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一种轨道车辆自动制动系统用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一种轨道车辆自动制动系统用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4-08 02:48:17

相关推荐

一种轨道车辆自动制动系统用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列车制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车辆自动制动系统用继电器。

背景技术:

在列车的驾驶室内具有控制整辆列车的控制系统,在控制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继电器进行控制,但现有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中的继电器存在失灵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车辆自动制动系统用继电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中的继电器存在失灵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轨道车辆自动制动系统用继电器,包括底座、弹簧、衔铁、常关触点、常开触点、铁芯、线圈、开关、推杆、抵持杆和转轴,所述底座与列车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衔铁与列车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衔铁的一端与所述弹簧固定连接,所述衔铁与所述底座铰接,所述常关触点与所述常开触点位于所述衔铁的两侧,且位于所述衔铁远离所述弹簧的一端,所述常关触点和所述常开触点与列车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的铁芯的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铁芯的另一端朝向所述衔铁,所述线圈围合在所述铁芯的外侧,所述开关与所述底座铰接,并与所述线圈电性连接,所述推杆的一端与所述开关铰接,所述抵持杆的一端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所述抵持杆的另一端位于所述衔铁与所述常开触点之间,所述转轴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并与所述抵持杆转动连接,所述抵持杆与所述推杆铰接,所述抵持杆位于所述推杆远离所述开关的一端。

其中,所述推杆位于所述转轴远离所述衔铁的一侧。

其中,所述底座具有滑槽,所述滑槽位于所述转轴远离所述铁芯一侧,所述抵持杆的一端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滑槽内。

其中,所述衔铁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一杆头,所述第一杆体的一端与所述弹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杆头与所述第一杆体一体的另一端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杆头为三角柱形状,所述常开触点包括第二杆体和第二杆头,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与列车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杆头与所述第二杆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杆头为三角柱形状,所述第二杆头位于所述第一杆头靠近所述铁芯的一侧。

其中,所述抵持杆与所述衔铁抵触。

其中,所述抵持杆嵌入所述衔铁,并与所述衔铁滑动连接。

其中,所述底座与列车扣合。

其中,所述底座包括容纳座和安装座,所述弹簧、衔铁、常关触点、常开触点、铁芯、线圈、开关、推杆、抵持杆和转轴都位于所述容纳座内,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容纳座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容纳座的外侧,所述安装座的横截面为t字形,所述安装座卡入列车。

其中,所述底座还包括缓冲垫,所述缓冲垫填充在所述容纳座与所述安装座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轨道车辆自动制动系统用继电器,通过由底座、弹簧、衔铁、常关触点、常开触点、铁芯、线圈、开关、推杆、抵持杆和转轴构成,相对所述底座关闭所述开关,所述线圈通电后,在所述铁芯周围产生磁场,将由所述弹簧拉住的,与所述常关触点抵触的所述衔铁被所述铁芯磁吸,所述衔铁与所述常开触点连接,实现控制的过程,在所述开关关闭的过程中,推动所述推杆,所述推杆推动所述抵持杆绕着所述转轴转动,避免所述抵持杆在实现控制的过程中妨碍所述衔铁与所述常开触点连接,在所述开关未关闭时,所述开关抵持所述推杆,所述推杆拉住所述抵持杆,所述抵持杆对所述常开触点限制,避免所述衔铁因列车行驶造成的振动而与所述常开触点连接,进而获得避免继电器错误控制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的前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继电器的仰视图;

图中:100-继电器、10-底座、11-滑槽、12-容纳座、13-安装座、14-缓冲垫、20-弹簧、30-衔铁、31-第一杆体、32-第一杆头、40-常关触点、50-常开触点、51-第二杆体、52-第二杆头、60-铁芯、70-线圈、80-开关、90-推杆、110-抵持杆、120-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自动制动系统用继电器,包括底座10、弹簧20、衔铁30、常关触点40、常开触点50、铁芯60、线圈70、开关80、推杆90、抵持杆110和转轴120,所述底座10与列车固定连接,所述弹簧20的一端与所述底座10固定连接,所述衔铁30与列车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衔铁30的一端与所述弹簧20固定连接,所述衔铁30与所述底座10铰接,所述常关触点40与所述常开触点50位于所述衔铁30的两侧,且位于所述衔铁30远离所述弹簧20的一端,所述常关触点40和所述常开触点50与列车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的铁芯60的一端与所述底座10固定连接,所述铁芯60的另一端朝向所述衔铁30,所述线圈70围合在所述铁芯60的外侧,所述开关80与所述底座10铰接,并与所述线圈70电性连接,所述推杆90的一端与所述开关80铰接,所述抵持杆110的一端与所述底座10滑动连接,所述抵持杆110的另一端位于所述衔铁30与所述常开触点50之间,所述转轴120与所述底座10固定连接,并与所述抵持杆110转动连接,所述抵持杆110与所述推杆90铰接,所述抵持杆110位于所述推杆90远离所述开关80的一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10固定连接在列车的驾驶室内,所述常开触点50和所述常关触点40与列车制动系统电性连接,所述衔铁30与所述弹簧20连接的一点也与列车制动系统电性连接,当列车正常行驶时,不需要进行制动命令输出,所述开关80处于打开的状态,所述开关80为刀开关80,所述开关80打开时,开关80的刀柄拉住所述推杆90,所述推杆90拉住所述抵持杆110,此时所述抵持杆110的轴线与所述常开触点50垂直,也与所述基座垂直,所述抵持杆110的一端与所述基座抵持,所述抵持杆110的另一端位于所述衔铁30与所述常开触点50之间,在列车行驶在颠簸路段时,产生的振动导致所述衔铁30绕着所述底座10转动,所述衔铁30首先与所述抵持杆110抵触,进而起到避免所述衔铁30因列车振动出现错误的执行动作;而当需要进行列车制动停车时,相对于所述底座10转动所述开关80,所述开关80关闭,将所述线圈70与低电压电源连通,所述线圈70在所述铁芯60的外侧产生电磁场,吸引所述衔铁30往着所述常开触点50的方向移动,在转动所述开关80的过程中,所述开关80推动所述推杆90,所述推杆90推动所述抵持杆110的一端沿着所述底座10滑动,所述抵持杆110的中部围着所述转轴120转动,所述抵持杆110的另一端转动至所述常开触点50的下方,避免所述抵持杆110在此动作中对所述衔铁30抵持,从而在保证继电器100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又能避免所述衔铁30因列车行驶造成的振动而与所述常开触点50连接,进而获得避免继电器100错误控制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推杆90位于所述转轴120远离所述衔铁30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中,所述推动所述抵持杆110的一端,造成所述抵持杆110两端受力不相等,实现驱动所述抵持杆110在所述开关80关闭的过程中推动所述推杆90绕着所述转轴120转动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10具有滑槽11,所述滑槽11位于所述转轴120远离所述铁芯60一侧,所述抵持杆110的一端与所述底座10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滑槽11内。在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中,所述滑槽11限制所述抵持杆110的下端不会有往着所述铁芯60的方向滑动的动作,避免所述抵持杆110与所述铁芯60发生碰撞造成继电器100失灵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衔铁30包括第一杆体31和第一杆头32,所述第一杆体31的一端与所述弹簧2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杆头32与所述第一杆体31一体的另一端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杆头32为三角柱形状,所述常开触点50包括第二杆体51和第二杆头52,所述第二杆体51的一端与列车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杆头52与所述第二杆体51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杆头52为三角柱形状,所述第二杆头52位于所述第一杆头32靠近所述铁芯60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杆头32与所述第二杆头52都为三角柱形状,实现所述第一杆头32与所述第二杆头52面面接触,两者扣合,避免出现接触不良导致失灵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抵持杆110与所述衔铁30抵触。在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开关80为关闭时,列车行驶的过程中,所述抵持杆110与所述衔铁30保持抵触,能够避免所述衔铁30因列车振动与所述抵持杆110不断碰撞,避免对所述衔铁30的表面造成损伤引起所述衔铁30与所述常开触头接触不良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抵持杆110嵌入所述衔铁30,并与所述衔铁30滑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开关80由关闭状态进入打开状态时,所述弹簧20拉动所述衔铁30恢复初始状态,所述衔铁30与所述推杆90一起拉动所述抵持杆110恢复初始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10与列车扣合。在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0与列车之间采用扣合的方式连接,能够避免继电器100与列车之间因行驶振动造成连接松动,引起继电器100失灵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10包括容纳座12和安装座13,所述弹簧20、衔铁30、常关触点40、常开触点50、铁芯60、线圈70、开关80、推杆90、抵持杆110和转轴120都位于所述容纳座12内,所述安装座13与所述容纳座12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容纳座12的外侧,所述安装座13的横截面为t字形,所述安装座13卡入列车。在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13为t形架,所述容纳座12与所述安装座1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座13卡入列车上的安装槽中即可实现与列车的无螺纹装配。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10还包括缓冲垫14,所述缓冲垫14填充在所述容纳座12与所述安装座13之间。在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垫14为泡棉条,贴合在所述容纳座12与所述安装座13之间,吸收列车振动的能量,进而避免继电器100因列车振动导致失灵。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轨道车辆自动制动系统用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底座、弹簧、衔铁、常关触点、常开触点、铁芯、线圈、开关、推杆、抵持杆和转轴,所述底座与列车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衔铁与列车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衔铁的一端与所述弹簧固定连接,所述衔铁与所述底座铰接,所述常关触点与所述常开触点位于所述衔铁的两侧,且位于所述衔铁远离所述弹簧的一端,所述常关触点和所述常开触点与列车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的铁芯的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铁芯的另一端朝向所述衔铁,所述线圈围合在所述铁芯的外侧,所述开关与所述底座铰接,并与所述线圈电性连接,所述推杆的一端与所述开关铰接,所述抵持杆的一端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所述抵持杆的另一端位于所述衔铁与所述常开触点之间,所述转轴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并与所述抵持杆转动连接,所述抵持杆与所述推杆铰接,所述抵持杆位于所述推杆远离所述开关的一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自动制动系统用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位于所述转轴远离所述衔铁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自动制动系统用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具有滑槽,所述滑槽位于所述转轴远离所述铁芯一侧,所述抵持杆的一端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滑槽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自动制动系统用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一杆头,所述第一杆体的一端与所述弹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杆头与所述第一杆体一体的另一端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杆头为三角柱形状,所述常开触点包括第二杆体和第二杆头,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与列车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杆头与所述第二杆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杆头为三角柱形状,所述第二杆头位于所述第一杆头靠近所述铁芯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自动制动系统用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杆与所述衔铁抵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车辆自动制动系统用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杆嵌入所述衔铁,并与所述衔铁滑动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自动制动系统用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与列车扣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车辆自动制动系统用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容纳座和安装座,所述弹簧、衔铁、常关触点、常开触点、铁芯、线圈、开关、推杆、抵持杆和转轴都位于所述容纳座内,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容纳座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容纳座的外侧,所述安装座的横截面为t字形,所述安装座卡入列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轨道车辆自动制动系统用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包括缓冲垫,所述缓冲垫填充在所述容纳座与所述安装座之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自动制动系统用继电器,由底座、弹簧、衔铁、常关触点、常开触点、铁芯、线圈、开关、推杆、抵持杆和转轴构成,相对底座关闭开关,线圈通电后,在铁芯周围产生磁场,将由弹簧拉住的,与常关触点抵触的衔铁被铁芯磁吸,衔铁与常开触点连接,实现控制的过程,在开关关闭的过程中,推动推杆,推杆推动抵持杆绕着转轴转动,避免抵持杆在实现控制的过程中妨碍衔铁与常开触点连接,在开关未关闭时,开关抵持推杆,推杆拉住抵持杆,抵持杆对常开触点限制,避免衔铁因列车行驶造成的振动而与常开触点连接,进而获得避免继电器错误控制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刘俊;常军军;余宙;张翼虎;邵倩;朱志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苏莱瑞新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05.15

技术公布日:.02.21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