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县域金融改革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突破

县域金融改革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突破

时间:2019-10-01 17:56:32

相关推荐

县域金融改革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突破

就,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县一直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但这些县域经济实体由于受担保抵押物不足、组织化程度不高、内部管理不规范等信息不对称因素影响,难,中央在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县域经济”概念,十六届,学术论文,要完整的,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经济类学术论文,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和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党,县域金融改革创新与县域经济突破发展—以云南省分析为例云南省金融办党组书记主任刘光溪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突破与县域金融改革创新的内在关系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1994年分税制改革形成一级财政一级政府的管理体制,县级政府成为我国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基本单位。为了获得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权,推动县级行政区域内经济发展成为县级政府主要责任。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区域经济的最基本单元,形成以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主要包括“三农”经济、中小微企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实体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县域经济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县级行政规划约束,可以在更大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显然,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窗口,是农村与大中城市联系的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点。

(二)县域经济发展突破需要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提供支持。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实际上就是从县域经济开始。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严重限制农村资源配置,制约了农业现代化提升。中小微企业作为县域经济主要载体,是推动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的规模化的主要形式,能够形成一定规模产业集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小城镇建设。上世纪80年代我国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只有少部分地区如温州、苏南、珠江等乡镇企业顽强生存下来,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显然,“三农”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竞争力提升,需要寻找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发展。

(三)县域经济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我国农业主要采用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小,劳动效率低,形成供给与需求缺乏弹性,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投资风险。中小微企业作为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规模化主要载体,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缺陷、财务制度不健全、高破产率经营风险等方面原因,造成了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能力低下,投资时间长、风险大、收益低成为县域经济主要特点。很难获得正规金融资金支持,普遍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结果,县域经济出现增长后劲不足,有些县域经济出现难以为继的状况。

(四)县域金融的内涵。县域金融是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持者,通过金融资源的配置作用,推动县域经济市场化、区域化发展。从总体上看,基层金融、民间金融、草根金融、民生金融和三农金融等构成了县域金融的主要要素,它包括银行、保险等正规金融机构,也包括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包括担保公司、典当、钱庄、抬会、排会等各种各样民间金融,形成分层有序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五)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改革的关系内涵。金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主要通过发挥资金聚集、价格发现、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实现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金融发展水平决定产业规模构成及产业集中度,金融体系越健全,新企业诞生速度也就越快;金融水平越高,各产业之间有着相互关联越高的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最重要的是金融工具或者金融资金与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差异。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对县域金融的影响分析

(一)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逐步加剧了县域金融服务主体缺失。上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大一统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先后成立了四家国有专业银行。这导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采用分支式组织机构,为农业反哺工业、乡村反哺城市提供了便利,而没有改变高度集中、高度垄断的金融体制现状,导致落后地区、农村地区信用资金进一步流失。1994年,我国对金融体制进行二次改革,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承担政策性业务,此次改革主要是放弃对三农经济、中小微企业等风险大、收益低的金融支持,进一步加大县域金融服务的缺失。随着中国入世谈判取得突破,股份制改造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对不发达地区分支机构进行大规模撤并,留下大量金融服务空白。

(二)国有银行逐利经营目标导致县域金融发展不平衡。我国国有银行经历了专业银行、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的演进历程。商业化逐渐成为银行机构主要的经营目标,却对“三农”经济、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约束:一是对经济不发达县级机构进行大规模撤并,造成县域金融服务主体缺失;二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国有银行短期经营目标,结果导致信用资金流向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在广大农村、贫困县留下金融服务真空,加大县域实体经济融资困难,加剧了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国有银行改革导致县域金融管理缺失。四大国有银行对落后县域地区金融机构进行了大量撤并,相应地影响金融监管部门分支机构的设立。外汇管理局、证监会、保监会大多在州(市)一级设立监管机构;银监会只在经济发达县级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人民银行作为县级唯一健全金融监管机构,由于部门职能限制,很难发挥扶持地方金融发展的作用。我国金融监管权、信用资金分配权高度集中在省市一级,加大了县级政府部门与各级金融部门之间协调、沟通的困难。县域实体经济很难得到差异化金融政策支持,进一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国有银行提供同质化金融服务不能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四大国有专业银行职能有明确分工,分别提供特色化金融服务。1994年,金融体制二次改革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然而,三家政策性银行只有农业发展银行在县城一级设立分支机构,另外两家只在省会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从一定程度上造成县域金融原有特色化服务消失。四大国有银行正式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后,由于深受现行金融管理体制的约束,银行存款、贷款成为县域金融最主要金融产品,不能满足当地经济社会特色化、差异化金融需求。县域金融产品的单一性与同质性,对县域资源配置有限。

(五)国有银行改革加剧了民间金融的脆弱性。国有银行体制改革是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并不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在县域区域内留下了大量金融服务的空白。与此同时,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先后颁布一系列法规,取缔了一系列实际存在的民间金融机构,这导致私人钱庄、农村合作基金会等民间金融机构逐渐向地下化、灰色化发展,间接成为影子银行、地下银行。由于县域正规信用资金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县域实体经济发展只能求助于民间金融机构。各种实体经济只有凭借民间借贷高负债经营,滋生了企业投机性的融资需求,进一步加大了县域金融的脆弱性,产业空心化严重。

三、我国大一统金融监管体制对县域金融影响分析

(一)分支式的组织结构为县域信用资金流出提供了便利化。我国金融机构深受大一统金融体制的影响,普遍采用分支式的组织形式,为县域信用资金流出提供了便利化,结果导致贴近基层、贴近农村、贴近项目信用资金普遍缺乏。,云南省金融办对文山州富宁县、红河州河口市以及德宏州瑞丽市三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进行调研,县域信用资金流出状况并没有因为城市化、工业化推进有所改进,其存贷比分别为49%、51.4l%、40%。县域信用资金大量流出,加剧县域金融资源稀缺,扩大了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之间差距,县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

(二)信用计划分配造成县域信用资金流失严重。信用资金计划分配是大一统金融体制控制社会信用总体规模的主要手段。1998年,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信用资金由直接计划控制调整为间接信用控制,然而信用资金指导性计划仍然是各银行机构必须服从的调控目标。各银行机构在人民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范围内,层层分解下达。结果,商业银行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主要受制于信用资金分配计划。商业化经营目标必然导致信用资金向大中城市以及发达地区集中,造成落后地区县域信用资金流出不可避免。

(三)利率管制造成民间金融迅速膨胀。我国存在严重的利率管制,人为造成存贷利差过大,给金融机构带来丰厚的利润,却反而加重了信贷市场的信贷配给,阻塞了低效益部门资源向高效益部门流动,加剧了县域经济分割。同时,还导致民间资金向地下化、灰色化发展,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抵消通货膨胀所带来收益的下降。由于民间资金借贷利率完全实现了市场化,能够体现风险收益相匹配原则,能够满足大多农户、中小企业无抵押无担保的现实状况。各种灰色金融机构、影子银行迅速膨胀,成为各种民间金融需求和供给的主要载体。

(四)全国统一市场监管标准加剧县域正规金融压抑。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金融法律法规制定权统一集中在中央。金融业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以及严格的市场准入领域限制,忽视了县域金融不发达,需要小微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的现实状况,间接影响到县域金融机构经营机制。各大金融机构很难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结果造成县域正规金融出现高度压抑,发展严重滞后,严重地剥夺了金融对实体经济资源配置的活力。

(五)县域金融管理缺失加剧了民间金融的脆弱性。金融监管是金融风险主要防范者,更是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与支持者。分业垂直的金融监管体系本身存在金融监管链过长,不能及时反映基层的金融信息,金融监管滞后、弱化在所难免。同时,金融监管受到监管成本、效率与监管信息等方面制约,县域金融出现监管真空。结果,各种地下金融、灰色金融迅速成长起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以满足贴近基层、贴近社区、贴近民生的金融服务需求。然而,游离于正规金融之外民间金融缺少金融约束,在存贷利率过高情况下,道德风险以及违约破产风险所产生的社会成本加大,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突破—加快外生供给型金融制度安排向内生需求型转变中国金融刘光溪县域经济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键,经济金融类学术论文,发展县域经济可以较好地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促,刘光溪: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突破中国金融—加快外生供给型金融制度安排向内生需求型转变云南省金融办党组书记主任刘光溪县域经济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键,改革开放以后,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县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主要从壮大和增强两者的区别来看啊!1壮大仅仅是扩大规模,并不一定注重质量的!2增强是在壮大基础上注重经济的效益和质量,目前,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0%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

四、县域金融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银行机构、保险公司、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是县域金融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进行机构撤并,在县域区域内留下大量的金融服务空白。以云南为例,1998年,建设银行开始对县级机构进行撤并,到股改上市时,全省撤并了30多家县级机构。,工商银行一次性撤并了45家县级机构。,农业银行对全省乡镇营业网点进行一次性全部撤离。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小微金融机构作为县域金融重要补充,由于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县域金融发展的需求。

(二)金融产品市场缺失。金融机构决定金融产品提供的方式,县域金融机构主要以银行、保险为主。由于保险机构资金运用基本上集中在总部,银行机构成为县域金融资金主要供给者,银行存款、贷款成为县域金融最主要金融产品。票据、债券、股票等外部直接融资手段,主要集中在少数县市。云南90%以上县(市)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发行主体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以及大型企业。云南县域金融产品不能满足当地经济社会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内生地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薄弱状况。

(三)金融管理分割。县域金融管理体系基本上是分业管理模式,不能实现横向监管信息的共享,从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信息配置资源的功能,不利于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不能充分发挥金融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作用。同时,容易形成监管真空,存在监管套利,导致监管缺乏效率,遗留下了大量金融政策、金融法制的空白。

(四)金融投贷保分离。在全球金融业普遍实行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金融业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目前,县域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部门之间分业经营,没有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整体竞争力较差,造成县域金融不发达。结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与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缺乏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缺乏相互沟通、相互交流日常机制,县域金融集群效应不显著。

(五)金融人才的缺失。县域金融的改革创新所带来的金融风险以及所需要创新技术,关键在于金融人才的使用。它不仅要求金融人才在理论上有所突破,还要在实践上有所创新。由于县域金融大多处于县域经济不发达地区,很难吸引金融人才,金融人才缺失成为县域金融发展重要瓶颈。

五、县域金融改革创新

我国连续不断的金融体制改革造成了县域正规金融出现脱贫向富、脱农向城、脱地向天、脱实向虚、脱产向金的问题,县域经济融资难融资贵进一步加剧。加快我国金融体制纵向改革、市场化改革和放权让利改革的进程,打破大一统的金融政策、法制、监管、资源的资金垄断体系,是县域金融改革创新的政策与体制前提。

(一)构建和完善县级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建立县级金融办,填补地方金融监管缺失,落实好国家差异化的货币信贷、金融监管、财政税收等政策,促进地方新兴金融机构的发展,合理地引导民间资金投向更多实体经济,推动地方正规金融的市场化改革,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源配置手段。

(二)县级地方金融管理职能创新性探索。县域金融管理主要探索新兴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市场退出模式,推动县域金融差异化发展:探索新兴金融机构合规化、透明化、阳光化经营制度;推动新兴金融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内部控制制度。

(三)推动县域金融差异化发展。县域金融差异化发展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设置差异化,风险容忍度差异化,金融考核差异化以及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差异化四个方面。

(四)形成监管合力,加强民间金融监控。加强与县级政府部门、金融主管部门协调沟通,清理、整顿、规范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交叉地带,建立严格惩罚制度和责任追求制度,形成监管合力。建立民间借贷注册登记制度,掌握民间借贷变动情况,构建民间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及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正规金融防火墙制度,防止正规金融民间化。

(五)大力培育地方金融机构,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构建“三农”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规模化;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构建适合边贸发展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沿边县市地理优势;构建县域经济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构建基层小微型金融服务体系,在乡镇行政村设立基层金融室、金融所和金融站。

(六)加快推进县域金融市场化改革相关制度建设。建立小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和信用评定机制;推广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提升县域金融信用基础;大力推进以互联网为核心现代支付系统建设;加大对农村权证登记颁证工作,做好相关目实核对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市场化改革。

(七)充分发挥金融对资源配置功能,盘活用好农民资产。探索农民四权资产流转,促进产业规模化、农产品及其它资源产品加工精细化、农民生活城镇化;吸引民间资金进入到县域经济生产加工领域,促进林业、土地等生产要素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以及其它政策性金融作用;充分发挥担保机制功能,促进农民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全方位农民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基金理财功能,成立土地保障基金,促进土地流转。

(八)构建县域金融发展的引导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成立政府引导基金,引导正规金融、民间金融投向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成立财政资金补贴的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小微金融机构贷款提供风险补偿;探索以财政资金入股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贷款人之间的贷款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农户互保、联保等信用融资模式创新,形成借款人之间的贷款风险分担机制。

(九)加大金融人才引进。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通过创新引才机制,开辟引才快速通道;设立人才奖励基金,为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人才给予专项奖励;鼓励政府与相关部门联合培养金融人才;建立金融高级人才信息库与金融人才培养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本文作者:刘光溪 云南省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主任)

一、在微观层面上,应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首先,要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我国有两千多个县市,除一小部分人口居住在大中城市外,96%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县域内,近年来,县域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产业经营户、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经济实体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促进财政增收、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力量,这主要从壮大和增强两者的区别来看啊!1壮大仅仅是扩大规模,并不一定注重质量的!2增强是在壮大基础上注重经济的效益和质量,但目前在全球经济放缓、国际金融危机,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对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在党的十六,县域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