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最新大学就业指导论文(优秀8篇)

最新大学就业指导论文(优秀8篇)

时间:2021-01-02 06:06:51

相关推荐

最新大学就业指导论文(优秀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学就业指导论文篇一

摘要:

即将面临就业的我们,是背负着家长、社会和自身的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但对自身的就业问题常常懵懵懂懂。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而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问题;职业规划;就业能力;心理素质。

近年来随着高校迅速扩招和我国当前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供求不匹配而造成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即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今年的经济形势更是使就业问题雪上加霜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等一系列问题。

今年我也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因为提前了解了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我在暑假和刚开学的时间做了很多准备,如提前从网上、往届毕业生处搜集了很多简历作为自己制作简历的模版,观看面试过程的视频等。但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充满坎坷。但我最终还是寻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回首往昔,我将我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番总结。

1.及时转换自我角色。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我在求职过程中有数次面试仍然以学生的心理状态去参加面试,结果铩羽而归。

2.确定自己的求职要求。

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在毕业季到来时,对自己求职的要求没有充分的认识。我曾经问过很多同学这样一个问题:“你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能给我一个满意答案的人寥寥无几。我也曾经对这样一个问题毫无头绪。那时的我每天去看招聘会,逢会必到,每到必投简历。但那时可以说是我求职过程中最为黑暗的时间,屡屡被拒,也有数个面试机会,但都没有成功。好在我及时反省,认真思考了自己的求职要求。很快就签到了一个令我满意的单位。

3.提升职业品质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

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4.提升求职针对性。

一开始我在求职过程中没有考虑到针对性的问题,总是以相同的简历,相同的自述去面对不同的单位,但效果并不好。然后我开始转变思路,针对不同的单位,对简历进行相应的修改,面试时也及时调整自己的答案。如应对矿山类企业,我会告诉他们我父亲是在矿山工作的,自己对矿山有充足的了解,应对建筑类企业,我会着重介绍自己在建筑公司实习的内容,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5.调整求职心理。

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望,然而,生源地的差距、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往往会使他们置身于失败的困境。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心灰意冷,举步维艰时,却常常忘了还有另一条可经由“想象”而抵达的成功之路。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如果说高考是万人过独木桥,那么大学生就业就像是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中寻找绿洲,机会到处都有,看你怎么把握。我想,只要我们把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拥有实力的同时加倍努力,不断学习新事物,做到思路清晰,行动一致,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满意工作。

大学就业指导论文篇二

摘要:高校毕业生现阶段超多失业,对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负面影响。江苏地区属于中国经济较发地区,为什么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平稳增长呢?其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扭曲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失衡;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堵塞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用人需求信息不对称。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失业原因

最近几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在70%~80%之间徘徊。,全国新增高校毕业生失业者约92.6万人,这一数据估计超过100万。就江苏而言,约有26.625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当年毕业初次就业,仍有约8.875万人在毕业当年失业。—间,江苏地区累积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总量超过11.73万人。高校毕业生的超多失业,对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至少产生以下负面影响:造成了中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浪费;挫伤了城乡居民投资教育的用心性;影响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江苏地区属于中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为什么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平稳增长呢?笔者经过一年多的调查与课题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如下:

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是指,理解高等教育能使一个农村青年有机会改变农民身份,转为城镇居民,进而成为正规部门的劳动力;或者使城镇居民从非正规部门就业转换到正规部门就业。正规部门的特征是,工作相对稳定、工资和福利比较好、具有完备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少数大型外资企业等单位。非正规部门的特征是,工作相对不稳定、工资和福利一般、没有什么社会保障,主要包括中小私营企业、部分外资企业等单位。目前部分正规部门雇佣的合同工、临时工,也属于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两个部门劳动力的收入具有天壤之别,比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还大,相当于白领阶层与农民工的收入差别。

过去,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实行统一分配,任何人只要考上大学,就能够实现这一“惊险一跳”。此刻,随着扩招和就业的市场化,只有部分大学毕业生能实现这一转变。从的有关调查数据推算,只有44%左右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了正规部门就业。过去中国农民要转换为城市居民,除上大学外,还有参军、国企招工等途径。目前国有企业不再向农村招收正式职工了;部队复员转业人员也不必须能改变身份,进入正规部门工作。理解高等教育,个性是理解公办高等教育,成为了广大农村青年改变身份的主要甚至唯一渠道。这凸现了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的价值。

高等教育转换功能扭曲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一般来说,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是随着教育年限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即小学的投资回报率大于初中的,初中的大于高中的,大学的最低。在中国,由于高等教育具有身份转换功能,改变了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曲线,大学教育的真实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人们按照这种投资回报率曲线对理解教育的状况进行选取,从而扭曲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首先,上大学成为城乡居民理解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一般来说,劳动力选取理解什么程度的教育,是权衡投资收益后的理性行为。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提高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民工工资太低,上大学预期收入还是比较高的,上大学还是有吸引力的。很多家庭存在就业预期滞后,认为上大学后进入正规部门的就业概率是100%,不会想到这一概率就降到44%。在他们心目中,上大学的预期收入,比上大学后实际收入要高。这势必增强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在现有政策不调整的状况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还会十分旺盛。其次,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比例过低。此刻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落后,与普通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有调查显示,在江苏省中职毕业生,无论什么专业,就业后待遇普遍偏低,一般也就是每月几百元收入,月工资不足1000元。他们的收入远远低于江苏省职工1746。4元的月平均工资,与正规部门就业人员的工资差距更大,如果算上住房、医疗、养老等各种福利保障收入,差距就更大了。在苏北中职毕业生的工资就更低了,很多人的月工资不足500元。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逼迫多数青年不能理性地选取上大学,导致整个社会高职生比例过低,普通毕业生过多,毕业生供给结构与社会的需求结构不匹配,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高等教育转换功能持续了公办高等教育的实质性垄断地位,提高了城乡居民理解高等教育的成本。虽然允许民办高校的存在和发展,但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是没有资格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比如转户口,考公务员,进入国有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等等,这样,公办高校透过垄断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持续了公办高校的实质性垄断地位。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一道,甚至与农民工一样,在与公办高校毕业生进行岗位竞争时,不是输在潜质上,而是输在资格上、输在起点上。为此青年只有在考不上公办高校时,才会选取民办高校。

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导致人们普遍存在高回报预期心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但是其改革的效果与其他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一样,尽管收费实行了市场化,但其带给的服务和产品还是计划经济下的做法,比如,教育内部改革停滞不前,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不贴合市场的需求。也就是垄断提高了培养成本。首先,从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来看,美国和日本两国该比例在5%~10%之间,加拿大的比率为7。2%,江苏为46。15%。其次,从学费占人均收入来看,在世界范围内,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0%左右,如果过多超过这个比值,就意味着家庭的生活质量下降。在欧美发达国家,公立高校生该比例为10%~15%左右。在2001—期间,江苏省人均上大学的学费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分别为66%、59%、54%、48%、43%;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92%、184%、174%、155%、140%。这一比例实际被低估了,正因它是以的生均收费4557元计算的。而有调查研究证明,—度,减免后生均学费支出约为5327元,务必支出生均约为9800元。因此,在苏北地区,上四年大学要花费一个强壮劳力35年的纯收入。这远远高于国际上的一般水平,使高等教育成为很多家庭的重大包袱。更重要的是,过高的受教育成本,使得许多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很强,存在“有业不就”现象,即有些大学生在现有岗位或职业不能满足他们的择业理想时,主动放下就业。在这种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驱使下,许多高校毕业生过分偏好高薪、高门槛的工作,排斥低门槛、低报酬的工作,结果落入失业的境地。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属于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失业最根本的原因,应当源自于市场的力量。中国作为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正是成功转型的关键之一。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奋,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相对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尽管由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劳动力市场还远非完善,但相对计划体制下是有效率的。尤其是针对高素质人才的一级劳动力市场相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属于这个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务必从这个市场的供需两方面来思考。

高校连年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超多过剩。从供给方面看,连年扩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有人认为扩招与就业难并没有必然联系,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自己就应当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但事实上大规模扩招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工资溢价的下降以及蛛网效应;过快的扩招导致高等教育信号发送机制作用削弱。在短时期内进行大规模的扩招,必然会使上述比率有必须程度的下降;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扩招并不意味着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数目的同比增加;扩招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相当程度的结构性失业。事实上,此刻的就业状况是求大学生、硕士生容易,寻高级技师却很困难。据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1.4亿左右,其中技术工人约7000万,高级技师只占0.41%,技师也只占3.1%。而另一项对全国3000多家企业进行的调查则证明,58.5%的企业管理人员短缺,却有近80%的企业缺乏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这是造成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产业发展用人需求与高校毕业生求职需求失衡。现阶段,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将是第三产业。根据的统计数据,当年普通高校毕业生84.5%都流向了第三产业。另一方面,必须时期的就业是与必须时期的宏观经济状况息息相关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必然与相应时期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密切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第二、三产业都有十分迅速的发展,但主要仍是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无论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增长速度上仍然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从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中国三个产业增长的绝对数字都高于发达国家,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有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gdp总体增长较快。但如从三次产业增长贡献的相比较来看,中国的gdp增长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由第二产业的增长带来的,第三产业的贡献则不到1/3。而发达国家中除韩国外,其他国家都恰与中国相反,gdp增长的2/3以上甚至90%以上都是由第三产业的增长带来的。应当看到,作为大学生的主要需求方第三产业,其发展是比较落后的,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瓶颈。

三、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堵塞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从各个部门劳动力所能享受的待遇来看,中国经济社会不是二元结构,而是一个三元结构,它包括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农村。如前所述,在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享受高工资和完备的福利;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仅享受低工资和部分福利;农民的工资更低,能享受的福利甚微。三元结构主要不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而是由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福利体制演变而来的。城乡经济社会的三元结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首先,三元经济社会结构是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存在的基础。上述三个部门,存在巨大的收入和福利差距。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状况下,在三个部门就业的劳动力的实际收入和福利会趋于一致。目前非正规部门与农民的实际工资是差不多的,原因是农民基本上能够自由选取在农村还是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同样技术的劳动力在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的工资却相差很大。问题是,在正规部门岗位有限的状况下,如何选取进入者?进入这些行业的一个基本条件是理解公办的高等教育。并且是进入正规部门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从过去的要中专、大专生,到此刻的要本科生,甚至要硕士生、博士生;从过去的一般大学毕业生,到此刻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甚至海归生。尽管此刻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大学生的比例在下降,但是,不读公办大学是几乎没有机会进入的。个性是,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存在巨大的工资和福利差距,尽管进入的可能性下降到了44%,但是这一预期收益比普通劳动力预期收入还是要大很多。可见,经济社会三元结构能给理解公办高等教育的人带来巨大的预期收益,从而赋予了公办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

其次,三元经济社会结构挡住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路。由于非正规部门没有健全的用工制度、合理的工资和福利体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其待遇对大学毕业生还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目前私营个体经济占了江苏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但是吸收的大学毕业生与此很不成比例。当年毕业的已就业的大学生,只有16。3%到私营企业,9。5%到三资企业就业。从全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这一比例更低。截至底,江苏省目前只有4。7%的本科毕业生和2。7%的研究生到私营个体企业被雇佣就业。因此,有一部分人觉得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就业,是其就业难的原因。其实,这些人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即经济社会的不合理分割,导致经济快速发展的部门不能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去就业,挡住了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处。

四、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用人需求信息不对称

高校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校毕业生需要透过各种途径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同时用人单位也需要充分了解求职人的信息,二者是双向选取的过程。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求职需要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薪资待遇、具体工作等实际状况;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需要了解高校毕业生求职的真实信息,包括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由于目前江苏省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就业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缺陷,就业信息往往满足不了劳资双方的要求,这就会导致以下两种状况的发生:第一,高校毕业生进入了不适合自己的企业,理解培训后没有多久就主动“跳槽”,或者是根本适应不了该企业的工作环境而被淘汰,从而促使企业招工风险加大而很少敢招收毫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第二,一些高校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进入企业后发现“事与愿违”,但某些企业会依靠占有档案非法索取高额违约金,很多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与这类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江苏省的人才信息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与就业信息缺乏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造成高校毕业生择业的盲动性加大,提高了其就业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毕业生不了解人才市场行情,对市场上的某些用人需求信息缺乏比较和综合分析,也难以辨别真伪,就业期望自然就会偏离实际,降低了其求职成功的概率。

大学就业指导论文篇三

即将面临就业的我们,是背负着家长、社会和自身的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但对自身的就业问题常常懵懵懂懂。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而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等一系列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职业规划;就业能力;心理素质。

近年来随着高校迅速扩招和我国当前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供求不匹配而造成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即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今年的经济形势更是使就业问题雪上加霜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等一系列问题。

今年我也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因为提前了解了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我在暑假和刚开学的时间做了很多准备,如提前从网上、往届毕业生处搜集了很多简历作为自己制作简历的模版,观看面试过程的视频等。但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充满坎坷。但我最终还是寻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回首往昔,我将我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番总结。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我在求职过程中有数次面试仍然以学生的心理状态去参加面试,结果铩羽而归。

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在毕业季到来时,对自己求职的要求没有充分的认识。我曾经问过很多同学这样一个问题:“你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能给我一个满意答案的人寥寥无几。我也曾经对这样一个问题毫无头绪。那时的我每天去看招聘会,逢会必到,每到必投简历。但那时可以说是我求职过程中最为黑暗的时间,屡屡被拒,也有数个面试机会,但都没有成功。好在我及时反省,认真思考了自己的求职要求。很快就签到了一个令我满意的单位。

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开始我在求职过程中没有考虑到针对性的问题,总是以相同的简历,相同的自述去面对不同的单位,但效果并不好。然后我开始转变思路,针对不同的单位,对简历进行相应的修改,面试时也及时调整自己的答案。如应对矿山类企业,我会告诉他们我父亲是在矿山工作的,自己对矿山有充足的了解,应对建筑类企业,我会着重介绍自己在建筑公司实习的内容,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望,然而,生源地的差距、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往往会使他们置身于失败的困境。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心灰意冷,举步维艰时,却常常忘了还有另一条可经由“想象”而抵达的成功之路。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如果说高考是万人过独木桥,那么大学生就业就像是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中寻找绿洲,机会到处都有,看你怎么把握。我想,只要我们把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拥有实力的同时加倍努力,不断学习新事物,做到思路清晰,行动一致,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满意工作。

大学就业指导论文篇四

摘要:随着近年大学生急剧增多,同时就业问题也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缓解就业社会压力,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正在各高校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大学生就业指导正在经历许多阻碍与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将从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出发,提出系列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大学生。

当大学职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可以在大学生修习时,帮助其树立正确择业观,包括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自主创业观以及多种方式就业观,旨在帮助大学生把握就业市场的特点和功能,避免在择业就业时茫然无措,甚至痛失良机,造成遗憾。

根据历年的数据,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为114万人,则达到了145万人;与此相应的,、20大学生毕业数量分别为699万、727万,而去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的765万人。这一数字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继续增长,据专*预测,,大学生毕业数量将达到骇人听闻的937万人!这已接近千万的数字背后,除了中国大学文化教育的繁荣昌盛、中国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外,还隐藏着社会日益严重、根深蒂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202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年就业形势比较复杂、非常艰巨。同时还表示,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当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尹蔚民指出有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重要影响:第一,化解过剩产能使部分员工下岗,扩大了待业群体;第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用工不足;第三,高校毕业生数目持续增加。面临这样的环境,就业指导必然需要发挥其作用。作为一种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性格特点,分析和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的过程,大学生职业指导可以合理配置社会人才需求和个人就业需求两个市场,达到供求信息对接,促进人才的充分就业。

2.1高校管理部门对就业指导不够重视。影响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高校管理部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工作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因素。随着大学教育的广泛开展,每年产生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速增长,然而,由于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就业指导工作落实得不尽如人意,使得社会上大学生毕业与就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可以说,高校管理部门如果可以清楚认清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意义,实际情况会更加乐观。

2.2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无疑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一大利器,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老师的征聘也有一定的重视。但是,由于高校内就业指导机构缺乏正确规正引导和国内高素质人才(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的人员)匮乏,往往体制内人员龙蛇混杂,使得我国高校内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这种参差不齐的局面,使得很多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向纵深向发展。这样一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便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对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预期目标,进一步加大毕业与就业的“需大于供”的矛盾。

2.3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过于简单。大学生就业的成功需要进行多方面、系统性的指导,然而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形势和内容相对简单。就指导主体而言,主要包括政府、学校、其他中介组织;就指导方式而言,主要包括各类政策、就业平台以及讲座性质的大学就业指导公开课。政策方面主要以公共部门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为主;就业平台就性质可分为政府和民间两类;大学就业指导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为主。相对简单的形式与内容是制约就业指导一大原因。

2.4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积极性不高。现在普遍存在大学生自己对就业指导的意义认识不足面对就业压力不断攀升的严峻形势,尽管政府通过多种媒介不断强调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但仍有很多大学生沉浸在象牙塔的美梦中,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身未来堪忧的处境和学习就业指导的紧迫性、重要性。这种现象最常出现在那些平日成绩马马虎虎的同学身上,缺乏对自身正确认识,无法对未来职业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到头来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3.1强化就业指导工作的监管。所谓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体自然是各个高校内部,且每个高校都已陆续建立起自己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学习体系。但是,在当今社会,几乎任何组织或机构都离不开监督管理。同样的,高校内的指导工作,理应由四部分组织共同完成监督,以期达到理想的目标―――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分别包括高校自身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以及大学生的监督。只有强化大学就业指导工作的监管,才能更好地使指导工作发挥功能与作用。

3.2扩充就业指导师资团队。一个高校如果想提升自己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水平,最好的、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扩充本校就业指导团队的师资力量,用素质的提升来带动水平的提升。为此,除了多招聘一些具备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的人才外,还应该利用、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进行能力培训,提高专职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其次,要重新修订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等,对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进行重新定位,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目标和计划也要进行重新定位。

3.3建立完善丰富的就业指导体系。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当高校对在校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理应且必须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首先,通过进行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扩散思路的活动,以帮助大学生们更好地就业;其次,加强大学生专业素养培训,毕竟俗话说“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提升大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增加就业求职中的砝码;再者,发扬“以创带就”精神,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勇于开辟自己的事业,同时创业产生就业岗位,可以更好地带动身边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校需要和政府以及一些中介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互相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完成。

3.4以学生为出发点,调动其积极性。说一千道一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服务对象就只是学生。所以,当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应首先考虑调动学生本身的热情和积极性,否则,若无法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正确的影响的话,一切工作再怎么出色也不过是徒劳。调动学生积极性,应该:首先,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绩效的考评机制,并且明确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绩效考评的意义和价值;其次,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心理障碍,让学生对未来职业有个客观而全面地认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身职业的发展,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不但能够提高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还能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对整个人生而言具有重要且非凡的意义。高等教育与就业需求相结合,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作为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不但对大学生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笔者针对指导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上建议,希望能为职业指导工作者以一些启迪。

参考文献:。

大学就业指导论文篇五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已成为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关注的热点.文章就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并就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从法律规定、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建设、多途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作者:李琦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招生就业处,广西,桂林,541004刊名:高教论坛英文刊名:highereducationforum年,卷(期):”"(6)分类号:g647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

大学就业指导论文篇六

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但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还沿用传统模式。第一,课程性质,当前就业指导课在高校属于必修课程。,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明确提出,从起,建议全国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并建议就业指导课程学时不少于38个学时。第二,上课方式,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数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为主,即教师在台上讲,或用讲义,或借助ppt等多媒体,学生在座位上听的模式。教学环节暂时没有设置见习课或实践课,除非授课老师根据学生专业或个人经验自行设计。第三,考核方式,当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的考核还是以理论考试和日常的考查结果相结合而成的,理论考试采取闭卷式或开卷式,日常考查则结合学生上课的出勤率或学生自行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等作业。百分制的量化考核仍然是该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第四,使用教材比较灵活,可根据各校实际需要选定,有的高校选用自己老师编撰的课本。当前很多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投入也逐渐加大,更多的学校管理者意识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组织本校有实际社会工作经验的就业指导者,根据本地的政策、法规,本校学生专业的实际需要,编撰《大学生就业指导》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材。

近年来,政府、高校都加大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该课程逐渐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给予相应的学分,但在具体实践中,该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课时间不统一。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位一体进行,但从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时间来看,参差不齐。大一大二正是进入职业初选期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应着重培养学生认识自己的需求与兴趣,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考虑未来发展方向。部分高校学生一入学就被要求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在大学一年级还有一次选专业、转专业的机会,选定所学专业后,就业指导课贯穿大学三年或四年。但有些高校大学生直到毕业那年,才开始上就业指导课,学生只能粗略学习求职简历的制作,职场的面试技巧,一般的就业政策法规等。

(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在对南方某省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组成的调研中发现,当前就业指导课教师主要有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们,就教师队伍组成的专业背景来看水平参差不齐。由于辅导员三到五年更新一批,即使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培训,由于这支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不能保证,部分授课教师自己都无法切实理解就业指导课的意义与精髓。缺乏专业队伍建设,也是如今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之一。

(三)课堂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当前的就业指导课大部分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阻碍了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学生为完成学分而勉强接受,而且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易使学生陷入就业择业误区。有些学生宁可自己掏钱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书,或上网搜索案例,也不愿多听老师的课。

贫困生大学期间,老师们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物质和心理上的需要,对其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的帮助相对匮乏。在对某高校大三年级家庭经济特困和贫困学生的访谈中发现,被访谈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优异,但80%的学生内向腼腆,不善言辞,比较自卑。当问其就业意向时,40%的学生说要就业,但就业方向不明确;20%的学生说可能考研,但也不明确继续学习的费用来源。还有40%的学生则认为还有一年左右,到时再看。

就业指导课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环,关乎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择业意向和成功就业,针对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解决。

(一)开课时间规范化,授课教师专业化。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应本着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原则,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解决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成员复杂、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首先是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选择,要有计划地选拔一些专业的指导人员,在工作中加强培训,有计划地定期选派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内部的培训或者外出学习,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也要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实施一定的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提升自己能力素养的动力,不断促进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二)授课形式多元化。

就业指导课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形式,课程氛围沉闷,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鉴于就业指导课实际性、实用性的特点,可以将授课形式多元化。

(三)考试形式多样化。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的考试基本都是采取闭卷的方式进行理论性的考核,而在新的教育过程中,要改变这种考核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而不只是在书本教材中死记硬背地学习。改变传统闭卷考试的模式,可以在每学期或者学年结束的时候,通过一些社会实践项目的锻炼,让学生分析项目中的问题、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等,也可以实行导师提问的形式进行开放性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不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型的学习。同时新型的教学模式较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带动了学生学习动力与学习主动性,从实际能力出发也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多实用技能与知识。

由于贫困生大多较为内向、敏感,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援助,更需要精神上的理解、尊重和扶持。大学期间,以勤工助学为平台,推动贫困生尽快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他们课余的实践中开展就业指导,引导贫困生明确与个人特质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铺路。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来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对于学生提高对就业各种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有很大帮助,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形式呆板、教师质量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不断提升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效率和质量。根据社会的具体需要,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通过指导引导学生准确定位,从基层做起,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新鲜血液。

大学就业指导论文篇七

摘要:中国和越南虽然紧密相依,但不管是经济还是人口密度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在中越边境的广西,常常出现越南人进入广西边境进行非法就业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破坏了广西本来的劳动力市场秩序,还对广西多个地区的经济情况产生不良影响。文章主要对中越边境广西的非法就业情况进行探究,研究非法就业给广西的就业市场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

关键词:非法就业;跨境务工;广西边境地区;越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珠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发展,吸引了周边大量劳动力前往就业,导致广西劳动力大量流失。由于广西和越南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且越南有大量闲置劳动力,人工成本不到我国的一半。与广西急需大量劳动力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许多越南人来到广西寻求发展。因为没有合法的身份和就业许可,从事非法务工的越南人不仅影响了我国正常进行出入境的管理,还打乱了边境劳动力市场的规则,更严重的会引发各种社会治安问题,给我国边境地区的经济造成波动,带来严重的社会安全隐患。

(一)复杂的地理条件。

广西与越南多个地区山水相依,共用一条河的情况并不少见。越南和广西最近的地区,只需要走十分钟不到就可以进入广西境内。在北仑河旁的边境区域,一些非法中介会通过边境小道或者搭乘铁壳船分批将私渡人员私渡入境,越过界河只要几分钟就能进入中国境内,北仑河进入枯水期的时候,进入中国境内就更是容易。这些现象给中国的边防巡警更是增加了许多的工作量。中国和越南边境的复杂地貌情况,使得公安边防无法对边境线上的小道、便道进行全面监管,只能在边境城市的出入点和边境口岸安装监控,经常改变日常的巡逻安排,加紧检查的力度。越南人一般挑选半夜或者凌晨等时间进行非法入境,这也使得边防管控十分困难。

(二)中越两国巨大的经济差距。

中国和越南的经济发展差异是许多越南人选择进入中国发展的重要理由。自从1986年越南实施新政以来,经济飞速增长,许多新兴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过越南的企业虽然增加了,但是市场规模较小,企业需要的人才数量少,但是越南人口密度是中国的两倍,每平方公里大約有290人。大量无法在国内就业的越南人选择进入中国就业。“在中国打工赚到的钱是越南三倍”,这种想法随着早期在中国进行非法务工的越南人宣传,渐渐形成了一种固有观念。数不胜数的越南人民在利益的驱使下选择从事非法就业活动。

(三)广西边境地区存在劳动力缺口。

广西作为一个工农业大省,每年春节之后,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当地的基本以老人和孩子为主,无法完成的高强度的农业劳动。大批量的劳动力流失使得广西的劳动力市场出现断层现象,尤其是到了农忙的时候,劳动力无法返回帮忙,更严重的耽误农活的进展。此时,越南大力推举有余力的青壮年外出就业,寻求发展,正好可以补充广西大量流失的劳动力。

(四)边民证、出入境通行证办理门槛低。

在越南,办理护照的费用高、手续繁多,常常一天下来完成不到一半的程序,办理签证的费用更加高昂,还需要提供企业开具的聘书等文件。正常情况下,护照签证的办理需要耗费半个月的时间,且需要的证件繁多,过程十分复杂。而申请边民证和出入境通行证则很容易,几乎没有门槛,且花费的资金和精力远比护照签证要少得多。只需要一天不到的时间,就可以办理成功。持出入境通行证可以合法出入广西边境的口岸和城市,近几年,广西境内发现多个非法就业的越南人,都是通过合法入境的方式进行非法就业的。

(五)雇佣手续复杂。

等就业材料,由企业向相关部门申请就业许可证和居留证;其次,外国人凭借企业提供的材料办理长期有效的护照和对应类型的职业签证;最后,由企业填写就业申请表,取得有关主管部门的同意,并按照法律规定提交申请材料。雇佣一个外国人所需要办理的手续繁多且复杂,一般只有高层次管理人员或者高科技技术人才会办理,国内没有针对普通劳动力的简化手续。办理有效证件费用庞大,且需要常常更换,正规的聘用手续操作麻烦,并且聘用后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导致许多单位和越南人不愿意通过雇佣程序进行工作。

(一)破坏广西正常的出入境秩序。

出入境管理就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相关法律条理的有关规定,行驶国家主权,拥有管理出入本国境内的本国公民或外国人的权利,维护我国领土不受侵犯[3]。越南人为了能够成功进入广西就业,私自逃脱边防巡警的监察,使用非法途径潜入广西,这种行为不仅违反我国法律法规,还对广西边境正常的出入境秩序造成破坏。所以,要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监管,建设边境隔离带,加大边境地区的巡逻力度,控制非法入境渠道,从而有效的减少非法劳工进入中国。

(二)影响广西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

越南的非法就业人员因为身份的原因,极易与他人产生各种民事、经济纠纷,严重的会引发流血事件。近几年,广西边境发生的一些犯罪活动中,大部分都和非法务工人员有或多或少的关系。非法跨境就业的越南人没有合法的身份,安全和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不仅影响广西境内的社会治安,在威胁广西边境地区的社会安全的同时,还加重了边境监管的难度,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引发国际纠纷。

(三)冲击广西境内的劳动力市场。

(一)以简化入境办证程序,疏解非法就业。

简化入境务工办证程序,是把越南人非法入境行为由“堵”变成“疏”的制度整改方式。目前来到广西区内务工的越南人,小学、初中学历较多,因为文化程度较低,许多都没有了解过跨境务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抱着一种盲目从众的心理选择了非法就业的途径。面对这种现象,广西出台了中越跨境劳务合作的试点工作方案,开始试行跨境劳务合作的管控模式,在广西边境地区多个城市进行试点。建设跨境劳务管理平台,试行新的入境务工办理手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简化。通过这个新的管理中心,企业和务工人员可以享受方便、快捷的服务(1个工作日办结),还可以打消越南人对合法务工所耗费的成本顾虑,为疏解跨境非法务工打造了方便的制度条件。

(二)以统一跨境劳务合作管理平台,规范非法就业。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是规范和提高跨境合作效果的基本要求,但中越地理环境、国家政策上的不同,演变成了现在越南劳动力非法务工,中越供需不对称的现象。这同时造成了广西境内企业需要大量越南人不能及时招聘到,大量越南人盲目跨境,以合法入境的方式进行非法就业的情况。为了深化跨境务工管理平台的职能,提高中越跨境劳务合作机制的权利,研发创造中越跨境劳务合作信息共享平台[6]。一来,可以构建一个跨境劳动力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企业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招聘,外国人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应聘,变成边境的劳动力网络就业平台,能够即时更新广西甚至是全国公开共享的就业市场信息,同时提供中国的就业法、新政策、合法维权保障等就业信息,确保跨境劳动力可以合法、有序的开展务工,提高跨境劳动力的供需效率。二来,凭借网络平台,可以实现边防、保险、企业等有关部门管理信息的联动和共享,对跨境务工的越南人详细信息进行分类监管、预测、挑选和聘用,形成一个虚拟的跨境人才市场,帮助企业和务工人员公正、平等和合法的形成雇佣关系,打击非法偷渡中介。

(三)以创新边防管理模式,治理非法就业。

现在边防以“堵”为主的管控方法,不仅没有产生效果,还达不到跨境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对此,可以暂时依照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办法,按照方便管控、因地制宜的情况进行试行,把中越跨境合作的入境控制线向后推,形成边境“一线(国境线)”地区逐步开放,“二线((边境地区与内地的中间线)”地区安全管控,做到试验区内跨境劳动人员自由、根据工作情况移动的局势[7]。创造智能监管的新模式,关联一线与二线的监管形式,实现信息同步和资源共享。“一线”地区的开放可以有效处理对越南边民非法入境就业发展的监控、管理问题,将跨境人员控制在“一线”区域内;重点把握“二线”安全的监管问题,即可以为中越合作打开一个广阔的空间,又能够严格把握越南人进入内地的情况,更利于平衡当前中越地区发展工业、农业对劳动力的庞大需求和边控的管理摩擦和问题。此外,大力发展和规范中越跨境劳务管理服务平台,严格把控务工渠道,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将管控对象由难以控制的跨境人员转变成固定的企业,采取“谁用工,谁负责”的管理原则,对入境务工人员登记、培训、管理,并对违规企业进行登记处罚,督促企业做到雇佣就要负责的情况。

(四)以深化跨境劳务合作框架,消除非法就业市场。

中越跨境合作是一场双赢互助的合作,所以要消除非法就业的情况,离不开中越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合作。首先,中越双方要积极推进对于跨境劳务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出入境程序,进行简化并且达成协议,降低务工人员的工作成本;在非法就业遣返的惩罚、措施方面进行商议,达成统一对策,共同建立非法务工问题清理遣返机构,构造一个统一处理非法就业务工的制度架构。不仅可以提高越南政府对非法越境就业的重视,更可以保护越南人合法跨境务工的收益与权利,进一步解决非法任职途径的市场需要,杜绝反复遣返的现象再次发生。其次,打造一个中越合作的驱动机制,提高合法跨境务工的工作收益,吸引越南人选择合法途径进行务工。一方面,可以设立中越政府之间的定期沟通机制,及时对双方在劳务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另一方面,给与合法跨境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和中国居民同等待遇,依法享有当地的公共管理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资格,在工资、培训、教育方面构建补偿机制,让合法跨境人员及其子女,可以享有税收减免、经济补贴、教育培训机会等多种福利政策。

越南人进入广西非法就业工作的现象已经长期存在,由于就业机会、收入差异、广西劳动力不足和降低生产成本的需求,这个问题无法避免,需要国家通过合法组织进行有序推动中越邊境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统一跨境劳务管理平台的就业方式、不断改革边防边境监管形式和补偿政策来协调、稳定跨境劳务关系,从根源上解决越南人非法就业的思想,这样有助于降低非法就业的几率。

参考文献。

[2]李玉洁,牛继承.广西边境地区“三非”越南人问题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武警学院学报,(11):7.

作者简介:王艳斌(1966.12-),男,汉族,广西荔浦人,广西警察学院治安学院副教授。

大学就业指导论文篇八

信息引导是就业指导的基础。学校和就业部门只有收集和掌握广泛的社会需求信息,才能为毕业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信息引导是就业指导的基础。学校和就业部门只有收集和掌握广泛的社会需求信息,才能为毕业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从高校教学和结业形势来看,我国法学专业存在“热专业,冷就业”的特点,法学专业学员数量不断增加,而法学专业人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本文从本科法学教学及法学人才市场特征为切入点,分析了法学专业就业的优势和不足,对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法本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浅析。

关键词法学专业就业指导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党、国家和社会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全国各大高校也相继创设并发展了法学学科,我国每年法学专业应届生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法学专业是现阶段社会的高需求热门职业,但从就业情况来看,法律专业人才也存在显著的“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这无疑是对法律人才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滥用。从长远来看,这种法学教育和法律人才就业情况是不利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因此解决新形势下法本学生就业问题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1法学专业本科教学和就业现状。

根据麦克斯研究院发布的社会调查研究报告来看,我国法律人才培养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大高校的法本應届生数量以每年30%-40%的幅度增长,而法学专业应届生较增长了35.6%,在部分城市法学专业应届生占本年度应届生总数量的55.6%。这些数据都表明了,我国各大高校存在法学热的特征,法学报考人数以及毕业人数正在呈几何倍数增长。

同时根据麦克斯研究院的报告,在诸多职业中,其中最适合应届生的高薪职业排行中,法学相关职业在前十榜中占据三个席位,部分地区法学相关岗位是法本学生最理想的高薪职业。法学专业的就业面相对广泛,如检察官、法官、律师、公司法务以及其他法律职员。

我国法制建设的高速发展并没有达到法律岗位的大肆扩张。在法律专业人才是社会需求量最大的应届生类型,此时即使超过六成的应届生能够就业于法律职业,社会范围内仍存在岗位空缺。然而到,社会存在法律专业人才过剩问题,真正能够实现对口就业的法律专业人才仅在1/10或1/11左右,超过九成的法律专业人才处于其他岗位上。

2法本学生就业的优势和劣势。

2.1优势分析。

根据最高法、最高检以及司法部指导和精神,我国法律相关行业逐渐规范化和专业化,即所谓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司法考试也正是于更名为全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该考试的法律人才才具备相应的法律执业资格,才能够在相关岗位就职。并且从开始,非法本专业人员已不具备申请参加这一考试的资格,未来我国绝大多数法律执业人员仅从法本专业学生中产生。

相较于其他专业人员,法本学生具备专业性的优势,法本专业学生比其他专业更加了解法律条文内容、更加理解我国宪法法律精神内涵,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解更加充分,这些专业性特征正是我国法制建设过程中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2.2劣势。

虽然我国本科法学教育如火如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成为法本应届生就业时的劣势与不足。

真正的法律实践活动时法理和清理的结合,象牙塔培养出来的法律专业人才虽然熟知发条内容和法律精神,但是终究缺乏相应的经验和阅历,在步入法律相关岗位时需要1-2年的熟悉时间,对于追求效率的加速发展时代,熟悉期的存在是法本专业学生的第一个劣势。第二个劣势来自于法本专业学生自身,法律相关岗位需要极强的专业性,法本学生学习的内容也具有极高的专业性,学生容易形成眼高手低的习惯,不正视某些行业,只关注自己热心的岗位,这是法本专业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3.1培养正确的就业观。

法律岗位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法本专业学生都可以在“高端岗位”就职,因此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形成到基层工作的就业观,应当鼓励法学专业学生突破传统观念的限制,乐于到基层工作,在基层工作中积累经验和阅历,通过工作实践积累功绩,逐步提升岗位层次。

引导学生到中小企业工作的就业观。除部分法本专业学生热衷于公务员岗位外,中小企业工作是法本专业学生就业的良好选择。中小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基数大,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多,而大型企业往往聘任经验丰富的高资历法务人员,因此大型企业对于“菜鸟”法律工作人员并不友好。

3.2鼓励学生参与实习。

实习是很多高校学生毕业的必修项目,但是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完全落实岗位实习,很多学生可以通过伪造实习报告的形式获取学分实现毕业。

对于学生来说,实习不仅仅是毕业项目,更多的是学生能够在毕业前接触到法律岗位,在实习中积累一定的经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岗位的理解,从而做出更加现实的就业意向。另一个方面则是在实习中,学生能够学习校园中接触不到的社会知识,这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3.3密切高校和对口岗位的联系。

社会要加快司法体制改革,为法学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法律部门或单位的新老人员交替,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建议相关法律部门提供实习岗位和机会,挖掘出一批业务素质高,思想品德好,踏实肯干的毕业生,为就业提供便利。

高校要针对学生就业,开展全程关注。调整学科知识结构,在系统学习法学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外语、计算机能力、提高学生文字写作能力。引导树立政权的就业观,以法学学习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事业为目标的开设就业指导课,全面统筹指导就业。

作者简介:熊胤(1989.1-)男,汉族,四川眉山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政类。

参考文献。

[3]焦海洋.浅析法学专业本科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方式[j].求知导刊,(07):158.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走入大学,大学生数量不断上升,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加重。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一份好的工作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能让大学生毕业找到好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大學生目前的就业状况,根据就业现状提出就业指导方法,让学生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作者简介:王心刚,山东科技大学教师。(山东青岛271000)。

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大,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日益激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要开展课程指导,配合学校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让我国经济更加平稳的发展。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就业指导的方式存在很多缺点,这需要教师不断优化。

1.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单一。许多高校针对大学生就业开设了指导课程,但是这些课程集中于学生毕业的前期,对于学生就业指导的作用不大,课程大多缺乏实际指导意义,仅仅停留在形式。而且有的学生反映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内容不精彩,课堂氛围不活跃。老师的教学不够深刻,很少跟实际情况相联系,所以学生对于这类课程不感兴趣,对其日后就业也没有太大的作用。

2.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简单。目前学校的就业指导内容只有简单的几种,比如就业的政策规定介绍、就业范围的选择、职场面试的方法等,并且这些课程仅仅流于形式。高校对就业的粗略介绍,难以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无法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教师就业指导几乎没有作用,高校不能解决学生就业遇到的问题。

3.就业指导工作观念缺失。目前有不少学校的观念是只重视招生,不重视就业,还有的学校认为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跟学校自身没有太大的关系,这就导致了学校轻视就业指导课程的现象。学校缺乏专业的人才进行指导,部分学校的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就业指导工作很难开展。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课程内容不注重实际,没有了解市场的真正需求,不注重学生的专业培养。学生接受的就业指导不系统,导致学生没有重视未来的就业。所以学校应该在学生入学时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方便学生对未来四年开展计划,增大就业的市场竞争力。

1.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就业时,学生要对自身有准确地定位,这样在面试时,学生才能很好地介绍自己。但是目前的大学生一般都缺少科学的自我评价,存在很多高估或者低估自己的情况。由于大学生职业规划开展比较晚,学生对于职业的选择只能凭借自己的理解,学生了解不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工作环境也没有系统的研究,不能做出有效的职业规划。还有的大学生人格不健全,表现在心理素质差、容易受到打击、没有团队意识等,这些都是大学阶段可以改变的问题,但是学生通常是在就业后才发现的这些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的隐藏财富,如果学生不能完全就业,学生资源不被好好利用,不仅浪费了人才资源,还降低了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的信心,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

2.用人单位的需要。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学生学习的内容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学生不能根据社会的发展改变自己的就业目标。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然比较局限,只要“铁饭碗”或者国企,忽略自身的实际能力,对就业期望值过高。有的应届毕业生宁愿找不到合适的用人单位也不降低自己的要求,不愿意吃苦,不想去偏远的地区工作,过分重视眼前利益。以上的各种现象导致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评价不高,认为现在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发现毕业生对工作条件要求很高,而且对从事的工作缺少责任感,一旦有了更好的企业,毕业生很容易跳槽。对于这种现象,学校应该加强学生就业指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学生要学会对企业和社会负责,了解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提升自身能力以达到社会的需求。

1.创新就业方式,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灵活性。学校会在学生毕业前发放就业指导手册,或者组织专门的活动进行就业指导。通过指导手册或者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有关就业信息。由于学校建立的就业指导形式过于单一,没有新意,学生有时很难对它产生兴趣,学校开设的课程也没有实际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兴趣,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就业课程中来。学校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式进行改变:一是聘请专业的讲师进行指导,学生会因为尊重权威的老师,注重课堂知识的学习,这有助于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二是邀请社会成功人士演讲,学生通过吸收成功人士的经验教训,减少以后走弯路的概率;三是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或者知识讲座,比如在学生毕业前期进行的模拟就业,让学生一边实践一边掌握求职技巧,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四是建立有效的网络平台。

2.加强职业素质培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教师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业指导老师是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负责人,他的专业能力和授课技巧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学生充分就业需要指导老师提高专业水平,教师能够跟随社会的发展改变自己,充分了解就业状况。学校要让指导教师更新专业知识,竖立责任心和高尚的道德素质,学生会通过老师的一言一行开展学习,所以老师应该拥有正确的人生观,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教师还应教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让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可以妥善处理好公司的内部关系。除此之外,教师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应仅仅局限于职场技巧,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帮助学生确立就业形象。

3.发挥网络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对于大学生而言,招聘信息的收集是就业关键。就业不仅仅关乎学校和学生,还关乎社会。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校就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提升就业指导的专业性。高校可以主动和用人单位建立联系,让用人单位参与到学校组织的毕业招聘会,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招聘信息,让学生与企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双方充分了解需求,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学校也可以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在寒暑假或者是空闲时间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自己的不足,改善自己的缺点,更好地符合企业的要求。除了传统模式的招聘之外,学校还可以根据互联网进行网络招聘。传统模式的招聘会,学生跟企业之间不能充分了解彼此,而且涉及的人员太多,场面十分混乱,学生也只能了解到企业的部分情况,很难做出选择。企业虽然收到大量的纸质简历,但没有时间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造成了资源浪费。而网络招聘可以弥补这一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筛选出自己想从事的行业,对相关招聘企业进行充分了解,以此来决定自己是否投递简历。企业也可以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招聘者只需投递电子简历即可,企业通过电脑进行筛选,方便快捷地找出合格的应聘者。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就业不仅关乎一个学生的未来,更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未来。学生是国家的栋梁、社会的骨干,只有学生资源被充分利用,社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所以学校要制定切实有效的计划,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为目标,让大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发挥大学生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2]罗明忠,黄莎莎,段珺.就业导向视角下的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思考——基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8):66-70.

[摘要]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情况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在整体方面上应该掌握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趋势,这不仅可以及时且有效地健全和更新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而提升就业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高校大学生正确合理地分析职业发展情况以及职业发展前景动态,可以进行更加合理和有效的科学职业生涯规划,进而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目前,不管是从学生自身出发,还是从高校、家长的角度来说,整个社会都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非常重视,之所以造成这种就业局势,一方面,这意味着我国大学生教育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反映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的艰难和严峻。本文分析和讨论了目前社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发展趋势,并且提出增强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有关思想的研究策略,可以有效地帮助我国大学生就业。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环境以及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健全。

近几年,我国针对高校大学生毕业之后就业困难的情况和问题颁布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进一步降低了这一情况的出现频率。特别是大学生村官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源起于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率的考虑和度量,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多角度的选择和方向。然而,这也仅仅是国家众多政策措施中的一项,在经济和科学领域大力发展的现代化社会背景之下,我国有能力、有责任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造出更加多样化的途径以及更加优秀的大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社会对先进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即便是在全世界都经受到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也可以实现增长,这一情况就有力地证明了我国的经济大环境呈现出的是平稳和良好运行的状态。安全、和谐的经济发展背景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与此同时,这样类型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情况也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形成了拉动力。根据之前相关数据的估算,目前因为社会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进步,我国每年增加的全新岗位甚至会有上百万个,这样的形势对目前我国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就当前全国经济范围而言,我国出现了大量劳动力增长趋势缓慢减少的情况,这样就意味着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增多,就业压力逐渐减小。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应该及时把自我和社会结合起来。

在高校大学生选择就业的过程中,一定难以避免经济、物质需求满足以及精神要求满足之间的互相博弈。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应该逐渐趋于理性。在过去的几年中,大量的高校学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仅仅只是关注到待遇问题,他们常常会挑选自己喜欢的大城市以及大公司和企业进行工作,在进行自我认知定位以及社会需求之间无法正确寻找到一个良好的契合点。在现代化的生活中,高校大学生开始逐渐意识到不仅仅是大城市才拥有属于自己的发展机会,很多情况下二线、三线城市都是可以开发自己的发展潜力的,这样对这些学生的事业发展来说更加有利。经济、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一同影响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抉择,与此同时,一个具备社会责任担当的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无法忽视的关键性问题就是目前的社会需求量。就目前情况来看,在我国高等知识教育中的经济费用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笔数目不小的经济投资,所以,经常会希望高校大学生在进行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可以尽快收回这些资金投入。如果高校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追求而挑选一份工资较低、收入情况不好的职业,就极有可能形成大学生自己无法维持自己基本生活的情况。很多情况下,对贫困学生来说甚至无法顺利还清贷款。这样的经济问题是大量高校学生需要面对的挑战,所以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经济物质需求的及时满足依旧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选择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另外出现的一个大趋势也无法否认,那就是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准都有所提升,当经济物质需求的满足不足以成为大学生日常生计的问题后,高校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就开始逐渐注重精神需求方面的自我满足感。当然,这时的选择就业问题是和高校学生自己的定位以及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和结合的,以便可以随时为社会做出自我贡献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三)就业手段以及相关渠道产生的变化。

因为我国目前的国情比较特殊,决定了在目前和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单位还是可能集中在体制内单位,也就是我国人民经常说的非经济市场化的企业单位,其中包括我国国有企业、相关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部门以及党群组织等。因为存在历史发展原因以及观念问题的影响,还是存在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在选择就业情况时会稍微偏向在体制内的单位。因为多数情况下,体制内单位都存在工作安全稳定、福利待遇好以及竞争压力不大的特点,对多数高校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选择。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的不断发展,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企业单位都应该尽量地参与到经济市场的竞争中去。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各有利弊,高校大学生在进行较为理性的选择就业过程中还会依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和自己的需求来进行事业单位的选择。

(一)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基础是专业化。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主要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也正在逐渐走向专业化以及科学化。与此同时,还应该不断坚持科学发展观,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科基本知识理论和指导体系,特别是管理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独立学科,并对这些学科的知识加以整合和使用,进一步建立相对科学完善且独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另外,还可以积极地进行国外先进大学生就业指导经验的推广,及时有效地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加完善和全面的帮助以及指导工作,及时从国外先进高校引入国际前沿观念,不断更新储备的知识理论,进而增强我国高校大学生在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时效性以及发展的稳定性。

(三)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侧重于教育创业。

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逐渐扩大,及时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变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理念一经提出就给很多毕业生带来了新的希望。如今的大学生创业发展教育开始成为很多国内高校教育改革中的发展趋势,各大高校逐步改善原本传统保守的思维,大力开展创新相关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创业精神以及革新能力,使大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创业,牢牢地把握住自我创业和就业的机会。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顺利地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应对就业压力和危机,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全稳定。

(四)建立完善的高效大学生就业体系。

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发展体系应该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进行完善更新。人类的职业兴趣发展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连续性的过程,所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是连续发展的。同时,相关学校可以采取组织就业类讲座、参观大学生创业的单位、举办校友回访交流活动以及建立实训基地等多种方式,更加有效地促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增強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用性,使高校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得出更加深刻的就业认知。

从整体情况上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呈现出一种以专业化为根本、以科学合理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尽量实现个人兴趣发展为最终目标、更加侧重创业教育等趋势。基于此,我国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应该牢牢把控发展趋势,为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更加合理的帮助,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职业发展以及就业的形势,进一步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2]孙文博.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3]钟铁铮.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趋势探究[j].亚太教育,(34):249.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