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明清时期为何不见元青花

明清时期为何不见元青花

时间:2019-02-17 14:55:38

相关推荐

明清时期为何不见元青花

涨知识︱明清时期为何不见元青花瓷行天下-12-1011:26

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元青花的概念并不存在。不仅仅明清两代近30个皇朝的臣民不知世上有元青花,就连保存历代传世品最多最全的紫禁城,在传承有序的旧藏中,也不见有元青花。

明清时期缘何国内不见元青花?它的背后隐藏着怎样一段历史?

中国在秦朝,有过一段“焚书坑儒”历史。在刚刚过去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也有过把许多有价值的古文化遗存,视作“四旧”横扫出家门的经历。那么,以史为鉴,在明朝立国之初的中华大地上,是否发生过一场类似的愚蠢行为?

明初曾有过“毁瓷抗元”

笔者以为,正是中国在明初时曾有过的类似政治运动,亦即文化清洗,才导致元青花从中华大地上销声匿迹。

理由有七点:

一、自明朝建立以后,元青花只存在于地下〔图1〕、要么存在于天高皇帝远的国外〔图2〕,而中华大地〔地面〕上则无影无踪、几乎不见传世品。

图1 元 青花莲纹梨式壶

图2 元 青花龙纹扁方瓶

二、皇宫内承传有续的汉唐至宋元的各式名瓷中,唯独没了元代青花,若不是明太祖下令清剿,谁敢如此造次;若不是发生过惊天动地的全国性“围剿”,又怎会波及到内宫。

三、知识分子为何要违心、连成书于洪武二十一年的我国第一部综述全国名窑的瓷器史专论《格古要论》也不敢讲实话,面对色泽靛蓝艳丽的元青花,作者竟不以为然地概述为七个字:“白底蓝花者甚俗”。

四、纹饰是瓷器上的语言,洪武朝官窑器为何置传统纹饰固有的“共性”于不顾,执意要同前朝花纹〔元代〕较劲:你实我虚;你上我则下〔参见拙文《元“至正型”瓷器纹饰特征与元青花鉴别》、第二期《收藏》〕。这番意识形态上的针尖对麦芒〔图3、图4〕,意味着什么?而这一同清王朝在纹饰上跟前朝情意绵绵〔明末与清初的许多青花瓷,由于纹饰过分相近,其年代常常让人难分难解〕和在款识上跟前朝卿卿我我〔清三代不少瓷器、包括一些官窑,常常无所顾忌地署以各式“大明”年号款〕大相径庭的情景,又说明了什么?

图3 元 青花四季花卉纹玉壶春瓶

图4 明 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上述现象,只存在一种解释,那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于政治动机,把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元青花,尤其是气概非凡而又精美绝伦的至正型器,斥之为“异端”,并施行了一项不见史载的野蛮摧残,才导致元青花从中华大地上突然蒸发,才让代代相传相袭的纹饰语言〔亦即传统花纹〕,在元明时分,出现了骤变。

五、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曾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誓言蛊惑人心。立国之初,利用百姓对前朝种族歧视之不滿,掀起一场由其操纵、以肃清蒙元文化为名,包括蒙元文化载体元青花在内的大围剿,也就在所难免。

六、明朝之所以要在洪武二年就急忙设立御窑厂,除宫廷日需外,主要目的就为封杀元青花。“不破不立”,这是明太祖立御窑厂的政治动机。

七、朱元璋本人对蒙古旧统治者怀有非常深刻的偏见: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被定罪的就有‘通蒙古’、‘通倭寇’这两条‘反迹’,致15000人做了朱元璋皇权扩张的冤魂”〔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朱元璋之胡蓝冤狱》〕。

历史事件常会重演

“以物论史,透物见人,”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十四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元代青花瓷,由于被明统治阶级视作蒙元文化,遭遇到一场不见史载的“毁瓷抗元”劫难,一如秦朝时出现过的“焚书坑儒”闹剧和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所经历过的“破四旧”悲剧。而据史料分析,元青花惨遭厄运的起始年代,当在洪武二年明朝于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之前的时段里,确切讲,从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下令宋濂等人修《元史》那一刻起。

历史事件常会重演,并有惊人相似之处。明初施暴于元青花之场面,我们从“四人帮”迫害知识分子和迫害老干部的所作所为上,从“四人帮”煽动“抄家”及挑唆打砸、烧毁艺术品〔包括自家的〕等有悖常理的行径上,可获悉一个大概。元青花此后便从地面上失踪,足见当时疯狂之程度。

然而,从明清两代只知明青花而不知有元青花这一既成事实来看,朱元璋确实功均天地。同时证明,元青花被封杀系经过一番精心设计与安排。否则盖子不会被捂得如此严实,真相不至于延误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开始显山露水。而这一几近6个世纪的超级封杀,除同当时中原统治者与北元关係长期交恶有关外,更与“有明一代,蒙古问题始终没解决”有直接关联:

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不久,就命徐达领兵出征北元。“…太祖分封秦、燕、晋、宁、辽、岷等边塞诸王,分镇要害边地,屯驻重兵,形成了一道抵御蒙古的防线”。洪武年间,太祖还多次出兵打击蒙古势力;

“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实际上是把抗蒙总部搬到了前线”。永乐八年二月,朱棣亲率50万大军出征。永乐十二年、二十年、二十一年,朱棣又三次亲征蒙古。然而在永乐二十二年第五次的亲征途中,朱棣突然病逝;

明朝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六位皇帝,竟然于正统十四年做了蒙古瓦剌的俘虏,“转瞬间就由贵不可言的皇帝变成了阶下囚。”

蒙古人也曾几次包围北京。“北京修外城,是为了防蒙古。徐达、戚继光修长城也是防蒙古。”〔《正说明朝十六帝》〕

戚继光为明嘉靖万历时期人,“隆庆二年〔1568年〕以都督同知调镇蓟州〔今三海关、居庸关一带〕,加强战备,在镇十六年,以功进左都督”〔《辞海》〕。

如此算来,中原统治者与北元的战事,从明洪武到万历,至少连绵了200年。朱元璋封杀元青花或许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目的是要从意识形态领域里打击对手,以绝东山再起。尔后几朝帝王,他们封杀元青花,皆属冤冤相报,“把北元作为心腹大患看待”。可叹代人受过的元青花,一而再地失去了昭雪机会,以至历数世纪至清朝、民国时,炎黄子孙已没了“元青花”概念。因而,在朱元璋被载入史册的诸多功过中,至少应该再添上如此一笔:朱元璋几近篡改了中国陶瓷史,在他的肆虐下,元青花从中国大地上整整消失了570年。

文化合则万事兴

星转斗移,清太祖努尔哈赤改变了中原皇帝对蒙古的政策,他采取了联姻、赈济、结盟、编旗等各种政策。努尔哈赤和蒙古人通婚,成了儿女亲家。皇太极、康熙又继续努尔哈赤的政策,使国力在民族合、经济合、文化合的基础上大发展。康熙皇帝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这话的意思是,长城本来是防蒙古的,现在蒙古变成了长城,“可以说中国两千年的北方问题,匈奴、蒙古问题,到清朝,这个问题才算得解。清朝,蒙古没有发生大的问题。沙皇俄国侵略,那蒙古变成中国北方的长城了,满蒙、汉共同抵御沙俄的侵略,这是一个大的历史功绩…奠基者是谁?经始者是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百家讲坛》:阎崇年说《清十二帝疑案》之努尔哈赤〕。

图5-1清 康熙青花花果葵口碗

图5-2清 康熙青花花果葵口碗

有关满汉民族文化合的概况,我们从明末清初难分难解的瓷器纹饰中,从清代官窑瓷器与民窑瓷器上无所顾忌地署以各式“大明”年号的写款形式上〔图5、图6〕,可窥见一斑。相比之下,元青花的遭遇足实令人惋惜。

图6-1清 康熙斗彩花卉纹碗

图6-2清 康熙斗彩花卉纹碗

中国古代陶瓷,洆盖了从早期人类活动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这样一个完整的中国历史,几乎所有的重要阶段都有珍贵文物的遗存,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历史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元青花瓷的突然消失,事关重大。为此,炎黄子孙有必要刨根究底,不只为中国历史之完整,亦为正本清源,明了谁是这一事件的经始者?谁是有损于这一时期民族和谐的历史罪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