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Datawhale|天池】心跳信号分类预测 (4) - 模型 之 XGBoost

【Datawhale|天池】心跳信号分类预测 (4) - 模型 之 XGBoost

时间:2019-12-29 13:20:05

相关推荐

【Datawhale|天池】心跳信号分类预测 (4) - 模型 之 XGBoost

本文主要分享自己总结的关于 xgboost 的笔记。

基础知识

基学习器 CART

Regression:L(yi,y^i)=(yi−f(xi))2Classification:Gini(D)=∑k=1Kpk(1−pk)=1−∑k=1Kpk2Regression: L(y_i, \hat y_i) = (y_i - f(x_i))^2 \\ Classification: Gini(D) = \sum_{k=1}^K p_k(1-p_k) = 1 - \sum_{k=1}^K p_k^2 Regression:L(yi​,y^​i​)=(yi​−f(xi​))2Classification:Gini(D)=k=1∑K​pk​(1−pk​)=1−k=1∑K​pk2​

回归单样本的损失函数,和分类时在数据集D上的基尼指数。f 表示树,f(x) 则是 x 对应的叶子节点的值。

对于分类问题,在 CART 分割时,我们按照Gini指数最小来确定分割点的位置。即:

cutpoint(A)=argminv∈AV∑i=12∣Di∣∣D∣Gini(Di)bestA,best_v=argminA∈features[argminv∈AV∑i=12∣Di∣∣D∣Gini(Di)]cutpoint(A) = arg \; min_{v \in A_V} \; \sum_{i=1}^2 \frac {|D_i|}{|D|} Gini(D_i) \\ bestA, best\_v = arg \; min_{A \in features} [ arg \; min_{v \in A_V} \; \sum_{i=1}^2 \frac {|D_i|}{|D|} Gini(D_i) ] cutpoint(A)=argminv∈AV​​i=1∑2​∣D∣∣Di​∣​Gini(Di​)bestA,best_v=argminA∈features​[argminv∈AV​​i=1∑2​∣D∣∣Di​∣​Gini(Di​)]

XGBoost 的目标函数:

Obj=∑i=1nL(yi,y^i)+∑k=1KΩ(fk)whereL(yi,y^i)=(yi−f(xi))2Ω(f)=γT+12λ∣∣ω∣∣2=γT+12λ∑j=1T∣∣ωj∣∣2Obj = \sum_{i=1}^nL(y_i, \hat y_i) + \sum_{k=1}^K \Omega (f_k) \\ where \quad L(y_i, \hat y_i) = (y_i - f(x_i))^2 \\ \Omega (f) = \gamma T + \frac12 \lambda ||\omega||^2 = \gamma T + \frac12 \lambda \sum_{j=1}^T ||\omega_j||^2 Obj=i=1∑n​L(yi​,y^​i​)+k=1∑K​Ω(fk​)whereL(yi​,y^​i​)=(yi​−f(xi​))2Ω(f)=γT+21​λ∣∣ω∣∣2=γT+21​λj=1∑T​∣∣ωj​∣∣2

假设有 n 个样本,K 棵树。目标函数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用来衡量预测分数和真实分数的差距,另一部分则是正则化项。正则化项同样包含两部分,T 表示叶子结点的个数,w 表示叶子节点的分数。γ\gammaγ 可以控制叶子结点的个数,λ 可以控制叶子节点的分数不会过大,防止过拟合。

自问自答

常用的参数都有哪些?

一开始,当然是要先设置 booster,一版直接默认用 gbtree 就可以了,另外还有两个常用的全局设置项是 nthread、verbosity。

接下来,几个常用的能影响到模型拟合能力的参数是:

num_boost_round(n_estimators)max_depth(树的深度)eta(learning_rate)

然后,有两个正则化、类似于用来控制预剪枝的参数是:

gamma(分裂时目标函数增益的阈值)min_child_weight(分裂时孩子权重之和的阈值)

另外几个用于控制正则项的参数是:

lambda(这是叶子节点 L2 正则项的系数)alpha(这是叶子节点 L1 正则项的系数)subsample(训练数据"被随机采样用来训练"的比例)colsample_bytree(训练数据的所有特征"被随机选择用来训练一棵树"的比例)

对于数据不平衡问题,可能还用到的重要参数是:

scale_pos_weight(一般设置成正例和负例样本数量的比值)max_delta_step

如何通过优化目标函数值来计算叶子节点权重?

Obj=∑i=1nL(yi,y^i)+∑k=1KΩ(fk)whereL(yi,y^i)=(yi−f(xi))2Ω(f)=γT+12λ∣∣ω∣∣2=γT+12λ∑j=1Twj2Obj = \sum_{i=1}^nL(y_i, \hat y_i) + \sum_{k=1}^K \Omega (f_k) \\ where \quad L(y_i, \hat y_i) = (y_i - f(x_i))^2 \\ \Omega (f) = \gamma T + \frac12 \lambda ||\omega||^2 = \gamma T + \frac12 \lambda \sum_{j=1}^T w_j^2 Obj=i=1∑n​L(yi​,y^​i​)+k=1∑K​Ω(fk​)whereL(yi​,y^​i​)=(yi​−f(xi​))2Ω(f)=γT+21​λ∣∣ω∣∣2=γT+21​λj=1∑T​wj2​

那么,假设树的结构已经确定,每个叶子节点对应于一部分样本,即可以将决策树表示为一个映射 q:Rd→{1,2,...,T}q : R^d \to \{1, 2, ..., T\}q:Rd→{1,2,...,T} ,每个 d 维的样本 xix_ixi​ 可以映射到决策树 T 个叶子节点中的一个,要如何计算对应的叶子节点权重和相应的目标函数值呢?

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是,对于分类问题,将叶子节点的值设置为该节点样本集中样本数量最多类别;对于回归问题,则设置为标签值的平均。但是,这就完全忽略目标函数的存在了,我们的目标是要最小化目标函数。

以下对目标函数进行一些化简:

假设现在学习到了第 t 棵树,记为 ft(x)f_t(x)ft​(x) ,那么 y^t=y^t−1+ft(x)\hat y^t = \hat y^{t-1} + f_t(x)y^​t=y^​t−1+ft​(x) 。我们的目标是使得 y^t\hat y^ty^​t 尽量等于 yyy ,即 $ \hat y^{t-1} + f_t(x)$ 尽量趋近于 yyy ,也就是让 ft(x)f_t(x)ft​(x) 趋近于 y−y^t−1y - \hat y^{t-1}y−y^​t−1 ,换言之, y−y^t−1y - \hat y^{t-1}y−y^​t−1 就是当前这棵树的拟合目标,或者说样本的标签值(说起来,这和 GBDT 其实是一样的,只是这里目标函数不同,导致最后拟合出来的叶子节点的权重会有所不同)。代入目标函数中:

Obj(t)=∑i=1nL(yi,y^it−1+ft(xi))+Ω(ft)Obj^{(t)} = \sum_{i=1}^n L(y_i, \hat y_i^{t-1} + f_t(x_i)) + \Omega(f_t) Obj(t)=i=1∑n​L(yi​,y^​it−1​+ft​(xi​))+Ω(ft​)

我们知道有泰勒公式二阶展开:

f(x+Δx)=f(x)+f′(x)⋅Δx+12f′′(x)⋅(Δx)2f(x + \Delta x) = f(x) + f'(x)·\Delta x + \frac 12 f''(x)·(\Delta x)^2 f(x+Δx)=f(x)+f′(x)⋅Δx+21​f′′(x)⋅(Δx)2

将 yit−1y_i^{t-1}yit−1​ 看作上式中的 x,ft(x)f_t(x)ft​(x) 看作上式中的 Δx\Delta xΔx ,L(yi,y^it−1)L(y_i, \hat y_i^{t-1})L(yi​,y^​it−1​) 看作上式的 f(x)f(x)f(x) 。那么目标函数可以改写成:

Obj(t)≈∑i=1n[L(yi,y^it−1)+gift(xi)+12hift2(xi)]+Ω(ft)Obj^{(t)} \approx \sum_{i=1}^{n} [L(y_i, \hat y_i^{t-1}) + g_i f_t(x_i) + \frac 12 h_i f_t^2 (x_i)] + \Omega (f_t) Obj(t)≈i=1∑n​[L(yi​,y^​it−1​)+gi​ft​(xi​)+21​hi​ft2​(xi​)]+Ω(ft​)

这里的 gi,hig_i, h_igi​,hi​ 分别是 L(yi,y^it−1)L(y_i, \hat y_i^{t-1})L(yi​,y^​it−1​) 关于 y^it−1\hat y_i^{t-1}y^​it−1​ 的一阶导和二阶导。若以 平方误差 作为损失函数,即 L(yi,y^it−1)=(yi−y^it−1)2L(y_i, \hat y_i^{t-1}) = (y_i - \hat y_i^{t-1})^2L(yi​,y^​it−1​)=(yi​−y^​it−1​)2 ,那么有 gi=2(y^it−1−yi)g_i = 2(\hat y_i^{t-1} - y_i)gi​=2(y^​it−1​−yi​) , hi=2h_i = 2hi​=2 。

由于 L(yi,y^it−1)L(y_i, \hat y_i^{t-1})L(yi​,y^​it−1​) 是常数项不影响我们把目标函数最小化,所以上式可以简写成:

Obj(t)≈∑i=1n[gift(xi)+12hift2(xi)]+Ω(ft)Obj^{(t)} \approx \sum_{i=1}^{n} [g_i f_t(x_i) + \frac 12 h_i f_t^2 (x_i)] + \Omega (f_t) Obj(t)≈i=1∑n​[gi​ft​(xi​)+21​hi​ft2​(xi​)]+Ω(ft​)

假设树的结构已经确定,对目标函数进一步化简:

设每个叶子节点的权重为 wj,j∈1,2,...,Tw_j, j \in {1, 2, ..., T}wj​,j∈1,2,...,T ,那么可以将决策树表示成 wq(x)w_{q(x)}wq(x)​ ,即每个样本会映射到第 q(x) 个叶子节点对应的权值。假设 Ij={i∣q(xi)=j}I_j = \{i|q(x_i) = j\}Ij​={i∣q(xi​)=j} 为第 j 个叶子节点的样本集合,则目标函数可进一步化为:

Obj(t)≈∑i=1n[gift(xi)+12hift2(xi)]+Ω(ft)=∑i=1n[giwq(xi)+12hiwq(xi)2]+γT+12λ∑j=1Twj2=∑j=1T[∑i∈Ijgiwj+12∑i∈Ijhiwj2+12λwj2]+γT=∑j=1T[(∑i∈Ijgi)wj+12(∑i∈Ijhi+λ)wj2]+γTObj^{(t)} \approx \sum_{i=1}^{n} [g_i f_t(x_i) + \frac 12 h_i f_t^2 (x_i)] + \Omega (f_t) \\ = \sum_{i=1}^n [g_i w_{q(x_i)} + \frac 12 h_i w_{q(x_i)}^2] + \gamma T + \frac12 \lambda \sum_{j=1}^T w_j^2 \\ = \sum_{j=1}^T [\sum_{i \in I_j} g_i w_j + \frac 12 \sum_{i \in I_j} h_i w_j^2 + \frac 12 \lambda w_j^2] + \gamma T \\ = \sum_{j=1}^T [(\sum_{i \in I_j} g_i) w_j + \frac 12 (\sum_{i \in I_j} h_i + \lambda) w_j^2] + \gamma T Obj(t)≈i=1∑n​[gi​ft​(xi​)+21​hi​ft2​(xi​)]+Ω(ft​)=i=1∑n​[gi​wq(xi​)​+21​hi​wq(xi​)2​]+γT+21​λj=1∑T​wj2​=j=1∑T​[i∈Ij​∑​gi​wj​+21​i∈Ij​∑​hi​wj2​+21​λwj2​]+γT=j=1∑T​[(i∈Ij​∑​gi​)wj​+21​(i∈Ij​∑​hi​+λ)wj2​]+γT

我们之前样本的集合,现在都改写成叶子结点的集合,由于一个叶子结点有多个样本存在,因此才有了 ∑i∈Ijgi\sum_{i \in I_j} g_i∑i∈Ij​​gi​ 和 ∑i∈Ijhi\sum_{i \in I_j} h_i∑i∈Ij​​hi​ 这两项,把这两项简写为 Gj,HjG_j, H_jGj​,Hj​,于是上式变成:

Obj(t)=∑j=1T[Gjwj+12(Hj+λ)wj2]+γTObj^{(t)} = \sum_{j=1}^T [G_j w_j + \frac 12 (H_j + \lambda) w_j^2] + \gamma T Obj(t)=j=1∑T​[Gj​wj​+21​(Hj​+λ)wj2​]+γT

假设树的结构已经确定,通过最小化目标函数,求解叶子节点权重:

在当前假设下,上式中只有 www 是变量,这是一个凸函数,为了使其取得最小值,只需要令目标函数一阶导为 0,便可求得:

w^j=−GjHj+λ\hat w_j = - \frac {G_j}{H_j + \lambda} w^j​=−Hj​+λGj​​

通过求得的叶子节点权重,计算目标函数值:

Obj(t)=−12∑j=1TGj2Hj+λ+γTObj^{(t)} = - \frac 12 \sum_{j=1}^T \frac {G_j^2}{H_j + \lambda} + \gamma T Obj(t)=−21​j=1∑T​Hj​+λGj2​​+γT

学习的过程是怎么进行的?

先从总体上进行描述:

学习的过程就是每次拟合一棵树,直到满足停止条件拟合之前,先计算出每个样本的一阶导(前 t-1 棵树预测值和真实标签值的绝对差值)和二阶导(固定值:2)用贪心策略生成一棵树为每个叶子节点计算权值把新增的决策树加入,这里有个学习率参数,实际上,在这里学习率的作用更多的是控制过拟合。

生成一棵树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从树的深度为 0 开始,遍历每个特征的每个分割点,寻找到目标函数增益最大的分割点 针对每个特征,把属于该节点的训练样本按特征值升序排列,通过线性扫描的方式来决定该特征的最佳分裂点,并记录下该特征的最大收益(采用最佳分裂点的目标函数增益)选择收益最大的特征作为分裂特征,该特征的最佳分裂点作为分裂位置 如果收益大于 gamma,且满足 min_child_weight,那么由该节点生长出两个新的节点,每个新节点关联对应的样本集不断重复以上两个步骤,直到达到树的最大深度or没有满足条件的分割点

这其实是一种贪心策略,因为我们在分割的每一步都尽量使收益最大,即每一步都得到局部最优解,但无法保证一整棵树的收益最大。

本质是梯度提升树,和 GBDT 有什么区别?

我们说 GBDT,一般指的是基于 残差(y-f(x)) 的梯度提升树,实际上,如果以误差的平方作为损失函数,那么残差其实就是损失函数关于 f(x) 的负梯度,所以拟合残差就相当于拟合了负梯度(这其实和神经网络中通过梯度下降来训练参数类似),这就是为什么称之为梯度提升树。

xgboost 的在 GBDT 的基础上主要改进了两点,其实从 目标函数 中都可以看出来。

对于 GBDT,相当于对目标函数中的 损失函数 这一项进行了 一阶泰勒展开,而 XGBoost 用到了二阶展开,更为精确一点;xgboost 将叶子节点的权重的 L2 范数作为正则项,并直接添加到了目标函数中。

都说 xgboost 效果好,为什么好?

从偏差-方差的角度来理解:

由于决策树本身的灵活性,加上通过 Boosting 的方法,可以通过不断地迭代学习降低偏差;除了直接在目标函数添加了正则项,还有很多其他措施来减小模型的方差: 比如 subsample,在每一轮只使用一部分随机采样的样本,通过这种随机性来降低前后学习得到的基学习器的依赖(或者说相关性),其实就是在 Boosting 过程中掺入 Bagging 的思想,用以降低模型的方差。colsample_bytree 也是类似,只不过这里随机采样的不是样本,而是随机选择一部分特征进行训练。

训练速度快,为什么快?

特征间并行:在进行节点的分裂时,需要寻找每个特征的最佳分裂点及其分裂增益,最终选增益最大的那个特征去做分裂,那么不同特征的增益计算就可以并行计算。决策树的学习最耗时的一个步骤之一就是对特征的值进行排序(因为要确定最佳分割点),xgboost 的做法是在训练之前,预先对数据进行排序,然后保存为block结构,后面的迭代中重复地使用这个结构,大大减小计算量。这个block结构也使得并行成为了可能,在进行节点的分裂时,需要计算每个特征的增益,最终选增益最大的那个特征去做分裂,那么各个特征的增益计算就可以开多线程进行。近似直方图算法。树节点在进行分裂时,我们需要计算每个特征的每个分割点对应的增益,即用贪心法枚举所有可能的分割点。当数据无法一次载入内存或者在分布式情况下,贪心算法效率就会变得很低,所以xgboost还提出了一种可并行的近似直方图算法,用于高效地生成候选的分割点。另外,对于训练数据特别稀疏的情况,稀疏感知的分位点寻找算法也能加速训练。

论文阅读笔记

2. 提升树 TREE BOOSTING IN A NUTSHELL

2.1 正则项 Regularized Learning Objective

本节提出了目标函数。其中的正则化项可以防止过拟合。

2.2 泰勒二阶展开 Gradient Tree Boosting

对目标函数二阶泰勒展开。通过最小化目标函数,可以得到叶子节点的权值、以及目标函数值。

分裂前后目标函数值的增益也很容易计算。

2.3 学习率和特征采样(Shrinkage and Column Subsampling)

Shrinkage:

类似于随机梯度下降优化算法中的学习率,Shrinkage 具体做法是对每一轮生成的树的叶子节点权重乘上一个系数 η\etaη (即希腊字母eta),这就是为什么 XGBoost 包中学习率参数名称为 eta。

Column Subsampling:

和随机森林里使用的特征采样类似,这是一个 bagging 思想的应用,而且也是第一次被使用在 Tree Boosting 里。效果甚至比传统的 row sub-sampling(样本采样)好。而且,特征采样还能加速训练。

3. 分裂点寻找算法 SPLIT FINDING ALGORITHMS

3.1 精确贪婪算法(Exact Greedy Algorithm)

每一轮boost,生成一棵树。由于枚举所有可能的树结构是NP-hard问题,不可能完成,所以实际做法是,在每次进行节点分裂的时候,以最大化分裂增益(loss reduction)的方式来进行节点的分裂。这是一种贪婪的策略。

事先对训练样本按照特征值排序,可以加速训练。

每一层,对于某一个特征,基于特征列 Block 结构,并行进行所有叶子节点的分裂点寻找。并行的过程,我现在的理解是这样的:

对于某个线程,在顺序遍历某排好序的特征列时,对于每一个特征值,我们都能知道它对应的哪个样本(记为第i个)、哪个叶子节点(记为第 j 个),也因此就能取得该样本的梯度 gi,hig_i, h_igi​,hi​,并根据 j 计算出 GjL,HjLG_{jL}, H_{jL}GjL​,HjL​ 和 GjR,HjRG_{jR}, H_{jR}GjR​,HjR​。遍历一趟下来,所有叶子节点在该特征上的最大增益就都出来了。

我之前卡在了这里:就是遍历时,对于每一个特征值,都要计算一遍所有叶子节点的分裂增益,开销应该很大。现在才搞懂,其实只需要计算该特征所在的叶子节点的分裂增益就可以了。这里说的“对于每一个特征值”,指的是每个分裂点前面紧挨着的那个特征值。

你想,对于某个 leaf node ,你只记录了该节点中包含了哪些样本(索引),你怎么取得这个节点中这些样本的该特征的排序值呢?反正我想了好久就是想不通有啥高效的办法。在这里卡了好久。

所以,其实相当于没有遍历叶子节点这一说,只是,在遍历特征的所有分裂点的过程中,隐式地完成了对所有叶子节点的遍历。这也是为什么 xgb 总是满二叉树。

参考:XGBoost原理及并行实现 中的 “method 3” 部分。

3.2 近似算法(Approximate Algorithm)

当数据无法一起加载进内存,或者在分布式环境下,精确贪婪算法效率很低。即便正常情况下,有些连续值特征的取值个数可能非常多,这样计算起来开销很大,而且还容易过拟合。所以可以使用分桶的方式,把特征的取值分割成确定数量的部分。即,我们对每个特征都 propose 对应的候选分裂点们(由加权分位点算法生成,每次生成一系列候选分裂点称作一次proposal),可用于每棵树(global),或者每次分裂(local)。分桶后,需要汇总每个桶内的 gig_igi​ 和 hih_ihi​ (难道这就是论文中的“construct approximate histograms of gradient statistics”?)。

全局(global):在树构建之前,确定所有特征的候选分裂点,然后在树的所有层次 split finding 时都使用相同的proposals(即候选分裂点)。这种方法需要较少的proposal steps,但需要更多的候选分裂点(才能达到和local版本相同的效果),因为在每次分裂后,候选点们并没有被提纯。

局部(local):re-propose after each split. 这样的好处是,每次分裂后,样本减少,纯度更高,相当于对候选分裂点进行了提纯(refine),所以需要的候选分裂点可以较少。潜在地,也更适合于构建深层的树。

XGBoost支持在单机环境下高效地使用精确贪婪算法,或者在任何环境下使用局部或全局的近似算法。

3.3 加权分位点算法(weighted quantile sketch)

以第 k 个特征为例,对于每一个样本,由前面的 t-1 棵树可以得到其二阶导 h,以此作为该样本的权重。n 个样本的集合记为: Dk={(x1k,h1),(x2k,h2),...,(xnk,hn)}D_k = \{(x_{1k}, h_1), (x_{2k}, h_2), ..., (x_{nk}, h_n)\}Dk​={(x1k​,h1​),(x2k​,h2​),...,(xnk​,hn​)}

对样本按照特征值升序排列,那么对于一个值 z,可以得到样本值小于 z 的样本权重之和 占 所有样本权重之和 的比例:

rk(z)=1∑(x,h)∈Dkh⋅∑(x,h)∈Dk,x<zhr_k(z) = \dfrac 1{\sum_{(x,h) \in D_k} h} \cdot \sum_{(x,h)\in D_k, x < z} h rk​(z)=∑(x,h)∈Dk​​h1​⋅(x,h)∈Dk​,x<z∑​h

我们的目标是从该特征的这些取值中找到候选分裂点 {sk1,sk2,...,skl}\{s_{k1}, s_{k2}, ..., s_{kl}\}{sk1​,sk2​,...,skl​} ,满足:

这里 ϵ\epsilonϵ 是一个近似系数。直觉上可知,大约有 1/ϵ1 / \epsilon1/ϵ 个候选分裂点。

若使用均方误差作为损失函数,那么实际上所有样本的 h 值都为 2。对于所有样本权重相等的情况,一个已知的分位点算法 quantile sketch 可以解决该问题。

XGBoost支持对样本设置权重,这样一来样本的二阶导 h 也应当乘以相应的权重,这就导致每个样本的权重可以各不相同。本文提出的加权分位点算法可以解决该问题。

3.4 稀疏感知的分裂点寻找(Sparsity-aware Split Finding)

数据稀疏可能由几个原因造成:

数据值缺失统计值经常为 0人为的特征工程(比如 one-hot)

当样本的某个数据值缺失时,该样本会被分到默认的分支(获得最大增益的方向)。

具体的算法思路如下:

对于每个特征:假设将缺失值分到右分支的情况下,遍历所有特征值不缺失的特征值,寻找最佳分裂点再假设将缺失值分到左分支的情况下,遍历所有特征值不缺失的特征值,寻找最佳分裂点得到增益最大的分裂点,同时,该最大增益是在哪种假设情况下得到的,哪种假设就作为缺失值的默认分支

需要注意的是,该算法将 non-presence 视作缺失值处理,并按照学得的方向进行分支。

我所理解的 non-presence 是类似于 one-hot 之后的 0 值,不知道对不对?

作者在一个由于 one-hot 导致数据极其稀疏的数据集 Allstate-10K 上进行测试,该稀疏感知算法能比原始算法提升 50 倍的速度。

所以,我的理解是,稀疏感知算法既有效处理了缺失值,又加速了训练。

4. 系统设计 SYSTEM DESIGN

4.1 Column Block for Parallel Learning

训练树的时候,最消耗时间的部分是,对数据进行排序。本文提出一种方法,将数据保存在内存单元里,保存的结构被称为 block。

每一个 block 存储一列特征,在 block 中,特征值已经排好序,并且记录了每个特征值对应的样本索引(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存储空间)。block 的数据格式是 压缩的列(CSC格式)。Block 中特征之所以记录了指向样本的索引,是为了能根据特征的值来取梯度。

输入数据的排序只在训练开始前计算一次,之后每次迭代都可以复用。

4.2 Cache-aware Access

使用Block结构的一个缺点是取梯度的时候,是通过索引来获取的,而这些梯度的获取顺序是按照特征的大小顺序的。这将导致非连续的内存访问,可能使得CPU cache缓存命中率低,从而影响算法效率。

因此,对于exact greedy算法中, 使用缓存预取(cache-aware prefetching)。具体来说,对每个线程分配一个连续的buffer,读取梯度信息并存入Buffer中(这样就实现了非连续到连续的转化),然后再统计梯度信息。

对于大规模数据,效果十分明显,大约快了一倍。

在 approximate 算法中,对Block的大小进行了合理的设置。定义Block的大小为Block中最多的样本数。设置合适的大小是很重要的,设置过大则容易导致命中率低,过小则容易导致并行化效率不高。经过实验,发现2^16比较好。

4.3 Blocks for Out-of-core Computation

当数据量太大不能全部放入主内存的时候,为了使得out-of-core计算成为可能,将数据划分为多个Block并存放在磁盘上。计算的时候,使用独立的线程预先将Block放入主内存,因此可以在计算的同时读取磁盘。

但是由于磁盘IO速度太慢,通常跟不上计算的速度。因此,需要提升磁盘IO的吞吐量。Xgboost采用了2个策略:

Block压缩(Block Compression):将Block按列压缩(LZ4压缩算法?),读取的时候用另外的线程解压。对于行索引,只保存第一个索引值,然后只保存该数据与第一个索引值之差(offset),一共用16个bits来保存

offset,因此,一个block一般有2的16次方个样本。

Block拆分(Block Sharding):将数据划分到不同磁盘上,为每个磁盘分配一个预取(pre-fetcher)线程,并将数据提取到内存缓冲区中。然后,训练线程交替地从每个缓冲区读取数据。这有助于在多个磁盘可用时增加磁盘读取的吞吐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