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理性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理性反思

时间:2020-02-01 10:31:06

相关推荐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理性反思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理想、人生价值、集体主义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当代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境与难题也毋庸回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引起了德育工作者的种种思考,笔者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这个角度进行解析,希望能够得到一些答案。

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再审视

审视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难题,就必须回答以下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对其思维方式有何要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是什么?这一思维方式能否反射、映照并在教育实践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就不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选择,甚至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能会采用与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相悖的教育方法、手段等。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价值认识的范畴还是科学认识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价值认识理论,而且由于我国长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强的政治性、阶级性和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性。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教育方式占有主导地位,我们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是科学认识,甚至认为只有我们掌握的才是真正的科学理论。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价值认识问题当作是科学认识问题,往往会把教育的重点放在理论、原则的传授上,其结果只会形成学生的“知识性库存”,这种“库存”不具有生成性,也就不能形成真正的素质教育。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强调我们想教什么,更要研究接受主体的特点、需要等,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客体性较好地统一,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还是理论理性的范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希望传导社会主义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但能否被学生认同、接受,不是概念和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概念和理论如何转变为学生的智慧,并在生活中以这种智慧引导自己的行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实践理性的范围,我们就要承认“在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要求与实践的差距是必然的,而且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既要接受这种事实,又必须正视解决它的困难”。同时,“我们也必须转变过去偏重理论说教,特别是自说自话的观念,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说服力,即不是回避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而是要在直面实践问题中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2.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局限性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运用概念思维方式,概念思维也称逻辑思维。当前,人们主要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去面对世界、解释世界、把握规律、寻找本质。历史地看,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思维方式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向当代的转型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但随着人类社会和人的生活世界的日益复杂化,概念思维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与问题,甚至有时会发生尴尬与冲突。黑格尔曾说过,当思维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出毛病的总是思维这一方。李德顺教授在《21世纪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趋势》一文中总结了概念思维存在的三个主要缺陷:抽象性、隔离性、凝固性。[2]这种缺陷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是抽象性。受概念思维的影响,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对物的理解和把握方式来理解人,就是把人先抽象为一种“知识”,然后去伪存真,找出“最科学”、“最终极”的知识,即人的本质。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看到的就只是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而看不到一个个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人。这种把人理解为抽象的外在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根本就不能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不可能传授给学生充满人性关怀的规范和原则,现实中也会产生简单粗暴的“强权”教育。

二是隔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教育方式方法都来源于生活世界,是生活世界经过历史沉淀、凝聚后的产物,它理应是对现实的生活背景的反映。然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状态与生活状态却产生了隔离,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只要求学生牢记教育的内容并按其要求行事,而不去解释每一条原则背后的生活背景,这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授的规范、规则、要求与生活背景无法形成交融,也使学生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学生就只能反映规则、不能理解规则,这样的教育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也会逐渐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

三是凝固性。由于抽象与隔离,有一些概念就要凝固。思维方式的凝固,其结果必将是把教育对象也看成僵化的、一成不变的人。这种形而上学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对现实中的人是不能完全适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运用生存实践论的思维方式,把对人的解释、理解从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还原为关于现实世界的思维方式,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主体性。

可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思维方式无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和矛盾,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困境中徘徊。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由概念思维走向实践思维。

二、实践思维: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进路

思想政治教育要展现其生命力和育人魅力,其思维方式必须要有所突破。即突破传统的概念思维方式,树立一种实践思维方式。因为人类特有的生命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人的思维方式向实践思维发展,正是符合人的本质、能力和人的规定性的。以实践理性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进路有其内在合理性。

1.实践思维是一种关系思维

概念思维是一种实体性思维,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认为人的道德觉悟、思想水平都一定是某种实体的存在或是与这种实体的存在有关,于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努力去找这样的实体,并认为一旦找到,就可以实现对“人”的一劳永逸的把握,这就使对人的理解和把握回到对关于人的知识的寻找上来。实践思维不同,它是一种关系性思维。它关心的是人的存在方式、存在状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关系思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人是如何存在的作为中心问题来研究。这样做首先就是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社会中的、不断实践活动的人,把学生放回到现实世界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实践思维是一种主体思维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的感性活动,因而实践思维是一种主体思维。主体思维是指思考问题的重心从单纯地关注外部世界,转向同时要关注和承认人自身,追求一种主体性意识,使主体性的思维开始增强。从关注客观世界到越来越多地关注人自身,是人类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思想政治教育也理应改变思维方式,从过去更多地关注、思索客观世界,转变为关注人自身,把人的发展作为这种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但这种主体思维并不意味着单纯张扬权利意识,而是张扬一种健康的主体性,即权力和责任相统一的主体性。

3.实践思维是一种多向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多向思维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价值思维,二是全面发展。所谓价值思维在这里是相对于知性思维讲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认识的特征在前面已经阐述,思想道德的价值认识理论属性必然要求其价值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为主体性。所谓全面发展,是相对于单向度发展而言的。过去,往往看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社会适应性功能,即要求学生遵守既定的社会规范以维持社会稳定,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更为本质和重要的发展性功能,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在当今社会,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人和自己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多面、多维、多元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人类自我完善与发展多样性、丰富性的趋势。因而,培养和造就能够占有和支配财富、既能工作又能生活的、目的型的、全面完整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思想政治教育要完成这一任务,关键在于充分理解、尊重人的需要、能力及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多维性、多面性,更要尊重、重视人在生活实践中自己选择创造的权利与责任。

4.实践思维是一种动态的变革思维

动态的变革思维是一种很高的思维境界,它要求人们理解事物能像历史和现实生活本身那样,呈现动态化和历史化。因为人类生活本身就是动态的、综合的。这种动态的变革思维实际上是马克思一直倡导的实践思维。简单的概括就是:“是什么”和“如何是”是统一的,重要的不在于“是什么”,而在于“如何是”。马克思曾说过:一个人怎样生活,他就是怎么样的人;一个社会是什么样的,不在于它生产什么,要看它怎么生产,一个社会怎么生产,这个社会就怎么样……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把人当作先验存在物,因而在教育实践中背离了人性所特有的过程和规律,使本来应该充满人性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无视学生主体能力、令学生厌烦的灌输和说教。

三、实践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的现实问题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思维方式,除了观念的改变还必须在教育实践中贯彻这一思维方式,变更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陋习”,使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健康发展的指导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实践思维方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现实世界中的多样性、丰富性的学生需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成长的需要相契合的目的。

首先,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识属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得到学生的价值认同,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尽管‘价值接受’不仅是一个情感的问题,但如果没有情感的接受,就谈不上理性的接受。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满足学生情感的内在需要,就会对这种教育产生抵触、拒绝,甚至反感、抗拒。”[3]

其次,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既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现实中的生动活泼的人,他们就存在着个性特征,忽视这一点,一味强调人的本质规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可接受性也自然被削弱。在针对学生的类本质进行整体教育的同时,还必须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具体教育、个体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增加促进学生个性、独立思考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道德认知、判断、反思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再次,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知行关系。根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修养有着很高的期望值,但实际的道德水平却难以与之匹配,知行脱节现象严重。这表明,道德感知和道德内化之间没有一个直接的、必然的生理通道和逻辑通道。[4]这也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规范的理性认识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所接受的外在的规范要求通过内省内化转变为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完成化知为智、化智为行、以德率行的过程。

2.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转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都日益增强;开放环境所带来的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也冲击着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思想先锋,他们对社会变化的思想反应、心理反应更加强烈和敏感,所产生的困惑和问题也更多,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及时发展自己,还处在自说自话的阶段,不能满足学生思想、心理发展的需要,其生命活力和育人魅力就会呈现萎缩态势。

首先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性。“发展性”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目的性,在于帮助学生的发展,帮助引导他们人生的健康成长,表现为对学生长远发展的一种终极关怀。“把发展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原则,不仅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性教育的特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且它在一定的意义上强调了唯物主义的教育立场:教育的内容、方式、途径等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当某种具体形式不能真正地起到关切人生、发展人生的作用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调整和改革。”

其次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一方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开放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随着时代、技术的发展,不断整合各种有利的资源,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途径。要想改善教育效果,必须不断吸收相关学科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改进自己工作的思路方法、形式手段等,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紧贴时代发展,及时回应时代问题。例如,在信息时代学会用信息手段包装自己,利用网络推广自己的思想,及时占领新的思想阵地;在开放环境中,研究西方国家隐性教育的手段和“无灌输的道德教育”理念,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从防范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

另一方面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道德思维发展的开放性。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思维等都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随着环境的影响、教育的深化,个人的体验不断修正。这种开放的状态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是僵化的、静止的,不能以封闭学生的思想为目的,而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发展学生自己的道德观为目的。

当然,实践思维的养成还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以“理解”作基础,以“对话”为形式,不断革新教育方法,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潜移默化,慢慢养成。但实践思维已初现端倪,处于思维变革第二次巨大飞跃的前夜,思想政治教育唯有主动、提前进入这一新的思维领域,才可能更好地产生良效,完成其历史的担当。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