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读书札记】莫卧儿帝国的兴衰及其遗产

【读书札记】莫卧儿帝国的兴衰及其遗产

时间:2024-02-26 19:48:45

相关推荐

【读书札记】莫卧儿帝国的兴衰及其遗产

作者:昝涛

本文目的是简要地描述莫卧儿王朝(MughalDynasty,1526~1858)在印度中古-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尽管我们对莫卧儿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但根据学者们的既有研究可以断言,莫卧儿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帝国。在几乎同一时期,与莫卧尔并存的国家有:统治着500万人口的中亚乌兹别克国家,约有600-800万人口的伊朗萨非王朝,以及大概有着2200万人口的横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在莫卧儿帝国时代,在亚洲能够与其匹敌的只有中国的明王朝。在莫卧儿治下大概有一亿人口,他们种植、生产并出口经济作物与棉纺织品。莫卧尔王朝的统治者也可谓英才辈出。莫卧儿帝国可以说是近代早期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穆斯林军事帝国之一,它为南亚留下了一笔非常丰厚的历史遗产。

一、莫卧儿之前的中亚与印度

在英国人真正到来并主导印度之前,也就是在古代和早期近代,印度次大陆还是一块相对封闭的地方,因为它的地理形势比较封闭:北面是高原,其他方向则是大海。古代南亚次大陆主要地是受到了来自其西北面的中亚的影响。中亚地区在气候、民族与文明等方面都与南亚迥异,那里经常建立起强大的游牧国家。在10世纪之后,随着中亚地区逐渐地突厥化和伊斯兰化,来自印度的佛教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日渐沉入历史,文明传播/扩张的方向遂变成了西北部伊斯兰文明/民族向南亚次大陆的渗入和扩张。这一进程的最重要结果就是莫卧尔帝国的建立。可以说,印度次大陆跟中亚之间特殊的地缘格局非常值得重视:“至少从雅利安人迁入以来,中亚就一直深深介入印度事务,因此,莫卧儿人是相继涌入这片次大陆的中亚民族这一长串链条上的一环。”

说起古代印度与中亚的紧密关系,就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南亚次大陆的地理形态。印度次大陆的北边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那里山高路险,雪峰林立,极难跨越。次大陆的东西两边也有山脉与外界相隔。南印度则是一个伸入印度洋的大半岛,它的东边是孟加拉湾,西边是阿拉伯海。在古代时期,除了次大陆西北的开伯尔等山口可与中亚相通外,印度次大陆很难与外界接触。开伯尔山口坐落在兴都库什山脉,那里的山口海拔在1000多米,隘道狭窄,最窄处只有12米宽,这里自古以来都是南亚次大陆和中亚地区以至同欧洲陆上交通的捷径。

历史上,从西北而来的突厥-阿富汗穆斯林主要是在印度的中北部建立起了有效的统治,这样来看,中亚-阿富汗-北印度之间的区域化相对是更为成功的,那里成为了伊斯兰文明的天下。南印度的自然地理条件对来自中亚的穆斯林游牧民族来说,更为湿热,更加难以忍受。另外,印度内部的地理形势也十分复杂:险峻的温德亚山脉将印度截成南北两半;北印度被塔尔沙漠及其附近的广大半沙漠地区分成东西两部分;南印度又形成为中央的德干高原和沿海平原两部分。

南亚次大陆的伊斯兰化进程早在莫卧儿之前就发生了。阿拉伯人的军队很早就到达了印度。在莫卧儿统治之前的数百年间,北印度已经历了长期的伊斯兰化过程。北印度的伊斯兰化主要是受到来自西北的波斯-阿富汗与中亚-突厥穆斯林的影响,这是印度次大陆伊斯兰文明的重要特征。

1、德里苏丹国

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纪初创立伊斯兰教。7世纪中后期,伊斯兰文明开始飞速地在中东和北非传播与扩张,比较远的印度当时还处于穆斯林征服的范围之外。不过,仍然有不少的阿拉伯商人陆续来到印度。印度河下游的信德邦在8世纪被阿拉伯军队主要作为贸易竞争基地加以征服。三个世纪后进入印度北部的则是新近皈依伊斯兰教的突厥人。12世纪末,旁遮普和印度斯坦(恒河流域)就已经被并入了突厥-阿富汗人的帝国。1202年,孟加拉被突厥人占领。1206年,阿富汗廓尔王朝统治德里的总督库特布-乌德-丁·艾巴克自立为统治印度的苏丹,定都德里,标志着德里苏丹国(DelhiSultanates,1206~1526)在统治印度的开始。德里苏丹国前后绵延存在了三百二十年,它的统治者并非一脉相承,甚至可以说往往毫无血缘关系,因此,德里苏丹国只是突厥-阿富汗军事贵族统治北印度的区域性伊斯兰封建国家的统称,因其建都德里得名,它的统治很少达到中-南印度,印度人的国家在这一时期一直存在,有的甚至还非常强大。德里苏丹国前后经历了五个王朝、三十二个苏丹的统治,其中最后一个王朝是劳迪王朝(1451~1526)。

在15到16世纪初,印度次大陆上的封建割据情况更为严重。当时,以德里为中心的印度北部广大地区为伊斯兰军事贵族所统治。劳迪王朝的统治范围比过去的王朝更为狭小,名义上占据德里,实际上的地位如同地方诸侯。而北印度又分裂为孟加拉、马尔瓦、古吉拉特和克什米尔四个独立的部分,这四个部分之间长期混战,无法建立起稳定的政治统治秩序。

2、帖木儿帝国

说起莫卧儿帝国的历史,就不能不简单提到帖木儿帝国,因为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者即来自这个帝国,他们在世系上的联系也部分地说明了中亚-阿富汗与南亚次大陆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这个中亚大帝国的存续时间是1370~1507年,它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于1370年开创的一个大国,定都在撒马尔罕,后又迁都赫拉特(Herat,又译哈烈、黑拉特)。帖木儿帝国盛极一时,军力强大,所向披靡。在鼎盛时期,帖木儿帝国的疆域包括今天格鲁吉亚一直到印度的西亚、中亚和南亚,1507年,帖木儿帝国亡于突厥的乌兹别克部落。

二、莫卧儿帝国的兴盛

15,劳迪王朝发生内乱,占领阿富汗的帖木儿帝国统治者的后裔巴布尔乘机入侵,几年以后就迅速占领了德里。历时三百多年的德里苏丹国从此结束。从此,印度历史开始了莫卧儿王朝的统治时期。

1、巴布尔(1482-1530)

莫卧儿王朝的创立者是“老虎”巴布尔。他的父亲乌玛尔·谢赫·米尔扎是大宛的统治者阿米尔·帖木儿的第四代孙子。他的母亲是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汗国汗王的直系后裔。巴布尔于1482年出生在大宛,1494年,他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拔汗那的统治权,信奉伊斯兰教。巴布尔具有突厥人的血统,但为了标榜蒙古统治者的显赫战功,他自称为莫卧儿(Mughal,即蒙古,是Moghol的阿拉伯化了的译法,是Mongol的波斯语说法)。

巴布尔的统治所在地拔汗那位于浩罕。经过几度征战后,1497年巴布尔攻占了撒马尔罕。但只占领了一百余天,因拔汗那发生了叛乱,他不得不撤离撒马尔罕。在他的撤退途中,拔汗那已经丢失。此后一年中,他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而四处移动。1500年,他再次占领撒马尔罕,但在次年又被乌兹别克人驱逐出去。他又一次成为无国之君,经过多次辗转和征战之后,巴布尔于1504年10月占领了喀布尔。1507年他采纳了“帕德沙”(padisha)的称号,即波斯语“大王”之意,同时他取得了对帖木儿汗国诸王公的领导权。巴布尔将喀布尔作为重新进行组织攻城掠地的根据地,这成为他一生事业的转折点。

15,巴布尔率莫卧儿军通过开伯尔山口攻占了巴焦尔,接着向杰卢姆河畔推进。在进军过程中他采取了十分谨慎和狡狯的态度,他把该地居民视为自己的臣民,因为其祖先帖木儿曾经征服过这里。他同时采取外交上的怀柔政策,派出使节前往德里拜见苏丹王国的统治者易卜拉欣·劳迪和旁遮普的总督道拉特汗·劳迪。巴布尔利用这些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坐收渔利。他深知阿富汗统治阶级的内部不和,借支持道拉特汗之机,打击易卜拉欣。后又将道拉特汗的领地擅自给予他的儿子,制造父子不和,最终道拉特汗的儿子阿拉姆汗逃亡喀布尔,归顺了巴布尔。

经过长期备战后,巴布尔于1525年12月初,率领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向印度斯坦进发,一举击败了道拉特汗。道拉特汗投降而幸免于死。巴布尔率部于1526年4月12日到达了德里北部的帕尼帕特,发动了著名的帕尼帕特战役。巴布尔以精妙的战术,以1.2万人击败了易卜拉欣·劳迪的十万大军。莫卧儿军队配备大炮、火枪和弓箭。德里苏丹国军队阵亡了四五万人,易卜拉欣战死。帕尼帕特战役是莫卧儿在印度建立统治的标志。1526年4月,巴布尔攻占德里,建立了莫卧儿王朝。

巴布尔死于1530年12月26日。“他建立了一个结构松散的帝国,国土从喀布尔经旁遮普,直到孟加拉边境。”巴布尔在印度的时间比较短暂,也没有给印度带来什么新的制度与秩序,仍然沿用原有的紊乱的行政制度。像很多草原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帝国一样,莫卧儿王朝必须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维系。

2、阿克巴(1556-1605)

巴布尔死后,其子胡马雍继位。当时,极其严重的局面威胁着胡马雍的统治。对印度斯坦的征服还没有完成,他的军队又是由外籍人员组成,战斗力削弱。最严重的是比哈尔的统治者舍尔汗起兵叛乱,把胡马雍逐出了德里。胡马雍被迫逃往波斯,得到萨非王朝的援助,后攻占喀布尔。舍尔汗统治印度的五年(1540-1545)期间,几乎征服了整个北印度,不过他的后裔内讧不已。1555年,胡马雍从喀布尔重返德里,恢复了统治,但胡马雍只统治了一年时间。

1555年6月,胡马雍宣布阿克巴为他的继承人。1556年2月,阿克巴登上皇位以后,继续进行着帝国的扩张。只是在阿克巴统治的半个世纪时间里,莫卧儿才真正地成为一个帝国,他的征服使莫卧儿的领土大为扩张,北到坎布尔和克什米尔边境,东到孟加拉,南到古吉拉特和德干高原的一部分,西南是从德里到拉贾斯坦。可以说,除南印度外,在阿克巴统治时期,整个印度半岛几乎完全统一了。

阿克巴是莫卧儿帝国最有影响力的皇帝。为了巩固统治,他对内采取镇压和怀柔兼施的政策。阿克巴在国家管理、司法和税收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改革,“为统治创造了一个延续性的框架。”如调整税收制度,丈量全国土地,根据土地的质量来规定不同的税收,等等。他将全国划分为十五个省,每省由皇帝委派的总督管理;还恢复和增修了许多灌溉工程。

阿克巴“不但有极高的智慧、性格和意志,而且清醒地认识到,妥协和合作比武力更有效”。阿克巴的宗教政策影响深远。他对异教徒主要是印度教徒采取了容忍和拉拢的政策,废除了印度教徒的人头税,并允许印度教的贵族在朝中担任某些职务,得到较高的地位。“阿克巴明白,印度教徒构成了国家人力的四分之三以上,他们的智慧、组织和经济资源都不容许遭到破坏。”在阿克巴统治时期,经过长期战争灾难的劳动人民,获得了暂时的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形势的稳定,减少了封建内乱,贸易和交换也有一定的进展。在这个时期,印度北部的印度教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3、奥朗则布(1658-1707)

从领土扩张的角度来说,莫卧儿帝国在奥朗则布统治时达到顶峰。奥朗则布在他漫长的统治生涯中,不间断地发动战争,终于将莫卧儿帝国的势力渗入扩展到了南印度地区。18世纪早期,除了半岛南端的一小部分外,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覆盖了整个印度次大陆。

不过,奥朗则布统治下的帝国也是弊端重重,问题丛生。奥朗则布的上台是其与皇兄达拉进行了殊死争夺之后实现的。达拉得到印度教祭祀、官僚和富商阶层的同情和支持,他的军队是拉齐普特士兵,他甚至公开庇护婆罗门,自称为阿克巴视野和宗教宽容的继承人,对外则主张向西北的波斯、阿富汗和中亚开辟疆土,迎合了印度教剥削阶层的利益。奥朗则布得到伊斯兰军事贵族的支持,他们为了扩大收入和地产,不惜掠夺印度教徒中的上层,奥朗则布代表了这群人的意愿,“他以拥护伊斯兰教正统的招牌,保护宗教封建上层统治集团的利益。他表现为枉信宗教,拉拢伊斯兰教阿訇,利用宗教为其政治谋划服务。”对外主张向德干高原和半岛南部扩张,扩大伊斯兰贵族的采邑地区。达拉和奥朗则布的皇位之争,表现为两大政治集团的斗争。最终,军事力量强大的奥朗则布获胜。奥朗则布废除了阿克巴时期宽容的宗教政策,下令拆毁了几座印度教著名的庙宇,然后在其废墟上建造清真寺。这为后世的教派争端埋下了伏笔。奥朗则布还对印度教徒征收重税,希望借此来刺激印度教徒改宗伊斯兰教。虽然他提高伊斯兰教地位的政策和举动回应了莫卧儿人及印度穆斯林的呼吁,却在印度本土居民中激起了深刻的敌意,一些本土的地方领导人组织起来,反抗莫卧儿帝国的统治,有时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叛乱。在奥朗则布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各地不断反叛,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紧张的宗教局势导致冲突时有发生。

1707年,奥朗则布去世。他死后,莫卧儿帝国已不复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许多强大的总督宣告独立。奥德、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宣布脱离莫卧儿帝国,拉其普特公国也宣布独立。“奥朗则布发动的战役使帝国元气大伤,导致分裂成相互敌对的势力,他们因分歧和斗争而分裂,却共同承受着人们对莫卧儿统治的深仇大恨。印度再也未能从这种宗教战争和宗派主义的烂摊子中恢复过来。”

三、莫卧儿的传统

考虑到印度复杂的民族和宗教关系,“只有在政治秩序非常强而有效、非常富有灵活性时,绝大多数民族才有可能共同生活在一个国家之中,或者至少是在和平环境下彼此共存。”莫卧儿帝国典型地是一个由外来的、游牧的突厥-穆斯林异族统治者建立的王朝。它的传统主要有两块:一是突厥-蒙古的草原游牧传统;二是伊斯兰教的传统。草原传统与伊斯兰传统是有着天然亲和力的。那就是在草原,战争就是规则,胜者为王。伊斯兰教的扩张靠的是信仰武士,讨伐和征服异教徒。作为异族的穆斯林统治者,他们除了要处理(伊斯兰教与印度本土宗教)微妙的宗教关系以外,还要实施有效的统治,这就为处理宗教和民族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把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创造出典型的具有伊斯兰帝国特征的统治制度。在印度历史上,“政治秩序最稳定的时期,当首推莫卧儿王朝。”

莫卧儿帝国是游牧民族靠军事征服产生的国家。按照征服的权力规则,他们的战利品被统治者视为归其个人所有。统治者个人统领军队,可以随意任免官员。莫卧儿帝国实行“扎吉尔”,即军事采邑制。在这种土地制度下,皇帝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除直辖一部分土地外,把大片土地封赐给中亚和阿富汗的军功贵族,作为他们的军事采邑,称为“扎吉尔”(意思是赏赐取得的土地)。受封人即扎吉尔,终生享有征收封地田赋的权利但不能世袭,对封地也没有所有权。他们须向皇帝提供军事服役。

1、突厥-蒙古的草原传统

草原传统是重视世俗领袖的个人魅力,对宗教和社会因素的考虑比较少。因此,教俗或政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理论上的宗教至上,往往变成实际上的世俗王权至上。1579年,阿克巴颁布了一条法令,规定皇帝有权处理各项宗教事务,并大力提高他所创立的那个折中主义宗教的地位(这个宗教像赞美伊斯兰教一样赞美皇帝)。

草原的另一个传统就是,统治者的亲属可以分到一部分领地,但这些皇亲国戚经常为了争夺皇位而发生激烈的冲突。莫卧儿帝国的命运往往同王室内部的争斗联系在一起:王子们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儿子对父亲的反叛贯穿整个帝国的历史。奥朗则布死后,他的几个儿子经过了两年内战的残杀,终由巴哈杜尔沙登上了王位(1707-1712)。“莫卧儿人始终未能满意解决继承问题。……每位皇帝到了晚年都被众多儿子们的阴谋所苦,这些争权者的斗争将帝国弄得四分五裂,知道最残忍者杀掉他的竞争对手为止。这是莫卧儿人从中亚祖先继承下来的传统,它不但损害了他们本来应该取得的更大的成就,而且消耗了国家资源。”

2、伊斯兰传统

伊斯兰教对异教徒有着一套比较系统的统治方式。自早期伊斯兰教与异教接触开始,穆斯林就面临着如何处理不同的宗教社团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如学者所言:“其实,早在麦地那的时候,与非穆斯林社群一起生活的情况就存在了。在伊斯兰国家和其历史开始的时候,在伊斯兰教之故乡,一神论宗教的非穆斯林必须交纳土地税(哈拉吉,hara?)与人头税(吉兹亚,cizye)。”根据伊斯兰教教法的规定,征集人头税的目的是为了免除纳税人军事义务。

伊斯兰教把世人划分为“信仰者”(即穆斯林)与“不信者”(即非穆斯林),对于后者,又具体划分为“有经人”和“无经人”。这种根据信仰对臣民进行划分的做法,一直是伊斯兰帝国的一种传统。倭玛亚王朝(661-750)是第一个多民族的伊斯兰帝国,在该帝国内部,实行的是宗教等级制与民族等级制相混合的制度,居于这个等级之第一位的是阿拉伯穆斯林,第二位的是受到阿拉伯人保护的、被征服后皈依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第三等级是被称作“希姆米”(Dhimmis)的顺民,即信奉其他宗教的非穆斯林,“作为顺民,他们应解除武装并向穆斯林国家交纳贡税(土地税和人头税),在这一前提下,得以享有信仰原宗教的自由,并受到阿拉伯人的保护。”第四等级则是奴隶。但在莫卧儿王朝的前半期,英明的统治者修正了伊斯兰的统治策略,通过不同方式拉拢印度教上层。

阿克巴很强调通过不同方式拉拢印度教上层贵族。1562年,阿克巴与一位信奉印度教的拉其普特公主结婚(且并未让其改宗伊斯兰教)。当时,拉其普特是北印度最强大的公国,这种政治婚姻为双方同盟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公主的侄子也被委以重任,“这一政策是有深远影响的,它使印度教中有权势的部分,归附了莫卧儿帝国,因而在印度减轻了它的统治的外来性质。接着,阿克巴在他的整个广大的领域内,废除了前往圣地朝拜的印度教徒的香客税,一些印度教的宗教圣地如贝拿勒斯、马土腊、哈德瓦、加雅和阿季米尔等,全都位于阿克巴统治的疆域内。对朝拜的印度教徒课以税捐,被认为是对他们的宗教迫害。阿克巴的这一措施极大地缓和了莫卧儿帝国统治集团与广大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此后,于1564年他废除了对印度教徒的人头税。伊斯兰教统治的国家,传统的政策是对非穆斯林课以人头税。这种宗教歧视政策,当时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有所改变,他们不再感觉他们只是纳税人,而操纵朝廷大权的只是外国人。”可见,这项政策的政治影响是巨大的。

为了搞好政治“统战”工作,拉拢和驱使印度教上层人物为自己的统治服务,阿克巴还任命印度教徒担任高级职位。莫卧儿帝国对高级种姓的印度教徒打开了进取的大门,给他们以适当的荣誉和显要的地位。阿克巴朝中的印度教官吏,也并非全是皇亲国戚的子弟。他提出了“任人唯贤”的政策,使莫卧儿帝国于一个世纪之内,广罗人才,同时缓和了与印度教徒上层的矛盾。这对莫卧儿帝国由一个外来人建立的政权转变成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阿克巴的宗教政策,也体现在对各种宗教的平等态度上。他所建造的举行宗教讨论的教堂,最初只允许伊斯兰教的阿訇进去。但到1578年,宣扬别的教义的人也被准许进取,各种宗教的讨论常常在皇帝私建的殿堂里举行。阿克巴对各种宗教的代表人物同样以礼相待,并赐予他们各种称号。阿克巴从未与伊斯兰教公开决裂,一直到死的时候他也是遵守伊斯兰教义的。他只是容忍了印度教、耆那教、祆教、耶稣教等的活动而已。“阿克巴并没有摒弃伊斯兰教。他一直相信自己是一个穆斯林,并自信对于伊斯兰教的理解较之正统派和墨守成规的穆斯林更为深刻和真切。”

四、内忧外患与莫卧儿帝国的衰落

17世纪中叶以后,盛极一时的莫卧儿帝国就已经逐渐走向衰落。实际上,阿克巴死后不到三四十年,莫卧儿帝国便已暴露出衰亡的征兆。莫卧儿帝国的解体,表现在自奥朗则布死起到波斯纳迪尔沙入侵(1738-1739)止的三十年间。笼统言之,莫卧儿帝国的衰落是内忧外患共同作用的结果。

1、内忧

莫卧儿帝国的内政问题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继承权之争、军事采邑制的衰落、中央与地方的冲突以及教派冲突。

如前所述,草原帝国的一个传统就是很难解决政治权力的继承问题。18世纪初,奥朗则布死后其儿子们为争夺王位而斗得你死我活,这种统治阶层内部不断出现的明争暗斗极大地削弱了莫卧儿帝国。另外,对于一个传统帝国而言,统治者个人的素质和能力非常重要。莫卧儿王朝历史上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统治者,但也出现了骄奢淫逸、挥金如土的统治者,他们对国家事务缺乏兴趣,他们的统治造成了帝国的衰落。

像大多数游牧民族建立的帝国一样,莫卧儿帝国从来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它只是一个封建专制国家。莫卧儿帝国实行的军事采邑制在帝国末期遭到商品经济的侵蚀,封建主(采邑主——扎吉达尔;包税地主——柴明达尔)生活日趋奢华,入不敷出,只好向商人借贷,以领地、采邑以及收税权为抵押,这极大地瓦解了采邑制的军事性质,后来的采邑主不再愿意或能够提供规定名额的骑兵,遂使帝国中央的兵力受到很大的削弱。同时,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皇帝和封建主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也从来没有间断过。

封建统治者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更处于异常尖锐的状态,民族和宗教矛盾也非常复杂。宗教矛盾引起的政治和军事冲突是导致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正统穆斯林的扩张性和宗教不宽容,更是激起矛盾的重要原因。

奥朗则布死后,表面强大的莫卧儿帝国已呈现着矛盾重重、趋于解体的状态。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国内各方面的反王朝起义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各省的苏巴达尔形成日益严重的离心力,他们的辖区成为实际上脱离莫卧儿帝国的独立王国。位于印度南部的本土王国也不断地挑战着莫卧儿的统治,比如,1710-17的锡克教徒大起义就席卷了从德里到拉合尔的广大地区。为了镇压起义,莫卧儿中央王朝调集大军,兵连祸结,耗尽了国库储存。中央统治力量的削弱,更强化了地方的离心力,地方诸侯遂拥兵自重,造成印度次大陆出现了长期的四分五裂局面。

到18世纪,莫卧儿帝国已经面临非常严峻的经济压力。尤其是随着境内冲突的增多,仅仅维系军队开支就已经拖垮了帝国的财政。由于政府收入的减少,莫卧儿人于是鼓励荷兰和英国在印度建立贸易站。在同欧洲人的经济和贸易事务中,莫卧儿人逐渐丧失了主动权。与这些西方来的殖民者相比,莫卧儿帝国在经济、技术、军事、理念等方面日益处于落后状态。

2、外患

历史上,印度次大陆总是不断地受到来自其西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侵扰。莫卧儿的统治者来自中亚,但这个王朝的统治同样也深受阿富汗与波斯的影响。对莫卧儿王朝的真正威胁是来自伊朗高原的穆斯林。尤其是当莫卧儿虚弱之时,阿富汗和波斯的统治者经常会来骚扰和侵袭,甚至会给莫卧儿造成致命的影响,这是莫卧儿王朝在面临渡海而来的英国人之前的主要敌手。当然,在当代,首先是印巴分治,其次是印度的崛起,都使得这一历史性的地缘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

从阿富汗来的查特人在距离德里不远的地方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公国。莫卧儿帝国历代皇帝都把在山地勇猛好战的查特人招来服军役。他们因为服军役取得了德里东北的大片土地。后来查特人靠剥削印度农民,逐渐变成了封建主。他们利用莫卧儿国家衰弱的时机,在阿富汗同族人的帮助下,全部占领和统治了这个地区。在莫卧儿帝国历史上,胡马雍就是被来自西北阿富汗的酋长舍尔汗打败后流亡波斯的。

1738年,伊朗-阿富汗的纳迪尔沙入侵及其对印度在军事上和经济上的打击和浩劫,使莫卧儿帝国濒于灭亡。到18世纪中叶,北印度的各个统治者为了争夺地盘,内讧严重,阿富汗统治者乘机而入。在短短几年内连续几次入侵印度,对德里的掳掠较之纳迪尔沙有过之而无不及。1761年,当时在印度各种力量中最强大的马拉特军队集全力与阿富汗游牧骑兵在帕尼帕特草原决战,结果马拉特军几乎全军覆没,这使印度中部出现了权力真空,反而给英国人创造了机会。这是西北外来力量牵制和削弱印度的又一个典型例证。

余论:莫卧儿帝国的遗产

莫卧儿王朝在印度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莫卧儿帝国在印度持续了三百年之久的统治,是印度历史上版图最广大的一个帝国。在其极盛时期,莫卧儿帝国堪与同代的奥斯曼帝国和明朝相提并论。莫卧儿作为一个由中亚来的外族和外教人所建立的国家,它在印度次大陆巩固了一种新的文明,留下了辉煌的历史,但也一直是颇受争议的对象。

1、伊斯兰化从当代的视野来看,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产生了重要的地缘政治后果:尽管并无明显的强迫改宗,莫卧儿承继了13世纪时由德里苏丹国开创的南亚伊斯兰统治的框架。它使大量的南亚人皈依了伊斯兰教,以至于今天南亚的穆斯林人口占了整个穆斯林世界的三分之一;也正是由于此,穆斯林世界的重心已经转移,在21世纪,更多的穆斯林居住在阿富汗以东,而不是以西。从18世纪到今天,南亚日益成为整个穆斯林世界新思想和新组织出现的源泉。

莫卧儿帝国是欧亚大陆伊斯兰文明上升时期出现的一个重要国家。对于南亚次大陆而言,正是由于莫卧儿帝国的建立,才使得伊斯兰教在一个人口密度极高的地区站稳脚跟,并得以日益扩张自己的力量。可以说,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为印度次大陆注入了恒久的文明冲突的元素。它不仅是南亚次大陆最终出现印巴分治的历史根源,也造成了持续不断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摩擦和冲突,成为此后历史上内外各种政治力量争相利用的因素。

2、辉煌历史

从早期近代世界史的角度来看,南亚的莫卧儿帝国实际上拥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它可以从帖木儿回溯到成吉思汗的蒙古人统治和帝国的传统,还综合了由蒙古和帖木儿的统治者所长期支持的伊朗-中亚的发达文化。在莫卧儿帝国治下的印度,这些传统和文化已经由南亚人民的财富和才干统一起来。其结果就是,莫卧儿时代是一个波斯文化的权力以及对它的支持特别昌盛的时代,可以说,波斯的高级文化在这时达到了新的顶峰。对于17世纪的欧洲人来说,印度就是富饶之地,直到那时,Mughal这个词还承载着权势的意味。建造于莫卧儿盛期的泰姬陵(TajMahal),至今仍然是最受崇敬的建筑作品之一。莫卧儿的辉煌历史成为南亚穆斯林共同的帝国记忆,使他们在回顾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交织着自豪和悲情的意识。

3、当代争议

在印度的民族主义史学叙事中,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阿富汗人的统治,不仅仅被视为外族侵略者,而且被视为好勇斗狠的宗教扩张分子。在这样的民族主义史学中,伊斯兰教的侵略和印度教的反抗成为了主题。在印度的古典中,伊斯兰教没有地位,在印度的历史学中,伊斯兰教和穆斯林也被看成是另类,是外在于印度历史的。而对莫卧儿王朝历史的不同记忆和表述,也成为印度次大陆上各现代民族国家自身认同建构的歧径。

本文原载高全喜主编《大观》第8卷,法律出版社,,注释已省略,引用请参照原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