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欧洲史》读后感精选

《欧洲史》读后感精选

时间:2019-10-23 19:38:55

相关推荐

《欧洲史》读后感精选

《欧洲史》是一本由[英]诺曼·戴维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3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洲史》读后感(一):《欧洲史 帝国时代约330—1493》

《欧洲史 帝国时代约330—1493》,作者英国诺曼的•戴维斯,见识城邦策划,中信出版。这是一本需要有一定历史知识和理解能力才能读好的书,我是因为想在末给自己一点动力和仪式感,选择了这本书,瓦力同志给了我试读部分,同时奉劝我谨慎决定,当然瓦力同志拦截失败,而我也在后来要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后悔没听瓦力的劝告。这的确是一本需要有能力读懂它的人来读。整理来说,这是一本让我读起来感觉有些困难的书。即使如此,阅读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收获。虽然时间不能倒流,也没有任何人能够还原历史,但如果我们能窥见未曾谋面的历史中点滴真实的存在,实为幸事。所以非常认同作者在讲述欧洲诞生时期写下的一句话:编年史家和历史学家津津乐道于撰写独立的、持久的、有自我意识的部落李叔,但当时并不存在这样的实体。追溯历史其实很多还是依靠文字记载,然后在记录和理解之间又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别。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欧洲的诞生,从书中了解,它的诞生的确经历了漫长的痛苦期,因为构成因素多样。到了8世纪,欧洲大陆上的组群聚居逐渐形成了一种持久模式。书中欧洲帝国时间节点是330年到867年,期间有538年的时间,按着一代人的周期,这期间大概有过近30代人。一个年代和一个年代之间,其实谈不上什么进步或退化,我一向认同“存在即合理”的哲学思维。如书中所说,历史的远期结果常常是难以预料的。在帝国时代,法兰克人不可能将自己从意大利解脱出来。而罗马主教把自己的地位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步,称之为“教皇”,同时获得了建立君主国的领土基础。中世纪时间节点,约750年到1270年,虽然已计入千年,中世纪经历的时间或者说我们定义中世纪的时间也是有5,从历史的长河中看一二十年极其渺小,放置任何人的人生当中,都是极其漫长且不能小视的。书中说,学术界有一种把中世纪世界描述为静止状态的风气,意思是这段时间内啥啥变化都不大,我觉得这主要是当时社会特性所决定的。不管你历史知识有多少,都不妨用“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句话来理解和思考。中世纪过后是,欧洲帝国时代的危机时期,书中给的时间节点是1259年到1493年。这段时间明显时间跨度缩小了,说明,历史的衰败一般不是漫长的,而是迅速的,这个发展阶段恰恰相反。当然凡事都有转机,历史也是如此,这既是时间的魔力,也是历史的魅力。这本书虽然读起来略显费劲,但无论我们是否了解足够多的的欧洲历史,都可以在其中有所了解、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欧洲史》读后感(二):欧洲史,了解一下

第一次这样系统地去读关于欧洲的历史,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拿到书之后先去网上看了下,这本书应该之前是以上下册的形式出版过,这本书也已经出版20多年,受到不少读者喜爱,自从买了几本所谓的畅销书之后,发誓一定要买经典的数据,可以少踩坑,这对我选择阅读书籍来说很友好,并且中信出版社出品,又为购买增添了保障。

此次再版,则将其分为古典时代(史前-公元337)、帝国时代(约330—1493)、转型时代(约1450—1914),我看完的是第一本,想着从头开始看会比较有感觉。

因为是第一次正式接触国外的历史,虽然以前上学的时候也会有部分接触和学习到,所以正式开始阅读之前,对作者也做了一些了解:诺曼 ·戴维斯。

公开资料显示,诺曼·戴维斯,1939年生于英格兰。曾获波兰克拉科夫大学博士学位,原伦敦大学东欧斯拉夫学院教授,在伦敦大学执教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欧与东欧史。现任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研究员、教授。

这里是为了方便了解本书作者对欧洲史内容的了解,而在另一个介绍作者的资料中,也提到作者在写作《欧洲史》之前,他的波兰史研究作品就已经名扬欧美,该作品更是被波兰政府指定为历史教科书。

此外,看到网上评论是之前有些翻译作者的版本并不是很好,而这次再版的翻译作者刘北成也是国内历史领域比较知名的老师,此前已经翻译了不少的欧洲作品。

聊聊这本书的内容。

作者在一开始的导语部分就强调,本书没有包含多少原创性内容,因为这个题目的大多数方面都被以前的历史学家彻底研究过,它的独特性在于对内容的选择,重新安排和表现方式,其主要目的是设计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系统,并通过由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主题所构成的框架,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整体史印象。

古典时代中,内文框架分为3章,来讲述古典欧洲时代,也就是“欧洲”正式亮相之前这篇陆地的历史,有半岛:环境与史前时期;希腊:古代希腊;罗马:古代罗马,从内容分成来看,较大部分的篇幅给了注释以及援引资料的说明补充,这也体现出它作为一本学术性书籍的严谨,而“知识窗”部分则以小篇幅相对较短,让《欧洲史》的阅读更具趣味性。

导言部分,作者以《欧罗巴的传说》开启了本书,欧罗巴是希腊神话中的腓尼基公主,也是欧洲最初的人类,是欧洲人共同的母亲,因此欧洲全称为“欧罗巴洲”,话说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的小知识。接下来是之前读书时经常碰到的爱琴海、古希腊等熟悉名字,通过这本书有了全新的了解与认知,更多的内容不做剧透啦~

总体来说,十分推荐这本书,好看!

《欧洲史》读后感(三):《欧洲史 帝国时代约330—1493》

《欧洲史 帝国时代约330—1493》,作者英国诺曼的•戴维斯,见识城邦策划,中信出版。

这是一本需要有一定历史知识和理解能力才能读好的书,我是因为想在末给自己一点动力和仪式感,选择了这本书,瓦力同志给了我试读部分,同时奉劝我谨慎决定,当然瓦力同志拦截失败。

而我也在后来要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后悔没听瓦力的劝告。这的确是一本需要有能力读懂它的人来读。整理来说,这是一本让我读起来感觉有些困难的书。即使如此,阅读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收获。

虽然时间不能倒流,也没有任何人能够还原历史,但如果我们能窥见未曾谋面的历史中点滴真实的存在,实为幸事。所以非常认同作者在讲述欧洲诞生时期写下的一句话:编年史家和历史学家津津乐道于撰写独立的、持久的、有自我意识的部落李叔,但当时并不存在这样的实体。

追溯历史其实很多还是依靠文字记载,然后在记录和理解之间又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别。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欧洲的诞生,从书中了解,它的诞生的确经历了漫长的痛苦期,因为构成因素多样。到了8世纪,欧洲大陆上的组群聚居逐渐形成了一种持久模式。

书中欧洲帝国时间节点是330年到867年,期间有538年的时间,按着一代人的周期,这期间大概有过近30代人。

看完这一部分,往回翻翻,感觉作者很用心,也很有方法,他开篇就说,试图描写晚期罗马帝国的现代人,大多有一种厄运迫在眉睫的感觉。读过描述深以为然。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透过文字都能感受到隔着几千年时光中罗马人的优越感。然而在他们境外可以说是一直动荡,一直迁徙,一直变化。

有动荡就会有冲突,回看历史我们总是喜欢轻轻松松写评论说观点,其实,历史是不需要我们评论的,它只是一份存在的事实,或者理解为适者生存也不为过。

例如匈奴人在动荡和迁徙中的生存优势,他们一方面展现了自我强大的生存能力,同时对于农耕世界和半农牧世界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当然这在欧洲民族迁徙浪潮中也仅仅是沧海一粟。

开始总是充满了未知,恰恰是这种未知让人保持着希望,忍耐当下一切能接受的也不能接受的,直到8世纪,欧洲大陆上的族群聚居才开始形成一种持久的模式。

但是,作者随后就在这加了一句话,他说,未来欧洲基本人口形成,还需要另外五次较重要的民族迁徙来完成。欧洲之所以构成元素多样,的确和它经历了漫长的痛苦期有很大关系。

合上书本,闭上眼睛,同一片土地,在时光变迁中快速刷新画面,这就是历史,有温暖,有文明,有真实,也有残酷。

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文明的出现和进步。在作者描述拜占庭部分,感受最为深刻,不管我们如何评论,有管理有想法其实就是一种进步,历史不可改变,进步就是需要时间,也需要牺牲,而在其中,个体渺小至极却也不可缺少。

一个年代和一个年代之间,其实谈不上什么进步或退化,我一向认同“存在即合理”的哲学思维。如书中所说,历史的远期结果常常是难以预料的。在帝国时代,法兰克人不可能将自己从意大利解脱出来。而罗马主教把自己的地位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步,称之为“教皇”,同时获得了建立君主国的领土基础。

回看庞大的历史,或者回看我们做过的每一件细小的事情,我都觉得开始阶段可能迷茫、粗犷、“无知”,但这个阶段相对来讲思维都比较简单、纯粹。

中世纪时间节点,约750年到1270年,虽然已计入千年,中世纪经历的时间或者说我们定义中世纪的时间也是有5,从历史的长河中看五百年是一瞬间,放置任何人的人生当中,尤其放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人类生活,都是极其漫长且不能小视的。

作者说,为了强调中世纪技术进步缓慢,封建社会的封闭,以及人类生活的固定,神权意识而造成的印象,学术界有一种把中世纪描述为静止状态的风气。他还介绍,“中世纪”这个词首先由虔诚的基督徒所使用,他们认为自己活于基督第一次和第二次降临之间的年代。而此后很长一段时期,这个词被用于各种目的。

基督徒教会作用在中世纪世界作用不可小觑,可以说中世纪的世界存在于基督徒教会之中。尤其在罗马帝国衰亡以后先,不断增长的基督教世界意识逐渐填充和取代了罗马帝国的地位。可以说,那时基督教世界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共同体,更是一个紧密的整治实体。

哲学世界里可以轻松概括很多现实问题,事物就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不断扩大且占领了统治地位的基督教也逐渐出现了分裂。直到第二个千年,这种分裂具体而清晰地呈现在大众眼前。在此后漫长的历史中,基督教对整治秩序思想都起到了很多影响。了解这一点就可以理解它之前和以后,甚至现在的很多事情。

书中后面有部分文字介绍了游牧民族,这是我很感兴趣的一部分。有很长段时间游牧民族间处于骚乱状态,后来是成吉思汗从喀喇昆仑出发,征服了从太平洋沿岸到黑海沿岸,从高丽到克里米亚的广大地区。读到这竟有不少自豪感。所以,无论处于怎样的时代和历史,无论是个体还是国家,要勇做强者,历史和时代都属于强者。

蒙古帝国的复兴者帖木儿从撒马尔罕出发,控制了比蒙古国更广大的领土。牛气!从此之后封建制逐渐形成。现在回看封建制落后,事实上在历史向前的长河中也曾是一种进步。

作者除了对政治状态进行了介绍,也对文化发展进行了说明,除此以外,作者还提到了经济发展,中世纪阶段海上贸易急剧扩大。城市发展也引人注目,这是在此前部分未见作者提及的,作者也说,城市活动被看成欧洲经济“起飞”的证据。但东欧和西欧之间的差异也逐渐变得明显。至此,欧洲处于无限未知的变化之中。

书中说,学术界有一种把中世纪世界描述为静止状态的风气,意思是这段时间内啥啥变化都不大,我觉得这主要是当时社会特性所决定的。不管你历史知识有多少,都不妨用“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句话来理解和思考。

中世纪过后是,欧洲帝国时代的危机时期,书中给的时间节点是1259年到1493年。这段时间明显时间跨度缩小了,我们是否可以理解,历史的进步是缓慢的,而其衰败一般并不是漫长的,而是迅速的。这和发展阶段走势恰恰相反。

中世纪晚期的社会弥漫着一种宿命气息。文化形成需要时间,改变可能会需要成倍的时间和力气。“强烈的反差和壮观的仪式,赋予日常生活一种兴奋与激情的色彩,常常制造那种在绝望与虚无缥缈的快乐之间、在野蛮与脆弱的虔诚之间永远摇摆不定的场景,这正是中世纪的特征”。但据说凭现代人的感知能力对此几乎无法理解。

历史进程中一部分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的力量永远不可小觑,尤其决策者,所谓一念地狱一念天堂,同时作为普通人实际上承受的是巨大的不可控的被动的压力。在人类社会中,战争可以说是绝对阻碍人类进步的,写到这不禁想起了我国历史上军事学家孙子,战争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胜,在我眼中这是基于生命考虑的最高智慧和境界。

回到本书,很多人都了解的“百年战争”,战争的结果对于法兰西来说,人口减少了50%,这是什么概念?百年战争真是法兰西史上一场浩劫。更无谈发展,势必要从一个至低点起步。战争是人为的,正因如此,即可以停止,也可以发起,十分可怕,当然解决问题的核心还得看我国军事学家孙子的“能战方能止战”。

但这也是作为读者的我无知而轻松的感悟,因为历史不可复制不可改变,凡事都有其存在意义。我们回看历史时,虽然不能改变,虽然只能接受,却可以从其中总结经验,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这也是历史存在的一部分意义。

当然凡事都有转机,历史也是如此,这既是时间的魔力,也是历史的魅力,当然在极端情况下的转机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这本书虽然读起来略显费劲,但无论我们是否了解足够多的欧洲历史,都可以在其中有所了解、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反复翻阅这本书,越来越理解,历史之所以有魅力,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悠久,更多是因为它永远停留在过去,不再重来。

《欧洲史》读后感(四):信仰的国度

十世纪后,欧洲采邑制的推行,封地与附庸制度结合起来,封建主竟相争夺劳动力,把自由农民变成农奴,从而巩固了中小封建主的地位。马蹬的出现,使得军事制度发生变化,需要有专职作战的骑士,从而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对于普通农民来说,既难以负担骑士装备的花费,也无此技艺。而骑士则需要土地和农民来养活,从而排除了农民成为骑士的权利。欧洲的封建社会,慢慢地在封地过程中最终形成。

西迁的蛮族人,使用的语言来源自印欧语系。印欧语系现存400多种,它们都是一种史前语言,大概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现在使用人数超亿的有西班牙语、英语、印地语、俄语、孟加拉语等。

一、宗教的推行

单看查理曼登基,能感受到法兰西人的顽强,不过细细品味,其中也由于穆罕默德的因素。伊斯兰教的扩张,延伸到西班牙、地中海地区,将欧洲整个包围起来,让基督教无奈只能与蛮族法兰西人融合。

伊斯兰教主张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在伊斯兰旗帜下,穆罕默德提出“穆斯林皆兄弟”的口号。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互为敌对,称对方为异教,导致欧洲的同一性慢慢得以体现。相对于东西罗马之分,宗教内部也有分裂。两者之间的最后一次会面发生在7,教宗前往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之后罗马教宗有了独立意识,不再需要听从东罗马的指示。

基督教也有另外的分支,如阿里乌派,为蛮族人所信仰。信奉阿里乌派始于哥特人抓走的一个教士,后来部分蛮族在哥特人的影响下皈依了阿里乌派。该教派教士大多没什么文化,神学上也辩论不过正教教士,罗马人很少皈依阿里乌派。

中世纪看起来是矇昧和落后,不过认真看其实质,应该是基督教世界替代了罗马帝国。这段时间,欧洲的宗教和神权相交融。查理曼大帝加冕和伊凡三世的沙皇称号,组合成中世纪开始和结束的重要时间窗口。

二、人口大迁徙

罗马帝国后期,因为资源问题,边界线不断被来自东方的野蛮人冲击,第一个千年的人口迁徙活动在彼得·希瑟《帝国与蛮族》有详细描述。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被罗马人视为蛮族的人种。斯拉夫人的起源最早见于1世纪末和2世纪初的古罗马文献,当时罗马人把日耳曼人东边的斯拉夫人居民称为维内德人。

当原居住地被袭击,匈人在向西迁移过程中与哥特人发生交集,最终来到多瑙河的潘诺尼亚大草原。之后是斯拉夫人遭遇到的马扎尔人,最后是十世纪的阿瓦尔人。汪达尔人和阿兰人,从西班牙渡海迁徙至北非立国。

始于八世纪的维京人,其迁徙方向上有着各自不同的选择,丹麦的维京人选择在欧洲的北部建立诺曼底基地,并最终占领了英格兰王国,在意大利也有基地;挪威的维京人则选择了海岛甚至到达了美洲;而瑞典的维京人,则在波罗的海地区扩张,并深入到内陆建立起诺夫哥罗德和基辅。

埃里克·克里斯琴森《北方骑士团的兴衰》提到,为了让易北河地区推广基督教,罗马教皇鼓动开展北方十字军东征活动。其实早在第一个千年里,就已经在罗马界限以外开展基督教的推广活动,如德意志地区。

三、贸易交易

良好的贸易决定着国家的富裕,威尼斯的崛起就在于拜占庭皇帝的默许。不过与拜占庭的关系,也让其在风雨之中起起伏伏,并最终跌落。提到犹太人和高利贷,能想到《威尼斯商人》里的安东尼奥,因违约坚持被要求按契约接受处罚。在当时的威尼斯,犹太人是不允许经商的,因此夏洛克只能通过放高利贷赚取谋利来养家。

从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到英国的伦敦,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到德国的科隆,汉萨同盟成为13至17世纪欧洲最大的商业、政治联盟,在风云激荡的400余年里影响着此后德意志诸邦国的命运。

1441年,安陶·贡萨尔维斯和努诺·特里斯唐率领的葡萄牙探险队,在布朗角附近沿海劫掠了10名非洲黑人。之前贡萨尔维斯带领水手在里奥德奥罗海岸,抓获了二位黑人(一男一女),他们共携12位黑人回到里斯本出售,这是奴隶交易的开始。

四、国家的发展

1、英格兰

迁徙至英格兰的凯尔特人,在面对日耳曼人入侵时,有着亚瑟王抵抗的传说。他的部下特里斯坦骑士,在遇到亚瑟前是自由的,与鹰马相伴周游列国。然而遇到亚瑟后,一生都为了亚瑟。

阿基坦的埃莉诺,先嫁给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在婚姻被教皇宣判无效后,1152年与安茹伯爵若弗瓦的儿子亨利结婚。再婚后不久安茹家的亨利就成为英格兰国王,同时兼任安茹的伯爵和诺曼底的公爵,后来还向威尔士和爱尔兰扩张。到1170年统治着从苏格兰到比利牛斯山、从爱尔兰岛到法国中部奥弗涅的辽阔地域。

书中提到的马斯顿渡口,是不是就是福莱特《暗夜与黎明》里渡口原型?王桥修道院的石制结构,经过几百年后成为了现存的遗址。这儿或许是欧洲教区的小缩影,透过其中能看到农庄、聚集地的出现,人口的聚集,乃至有了众多的石制建筑和坚固的城墙,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城市。

2、法国

婚姻导致法国和英格兰有着种种的联系,英格兰为了能拥有合理的法国领土述求,两国间爆发了百年战争。亨利五世利用勃艮第公爵和奥尔良公爵争夺摄政权的纷争,在阿金库尔战役中重创法国贵族,朱丽叶·巴克的《阿金库尔战役》讲述了这段战争历史。

勃艮第公国与英王亨利五世媾和,瓜分了包括巴黎和兰斯在内的整个法国北境以及法国西南的局部区域,并发动了对南部法国合法政权的征讨。不过却在圣女贞德的奥尔良战役中,遭到了失败,英格兰在两国的战争中开始走下拨路。

3、神圣罗马帝国

由962年奥托一世加冕到1438年哈布斯堡家族垄断帝位起的这四百多年间,神圣罗马帝国先手出现过十八位对立国王,还有众多的邦国。为避免对立国王的出现,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了《金玺诏书》,将拥有选举资格的人由众多公侯和贵族减少至七位“选王侯”。

1453年哈布斯堡家族正式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后,波西米亚和奥地利一样成为哈布斯堡的核心统治区。为了扩大对北德意志地区的影响,皇帝一度把首都从维也纳迁至更靠近北德意志的布拉格。

德意志亨利四世和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明争暗斗,11签订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双方达成主教们的神职不再由国王任命,教皇允许国王赋予主教以世俗统治权力,王国的联邦结构也由此诞生。

4、西班牙

此时期的西班牙,处于四国鼎立状态:葡萄牙、卡斯蒂利亚、阿拉贡、格兰纳达。1469年卡斯蒂利亚公主伊莎贝拉,不顾同父异母的哥哥恩里克四世国王的反对,与阿拉贡王国的继承人斐迪南王子秘密订婚。之后在红衣主教的见证下举行婚礼,这为他们的外孙查理五世统一西班牙奠定了基础。

作为西班牙历史上最伟大的女王,伊莎贝拉和丈夫费迪南开创了统一的西班牙,她赞助了哥伦布对新大陆远航和探索,同时也建立了臭名昭著的异端审判所。

5、莫斯科

1240年基辅被西征的蒙古人攻灭,变成了金帐汗国的附属国,其留下的真空地带迅速被俄罗斯人和立陶宛人分别占据,立陶宛向东方斯拉夫人领地的扩张,把立陶宛的疆土一直推进到黑海沿岸。埃里克·克里斯琴森《北方骑士团的兴衰》提到,1386年波兰与立陶宛结盟,组建起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沙皇伊凡三世,出兵击败了诺夫哥罗德,从而挫败其倒向立陶宛的企图。之后彻底摆脱了鞑靼的约束,对立陶宛采用联姻的政策,并作为罗马第三帝国以延续拜占庭的风格,坚守着最后的东正教国家。1493年东方的伊凡和西方的哥伦布,两个不同的全新世界正在展现。

作者诺曼·戴维斯的作品,有着独自的写作风格,不仅对重大历史事件陈述,也对部分事件详细描绘,读者从中可以系统地了解到许多历史知识。

《欧洲史》读后感(五):欧洲的同一化

十世纪后,欧洲采邑制的推行,封地与附庸制度结合起来,封建主竟相争夺劳动力,把自由农民变成农奴,从而巩固了中小封建主的地位。马蹬的出现,使得军事制度发生变化,需要有专职作战的骑士,从而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对于普通农民来说,既难以负担骑士装备的花费,也无此技艺。而骑士则需要土地和农民来养活,从而排除了农民成为骑士的权利。欧洲的封建社会,慢慢地在封地过程中最终形成。

西迁的蛮族人,使用的语言来源自印欧语系。印欧语系现存400多种,它们都是一种史前语言,大概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现在使用人数超亿的有西班牙语、英语、印地语、俄语、孟加拉语等。

一、宗教的推行

单看查理曼登基,能感受到法兰西人的顽强,不过细细品味,其中也由于穆罕默德的因素。伊斯兰教的扩张,延伸到西班牙、地中海地区,将欧洲整个包围起来,让基督教无奈只能与蛮族法兰西人融合。

伊斯兰教主张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在伊斯兰旗帜下,穆罕默德提出“穆斯林皆兄弟”的口号。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互为敌对,称对方为异教,导致欧洲的同一性慢慢得以体现。相对于东西罗马之分,宗教内部也有分裂。两者之间的最后一次会面发生在7,教宗前往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之后罗马教宗有了独立意识,不再需要听从东罗马的指示。

基督教也有另外的分支,如阿里乌派,为蛮族人所信仰。信奉阿里乌派始于哥特人抓走的一个教士,后来部分蛮族在哥特人的影响下皈依了阿里乌派。该教派教士大多没什么文化,神学上也辩论不过正教教士,罗马人很少皈依阿里乌派。

中世纪看起来是矇昧和落后,不过认真看其实质,应该是基督教世界替代了罗马帝国。这段时间,欧洲的宗教和神权相交融。查理曼大帝加冕和伊凡三世的沙皇称号,组合成中世纪开始和结束的重要时间窗口。

二、人口大迁徙

罗马帝国后期,因为资源问题,边界线不断被来自东方的野蛮人冲击,第一个千年的人口迁徙活动在彼得·希瑟《帝国与蛮族》有详细描述。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被罗马人视为蛮族的人种。斯拉夫人的起源最早见于1世纪末和2世纪初的古罗马文献,当时罗马人把日耳曼人东边的斯拉夫人居民称为维内德人。

当原居住地被袭击,匈人在向西迁移过程中与哥特人发生交集,最终来到多瑙河的潘诺尼亚大草原。之后是斯拉夫人遭遇到的马扎尔人,最后是十世纪的阿瓦尔人。汪达尔人和阿兰人,从西班牙渡海迁徙至北非立国。

始于八世纪的维京人,其迁徙方向上有着各自不同的选择,丹麦的维京人选择在欧洲的北部建立诺曼底基地,并最终占领了英格兰王国,在意大利也有基地;挪威的维京人则选择了海岛甚至到达了美洲;而瑞典的维京人,则在波罗的海地区扩张,并深入到内陆建立起诺夫哥罗德和基辅。

埃里克·克里斯琴森《北方骑士团的兴衰》提到,为了让易北河地区推广基督教,罗马教皇鼓动开展北方十字军东征活动。其实早在第一个千年里,就已经在罗马界限以外开展基督教的推广活动,如德意志地区。

三、贸易交易

良好的贸易决定着国家的富裕,威尼斯的崛起就在于拜占庭皇帝的默许。不过与拜占庭的关系,也让其在风雨之中起起伏伏,并最终跌落。提到犹太人和高利贷,能想到《威尼斯商人》里的安东尼奥,因违约坚持被要求按契约接受处罚。在当时的威尼斯,犹太人是不允许经商的,因此夏洛克只能通过放高利贷赚取谋利来养家。

从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到英国的伦敦,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到德国的科隆,汉萨同盟成为13至17世纪欧洲最大的商业、政治联盟,在风云激荡的400余年里影响着此后德意志诸邦国的命运。

1441年,安陶·贡萨尔维斯和努诺·特里斯唐率领的葡萄牙探险队,在布朗角附近沿海劫掠了10名非洲黑人。之前贡萨尔维斯带领水手在里奥德奥罗海岸,抓获了二位黑人(一男一女),他们共携12位黑人回到里斯本出售,这是奴隶交易的开始。

四、国家的发展

1、英格兰

迁徙至英格兰的凯尔特人,在面对日耳曼人入侵时,有着亚瑟王抵抗的传说。他的部下特里斯坦骑士,在遇到亚瑟前是自由的,与鹰马相伴周游列国。然而遇到亚瑟后,一生都为了亚瑟。

阿基坦的埃莉诺,先嫁给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在婚姻被教皇宣判无效后,1152年与安茹伯爵若弗瓦的儿子亨利结婚。再婚后不久安茹家的亨利就成为英格兰国王,同时兼任安茹的伯爵和诺曼底的公爵,后来还向威尔士和爱尔兰扩张。到1170年统治着从苏格兰到比利牛斯山、从爱尔兰岛到法国中部奥弗涅的辽阔地域。

书中提到的马斯顿渡口,是不是就是福莱特《暗夜与黎明》里渡口原型?王桥修道院的石制结构,经过几百年后成为了现存的遗址。这儿或许是欧洲教区的小缩影,透过其中能看到农庄、聚集地的出现,人口的聚集,乃至有了众多的石制建筑和坚固的城墙,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城市。

2、法国

婚姻导致法国和英格兰有着种种的联系,英格兰为了能拥有合理的法国领土述求,两国间爆发了百年战争。亨利五世利用勃艮第公爵和奥尔良公爵争夺摄政权的纷争,在阿金库尔战役中重创法国贵族,朱丽叶·巴克的《阿金库尔战役》讲述了这段战争历史。

勃艮第公国与英王亨利五世媾和,瓜分了包括巴黎和兰斯在内的整个法国北境以及法国西南的局部区域,并发动了对南部法国合法政权的征讨。不过却在圣女贞德的奥尔良战役中,遭到了失败,英格兰在两国的战争中开始走下拨路。

3、神圣罗马帝国

由962年奥托一世加冕到1438年哈布斯堡家族垄断帝位起的这四百多年间,神圣罗马帝国先手出现过十八位对立国王,还有众多的邦国。为避免对立国王的出现,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了《金玺诏书》,将拥有选举资格的人由众多公侯和贵族减少至七位“选王侯”。

1453年哈布斯堡家族正式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后,波西米亚和奥地利一样成为哈布斯堡的核心统治区。为了扩大对北德意志地区的影响,皇帝一度把首都从维也纳迁至更靠近北德意志的布拉格。

德意志亨利四世和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明争暗斗,11签订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双方达成主教们的神职不再由国王任命,教皇允许国王赋予主教以世俗统治权力,王国的联邦结构也由此诞生。

4、西班牙

此时期的西班牙,处于四国鼎立状态:葡萄牙、卡斯蒂利亚、阿拉贡、格兰纳达。1469年卡斯蒂利亚公主伊莎贝拉,不顾同父异母的哥哥恩里克四世国王的反对,与阿拉贡王国的继承人斐迪南王子秘密订婚。之后在红衣主教的见证下举行婚礼,这为他们的外孙查理五世统一西班牙奠定了基础。

作为西班牙历史上最伟大的女王,伊莎贝拉和丈夫费迪南开创了统一的西班牙,她赞助了哥伦布对新大陆远航和探索,同时也建立了臭名昭著的异端审判所。

5、莫斯科

1240年基辅被西征的蒙古人攻灭,变成了金帐汗国的附属国,其留下的真空地带迅速被俄罗斯人和立陶宛人分别占据,立陶宛向东方斯拉夫人领地的扩张,把立陶宛的疆土一直推进到黑海沿岸。埃里克·克里斯琴森《北方骑士团的兴衰》提到,1386年波兰与立陶宛结盟,组建起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沙皇伊凡三世,出兵击败了诺夫哥罗德,从而挫败其倒向立陶宛的企图。之后彻底摆脱了鞑靼的约束,对立陶宛采用联姻的政策,并作为罗马第三帝国以延续拜占庭的风格,坚守着最后的东正教国家。1493年东方的伊凡和西方的哥伦布,两个不同的全新世界正在展现。

作者诺曼·戴维斯的作品,有着独自的写作风格,不仅对重大历史事件陈述,也对部分事件详细描绘,读者从中可以系统地了解到许多历史知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