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读后感1000字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3-06-07 09:25:10

相关推荐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读后感1000字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是一本由[法] 卢梭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读后感(一):小记

每个人心中所遵循的原则和公众的理智对社会提倡的原则是直接违背的,而且往往损他人而利自己。 p136 阅读时虽偶也会被作者的智慧火花所感染,但大部分时间只是被繁杂的文字所困扰,阅读此类著作皆是如此,不知是个人智识所限,还是翻译有所欠缺,亦或是经典早已过时的缘故。阅读经典总是如此,下次应该转向国内的著述,看看排除了译者的因素后能不能与作者有更多的共鸣。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读后感(二):读《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卢梭认为,自然之初,人生而平等,但随着文明的进步和教育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渐被拉大,由此产生的不平等现象“最终是由私有制的出现和法律的实施而变得十分牢固和合法的”。 野蛮人的生活只需要自顾自的,而现代人的生活,则把生活的好坏标尺交给了旁人。为自己而活的是自然天性的自由,而为别人的目光而活着的,则是生活之枷锁,而我们甘愿戴上枷锁,并努力帮助旁的人,也一同戴上这枷锁。 但凡是以现代契约精神为纽扣群聚的人,就必有一部分人先富,一部分人固穷,不平等现象久之矣。不平等的出现,是自然社会演化的结果,是野蛮人逐渐丧失天性、忘却自由的过程,而从唯物历史观的角度看,更深一层的缘由是资源的有限性造成的困境。 人的薪资或财富,最终还是要以物质来衡量,在社会物质守恒的条件下,如果急难改变“分蛋糕”的手法,又要减弱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影响,那么有且可能的唯一方法,就是把“蛋糕”做得尽量大罢了。 从而使每个人产生,手里的物质增加的幻觉,从而陷入了更深的错愕。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读后感(三):自知

霍布斯与洛克都被卢梭吊打,论自然状态,没有比卢梭更彻底的。 人与生俱来的两个自然属性,一个是自我保存,一个就是同情怜悯之心。

我在想羡慕嫉妒恨往更深一层次去想,本质上也是一种共情,只不过是程度深浅与自由意志选择的共同结果。这么想想看: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做一件困难的事,作为旁观者,内心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到,想象自己处于此种领地而惶恐不安,内心深处会无形中受到这种不安的折磨,。而如果那人成功了,我们长长地呼一口气,然后,内心深处就生出敬佩之意来;如果他失败了,内心中最先生出来的是失望,接着是为一直以来的担忧害怕而愤怒,甚至是恶言相向,落井下石。这本不是人们的本意,人们也是希望他能成功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更多人选择做一个旁观者?

最后,不管是对成功的敬意还是对失败的恶言相向,都是一种同情心的表现,也是与生俱来庸人自扰的本能,无论如何,个人生活,冷暖自知,还是省省力气,控制住泛滥不休的同情心吧。他、她、它,到头来真的与你无关,何必要争着去体会得到又失去的怅然?

作为践行者,就不要理会内心之外的闲言碎语了,自己的开心与人无关,自己是否苦痛,内心的直观感受最真实,与他人轻飘飘的言语和拙劣的肢体呈现没有半毛钱关系。内观,自足,可矣。

(这段感想,一半是从书中看来的,一半是从电影中看来的,推荐一下,美丽心灵,很好看的电影。)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读后感(四):凡是来自自然的东西都是真的 只有我添加的东西才是假的

标题是论人类里卢梭的一句话。 一提卢梭,你是否只想到最初的历史课本上慈祥的微笑,到后来知道的一大堆名著。即使你从未读过他的书,你也知道他是个被历史吹捧的名人。 可你知道为何任何历史都会青睐卢梭,除了他的那些自认为是推论的著作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从他的作品中所透露的现代人所缺少的自我认知。就像在论人类里的序言中所说: “切莫把我们在这个问题上阐述的论点看作是历史的真实,而只能把它们看作是假设的和有条件的推论,是用来阐明事物的性质,而不是用来陈述它们真实的来源,这和我们的物理学家在宇宙的形成方面每天所做的推论是相似的。” 相比较卢梭,我们看看现如今的大部分学者,仿佛自我认知已经变得“如同格洛巨斯的雕像之遭到天气和海水的侵蚀与狂风暴雨的吹打,已经被弄得不像一尊海神而像一头猛兽。”而我们并不能自私的要求现在的学者像卢梭般,毕竟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历史不会重复,只会押韵。”但是连自知都丧失了,还有什么可以丧失的,所有创造都随着自知一并丧失掉,尽管很有可能就没有拥有过。 所以请时刻记住:如果想要历史青睐你,请先知道你究竟是什么!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读后感(五):读经典的意义

现代的人为什么要读经典,难道太多书中的道理不是已经成为老生常谈了吗?这本成书于18世纪中期的书以及许多诸如此类的经典,我们不是已经在现代的太多著作和教育,甚至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了吗?卡尔维诺写过一本《为什么读经典》,以大家的角度已经诠释得淋漓尽致,我不可能谈出更多新意或给出更好的维度了,只想把读过一本经典后的一点小感悟抒发出来。

个人的一点愚见是,一、读经典会避免对事物断章取义的片面想法,网络上充斥太多所谓名言警句,我们从小被太多金玉良言浸泡,每个人随口都可以发表一大篇耳熟能详的正面笨鸡汤,但有没有一些时候,我们想认真打开一本经典,看看那些话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看看写这些话的人的环境、态度、立场,如果我们读了,是不是会与从前不闻不问的一昧背诵有所不同。人与人之间何时开始不平等,在那之前是什么样的境况,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局面的改变,其后又是哪些因素在不断加固这个局面。一些真正的大问题,一些我们许多普通人这辈子都想不起思考或者说思考不起的问题,试问当今中国,有几个人会做如此大的题目,认真关心这些问题的答案。而18世纪的卢梭已把这些作为他可以用毕生去追求答案的课题。坦诚的说,如果卢梭是一个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我们似乎可以从这本书中学到更多东西,但卢梭最本质的存在我觉得只是一个诗人,用散文诗般的形式写成了此书。书成后,很多人批评他鼓吹原始野蛮和倒退,也许他们是别有用心,不然我看不出这些如此愚蠢的想法有什么发表的余地,卢梭在18世纪所抨击的人的异化在21世纪的登峰造极,如他老人家在天有知,恐怕转世投胎时也会要求哪怕做一株植物,做一只野猫,也不要做如今的人。而正如他所说,这一切的变化都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对人的天性只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二、读经典可以使我们学习经典作家的思维路径、逻辑和论证方式,今年终于有自觉读了一些法学经典著作,凭心而论,卢梭的论证与法学大家们的相比还是有所不同,他主要还是以诗人般的情怀和圣哲般的悲悯完成了本书,当然,没有理性作为线索,也不可能将这些珠玉穿插若定。从冶金和农耕的发明拉开变革的序幕,到社会和法律作为上层基础加入其中,再到政府和专制政体彻底将其巩固。卢梭在18世纪时将线索展示给世人,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个结构的层层展开仍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在这部著作中我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理想人格的具体描述:“既骄傲又谦逊、既热爱荣誉又热爱自由。”两组对立的人格,两组同样值得追求的理想,如何在卓绝的生活中自觉高贵,卢梭在遥远的过去向我们发出倡议,这不是绝响,自有后人予以回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