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冯骥才:俗世奇人二题

冯骥才:俗世奇人二题

时间:2021-04-08 09:59:57

相关推荐

冯骥才:俗世奇人二题

马二

真的不难,以假乱真才难。比方人家马连良张嘴一唱,当然就是马连良唱,难吗?可要是你唱,让人听了说是马连良在唱,那就难死了。所以天津人最服的是以假乱真。称呼这种人时,不提“以假”,只夸他“乱真”。乱真是大能耐。

民国年间,天津老城这边出了位能乱真的能人,叫马二。马二的爹是干脚行出身,在运河边有自己的水陆码头,脚夫上百号,有了钱便折腾南货,赚了钱发了财,便在老城租界两边都买了宅子,都开了铺子,上上下下都有人脉。可是,天津卫脑袋一个比一个大,后戳一个比一个硬,若是不小心得罪了更厉害的人,一定会遭人算计,弄得家败。马二他爹就是从这个坡上栽下来的,这就不多说了,只说马二。

马二打小娇生惯养,嘛能耐没有,可是破家值万贯,用不着去做苦力,整天闲玩闲逛,出酒馆进茶馆,游手好闲。人没大聪明,但有小聪明,最大的本事是学谁像谁。从市长、要人、富贾、名流,至少七八位都给马二学得活灵活现,尤其再配上这些名人要人一两个段子,一走一站一笑一招手一龇牙,学谁像谁学谁是谁,能够乱真。乱真这玩意儿是种笑料,乱到妙处,保你笑得下气接不到上气来,比常连安还逗乐儿。

马二学得最像的人,是租界那边一位管教育的官员管四爷。马二和管四爷除去脸蛋有点儿像,别的都不像。管四爷是位正经八百的政府要员,马二游手好闲;管四爷出门有车,马二离不开自己的两条腿;管四爷油头粉面,马二灰头土脸;管四爷格格正正一身制服,马二从来没扣齐过褂子上的扣子;管四爷咳嗽的时候拿西洋的手绢捂嘴,马二咳嗽的时候往地上吐黏痰。可是别看这样,他要学起管四爷——乱真!

马二常往租界去,管四爷是出头露面的人,见他不难。老城这边的一般人不常去租界,至少一半人没见过管四爷,不管他学得像几成,只是觉得他学得好玩罢了。可是一次管四爷来到城北边的总商做“文明讲演”,不少人跑去一看,大吃一惊,马二绝了!事后再看马二一学,更吃惊,马二真是太绝了!

从此,马二扬名老城。人们见他干脆就戏称他“管四爷”。马二聪明,他知道要人名人都不好惹,不管人怎么称呼他,他却从来不说自己是管四爷。

这一来,在天津市面上,他也算一号。到哪儿都受欢迎,都爱看他乱真的能耐。

天津是商埠,事事都能找出机会找到好处。自打马二乱真成名,时不时有人请他吃餐赴宴,有的人根本不认得管四爷,请他去就是为了逗逗乐,给饭局助兴。马二他也不在乎,反正白吃白喝,省钱就是赚钱。这一来,连人家娶媳妇、儿子百日宴、老人做寿和买卖开张,也给他送帖子了。

天津不大,老城这边马二的事儿,渐渐就传到租界那边管四爷的耳朵里。管四爷不是凡辈,表面不作声,暗中派随从葛石头到老城这边来刺探虚实,摸摸马二这个人,是否真能把自己学成另一个自己。葛石头运气不错,到了老城就赶上一个机会,估衣街上的太平笔庄成立一甲子,在大胡同的状元楼设宴庆贺,据说请了马二。葛石头找人弄到一个席位,那天到了状元楼,很快就从人群里认出马二。乍一看这马二的脸真有点儿像管四爷,但除去这点儿就哪儿也不像了。管四爷是嘛派头,这家伙嘛样?活赛一条狗。

可是宴会开了不久,有人喊了一声:“请咱管四爷讲两句!”众人齐声叫好。马二从那边桌子前一站起来,可就赛换了个人。虽然还是那身行头,但那股子劲儿变了。只见他左手往后腰上一撑——管四爷讲话时就一准这么单手撑腰;同时小肚子往前一鼓一挺——管四爷撑腰时肚子就这么一鼓一挺。还没说话就赢得满堂彩。有人叫道:“管四爷附体了,绝啦!”

马二乘兴说:“今儿太平笔庄甲子大庆,诸位爷给咱朱老板面子,大家也是难得一聚,大家自管吃喝痛快,钱——记在我局里的账上!”

葛石头傻了。听这两句话的声音和腔调,就像管四爷在那边说话呢。

再瞧,马二正举杯说:“干了!”举手时胳膊伸得笔直,赛根杆子——管四爷就这么举杯!

葛石头在这边瞪圆眼珠子看;马二那边连吃带喝,说说笑笑,举手投足,活活一个管四爷,引得同桌和邻桌众宾客阵阵大笑。葛石头非但瞧不出破绽,反倒觉得他愈来愈入化境。到了后来,马二有点儿醉了,连摇身晃脑都像,已经难瞧出是在“学”管四爷了,就像每次教育局请客管四爷坐在那边吃吃喝喝的样子。

可是葛石头却看出他一边“乱真”一边没忘了吃喝。桌上的鸡腿鱼肚虾腰肉块叫他摘着拣着撂在嘴里,吞在肚里。心想这小子,一边用管四爷的“名儿”白吃白喝,一边拿着管四爷开涮给大伙儿找乐,真是太损太缺了。

正热闹着,马二起身弯腰使筷子去夹远处碟子里一块肥嘟嘟的大海参时,没料到腰一用劲,放个响屁,这屁真响真臭。坐在他身边的一位立时说:“四爷的屁——扣屎盆子了!”大伙儿大笑。马二用管四爷的声调说:“不臭叫屁?”大伙儿又大笑。一直笑到席散。

葛石头回到租界那边,把自己耳闻眼见照实禀告管四爷,然后说:“咱拿他还真没办法,马二嘴里从来没说过他是在学您,说您名字的都是别人。”

葛石头原以为管四爷会大发雷霆,谁料管四爷嘛话没说,只是一笑。

没过几天,老城这边就传出一个说法:人家管四爷是租界里有身份的文明人,从来不会当着人放屁。马二学管四爷,学得再像也不该有放屁这段。马二是小混混儿,没见识,这下子彻底穿帮了!还有一句比广告还厉害的话:一个屁崩飞了马二的饭碗子。

商场里没有比传言更管事的。码头的人又爱说笑话,爱找乐子。从此各种饭局没人再请马二,反而拿马二放屁的事当作饭桌上的笑料。

龙袍郑

天津卫的名人都有来头,来头都不小。绰号“龙袍郑”的来头顶了天——皇上。

郑老汉是海河边一个渔夫,一个人,一条船,有兴致时拉网打鱼,有空闲时握竿钓鱼,吃鱼卖鱼,靠鱼活着,傻傻乎乎,乐乐呵呵。

乾隆下江南时,乘船途经天津,看到河上桅杆林立,岸边货堆成山,开了眼。皇宫里头虽然金装银裹,却看不到这种冒着人间活气的景象。皇上高兴,要到岸上溜达溜达,怕招眼招事儿,不敢骑龙驾虎,便在龙袍的外边罩件大氅,只带着两个随从,靠岸下船,边走边看,愈看愈有兴致也就愈走愈远。

看着看着,一个景色把皇上吸引住了。不远河上停着一只船,有舱有棚,一个渔翁坐在船头钓鱼。人在船上,影在水里,像幅画儿。看钓鱼都是等着看人家钓上鱼,老翁一条一条总有鱼上钩,皇上就看得有滋有味儿,扭头对随从说:“回到宫里,我也去御花园钓钓鱼。”

随从说:“皇上钓得比他强,皇上钓的是金鱼。”

可是没大一会儿,这渔翁收起竿子,把船几下划到岸边。这渔翁就是郑老汉。皇上走过去问他:“你正上鱼,怎么收竿不钓了?”

郑老汉站在船头,手往西一指说:“没见那云彩,要下雨了。”

皇上往西边一看,果然一块黑云。云形很怪,前头像刀裁一般齐。乌云前边是晴天,这云就像一块黑色的床单要遮过来。郑老汉说:“这是齐头云,来得可快,雨说下就下。您这是往哪去?还不快跑,迟了可就成落汤鸡了。”

皇上说:“哎哟,我是从船上下来玩的,我的船还远。”

郑老汉说:“您要不嫌弃就上船来避避,这雨说到就到。”

皇上抬头一看,果然半个天都黑了,风也大起来,而且冷飕飕,往领口袖口里钻。随从赶忙把皇上扶上了船。船不大,舱不小,连皇上带随从都钻进去了。皇上头次钻进这渔家的窝里,看哪儿都新鲜。郑老汉拿几个破碗,沏了茶。这茶比树叶多点儿味罢了,皇上竟说好喝。喝茶间,雨已经来了,雨落舱棚,像大把大把撒豆子。这一来,皇上更有兴致,说:“你有吃的吗?我有点儿饿了。”

郑老汉笑道:“我猜到您会饿,正给您热这锅熬面鱼呢!我熬的面鱼,谁吃谁爱。这边打鱼的常提着酒葫芦来吃我的面鱼。”他说话这当儿,鱼味儿已经钻进皇上的鼻子眼儿,勾馋虫子了。

郑老汉的面鱼捧上来,皇上吃上两口就大声说好。面鱼又小又没样,从来上不了御膳,所以皇上没吃过。可是,面鱼又鲜又嫩又没刺,皇上头一遭吃,竟然大呼这才是山珍海味。御膳房的菜添油加酱,民间饭食原汁原味。皇上一边避雨,一边又吃又喝好快活,一高兴,把外边大氅解开,将里边的龙袍脱下来赐给了郑老汉。郑老汉万万没想到,天降洪福,居然在自己家的小船篷里见到万岁爷了,两腿一软,两膝一松,啪地跪下,连连叩头。直到风停雨住,皇上走了,他还趴在那儿把脑门儿撞着船板嘣嘣响。

整整一夜,郑老汉也弄不清这事是真是假。当今皇上到自己船上吃鱼喝茶——谁也不信是真的,可金光闪闪的龙袍就在自己手里。

第二天一早,郑老汉没出船,在船头摆一张椅子一张桌子。桌上铺着龙袍,自个儿坐在椅子上。不一会儿就招来许多好奇的人,而且人愈来愈多。当今皇上乾隆爷上过郑老汉的船,吃了他的面鱼夸好,还赐他身上的龙袍,这事眨眼传遍全城。几年前,皇上来天津,赶上妈祖生日看皇会,不过赐了两件黄马褂,民间就闹翻了天。龙袍比黄马褂厉害多了,见了龙袍就如同见到皇上,于是有人跑去给龙袍叩头,这一来津城的乡绅、富贾、文人和官员纷纷赶往这里,像是皇上还在这里。官员碰上这种事都争先恐后,听说知府大人很快也要赶到。

郑老汉出了大名,从此人们就叫他“龙袍郑”。可是,人出了名就有人说好,有人说坏。有不怀好意的说龙袍郑天天夜里偷着把龙袍穿在身上,坐在舱里装皇上。这传闻跟着就引来一个可怕的消息,说知府大人听了发火了,要抓龙袍郑,没收龙袍,治他“亵渎圣上”的重罪。这一下就把龙袍郑吓跑了。三天过去,便不见龙袍郑的人影船影龙袍影。

码头的事再热闹,都是一阵风,说过去就过去。渐渐人们不再提龙袍郑,却时不时有人把船泊在原先龙袍郑停船的地方,握竿垂钓,也想碰到一次皇上。

估衣街上有个摆摊卖槟榔的小子,人挺精明,做梦都想发财,一直没撞上好机会。这小子也姓郑,兄弟排行老三,人称郑三。一天,有人对他说:“你也姓郑,人家龙袍郑也姓郑,人家是嘛运气,皇上找上门来。不过那老家伙有机会不会使,福报不够,天大好事竟然叫他差点儿惹来杀身之祸。”

郑三听了灵机忽动,眨眨眼说:“我会使。”没多少天,他就把自己祖传的北城根的两间瓦房,换到了海河边三间屋,开个面鱼店,自称自己和龙袍郑是同姓同宗同族,龙袍郑熬面鱼那两下子他都擅长,所以他开的面鱼店门口就挂起了“龙袍郑”的牌子。

做买卖靠旗号。谁不想品品皇上的口味?郑三的熬面鱼便成了天津卫小吃的名品。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日子一久,郑三就叫龙袍郑了。那段故事便成了他店里天天讲的老事。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俗世奇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