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过度警觉的孩子或会“以暴制暴”

过度警觉的孩子或会“以暴制暴”

时间:2023-10-26 04:09:19

相关推荐

过度警觉的孩子或会“以暴制暴”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黄岚

实习生 林春萍

相信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说过“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说话”,制造孩子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似乎就是大家所认为的安全教育的必要性之一。然而近日杜克大学有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儿童如果拥有过度警觉并敌视他人的性格和态度,会更容易引发其自身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行为

因受到“威胁”而产生

来自杜克大学的研究者们,通过为期4年、同时涉及1299名儿童和他们的父母的纵向研究发现,“以暴制暴”的模式在12个不同的文化群体成立。根据这项研究,这一模式在某些特定文化中比其他人更为常见,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些文化比其他文化更具侵略性的行为问题。这项研究结果于近日在国家科学院刊线上发表,对这种行为的观点和解释主要围绕个体攻击行为的问题所展开。

研究者肯尼斯·A·道奇是杜克大学儿童与家庭政策中心主任及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他认为这次的研究确定了一个导致孩子暴力犯罪的主要心理过程——当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正在受到别人的威胁,并将这种“威胁”归因为其他人行动的敌对意图,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会出手打人。

“敌意归因偏差”

令孩子变得更“好斗”

“通过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我们需要改变孩子们的社交方式,要使他们变得更加友好、更宽容以及更少的防守。这样的教育方式,会使我们的孩子变得没那么好斗,同时也会令到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平。”肯尼斯说。

肯尼斯及其团队的研究参与者,来自中国济南、哥伦比亚麦德林、意大利那不勒斯、意大利罗马、肯尼亚基苏木、菲律宾马尼拉、瑞典特罗尔海坦及维纳什堡、泰国清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其中包括非洲裔、欧洲裔和西班牙裔社区)等。研究人员通过收集八岁儿童及他们母亲的观察结果,测量不同儿童的个体攻击行为水平。在实验中,孩子们会被要求回答假设的情景——假如有人“不小心”撞向你,结果导致你跌入泥坑里,你的反应是什么。

根据实验所得到的答案,研究人员得以评估孩子们是否理解了模棱两可的行为,如敌对或不敌对,以及是否会使冲突升级。研究者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孩子所表现出的行为反应规律称为“敌意归因偏差”。

教会孩子进行“善意的假设”

帮助他们成为“更友善的人”

令研究者惊讶的是,即使实验数据来自不同国家的12种文化,但所得出的研究结果非常相似——当孩子们认为行为是敌对意图的结果时,他们更有可能做出攻击性的反应。

事实上,比起那些认为对方意图是“非敌对”的孩子,“过度警觉”的孩子有五倍的可能性会采取攻击性反应。科学家经过四年的研究发现,对比其他孩子来说,有“敌意归因偏差”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研究者表示,文化背景及教育方式是防止儿童攻击行为的关键方式,不妨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如何与他人进行互动。通过这次研究,人们还发现了一条新的“黄金法则”——除了教导孩子平时要多思考自己的行为之外,也要让他们学会去思考别人的行为。通过教会他们进行“善意的假设”,消除孩子内心的敌意及焦虑感,帮助他们成长为更友善的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