民主自治为主线、社区服务为基础”的指导思想,对14个街道进行机构改革、对11个部门和200多个事业单位进行服务职能优化,全力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全面探求为民服务精细化的新模式,着力构建“全域社区、全域服务”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良好局面,进一步促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

(2)强调社区服务功能的实现。湖北宜昌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重要工作,紧紧围绕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目标,以建立社区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机制为切入点,以理顺政社关系为主线,以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为着力点,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在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公开招聘组建一支社区网格管理员队伍,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领导下,网格管理员一人一格,综合履职,负责政府各部门延伸到社区的公共服务工作,同时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服务方式,构建“人口基础信息系统、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系统、社区综合服务系统”,努力实现社情民意全面了解、矛盾纠纷及时化解、为民服务全面周到、社区和谐稳定的目标。

(3)侧重社区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社区管理服务新机制;科学划分管理网格,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网格化;建立健全服务团队,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系统化;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一体化;加快建设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大力培育和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创新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2.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格划分过于简单。具体实践中,管理员往往图方便,实地调查就根据比较单一的标准如地域面积或人口数或户籍数进行数量化划分网格,这种划分增加了网格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网格化管理效应的发挥。此外,网格划分过于单纯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即不考虑与其他社会管理内容与环节的相互配套和相互衔接。

(2)管理手段过于陈旧。各地网格化管理实践中,一些没有经过网格化管理专门培训的网格管理员在实施具体管理过程中,往往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坐在办公室被动“等客上门”,实行静态管理,管理理念尚未更新。

(3)扁平化组织设计流于形式。由于未能对社区管理体制进行深层次改革,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变,行政性的资源配置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社区网格化管理具体实践中未能完全跳出传统的“部门――街道――社区”的层级管理模式窠臼。

(4)信息化水平不高。未能有效满足网格化管理的需要。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中发现,支撑网格化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相关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缺乏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人才。

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社区网格化管理变形走样,“新瓶装老酒”、“换汤不换药”引起群众不满和质疑,急需引起重视,探讨解决办法和对策措施。

四、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范式替代的前景与可能

事实上,一种范式(paradigm)的确认和成型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即使在认识范式的性质方面,库恩也承认,发现指导科学传统的规则是很困难的。一个成功的范式能使科学界保持选择问题的标准,用以寻求解决办法,并进而划分为前范式阶段、范式阶段、危机阶段、科学革命阶段四个阶段。危机阶段,占优势地位的范式受到挑战和修正,新范式可能产生,老范式可能复兴,这就促成各种观点之间的辩论和竞争。显然,库恩・奇尔关于范式四阶段的研究对于深刻理解当前社区社会管理的范式危机并着力探索社区社会管理的新范式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社区网格化管理范式是“以信息化支撑网格化、以网格化追求精细化、以精细化实现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追求“社会管理终端化、力量整合兼容化、诉求解决初始化、工作保障常态化”,实现社会管理服务的常态化、人性化和基层社区管理的以人为本,也是一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纵横交错”式的治理模式,实质是政府管理的下沉和基层群众自治的兴起,即由传统的、上下隔离的“板块式治理”向上下衔接的“网格化治理”模式转变。

1.科学划分网格区域,推进社区社会管理精细化

科学划分网格区域是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前提。网格化实际上是倡导一种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它将原来抽象的宏观社区具体为微观的网格,将管理责任由社区落实在更具操作性的网格上。科学划分网格区域,推进社区社会管理精细化。一是确定网格区域、规模与数量。网格区域、规模与数量的确定要坚持既尊重历史传统又着眼未来发展的原则,坚持既便于管理易操作又全面覆盖无盲区的原则,坚持管理对象属地化、整体性又充分考虑居民的实际居住情况的原则,划分网格;二是确定网格管理员的职能与责任。网格管理员主要承担和协助共同做好网格内的社情收集传递、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查等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为所在网格提供日常式、订单式、多元化服务;三是选择合适的网格管理员。每个网格要明确网格管理员,做到定格定人定责,建立责任网格单元,网格管理员一般从社区工作者、镇乡(街道)联片干部、社区民警、村(居)民小组长、党团员、和谐促进员以及法治促进员、农村指导员、大学生村官、“两会代表”、政协委员、法律工作者等人员中择优选任。

2.搭建并完善服务平台,推进社区社会管理集成化

利用信息化技术打破传统的城市管理部门和行政区划空间的界限,加大对基层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平台建设,使基层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服务上来。建立健全服务团队,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系统化,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各方面资源,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一是开展群众互助服务。由社区工作者等网格管理员,以及群众代表等组成互助服务小组,主要开展社区内邻里关照、关注民生等互助服务;二是加强社区自治。由社区组建,由居住在网格内的村委及支委、“两代会”代表、政协委员、党(团)员、大学生“村官”和社区社会组织等参加,为所在网格群众提供日常性社区服务;三是夯实基础服务。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干部、民警、保安、巡防员、协管员等的作用,对责任网格进行经常性的联系服务,重点做好公共服务工作。四是组建非常设性的专业项目服务团队。由相关职能部门和技术部门下派的法律顾问、社区工作指导员、法治促进员以及社会组织、志愿者协会中的专业人士参加,提供专业和特色服务。

3.建立健全信息系统,推进社区社会管理数字化

推进社区社会管理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社会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管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管理信息系统,一是完善信息采集甄别系统。社区要组建专业信息采集员队伍,通过详细的社会调查掌握详细有效的信息,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并经常进行更新,及时删除无效、过时的信息,避免提供错误的管理信息,积极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和工具加强对信息的甄别和采集工作。二是完善信息沟通传播系统。要积极依托街道“数字化社区”等各类民生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街道门户网站、社区QQ群、微博、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电子信箱等信息平台,搭建网络问政平台沟通民意,增强互动服务功能和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信息沟通传播无障碍。三是完善信息维护保障系统。落实专人维护信息系统的运行和实时更新,确保系统运行顺畅、信息有效。事实上,建立健全信息系统,推进社区社会管理数字化,实现信息的全方位、无障碍流通,并对信息集中梳理,对资源综合协调、统一调度,对问题与需求及时解决、有效满足,有利于管理环节精细化、管理流程高效化,有利于防止在网格化管理中出现新的条块分割。

4.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推进社区社会管理多元化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推进社区社会管理多元化是社会管理的创新和发展趋势。一是积极培育多元管理主体。社区社会管理工作纷繁复杂,不是政府一方就能进行解决和管理的,须大力培育和发展公益性、服务性的基层社会组织,发挥这些组织在公共服务、调处矛盾、化解纠纷、扶贫帮困等方面应有的服务功能。着力提升社区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增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合力,推进各类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二是科学安排多元管理主体。多元管理主体培育发展起来,要对其进行科学安排,充分发挥各种主体的优势和特长,形成主体合力。因此,要支持引导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和社区群众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中的作用,构架多方参与、利益协调、共驻共建、管理有序的多元主体协作运行机制。三是着力推动社会管理和服务向末端化延伸,构建扁平式、网格化、全覆盖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社区网格管理工作机制3

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实行“1+X”模式:即每个网格由一名专职网格长+若干网格员构成;网格长一般是街道办公室的干部或社区的工作人员;网格员包括两类,即社区全职网格员和兼职网格员(社区中热心、善沟通、善协调、有威望的居民或社会组织、“五老”人员等)。网格长主要负责网格内的政策方针宣传、日常工作巡查、初步定性纠纷及上报工作。网格员负责采集信息、宣传政策法规。社区网格化治理还建立了“一户一档”的网格台账。网格台账记录本网格内的每户家庭基本信息和相应网格员联系方式。这些信息的搜集整理是由网格员负责,最后统一由网格长管理,并作为网格员工作考核的一部分。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实现了党员联系群众的全覆盖。其中,社区网格化治理工作流程包括信息收集与反馈、问题解决两个方面:

在信息收集与反馈方面,以网格员走访和居民直接反馈(包括在APP上操作)两种方式为主。网格员走访有多种形式,包括日常性走访与主题式走访、普通群体走访与特定群体走访、入门交谈式走访与活动融入式走访等。由街道、社区的干部或工作人员组成的自治服务团队,主要负责每周不少于1次的社区内基础事务的走访;由社区所属的环保、消防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基础服务团队,保证每月不少于1次的社区走访;由社区内教师、医生、律师等职业人员组成的专职服务团队,保证每季度不少于1次的深入性走访服务。各个服务团队根据走访收集来的信息,定期开展例会,遇到特殊事件,联系网格长召开紧急会议,分析讨论事项。通过团队走访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利用政府行政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为群众提供全面性服务。

除此之外,社区居民还可以在手机APP直接向社区综治工作室反映问题。近年来还开发了政务APP,如“和美”APP、“智慧”APP等。社区居民可以 在手机APP上将信息或需求反馈到社区综治工作室。社区网格工作室人员对从网格员、群众处收集到的不同类型问题及多样化需求进行及时分类汇总,根据业务信息、问题属地、限办时间等条件进行信息筛选,并把这些“情报”分流到不同部门、街道、社区等责任单位,由后者进行限时督办。

在问题解决方面,一般问题在网格内自主处理,重点问题由网格联动中心处理。也就是,能就地解决的由网格员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由网格长负责提交到社区、街道、区、市各级对接部门“综治指挥中心”,由上级协调部门解决。最终处理结果由市级网格通过系统及时反馈给网格长或网格员。居民可以根据对结果的满意与否选择是否继续申诉。

在推行初期,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治理的精细化,基层治理效率有所提升。在社区发展调研报告中显示,自社区网格化治理模式实行以来,社区问题的发现率提高到90.5%,问题的处置效率也由原来的87.8%提高到93.6%。社区治理网格化的提出,是为了进一步细化工作,促进城市管理现代化、数字化。然而,社区治理的行政化趋势依然明显,社区协调机制受阻、社区多元参与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社区治理整体效能的提升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社区网格管理工作机制4

(一)“五项措施”加强网格建设,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1.科学合理划分网格。

科学合理划分网格是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基础,而网格划分越规律、越精细,管理起来越方便,操作起来越精准,联系服务群众越紧密。市中区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熟、文化相近、构成相似的原则,以社区为单位,每个社区为一个基本网格;每个基本网格以500至800户为标准划分为若干基础网格;每个基础网格以片区、楼栋为单元,以100到250户的标准划分若干单元网格。共划分基本网格162个,基础网格396个,单元网格1144个,形成了“基本网格——基础网格——单元网格”三级网格的工作格局,实现了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的全覆盖,联系服务群众的零距离。

2.建立科学组织管理体系。

按照将社会管理重心前移、下移的总体要求,对现有社会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成立区级领导小组和指挥中心、各乡镇成立办公室、各社区(行政村)成立工作站(基本网格)、工作站下划基础网格和单元网格,搭建了“三级平台(即区、街道、社区党纪行政体系)、五级网格管理服务(即区、街道、社区、基础网格、单元网格五级工作体系)”的组织体系。通过这个“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实现了社会管理服务创新的规范化、制度化。

3.有效整合网格管理服务力量。

建立一支优秀的网格管理服务队伍是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市中区以网格为依托,对全区街道(乡镇)干部、社区(村)工作者、公安司法队伍等按网格化管理服务要求进行重新整合与配置,合理配备网格管理服务工作力量,严格为每个基础网格和单元网格选聘基础管理员和网格协管员,并对其进行集中培训,明确岗位职责、管理服务范围,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了“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管理规范”的良好局面。同时,按照“重心下移,职能下沉”的要求,各职能部门将人员、职能下沉,整合到网格中,全力搞好各项服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工作机制。

4.建立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支撑体系。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中的作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完成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所有数字信息事项动态管理和互联互通。建立了全区“户况网格图”,更加清晰地了解社区信息及居民信息等方面情况,实现“看图知片情、看标识户况、看房知人、看人知情”的管理精细化目标。利用智能手机信息技术打造了“市中数字通”信息采集终端,为网格管理员和协管员定制了1200部“市中数字通”。网格管理员和协管员,可以通过手机终端,随时随地实现信息的有效上传。同时,区级指挥平台也能够与“市中数字通”的视频摄像功能相结合,实现了信息平台的无缝对接和资源信息的共享及高速便捷的调用。

5.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市中区将网格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不仅在政策、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而且斥资千万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同时,按照“费随事转”原则,将为民服务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保证各项经费落实到位的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辖区居民每户每年60元的标准,作为网格管理员和协管员的补贴和运营经费。另外,为保障专款专用,各乡镇、街道每月初需上报拨付经费使用明细单,积极做好资金核算监管工作。

(二)“四项机制”形成创新社会治理合力,全面实现“零距离”联系服务群众

1.建立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机制。

市中区依托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开展了全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集中走访活动,建立了常态化走访机制,实现社情民意服务“一体化”。从区级领导,到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共3686名党员干部,参加了一年两次的集中走访活动,挨家逐户地到群众家中走访,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同时,对收集到的每一件社情民意,通过管理服务平台及时分类整理、录入登记、限期办理、跟踪督办、答复反馈,最大限度的提升群众满意度。

2.建立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积极统筹和整合现有资源,建立集诉求受理、信息采集、综合监管、协调指挥、处理结果和记录评价于一体的“市中区96361便民服务系统”。该服务系统设立了社区党建、环境卫生、综合治税、维稳等17项工作模块,各乡镇、区直部门可及时接收、按时处理区级平台分流交办、转办或督办的各类事项,实现了信息统筹的全方位,社会管理的精细化。同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定期推送即时消息和活动动态,引导市民互动参与,不仅扩宽了群众诉求渠道,而且使群众之间、群众与社会之间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关系。

3.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坚持党政统一领导、综合部门组织协调、组织部门考核督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突出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的主体力量,整合社会各方面优势和资源,最大限度将各方面力量向社区(行政村)延伸,形成了维护群众权益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更好地强化服务效能,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党员干部集中走访,做到第一时间掌握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化解群众矛盾、第一时间解决群众难题,建立了最大限度维护群众权益的利益协调机制。

4.建立民主参与机制。

考核是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网格化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措施和重要保障。市中区把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依托综合服务平台,对群众诉求办理情况进行直接量化考核、自动得分考评。成立了考核督查局,采用“四色单”督查制度,督查群众诉求的办理落实情况。通过走访代办、民情日志、回访反馈、为民服务办结满意率核算、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形式,对为民服务责任单位、网格管理员和协管员等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部门(单位)的评先奖惩、与干部的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广泛宣传,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政府主导、各部门协调合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格局。

二、社会治理工作的区域网格化、服务一体化和管理精细化

(一)社情民意全掌握,织密了群众信息网

信息采集是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的基石和起点。市中区借助整体化、精细化的网格体系,通过无遗漏、无盲区的网格走访、网格代办、网格服务,全面掌握了网格内的“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各类信息要素,及时有效地了解情况、掌握动态、征集诉求、解决问题,基本实现了“底数清,情况明”,做到了社情民意“早了解、早发现、早解决、早回复”。特别是对重点和特殊人群,能根据其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配备相关人员,落实具体有效的管理服务措施,实现了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科学化。

(二)转变工作作风,织牢了干群连心网

通过“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机制,变“下面一根针”为“上面一张网”。划细责任范围,明确网格职责,对每个基础网格实施动态化、全方位管理,变“坐等群众上门”为“主动下去服务”,真正的将服务工作走进群众、走进生活。特别是集中走访活动,将党员干部“赶”到基层一线,入户走访,与群众面对面谈心交心,加深了彼此感情,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作风转变,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优化为民服务,拉起了群众满意网

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是否取得实效,关键要看群众是否满意。市中区不仅建立了方式多样、规范有序、畅通高效的诉求表达渠道,而且依托网格化综合服务平台,变以往各部门单一、分散办理为现在统筹、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形成了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合力,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用真心换民心,以实绩赢得实效,以优良的作风取信于民,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四)全面推进,形成了社会管理新格局

工作中市中区明确了一个宗旨、三个核心、五大任务、七步工作流程、九项工作制度,构筑了全面覆盖的服务网络,建立了精细完善的运行体系,促进了工作由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向现代的精细化与常态化并重、服务与管理并重和社会多元参与的转变。

三、思考与启示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夯实政治和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全方位统筹协调,是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前提。市中区把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模式作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保证社会长治久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依托党委、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调动能力,团结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强化了党委和政府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搭建了“三级平台、五级管理服务”的组织体系,形成党政统筹、多方协调合作的管理服务体系,夯实了凝神聚力谋发展的政治与组织保障。

(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筑牢群众基础

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贯穿党的全部工作的实践精髓,也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根本遵循。而网格化社会管理就是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坚持践行群众路线的有效载体。市中区紧密结合实际,把解决群众诉求“最后一公里”,提高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作为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统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群众路线。同时,开展各级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真正把群众工作做到家门口,用“小网格”编织和谐、幸福的民生画卷,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提供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注重宣传发动,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既强调政府职能部门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主责作用,又强调社会公众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参与作用。市中区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提升了群众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激发了群众的责任感与参与度。同时,通过常态化走访和信息化支撑系统,做到第一时间知晓群众意见、第一时间上传群众问题、第一时间回应群众诉求、第一时间解决群众难题,第一时间反馈群众诉求,让群众充分享受到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带来的“大实惠”。

社区网格管理工作机制5

1、会议制度。建立定期、不定期会议制度。网格管理中心实行每月两次例会制度,村居(社区)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网格管理工作例会,如因工作需要可随时召开。

2、台帐制度。村居(社区)和网格要建立《网格化社会管理合帐》,由村居(社区)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3、报告制度。网格长原则上每3天向中网格主任报告一次工作情况,由中网格登记存档,中网格每周向管理中心报告一次工作情况,有特殊情况随时上报。

4培训制度。管理中心适时组织对网格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能力。

5、排查制度。网格管理点为排查主要环节,网格信息员应认真做好信息记录工作,每个工作日如实填写《街道网格化管理工作日记》,全面掌握责任区内基本情况,做到民情动态情况明。网格信息员将排查收集的问题与信息,报网格长,网格长整理后报送网格专营员,网格专营员按“区分责任、分类处理”的原则,属于职责范围内的`报送各业务责任人,督促并协助该责任人在规定时限内给予解决和反馈;属于职责范围之外的上报街道网格管理中心。

6、限时办结制度。办事程序简单,申报材料齐全,可当场办结的,要即收即办;需经审核、确认等,不晚当场办结,要根据办理时限规定,在承诺的时限内办结;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应及时作好解释工作。

7、处理反馈制度。在处置时效上,属村居(社区)职责范围内的,一般在3个工作日内给予解决;属街道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一般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解决;如特殊情况短期内难以解决,应及时做好解释工作。

8、监督考核制度。管理中心每月对各级网格责任人执行网格化管理运转情况和信息系统运转情况;排查各类信息是否全面、准确、及时;处置各类问题的时效与实效情况等内容进行督查。督查考核情况与村居(杜区)工作目标考核一并实施。督查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客观如实地反映网格化管理运转现状,确保考核结果的公信力。

社区网格管理工作机制6

近来,我国的城镇化与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以政府为首的社会管理模式问题受到了学界广泛关注。由于结构失衡、规范失序、伦理失范等社会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城市划分为网格进行整合与管理。然而,就实施效果来看,网格化管理并未很好地解决目前的问题。为优化政府服务、提高社会福利,学界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演变的思路,即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转变为横向的治理。鉴于网络化只是一个理念性的变革方向,究竟选择网格化管理、网格化治理或网络化治理作为管理模式,快速转变或渐进式作为变革方式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当前,我国处于互联网新时代,网络融人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社会治理模式面临着由“线下”向“线上”扩展,以及由“线上”向“线下”延伸的两种不同趋势。在新的治理模式下,社会服务智能化、治理主体多元化、社会治理困境有效解决、新的社会关系正在建立。从社会现实角度看,“互联网+”时代,新模式是否促进跨界融合?从“善治”角度看,“互联网+”时代,新模式是否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惠及民生?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拟从我国对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需求出发,以互联网时代下的大数据应用为切人点,深入分析武汉市百步亭社区、昙华林社区、江汉社区和常青花园社区的治理模式及其效果,探究社区治理模式的本质,构建完整的评估框架,并提出政策建议,以优化公共服务、提高政府的管理质量,最终探索出社区一智慧服务云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智慧社区。

1.1 理论意义

第一,拓展了社会治理模式理论。目前研究成果过于偏重管理技术方面的应用,对理论本质的研究较为缺乏。

第二,拓展了效果评估理论。注重宏微观信息的综合,结合宏观的社会治理理论与微观实证方法;注重社会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的结合。

第三,拓展了大数据、云治理和智慧社区的理论应用。把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互联网充分地运用到社会治理中,丰富了信息采集、分析和处理系统,为实现“善治”提供理论支撑。

1.2 现实意义

第一,使用大数据技术帮助政府进行治理思维与模式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城市社区管理和政府服务水平,社会福利得到改进。

第二,有利于实现社会服务智能化和人性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提高政府服务效率、调动非政府主体参与社会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使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成为一种新常态。

第三,将评估框架纳入管理流程,有利于政府针对性地完善模式不足。

第四,有利于信息的采集与整合,为构建智慧社区与数字城市、云治理进行铺垫。

2 研究现状评述

第一类文献主要关注不同模式中网络本身和主体的构成。Heeks(2001)认为必须充分利用包括政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专有资源和比较优势。Rosenau()认为社会治理模式下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需完全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Stephen和Eggers()认为网络化治理应包括第三部门政府、协同政府、数字化革命、消费者需求等。()、田毅鹏()、赵语慧()、郭春乔()等指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经纬网格。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

第二类文献主要关注社会管理手段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的转型。徐晓林、刘勇()提出“政府善治”是城市政府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治理模式的进化方向。孙建军等()认为网格化管理实现了从“管制”向“服务”的转型,这一模式具有行政理念民本化、行政范围有限化、行政职能服务化等八个方面的特征。王名等()通过分析北京市网格化管理成效提出网格化管理应结合各地实际而无全国统一模式。()认为基于单元网格的网络将政府的垂直管理导向了扁平化管理,同时使单元网格间的信息流动、人员流动、物资流动更为便捷和顺畅,从而城市网格化管理转化为城市网络化治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三类文献主要关注网格化管理和网络化治理的效果。姚引良()研究发现,参与网络合作的主体间信任和协同、环境因素中的上级支持和公众广泛参与,均会对网络治理效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汪习根等()对宜昌网格化管理从信息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矛盾联动化解制度、特定人群服务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评估总结。杨海涛()从管理成本、处置效果、服务效果三个指标进行绩效分析,提出将网格化管理技术与网络化治理理念相结合的创新性研究思路。夏玉珍()认为分析网络治理的重点应放在政府、市场、社会这些不同工具和机制的相互协作上,并将“场域”和“资本”引入公共服务供给的治理网络中加以考察。

综合上述文献来看,目前针对管理模式的研究仍然属于零散式的、浅层面的研究,缺乏对社会管理模式内在本质的深入挖掘。其次,应用性研究较多,比较局限于对所取得成效及经验的概括总结分析,缺乏理论上的抽象与升华。另外大多文献关注管理模式的背景、特征和困境,较少涉及不同模式中“网”的构成、设计以及效果的分析,缺乏系统全面规范的研究范式和评估体系。

3 方法基础

3.1 结构方程模型与多项目评估相结合

参考Heckman()的框架,将四个社区的案例抽象为社会管理模式的四个项目。构建结构方程分析多元主体(个体、社区及地区等)对网格化管理效果的影响机制,模型为:

Y=∑ax+∑βy+∑γZ

其中Y为结果衡量指标(信息下载使用次数、满意度、点击量等),x、y、z分别为个体、社区及地区特征变量。

通过多项目评估探析各管理模式的相对服务效果、各自优劣及适应人群。

3.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运用以网络理论(Martin Kilduff)为基础的定性分析,对武汉市不同社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特征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和比较分析;与结构方程、多项目评估的定量分析相结合,构成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完整评估框架。

3.2.1 定性分析

一是以网络理论为基础(Martin Kilduff)的定性分析。将不同城市的社会管理模式进行抽象,比较其基本特征,对其演变轨迹做出定性分析,确定其演变轨迹属于目标引导或偶得。

内涵假设网络成长路径结构动力冲突机制对个体行动者的意义

二是变革四象限的定性分析。以Greenwood和Hinings(1996)和Weick和Quinn(1999)的理论为基础,利用网络演变的属性对不同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变革幅度进行界定,即不同城市采取了“持续”式变革还是“间断”式变革。

3.2.2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以结构方程与多项目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3.3 宏观分析与微观评估相结合

将武汉市四个典型社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视为自然实验,从微观个体层面、中观社区层面和宏观地区层面对网格化管理的本质与效果进行评估,系统区分不同层次因素对网络结构的影响程度。

4 研究主体及研究内容

4.1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包括两个主体:一是网格化管理本质的研究;二是网格化管理代表性社区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l)分析网络化管理的本质。网格化作为一种媒介,是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在社会网络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需要理清网格化的本质,为探析“互联网+”下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效果奠定基础。

(2)网格化管理代表性社区的研究,其中包括对不同管理模式特征、属性、实际效果的评估。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将江汉模式、百步亭模式、武昌模式以及昙华林模式四种典型模式进行抽象总结、对比分析,以此得到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效果。

4.2 百步亭模式

百步亭社区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化一统天下”的社区建设的局面,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进而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社区发展要求。治理结构中,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领导核心,整合了社区的党组织资源,使得社区党组织成为了社区居民的主心骨。社区居委会是社区自治体系的核心,百步亭社区实行社区建设取得了丰厚的成果。(l)形成了现代的、文明的社区文化氛围,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素质,使得社区的精神品味得到飞跃的发展。(2)在百步亭社区内已经建立起了初步的社会信任,包括社区居民对百步亭花园社区的信任、社区居民彼此之间的信任感。(3)充分发扬社区民主,社区居民可以对社区工作者乃至社区自治组织进行一定的控制。

4.3 武昌模式

常青花园社区属于现代商住小区型社区,它形成了一种类似于传统社区才具有的融洽、紧密、互助的邻里关系,成为一种新型“熟人社会”社区。社区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43%的绿化率。社区内有1家三甲医院,7所幼儿园、4所小学、3所中学、1所全日制大学和1所老年大学。不仅有丰富多彩的中心活动场所、健身路、健身房、大舞池,还有完善的视频监控体系――治安邻里关照网、治安巡逻网、保安安防网、公安监控网的四级防范体系。

社区分为五个,每一个社区的管理人员,包括网格员在内为15人左右。在常青花园社区治理体系中,社区党总支起领导作用,管委会、居委会发挥主导作用;其他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包括社区党小组、物业、业委会,还包括政府职能部门和辖区单位;由社区居民组成的志愿团体、自治组织也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在多元治理主体中,社区党组织呈现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和楼栋党员核心四级网络。社区与物业、职能部门、辖区单位联合,建立多层次共驻、共建、共享机制。社区建立了党建联席会轮值主席制,建立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三方联动机制及社区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席会议等机构,从而形成了常青花园社区共驻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

4.4 江汉模式

江汉区地处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处,是武汉市最繁华的中心城区,面积33.43平方公里,实有人口65万人,辖116个社区。2000年,江汉区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十年多来围绕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江汉模式”被民政部在全国推广。2002年和先后被民政部评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4.4.1 背景和动因

江汉区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源于“四进社区”工作的推进带来居委会工作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一是由于各类社区专干之间缺乏统一管理和相互协作,存在职能交叉、工作重复、忙闲不均、工作效率不高、信息孤岛等现象;二是政府各职能部门把工作向社区延伸,不仅增加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负担,使社区工作行政化,而且使其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难以体现;三是社会组织的发展虽有所加快,但仍存在着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公益类社会组织发展缓慢、参与社区建设不足等问题。四是各类社会管理主体管理职责不清,各自分工不明,相互对接困难,社会管理中交叉错位与断层缺位的现象同时并存。五是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管理呈现出管理对象日趋多样、管理事务日趋复杂、管理活动日趋开放等特征,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不断凸显,传统的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手段、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与社会建设的要求。为破解这些问题,江汉区启动了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的实践创新。

4.4.2 主要做法

一是构建街道社区综合服务协管机制。在街道层面设立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将街道与社区公共服务和协管相关的人员集中到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成立综合服务部和综合协管部,设立“一门式”服务窗口,承接政府公共服务和城市协管工作。二是强化社区居委会的主体地位。赋予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公共服务站行使五大权力,即:人事建议权、评议监督权、事务协调权、困难群众救助保障资格评议初审权、经费使用把关权。三是创新社区自治载体,提高居民自治的专业化水平。实施社区建设项目制管理,提高居民自治的有序化程度。四是推进区域化党建,统筹辖区发展。

4.4.3 成效

通过街道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一是构建了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以社区为基本单元设立社区公共服务站,推行“一专多能”,有效地整合了资源,强化了服务群众的功能。任务承担由过去的苦乐不均向同岗同责转变,信息资源由过去的分头采集向综合共享转变,协调配合上由原来的各负其责、纵向联系向分工协作、横向互动转变,实现了社区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信息化,社区服务的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促进了惠民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二是打造了集约聚力的共建共享平台。强化了社区自治功能,既理顺了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也促进了社区居委会职能的归位。使居民自治由“无序化”向“有序化”转变、由“零散化”向“组织化”转变。三是提升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管理凸显实效,江汉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始终走在全市中心内城区前列,江汉区相继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区等部级荣誉。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主线,围绕幸福武汉、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建设,作为优秀社区对武汉市社区模式改革进行经验借鉴。城市网格化管理是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以街道、社区、网格为区域范围,以事件为管理内容,以处置单位为责任人,通过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市区联动、资源共享的一种城市管理新模式。

社区网格管理工作机制7

为确保“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深入有序开展,有效发 挥在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作用,现制定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制度如下:

一、网格划分。

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每个社区按500–1000户居民建立一个网格,每个网格中,按100-150户居民设立1个楼栋长,每个网格安排1名专职社工和一名民警或协警。

二、工作职责。

(一)以辖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划分区域,实现对辖区居民的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管理和服务,整合公共资源,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规范业务流程和服务机制,夯实管理和服务队伍,营造更加便民的辖区环境。

三、工作方法。

(一)网格专职工作人员必须开展经常性走访联系,走访前有日程安排,走访后有工作记录,及时收集、整理居民基础信息,准确掌握居民的基本信息和利益诉求,努力解决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情况。

(二)以网格为单位,开展全方位服务,通过整合人力资源,建立由片区民警、社区干部等工作人员组成的管理服务团队,以团队成员的多元化,解决群众需求的多样化。

(三)采取分类分层解决的方法进行处理,一般性问题,由社区网格办公室自行解决,区域性问题由社区党委进行解决,全局性问题应及时上报办事处党工委,进行解决。

(四)网格专职工作人员施行“首问负责制”对居民反映的诉求和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建立跟踪服务机制。

(五)制定工作站例会制度,梳理走访意见,汇报上月工作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案,分层分类提交班子会议。

四、工作要求。

(一)以网格为依托,采取主动服务的方式,准确搜集群众数据,掌握群众动态信息,实现对网格的精细化服务。

(二)引导建立完善的网格服务中心体系,满足网格群众的普遍需求。

社区网格管理工作机制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推进和后勤社会化,大学生的生活居住环境由原先的校内公寓逐步转型为公众社区,学生管理模式也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目前,高校学生公寓社区化管理的时间不长,其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都还不够健全,可尝试将网格化管理思想融入高校社区管理,构建高校社区管理的新模式,符合新形势下高校社区建设的需求。

一、网格化管理的内涵及其实现条件

网格化管理是网格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管理应用,指的是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单元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1]。因此,网格化管理的目的是解决管理中由于部门间职能分割造成的数据分散、信息内闭、流程“冗余”等现象,最终形成资源有效整合,提高管理效率。综合当前社会管理的成功实践来看,实行网格化管理需在原有管理体系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完善。实现网格化管理一般需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构建规范化网格。规范化网格结构应该是条块结合,即在同一部门系统的“条”与各部门系统间的“块”互通,业务办理相互协助。而原有管理体系中,其管理功能“条强块弱”,“条”上同一部门内的业务沟通比较多,效率也较高;而“块”上部门之间缺乏联系,效率较低。实行网格化管理需在原有管理体系基础上,重新整合各职能部门,提升块与块之间的互通与协助,提高服务效率。二是建好信息化系统。网格化管理的基础是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要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一站式”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必不可少。在具体建设中,网格内的各部门要根据业务流程情况,统一用户数据库、共享服务端口,做到流程科学化,给用户提供便捷服务。三是完善服务机制。网格化管理思想是基于“用户需求”,体现“用户至上”的理念,目的是实现高效率、便捷性的管理与服务,这就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服务机制,是管理者在服务过程中有着一致的服务理念,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和业务要求,为用户提供专业、规范的服务。四是加强服务监管。网格化管理的功能是各部门之间在同一“块状”网格中的协调与服务。因此,需要加强服务流程中各环节的监督,确保内部管理流程更优化,工作职责更明确,服务质量更完备,最终实现为用户提供高效服务[2]。

二、高校学生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主体多元化,使高校社区育人作用难于形成合力。高校后勤社会化后,社区内存在着学生教育主体的学校、学生服务主体的后勤公司和学生自治主体的学生自治组织三种多元关系主体[3]。学校虽然作为学生管理和教育主体,但学务工作者很难全程参与学生的社区生活,缺乏及时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育人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而作为学生服务主体的后勤公司,存在着公司效益与学校教育公益性之间的矛盾,难以形成育人目标的一致性;而作为自我管理的学生自治组织,主体地位相对弱势,且存在着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也很难在社区发展的重大决策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社区内的不同管理主体,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需求,很难在社区育人上形成合力。2、管理机制碎片化,使高校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盲点。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产物,许多高校对社区管理服务工作还处于不断摸索和完善之中。在新形势下,原有的学生管理规范和制度不适应学生入住社区后的管理和教育,多元主体间缺乏相应的运行机制保障,从而使生活在社区内的学生脱离学校的管理,存在着各种不良隐患,使得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盲点。3、服务形式单一化,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当前高校社区大多还处于传统管理模式,更多强调的是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学校提升学生的生活服务质量,对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考虑不多,管理手段单一,服务内容简单,没能为学生发展提供足够的平台,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得不到满足,难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二)网格化管理在高校学生社区中实施的优势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和学生社区的发展,传统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社区管理要求,网格化管理思想适合当前学生社区管理的需求。1、网格化管理模式契合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创新需要。高校在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可以使管理重心下移,管理位置前移,在原有管理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条块结合、权责明确、资源共享、内部协同”的要求,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有利于从体制上解决条块矛盾、信息孤岛等现象,形成教育管理的合力,契合当前高校社区管理创新的需要。2、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应合网格化管理技术要求。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学校的数据共享中心,构建了360°视角的学生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状态、行为习惯等信息能够在数据中心实现查询、分析、统计,为高校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保障。3、社会领域成功经验为高校提供借鉴。网格化管理从最初的城市管理到目前的社会经济等多领域的运用,业已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同时,高校管理者也在学生安全、学生党建、实验室管理等工作上融入网格管理思想进行探索实践,为高校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

三、高校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

以笔者所在的浙江万里学院为例,作为较早实施公寓社区化管理的高校,2001年,学校开始实施公寓社区化管理模式探索,根据两校区的实际情况,安排一年级学生入住回龙校区学生社区,实行书院制管理;其他学生入住钱湖校区学生社区,实行学院制管理。,学校分析社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统筹谋划,将网格管理思想逐步融入社区管理服务,通过合理划分社区网格、科学设置网格组织机构、建立共享平台、完善服务机制等措施,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

(一)划分社区网格

高校社区开展网格化管理,合理划分单元网格是系统构建的基础[4]。学校按照地域和管理特点的不同,将回龙校区学生社区和钱湖校区学生社区作为一级网格。在回龙校区学生社区,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学院的基础教育功能,建立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书院制网格化管理模式,按书院所属楼为区域建立二级网格,在各楼内以楼层为单位建立三级网格;在钱湖校区学生社区,根据高年级学生特点和学院专业特色,建立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的学院制网格管理化模式,按学院所属楼为区域建立二级网格,在各楼内以楼层为单位建立三级网格;同时在各层级网格内,建立相应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组织机构,形成了“条”与“块”相结合的网格系统。

(二)设置网格组织机构

多元关系主体的存在,势必会因主体利益不同而使得管理目标不一,导致社区育人成效不理想。学校以统一管理、主体协同为目标,在不改变原有各主体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成立社区工作委员会,作为社区工作的最高决策层,统筹社区发展规划及重大事务决策处理。委员会下按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功能模块分别由社区党、团工委、后勤公司生活服务中心及学生自治委员会等部门和组织负责,各模块组织间实行协同管理和信息互通,使工作全覆盖,不留“真空地带”。

(三)搭建共享管理平台

1、信息平台建设。目前,随着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推进,学校建立了基于大数据技术基础上的学生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了数据共享、信息融通,有效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平台内容包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生基本情况、个人行为表现考核记录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学生生活服务方面的学生住宿服务、“一卡通”服务、维修服务、餐饮服务等数据库;学生网络舆情方面的如辅导员QQ群、值班在线、学生干部QQ群、社区微博、微信等。2、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一站式社区学生事务中心”,采用协同办公、统一办理的形式,将学生在社区的相关事务和服务事项纳入中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相关主体单位派员入驻,社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中心事务管理,完善工作制度,统一调配资源,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理清工作流程,实现工作内部协调,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

(四)完善工作机制

1、建立管理主体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应加强各管理主体间的联系沟通,定期召开会议,传达上级及学校的有关精神,研究社区发展重大事项,讨论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统一工作思路,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建立“组团式”网格服务机制。网格化管理的特征之一是提供精细化的服务,因此,在社区的管理与服务中,高校需要整合资源,开辟专门场所,引导专业团队入驻社区,分类指导,解决不同需求学生的困难,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一是建立教师团队联系网格制度,全员动员,实现每个网格都有教师参与,加强网格内学生的专业指导和思想引导。二是建立学生自我服务机制[5],社区学生自治组织作为学生管理主体的群众性组织,在学生中号召力强、影响力大,学校应加强学生组织队伍建设,指导和引导学生组织开展自我管理和服务活动。如建立社区党团组织,按照网格管理要求,设立各层级网格管理员,开展责任区活动,网格管理员每周按要求进寝室走访同学,及时掌握网格内情况,引导同学们参加文明寝室建设,劝说和制止寝室同学的不良习惯和违纪违规行为,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作用。建立社区社团活动中心,积极引导各类社团入驻社区,社区开展“兴趣+专业”相结合的小型、多样化的社区文化活动,对于张扬学生个性,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提升学生自主创新意识,营造校园良好的文化氛围,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社区网格管理工作机制9

一、网格化管理工作职责

社区级网格:镇包片干部指导社区的管理与服务等综合工作,主持召开社区的工作例会;每周不少于2小时深入社区收集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将社区各类动态情况反馈至镇相关部门与责任人,督促并协助其给予解决;督导下级网格责任人工作落实情况,检查其网格工作记录等。社区网格管理工作站站长负责社区的全面工作,督促与协调三级网格的运转。

片区级网格:网格长负责指导、收集、整理责任区内综治、计生、信访、安全生产等各类信息资源,建立网格化管理台帐系统;带领网格员深入网格点,将责任区内各类动态情况反馈至社区相关责任人,督促并协助其给予解决;指导和动员网格工作人员工作;认真做好网格化工作记录;网格划分并确定责任人后,应实行公示,接受居民群众与驻地单位的监督。

二、网格化管理责任人职责

1、熟悉掌握网格内基本情况,负责信息收集、便民服务、简易问题处理等。

2、负责承办民政、计生、就业、社保等社会事务,协办党建、创建、综治、安全生产等工作任务。

3、网格责任人每星期到网格责任区内巡查一次,及时了解和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掌握居民情况动态信息,并对自己所管辖责任区的档案进行即时和定期完善。

4、在网格责任区内如发生一般性事务当场处理,并记录在工作日志中。涉及到政策性较强的事务,自己不能当场解释或解决的带回社区网格管理工作站处理。遇突发性事件立即上报社区网格管理工作站,涉及镇有关单位的,应紧急处理,并同时上报镇网格管理办公室,网格责任人要现场跟踪。

三、网格化工作排查报送制度

1、镇直各单位应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将工作领域所需求的信息内容分解至社区,各级网格责任人须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按规定要求定期在责任网格内开展信息排查工作。

2、网格管理站站长应当整合责任区内各类信息资源,创建台帐式的网格化管理系统,并实行动态化管理。

3、网格管理点为排查主要环节,网格长应认真做好信息记录工作,每个工作日如实填写《网格化管理工作日志》(《工作日志》),全面掌握责任区内基本情况,做到民情动态情况明。

4、网格员将排查收集的问题与信息,整理后按“区分责任、分类处理”的原则,属于社区职责范围内的报送网格长,督促并协助该责任人在规定时限内给予解决和反馈;属于社区职责范围之外的上报镇网格管理办公室。

5、镇网格管理办公室定期深入社区,收集各管理站有效信息,切实做好社区内信息动态的登记,认真记录《网格化管理工作日志》。

四、网格化信息管理制度

1、信息台帐坚持以“一个网格一本台帐、一项工作一组数据”为原则,使网格内各类数据信息科学、直观。

2、信息台帐实行电子版本与纸质版本相结合,电子版本作为数据更新库;纸质版本便于深入网格排查时随手携带。

3、信息台帐系统实行分类管理,以工作性质为尺度区分为党群组织、经济财政、综治维稳、社会事务、人口计生、劳动保障、城市管理、文教体育等工作,以及若干小项。

4、信息台帐系统实行条块结合式的双向管理。在镇级网格,网格化管理办公室负责镇总台帐的管理,各职能部门负责对口领域的单项台帐管理;在社区级网格,社区书记负责社区总台帐的管理。

5、信息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各级网格长应当做好信息台帐系统的管理,坚持做到有变化时即时充实更改,无变化时定期调整维护,使信息台帐系统随着工作的进展而变化。

五、网格化管理工作例会制度

1、例会时间:实行月工作例会制度。

2、参加人员:镇主要领导、镇网格管理办公室成员、社区书记、各网格长。

3、例会内容:通报近期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阶段性重点工作的部署和安排;以及对全镇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等。

4、具体要求:各社区会前要有准备,要把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会议、文件和指示精神与网格化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认真总结上月的.工作情况,明确下月工作重点、工作措施,汇报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将文字材料、电子版上报镇网格管理办公室。

六、网格化管理处置反馈制度

1、排查收集的各类信息与问题,必须本着“务实、快速、高效”的原则给予处置。

2、在处置责任上,涉及到驻区单位之间、居民与驻区单位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的事务,原则上由网格长牵头处理;涉及到旗、镇职能部门的事务,原则上由镇职能部门牵头处理。

3、在处置时效上,属社区工作站职责范围内的,一般在3个工作日内给予解决,属镇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一般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解决,如特殊情况短期内难以解决,应当及时注明原因。

4、在处置协调上,如问题超出镇职责范围,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报送旗相关职能部门,并及时将处置进展情况给予反馈。

5、在处置反馈上,所有问题处置办理结果应当向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七、网格化管理督查考核制度

1、对网络化管理运转情况实行督查考核,确保该管理模式做到有效、实效、高效。

2、督查考核机构:镇考核办。督查考核对象:各级网格责任人。

3、督查考核内容:贯彻落实镇党委、政府布置的各项工作;执行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转情况;排查各类信息是否全面、准确、及时;处置各类问题的时效与实效情况等。

4、督查考核周期:实行一季一排名,年度总评比,年度评比考核与社区工作目标考核一并实施。

5、督查考核纪律:督查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客观如实地反映网格化管理运转现状,确保考核结果的公信力。督查组必须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不得对外透露考核过程与结果。

6、被督查的网格及责任人要主动配合督查工作,按规定要求如实提供相关情况;要高度重视督查办发现的问题,针对反馈意见并积极整改。

八、网格长学习制度

1、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切实做到学以致用。

2、网格长定期集中学习由镇网格管理办公室组织实施,时间为每周四下午,全体责任人都要积极参加各种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笔记、有心得、有记录。

3、学习使用统一的学习笔记本,镇网格办公室负责集中学习的记录和学习笔记的检查。

4、建立集中学习点名制度,由镇网格管理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记录,以便查阅。

5、建立补课制度,对因事请假未参加学习人员进行补课,补课由镇网格管理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

社区网格管理工作机制10

同志们:

在全市上下掀起学习十九精神热潮之际,经请示市委主要领导同意,今天,我们召开社区网格化党建工作推进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社区网格化党建工作试点经验,对下一步推进“五联创建”活动和社区网格化党建工作进行再动员和再部署。前一阶段,大家参观了富城、新海洋、中山巷3个试点社区,刚才又听了他们的典型发言。总的来说,这3个社区的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各具特色。比如,富城社区构建了社区网格党建“3644”工作法,实现了以党的建设引领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的显著成效,得到了省委督查组、宜春市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新海洋社区把网格支部建在企业上,认真落实网格管理员责任,明确责任区、联系人、服务程序,帮企业宣传政策、帮企业引进人才、帮企业营造好的生产环境,有力推动了企业和谐发展;中山巷社区借鉴小港镇路外村经验做法,在社区设立“金牌调解室”,成立以“五老”为主的调解员队伍,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了社区和谐稳定。这些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我就推进社区网格化党建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推进社区网格化党建工作是形势所需、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社区是城市基本单元,是服务城市发展、服务社区居民、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迫切需要在社区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推行社区网格化党建,就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举措,是新时期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有益探索。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推行社区网格党建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推进社区网格化党建工作是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社区是城市社会管理的第一道防线,社区稳,则城市稳,社区安,则城市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规模日益扩张,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给社区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我市城市建成面积达3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已突破了36万余人,有的社区直接管理人口达上万人,由于管辖范围过宽和工作负荷过重,极大影响了社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社区网格化党建工作模式的建立,在广度上拓展了社区工作的范围,从深度上延伸了党的工作触角,改进了基层组织的领导体制、管理模式、工作方式,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2.推进社区网格化党建工作是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全覆盖的需要。党的十八提出,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组织设置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和群众需求。不少社区党组织出现“悬空、断层”的现象,致使党员教育管理没有及时跟进,不少党员还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推进社区网格化党建,就是把党建触角延伸到社区每个网格,使党的工作覆盖社区商场、楼院、小区,直接服务每一名党员群众,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的活动。

3.推进社区网格化党建工作是提升社区党组织管理服务水平的需要。由于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社区管辖范围和管理内涵不断扩大,社区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实行社区网格化党建工作模式,把“大社区”划分成“小网格”,把支部建在网格上,使传统的社区工作方式由“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改变为“上边千条线、下边一张网”。通过对现有社区服务力量进行整合,形成多种服务力量共同为网格内居民提供“零距离”、“精细化”服务的新格局,可以改变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鞭长莫及的被动局面,进一步提升社区党组织管理服务水平。

二、推进社区网格化党建工作要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推进社区网格化党建工作,关健要突出重点,创新思路,大胆突破,积极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彰显各地特色社区党建体系,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实现社区党建上水平、居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1.划分网格,延伸触角,构建网格化组织体系。开展社区网格化党建工作,首先要解决党组织如何建的问题,重点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要科学划分网格。着眼于消除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空白地带”,按照“尊重传统、街巷定界、规模适度、便于管理、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参考居民小组和社会管理创新网格的设置,依据住宅小区、商业网点、驻区单位、人口密度、党员分布等具体情况,进一步调整优化社区网格划分,使其科学化、合理化。二要绘制网格示意图。要深入开展调查摸底,确定各级网格范围、户数、人数、党员数和楼栋数等详细情况,建立网格台帐。三要跟进党组织建设。按照便于党组织发挥作用、便于党员参加活动、便于群众办事的原则,对党员人数较多的社区,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网格,单独成立党支部;不足3名正式党员的网格,联合成立党支部,在楼栋建立党小组;对党员人数较少,设立党支部的社区,在党员相对集中的街巷、楼院、单元分别设立党小组,党小组下设党员楼栋长,形成“社区党总支(支部)+网格党支部(党小组)+楼栋党小组(党员楼栋长)”三级网格组织架构,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面的组织体系,将生活工作在社区内的各类党员全部纳入党组织管理,切实解决管理服务出现真空的现象。

2.整合力量,优化配置,构建网格化队伍体系。要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社区网格服务团队,推动各种力量下沉,努力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新型社区治理结构,为推进社区网格化党建工作的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结合我市实际,要着重抓好“三支队伍”:一要配齐网格党组织班子。原则上,网格支部书记由社区党员干部担任;楼栋党小组长由党员楼栋长或政治素质高、有威望的党员担任。二要建强网格服务队伍。按照“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原则,选优配齐网格管理员、居民信息员、纠纷调解员、治安巡逻员、政策宣传员、干部监督员网格“六员”服务团队,注重把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职工吸纳到六员岗位上来。要组建一支以党员为主体的社区义工或志愿者服务队,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共同为搞好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居民献计出力。要借鉴小港路外村经验,在每个社区培养和组建一支“金牌调解员”队伍,设立一个“金牌调解室”,第一时间化解网格内的矛盾纠纷。三要发挥机关在职干部党员作用。为抓好机关在职干部党员“八小时之外”的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市委建立了机关在职干部党员“三进两为”机制,即,每名机关在职干部党员进社区报到、进社区活动、进社区服务,为单位尽力,为社区尽为。从今年开始,机关在职干部党员八小时之外时间将全部纳入居住地网格管理。各单位要督促本单位的机关干部党员到社区报到,社区党组织要通过建立《机关在职党员基本情况登记薄》和《机关在职党员社区表现考察表》,动员督促在职党员认真开展“领办一个社区公益岗位、加入一支社区服务队伍、落实一个党员责任区、联系一批社区困难居民”“四个一”活动。每年底,社区党组织要对在职党员社区表现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并及时向相关单位反馈考评结果。对社区反映不良的在职党员,市委将取消其年度评先评优资格。

3.健全制度,规范运行,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主要是围绕建立健全“三项制度”,规范网格党组织管理。一要建立网格日常管理制度。制定网格支部“三会一课”党建常规工作制度,确保网格支部日常活动规范有序;明确网格支部书记(党小组长)、网格六员的工作职责,健全考核管理办法,对不胜任工作岗位的及时予以调整。二要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依托网格党支部,整合综治、民政、公安、计生、卫生、社保、医保、物管等部门力量,对社区网格居民家庭情况等基本信息,分类登记造册,并录入微机管理。三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五联创建”单位、物业公司每月要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究社区建设和群众需求,解决社区存在的突出问题。

4.创新载体,灵活形式,构建网格化服务体系。要按照建设“幸福社区”的目标要求,努力拓展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一要服务社区环境。认真落实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机制,使爱护社区环境卫生成为社区居民的习惯。定期组织环境卫生大扫除,清理脏、乱、差,美化社区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社区。二要服务社区稳定。认真做好网格内治安保卫、民事调解、流动人口管理,刑事人员帮教,防火防盗等工作,确保社区无重大案件、无重大事故发生。三要服务社区文化。依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经常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定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树立追求高尚、讲究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导向。制定社区“文明小区”、“文明楼栋”、“文明家庭”评选办法,每年开展1次评选表彰活动,对评为先进文明的小区、楼栋、家庭进行授牌表彰。四要服务居民办事。社区要建立政策咨询、民政服务、计划生育、医疗卫生、法律援助等多功能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落实民情家访制度,定期搜集民情、记录民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切实关爱民生民享,搞好“爱心超市”平台建设,健全管理制度,用于帮扶社区困难群众。抓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功能,保证孤老、空巢老人、最低生活保障边缘老人等特殊困难老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帮助社区建立失业人员台账,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有关政策,确保辖区内居民群众实现充分就业;帮助社区完善低保对象公开评议和公示制度,确保低保政策落实到位。

三、推进社区网格化党建工作要凝聚合力、强化保障、创造特色

抓好社区网格化党建工作,关键在领导,根本靠落实。各乡镇(街道)党委、“五联创建”单位、社区党组织要切实把社区网格化党建作为一项责任工程去落实,作为一项精品工程去打造。

1.凝聚合力,强力推进。各乡镇(街道)党委要把社区网格化党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委书记要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组织员要履行直接责任人的职责,积极协调各方力量,推进工作。各“五联创建”单位要按照市委制定出台的《关于巩固“三进四民”活动成果深入开展“五联创建”活动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全力支持配合,解决实际问题。从前段时间督查掌握的情况看,大部分市直单位按照市委要求,及时到岗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单位的实施方案内容空洞,缺少“干货”,力度不大;有些单位走马观花,调研不深入,查找问题不全面,直到现在还没有建立问题整改台帐;有些单位隔靴挠痒,工作浮于表面,在帮助解决社区具体问题上没有实质性的动作。以上问题如果不解决,“五联创建”活动就会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下一步,各“五联创建”活动工作组务必要增强工作主动性,一是在工作责任上要再强化。工作组每月进驻社区不少于3次,每月参加一次由社区党组织、物业公司等参加的联席会议;督促本单位在职干部、党员在12月30日前全部到社区报到,发挥作用。二是在调查研究上要再深入。要对照“五好”示范社区创建标准,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党员群众、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全面查找社区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掌握党员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整改台账。三是在解决问题上要再下功夫。要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要求,对存在的问题,建立整改公示和整改销号制,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实实在在为党员群众办一些好事实事,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开展活动以来带来的变化。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定期不定期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对工作不实、流于形式的单位进行通报,并列入市直单位党建工作述职和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与机关单位评先评优挂钩。

2.加大投入,强化保障。为推动社区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议事,市委提出,社区办公用房在全部达到200平方米,达到300平方米;社区干部报酬由市财政列支,明年每人每月增加300元;社区经费按照市财政每年补助2万元,乡镇街道每年补助2万元以上,驻建单位给予适当经济扶助的办法,保证社区基本运转经费。各乡镇(街道)党委和“五联创建”单位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特别是要通过划拨、调剂、置换、购买、新建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努力解决社区各级党组织活动场所“无小旧”问题,确保场所达标,为社区开展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工作基础。

3.勇于创新,培树亮点。社区网格化党建是我市社区党建工作一个新的重要课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3个试点社区虽然为大家提供了经验借鉴,但由于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不同组织之间的情况不尽相同,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不能全部就地取材,照搬照套。尤其在创造特色、培植亮点方面,切忌鹦鹉学舌、照猫画虎,搞齐步走、一刀切。要结合各乡镇(街道)、社区的实际,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胆探索创新社区网格化党建工作新经验、新做法和新成效,努力在全市率先培植一批可看可学,能够推广的党建特色品牌。

通过建立完善的社区网格管理工作机制,可以实现社区治理的精细化和高效化,提高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不断完善和优化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的发展和建设。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区而努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