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聆听 全球本土化话语中的音乐教育论文(通用8篇)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聆听 全球本土化话语中的音乐教育论文(通用8篇)

时间:2022-03-23 13:17:32

相关推荐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聆听 全球本土化话语中的音乐教育论文(通用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聆听篇一

摘要:实施美育或审美教育,其最根本形式或主要形式就是艺术教育,而音乐是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音乐教育隶属于艺术教育范畴。

关键词:艺术教育;音乐教育;审美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传承文明的重要手段。就学校教育而言,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集团的要求,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其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具有强健的体魄,最终成长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音乐艺术教育,作为人类最最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承着人类文明,提升着人类情感,丰富着受教育者的审美体验,愉悦着人们的身心,促进了社会交往,通过激活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和终生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音乐艺术教育正以其独特的功能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跨入21世纪的中国,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基础地位,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又十分明确地把美育纳入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中来,给予美育以应有的地位,终于使社会主义教育成为一种完全的教育。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艺术产品为媒介或手段,由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运作的活动,要求施教者创造、选择、运用艺术,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功能,要求受教育自觉地接受艺术感染、陶冶、锻炼,实现艺术教育效应。艺术教育审美效应落实在个体素质的陶冶和塑造,使个体素质走自己全面协调而自由的发展,落实在群体素质的陶冶与建构,使社会群体和谐有序而自由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建设和提高。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音乐教育的本体隶属于艺术教育,不仅它的内容体现着一种独特的艺术美,而且在健全的国民教育机制中,它还肩负着审美教育的职能。从这种意义上说,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

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它是对人类情感的直接模拟和升华。其教育功能是通过情绪感染和情绪共鸣为途径才能实现的。人们可以从音乐的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作为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培养的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由于音乐教育手段中的音乐感知和感情体验的关系,比其他艺术教育中这种关系更加直接和密切。

由于艺术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还需要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和创造力。因此艺术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音乐教育也因此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播、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而必须掌握一定技能。

艺术审美活动具有审美愉悦的心理效应。这种复杂综合的心里过程体现在艺术教育中,变产生了“寓教于乐”的共性规律。在音乐教育中,愉悦性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音乐以优美的旋律和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人类愉悦着人类。当热,作为音乐教育决不能停留在纯生理的听觉官能情感上,而是存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把音乐教育的愉悦性从“感性”升高至“理性”层次,从而更加领悟音乐内涵,感受艺术魅力,获得更高境界的审美自由。音乐是时间性的艺术,但也不排除空间的体验。音乐结构首先要考量的是音与音之间的关联。音乐中没有任何曲风的要素能够独自存在。相反地,高音与低音的差距、节奏的对比、赋格中主题与反主题形成的张力、各调性不同的音色,都会浮现一个空间。在巴洛克音乐里,特别是巴哈的音乐世界,空间的体验会浮现一个层级的观念,举例来说,从高音到低音的转移、从流动性弱到流动性强的改变,或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都可见到空间的转换。 透过音音之间的关联与层级的观念来谈论巴哈的音乐空间,必须将空间流动性的转变置於首要的地位。透过圣歌旋律所提供的作曲的基本要素以及旋律所给予空间意义的前导,空间的流动性从而诞生。此外,简短的动机透过不同音域、诸多不同却和谐的音色相互呼应,会不断产生丰繁的效果,有如镜子反射的影像一般,空间的流动性从而诞生。

空间的流动性表现出时间的独特体验。受於形式与调性的限制,音乐创造的是封闭却又循回的空间。然而,巴哈在此一空间放入时间的定向,对於无边无际的天,以不连续的方式如停顿、节奏的切断、半音性、上升下降音的暂停等来处理,以求方位转换的可能性。在文本说出或唱出的过程中,内心忽然浮现的欲求的独特体验,就是方位的转换。这个方位转换的过程正描绘一个故事。从清唱剧、圣咏合唱曲或是耶稣受难曲的开始到结束,事实上交织著一个个阶段性的故事,也是充满危机的时刻。在聆听上帝的话语的过程中,随著内心的微妙感受与个人自由的奥秘,会不断体验吸引与排斥的力量。巴哈音乐作品的历程告诉我们,上帝话语在聆听者的生活中成为血肉的故事。音乐形式的历程所呈现的,是天与心的过渡。

综前所述,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基本内容的审美教育。它包括有音乐、绘画、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它们的表现手段、传播途径和存在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是进行美育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手段。因此,以审美活动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属性。就音乐教育而言,以音乐为表现手段,通过 “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出的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来实现自身价值;以真挚、生动、深刻的感情形象区拨动人的心弦,比其它艺术能够更直接、更有力“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来”。因此,音乐的美感力量既是独特的,又是巨大的,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可以涵盖和替代。

参考文献:

1.杨恩寰,梅宝树.《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聆听篇二

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从事小学音乐了,在自己的音乐实践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音乐教学经验。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歌唱教学属于一个初级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特别的少,对歌唱中要注意的关键是没什么概念存在,歌唱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情感状态,气息的把握,如何咬字如何吐字的要求基本上不懂,喝唱时候的技巧也是更不懂了,在这个素质教育的关键点上,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正确地方法去唱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如何培养又该如何提高,这是我们广大音乐教师需要积极去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我们究竟该如何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呢?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呼吸方法是一个关键点,要教会学生知道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去唱好歌,我们可以结合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歌唱呼吸功能的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好基本歌唱呼吸练习的方法。

想要让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得到提高,我认为,首先要对学生的唱歌的基本技能开始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能提高学生对歌曲的表现能力。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按照音乐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千万不能拔苗组长,操之过急忙,否则就会很失败,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养成学生唱歌时候的良好习惯,作为一个专职的音乐教师,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唱歌的时候,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呼吸,发声,正确的姿势是歌唱时候的必要条件,要让学生知道歌唱时候的要求是站立垂直,两脚稍微分开要站稳,头要正,目光要平视,两个肩膀要稍微向后移动一点,胸自然的挺起并且张开,腹部要稍微的收起一点,精神要饱满,要有感情的去唱歌曲。如果学生是坐着唱歌,我们要求学生身体垂直,千万不要弯腰唱,让学生用正确的姿势去歌唱,这样才会有利于身心发育,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的注意力和持久力得以但提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养成端正,持久的好习惯。

如果想要获得最佳的声音,我们就必须从发生练习做起,在练习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唱出一些必要的练习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要唱得正确,熟练。如果学生唱错了,我们要及时纠正,还要详细讲解,在歌唱的时候,如果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发生器官,就能把歌曲唱得动听悦耳。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好多老师喜欢习惯性的放录音给学生听,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听唱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都有好处,但是歌曲中的有些声音需要处理的细节却没有好处,要想达到真正的演唱效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进行犯唱,这样学生的模仿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在犯唱的时候要带有感情的去唱歌曲,把学生容易唱错的地方要进行对比唱,提高学生听辨能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声音的处理有一个认识。

让学生在一首新的歌曲前,用自己的感受去体会歌曲表现是什么样的一种意境,让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发表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进行集体的讨论,这样就更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例如在歌唱《我是一个小鼓手》的时候,可以将自己想象成是一名真正的鼓手,这样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就会充满激情的去唱这首歌曲,而且会很容易的掌握住歌曲的节奏,学生体会到了当中的意境,就更容易接受,理解并表现出来。教师本身要以真实的情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去,并用生动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用周围的生活环境等方式让学生好像身临其境,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歌曲情绪意境的理解。此外,在我们还要重视音乐欣赏和音乐表演的教学,这一环节也是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感受力和表现力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聆听篇三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同时信息量大,交流面广。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也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较深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音乐是抽象的,每个人听同一首作品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讲述得太多或对意境描绘得太具体,既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又阻碍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所以老师大可不必多费口舌,而要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其发挥主观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但是老师如果不加引导,一味让学生体会,学生也很有可能会找不到方向,就需要老师的牵引,使学生联系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正确领会音乐内容,如在欣赏乐曲《梦幻曲》时,让学生随着音乐展开联想,教师轻声启发:"夜,静悄悄的,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一位美丽的仙女出现在我的面前,她拉着我的手和我一起飞向遥远的夜空……"同学们在乐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个个身临其境,优美的旋律把孩子们带到轻柔飘渺的梦境中去了。

音乐课的形式是以动为主,以情引动,以动助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儿童爱玩、爱动这一天性,运用音乐游戏、舞蹈、律动等,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和场面,将具有动感的音乐与儿童好动的性格特点相结合,让学生在唱唱、跳跳、玩玩、动动中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如在歌曲《咏鹅》的教学中,由于面对的学生都是低年级的,年龄较小,我运用设置情景,曲后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学习歌曲,感受音乐,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是:设置情景,让小朋友朗诵诗歌《咏鹅》,聆听是个加入音乐是怎样演唱的,讲故事演示演唱顺序,加入律动表演。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教学思想,提升了教学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意教学理念和研究成果运用在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读了这本期刊,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所以,我觉得结合以上三点来力求创把自己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而且要有创新,并且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修改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聆听篇四

当代音乐教育不仅是为了培育乐理知识扎实的歌唱家与演奏家,更是为了通过音乐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培养和谐的、全面的人才。中国作为茶故乡、茶文化发源地、音乐摇篮,如果能够将茶文化融入到当代音乐教育中,为音乐教育搭建合理的文化载体,不仅能够增加当代音乐教育的文化气息,最为重要的是能够以茶文化为根基,通过不断发展与应用,逐渐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当代音乐体系,进而将深厚的华夏民族文化推向全世界。

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历史底蕴极其深厚,是经过数千年历史洗礼留下来的精华,发展至今依然被人们广为推崇。认真回想书籍中有关采茶、饮茶方面的诗词歌赋不难发现,茶文化和音乐早已被古人融合在了一起,并被历代人们所传颂。比如,大家熟知的《行香子茶词》、《宿杜曲花下》、《鹧鹄天汤词》等作品,都提到了琵琶、笛子、古筝等一系列古典乐器的应用。与此同时,当代茶楼中经常播放的音乐也均以古典歌曲为主,奉行了“茶适合净室与古曲”这一从古到今永不改变的文化与旋律。茶艺与茶道即是能够培育人们精神情操的艺术形式,也是能够培养人们审美情趣的美学形式。因而,茶道学习不仅可以利用沏茶、赏茶增进茶友间的沟通与友谊,[1]同时,还能够通过品茗让自己树立求真、温婉、廉洁、清和的高尚情操。另外,茶道作为能够提升气质且极具意义的美学仪式,同古代文人、墨客等儒雅之士所提倡的儒家、道家与佛家的茶文化精神不谋而合。茶文化和音乐是相生相容的关系,如我们熟知的采茶歌。于日常生活但又高于日常生活的采茶歌,经过发展又衍生出了采茶舞、采茶戏等,且这些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都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尤其是采茶戏,其为我国有且仅有的独特剧种。即便是在现代生活中谈论到茶文化和音乐的相容相生时,很多人也会想起一些经典的传统采茶歌,如《请茶歌》、《采茶舞曲》等。当然,当代音乐在吸收传统茶歌的基础上,也极其重视对其的发展与创新,促使茶文化和当代音乐不断发生碰撞和交流,推动了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更好发展。比如,在精湛的茶艺表演中,将水从壶中倾斜而注到茶杯中的动作,配之以古典曲目《高山流水》,可以让整个画面充满诗情画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与艺术环境。

2.1增强审美感知力

音乐属于声音艺术的一种,也是情感最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因此,采茶戏、茶诗歌、茶艺表演等各种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要蕴含深厚的审美意境与茶道精神,而且还要增强动作的“神韵”与美感度,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聆听与观赏真切感悟到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及美的享受。[2]伴随着学生在音乐知识方面的不断积累与提升,促使学生对音乐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更多理解,也更易于把握音乐作品中蕴含的茶道精神、表达意境等,进而提升其审美感知力。

2.2有效拓展想象力

从某种角度去讲,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是指从对象的表现形式中获取更为广阔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将茶文化应用于当代音乐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体验美、发现美以及拓展美,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增加想象的弹性空间,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音乐科学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深入理解与把握音乐作品的本质内涵与文化蕴意。例如,在当代音乐教学中学习作品《十二月采茶》时,蕴意饱满的曲词不仅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茶农愉悦欢快的心情与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虽有无奈但却毫不气馁的伟大精神,更为关键的是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茶园的景象、茶农的情感及辛勤劳作的画面等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还能有效拓展想象力。

2.3建立健全高尚人格

茶自古就被中华民族视为高尚情操与健全人格的重要象征符号。因而自古至今数不清的文人骚客均是在茶的陪伴下洞悉事故人情,领悟清净为怀、虚怀若谷的道理,将茶作为支撑自己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柱,当然也创作出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茶诗词、采茶戏、茶歌曲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引入这些与茶息息相关的作品,对学生深入理解茶文化内涵与音乐本质有极大帮助。[3]古代人们对茶味、茶秉性的解读实质是对茶的意蕴与精神的赞美,是为了塑造更为高尚的品质与人格,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在当代音乐教育中运用茶文化,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改正,对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与道德情操塑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1增加教材的茶文化内容比重

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常被列为“副科”,始终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所采用的音乐教材也是长期未得到调整与创新的陈旧教材。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音乐内容却在不断变化,如果一直沿用传统教材开展教学,不仅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会降低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为实现茶文化的有效应用,需要相关人员紧扣茶文化对当代音乐教材进行改进与创新,适当增加教材中的茶文化内容比重。譬如,在教材中详细介绍我国各地区比较经典的采茶歌,将茶艺、茶道与当代音乐教育内容相融合,提升学生对我国茶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最大程度地发挥茶文化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带动作用。只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注入更多的茶文化内容,才能让学生对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路径有更为清晰的理解,也才能真正发挥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新时代的多媒体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被广泛应用到包括学校在内的多个领域,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有利于促进当代音乐教学内容的积极开展。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诸多音乐教师仍以“唱练结合”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这种单一的、机械的教学模式缺乏专业性,而且易于出现走音、气息不稳等现象。[4]然而,多媒体作为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如果当代音乐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提高音乐示范的精准性与逼真性,而且丰富多彩的教学画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具体而言,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有关茶文化音乐的音频、视频以及有声读物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影响力。

在当代音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不同朝代中极具特色的有关茶的舞蹈、歌曲或词曲等作品,以此当作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程的重点内容。例如,《茶歌》、《全唐诗》、《西山兰若试茶歌》、《茶中杂咏序》等。同时,茶歌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由民谣改编而成的歌曲,即民谣经过文人墨客的整理、配曲与雕琢,再放置于民间进行传唱,如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的茶歌曲《贡茶鲥鱼歌》;同时茶歌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即由茶工和茶农自己创编而成的山歌或民歌等,如在清代的武夷山采茶区广为流传的劳工歌等。通过鉴赏这些描述茶文化的音乐曲目,可以增强学生的歌词理解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感悟到歌曲的内在魅力与文化气息。[5]另外,当代音乐教师在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堂上,还应积极引导学生针对茶文化的赏析及见解进行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深切领会中国茶文化的浩瀚与精深。开设该课程的重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学习鉴赏茶文化音乐的内容和方法,初步具备基础的文化赏析水平与能力,促使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的领悟、文化的认知以及自然的万物等融入到当代音乐的学习之中,进而创作出经典的、触动心灵的现代音乐。

3.4重视实践活动的科学合理组织

加强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茶文化的音乐选择水平与能力。学生在当代音乐教学中学到丰富的茶文化知识之后,已经对茶艺表演中的音乐选择、音乐形式等有了系统性的了解,此时就需要音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音乐实践就是在学生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感悟音乐中的茶文化精髓,实现音乐感知与音乐能力升华的一系列过程。科学有效开展当代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通过音乐与茶文化学习,更好的树立形象思维和鉴赏思维。诸如,教师可以举办赏乐茶会、音乐茶谈会、茶音乐竞技等实践活动,对学生应用茶文化的音乐能力进行系统化、集中化的训练,对学生的艺术品位进行层次化的练习,甚至可以通过举办音乐欣赏茶会等活动,全面展示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的实际训练成果。[6]这种实践模式,既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当代音乐的学习之中,还有助于教师形成学生学习成果记录,对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从而为提高当代音乐教育的针对性发挥重要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学习过程中,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结合茶艺表演的具体类型,选用最为合理的音乐曲目,然后在音乐茶会活动中进行表演,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而且能提升教学质量与成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等。

总而言之,历经数千年的茶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还是全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茶文化还影响着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茶文化形成。当代音乐教育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科学引入到课程之中,则可以有效巩固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从微观视角去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力与审美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操与整体素养;从宏观视角去看,也是传播与发扬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路径,对提高整个社会的品德素质、人文素养以及精神文明等有突出作用,更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聆听篇五

摘要:人的审美能力是能够通过后天的培养逐渐加强的,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在音乐教学方面越来越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对如何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了探究,并且对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学生的审美能力离不开音乐教育,而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重要途径之一,每个学生对“美”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教师在教音乐作品时,要让学生一起交流、沟通,使他们对学习音乐产生兴趣,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音乐的作用是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是素质教学中的重要手段[1]。

音乐教学过程中,即要让学生发现音乐的美,又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任何一个音乐作品都有它的创作目的,如贝多芬《英雄》、《命运》,肖邦《钢琴协奏曲》等,学生认真的聆听音乐,并感受音乐的韵律,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从而和作者达成一种在音乐上的共鸣,老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一味听老师讲解,课堂气氛比较低沉,老师要做的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让每个同学都表达自己对音乐理解的观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音乐的学习。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又让学生对音乐有足够的了解。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还使个人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升华。优美健康的音乐都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美感,如果这世界上没有音乐,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枯燥乏味。你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情感会受到音乐的影响,积极亢奋的.音乐会让我们产生斗志,对未来充满希望,忧伤的音乐会让我们很悲伤难过,由此可见,音乐在生活对人们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音乐旋律和节奏,人们的情感和情绪也是不一样是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人们的审美标准[2]。

一个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让学生对学习音乐感兴趣,美感是来源于内心的一种感知,是心里的直觉,每个人对审美的认知都是不同的,通过音乐教学,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但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让学生大胆的对音乐进行创作,加强学生对审美实践的训练。音乐教学是实现学生加强自身素质的基础,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培养出音乐天才和歌星,而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音乐感受到其中的快乐,获得对音乐审美的体验,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慷慨激昂的韵律,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大,从而想象出革命先辈在打江山中所受的苦,让学生能够牢记历史,警钟长鸣,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老师充分利用好音乐的美,来激发学生的美感,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实现了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一种特定情况下出现的想象力,是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的,那是一种对美的深切的感悟。一首音乐作品是一个作者的情感表达,要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老师要对人物以及写作背景进行详细的讲解,从而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他们偶像的音乐作为教学过渡,把学生吸引到音乐课堂上来,如在学习古典乐曲之前,播放一些学生们较为关注的音乐,比如李宇春的《蜀绣》,周杰伦的《青花瓷》等,先营造出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挑起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致,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偶像观,一个正面积极向上的偶像,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是学生引以为豪的榜样,是学生的学习榜样,不时地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像偶像一样优秀的人,能够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开拓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给学生提供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更多的选择[3]。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利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手机等,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这些学习渠道了解最新的音乐知识,对课堂上内容的学习不断丰富,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拓展,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到音乐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并让学生自己的体会融入到音乐作品中,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当学生的对美的领悟和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从中得到了提高。音乐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音乐知识,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音乐教学的不断改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关注,审美能力和音乐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对音乐教师也有一定的要求,老师要有能力找出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把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教材相互融合,让学生在音乐的课堂上,去感受美、发现美。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办法,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的审美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它的表现形式是抽象的,所以学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不仅要求学生对音乐表面含义的理解,还要让音乐触碰到自己的心灵,从而全面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聆听篇六

一、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乐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

音乐教学内容作为基础乐科学习的载体,其内容首先要体现全面的音乐性,其二才是技术性。然而,多年来我们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础乐科教学,“事实上,‘技能性’(或‘艺能性’)的教育倾向在目前仍占主流,从而缺少对‘人文性’教育的深刻反思,而真正深刻的教育反思视角恰恰应当是‘人文性’的”。[1]教学中教师忽略音乐中深层的民族文化价值,忽略音乐在表达民族文化和人的情感方面的独特意义,缺乏民族音乐性方面的教育,把一般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当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民族院校的基础乐科老师,应该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灵魂的解读者。但是,目前的教学及教学理念确实偏离了这样的路径。首先,教师把自己定位成仅仅是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工匠、音乐知识的传授者、音乐技能的示范者,而忽略了对于音乐本身的生命力、感染力的体验和解读。在这种教学理念下,音乐本身成为目的而不是表达情感的手段;其次,面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大部分“零起点”学生,目前这种标准化的、偏重音乐知识技能学习的分级制教学体系看上去程序严密,教学层次分明,教学质量可控,也许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音乐知识和技能,但很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基础乐科的学习对他们的专业学习的益处,并因此怀疑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西方音乐体制的引入,塑造了中国音乐教育体制和音乐观念上的依附性,这是有很深层的和持久影响的……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主要在强化西方的音乐价值观、知识观还有作品及音乐的理解方式,这样一来自然西方是中心,我们是边缘”。[2]不可否认,西方的基础乐科教学体系由于在许多方面体现出它的科学性、系统性、严谨性,我国音乐院校长期沿用这个体系至今不变。但毕竟是西方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音乐文化,它与我们最大的不同是音乐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依托特定文化的音乐特征也有显着差别。因此,如果我们过于注重西方音乐素材的使用,而忽略中国本土的音乐素材,尤其是忽略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传承,显然远离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实际。

(三)教学方法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从民族院校的教学结果上看,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未能达到教学大纲要求,而且产生了厌学情绪。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以枯燥的音乐知识传授模式和以单纯的音乐技能训练为教学目的标准化教学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局限性表现在实施教学中只能“一刀切”而不能因少数民族大学生之材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片面性则是教学中过度强调音乐学科的一般知识技能,忽略了学习音乐中的民族文化性和人文特色。我们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和主要精力更多放到了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无视民族文化、民族特色传承的内在要求,忽略师生的民族文化和人文价值交流。少数民族大学生面对生硬呆板的教学内容和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没有了在家乡时欢歌弹唱的生气与活力,失去有对自己民族文化、民族特色的向往和激情,更多表现出的是对老师的唯命是从和漠然厌学的消极心理。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乐科教学的可行性路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中和父母遗传的基因里已经获得了较好的音乐感和基本的音乐能力。但由于他们进校之前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且文化基础薄弱、音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致使很多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对授课内容难以理解。“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实施必须因人、因事、因情而异,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像机械制作和数学逻辑演绎那样,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来规范和界定”。[3]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学习接受程度,教学中使用与汉族学生、其他专业学生相同的教学内容授课,并要做到“标准化”和一视同仁对待显然是不现实的。老师要依据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原则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再根据学生特点、基础程度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启发引导教学。只有有针对性地实施基础乐科教学,才可能改变目前的教学状况。关键是老师需要把学生当做课堂教学主体,深入了解他们的民族特质、民族音乐基础,以及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观念上、教学上、方法上做出适应性调整,树立教与学辩证统一的教学思想,做到教学过程中淡化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知识传递过程,增强课堂中师生共同体验和表现音乐的感受,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的“课堂共同体”。

(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因此,教材的内容要体现民族特色,以民族的音乐内容为主。按照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的音乐教育理念,可以说没有音乐的音乐教育不是音乐教育,而没有民族音乐的音乐教育是失败的音乐教育。[4]具体来说,就是基础乐科的教学内容应以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音乐为依托,由他们耳熟能详的“田间”音乐学习入手,并将基础乐科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训练内容巧妙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教学内容还应包括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活动,例如各民族学生自己家乡的歌舞音乐、器乐演奏展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讨论与交流等等。作为教学者应该认识到学生本身就有丰富的音乐资源,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才艺表演突出,有的甚至对本民族文化、历史有深入了解。同时,不同民族学生一起学习,这本身也为多种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笔者的问卷调查中专门问到学生对于增加民族音乐教学内容问题的看法,结果在45人的有效问卷调查中,赞同的达到96%。因此,要解决教与学的分离现象,制定符合民族特点、学习程度的教学方案势在必行。目前实施的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学方案中教学目标不太明确,教学内容起点高、难度大。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做到两点。一是在教学方案的制定方面,应在遵循学校的基本办学方针的前提下,了解和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熟悉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使制定的教学方案还可成为学生学习体验和弘扬传承各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渠道,同时详细了解学生音乐学习的背景和个体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二是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如课堂上学生之间相互展示自己家乡的民族音乐、定期开展视唱教学演唱会、学习成果交流会等,这种拓展的方式对于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三)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转型

“学校民族音乐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教材固然重要,教学方法及教学设施也要跟得上,才能达到预期目的”。[5]应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础乐科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通过声、光、色的多种形式,并辅之以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歌舞场景,这种集视听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缩短了学生与实际作品之间的视听体验距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当然,这些量大、面广、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我们不可能信手拈来,需要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整理、研究,并按照深浅、难易程度编排,同时还依赖于现代教学设备及音乐软件制作技术将这些具有教学价值的民族音乐素材按不同程度、不同风格编辑整理纳入电子教学曲库中。特色教学不仅只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上,选择什么教学方法实施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是不能忽视的。为达到上述目的和效果,教学中实施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选用何种唱名法的问题,一直以来音乐院校学生在运用什么唱名法来进行视唱练耳的学习争议不断,有的认为专业音乐院校就应该用“固定唱名法”显得更专业;有的认为根据中国国情应该用“首调唱名法”;还有的则认为应该两者兼之并用。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础乐科的音乐听觉训练和视唱教学中,从他们音高听辨、旋律记谱,首调方法视唱的表现上来看,笔者认为首调唱名法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如果背离学生的音乐思维习惯而进行固定音感学习的训练,只能使教学流于形式。

(四)建立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学评价体系

提高民族院校的音乐教学活动水平,必须针对培养合格的少数民族音乐人才需要。从根本上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与他们的自然遗传、民族文化、家庭环境乃至教育经历等诸多因素都有密切关系。但是现有的考评体系比较注重音乐技能,忽略音乐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种评价标准不能客观反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音乐认知水平及基础乐科的学习实际,不能客观地反映不同民族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事实上就是不能够正视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色的评价体系应具有多元性与合作性。多元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对于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鼓励以及耐心的指导,评价体系要体现“培养从事民族音乐的演奏或演唱、教学、传承、发展和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专业人才”的特色和宗旨。而合作性则是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的普遍参与与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能够使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的空间,同时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这种注重学生主体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多元性、合作性的评价,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而且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集体互评,形成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真正建立起一个能够真实反映少数民族大学生各方面音乐素质的指标体系。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聆听篇七

引言

现今随着经济的频繁往来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产生使人们越来越密不可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变得全球化了。“全球化”作为目前最流行的术语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世界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文化的交流也成为各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西方学者罗兰·罗伯森“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概念的提出正是作为一种文化上的对策和设想,认为“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全球文化是以多样性和差异性为标志。作为全球化的对立面“本土化”以独特的生命力与之抗衡,世界文化将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和对话。音乐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使之也深受全球化的洗礼。“全球本土化”也给予音乐教育以重要启示。要深入理解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须从对全球化的认识开始。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和对话

全球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到不同的学科和领域。邬志辉教授在《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中归纳了五种界定模式(传播学的界定模式、经济学的界定模式、文化学的界定模式、生态学的界定模式、政治学的界定模式),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多纬度的发展过程,各纬度在表现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对不同国家来说,全球化的意义可能是不一样的:全球化是一个矛盾性的发展过程,单一与多样、特殊与普遍等矛盾和悖论都同时并存与全球化的结构当中。”音乐教育属于文化范畴,所以在这里重点看看文化学的界定模式:“就文化的全球化而言,它不是一个日趋同质化(homogenization)和一体化(unification)的过程。相反,它是一个全球化和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文化多样性与文化普遍性、全球化和地方化之间矛盾公生并在全球背景下凸显强化的过程。”可见全球化在文化领域更多的是一种全球与本土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没有差异就没有交流的必要,没有交流就不会与进步,因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观念上,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同质化过程。至少对现在来说,那种认为非西方世界最终将因循一个单一发展模式的合流观念是过于简单化的。他没有考虑到各种全球化趋势中的复杂性因素。……因此,当今世界成为这样一个竞技场,全球化和它的`对立物——本土化——各擅胜场,正在同时对个体和群体产生巨大的压力。”(杜维明《对话与创新》)着名文化理论家野健一郎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种文化之间的接触越频繁,文化越趋多样化”。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同样也促进了各本土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没有全球文化只有本土文化,各本土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未来世界文化朝着“全球本土化”发展。

在音乐的“全球本土化”中,印度小提琴音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小提琴是欧洲音乐的重要乐器之一,大约在两百年前传入南印度宫廷,现在南印度音乐会几乎离不开小提琴了。从音乐风格到演奏方式,印度小提琴音乐与西方小提琴音乐都有着极大的不同。相信也听过印度小提琴演奏的人肯定会为它们完全不同的音色留下深刻的印象。为适应印度音乐的要求,印度人把小提琴改为c、g、c、g定音,席地而坐演奏,把琴放在胸前和右脚之间。风格模仿印度的歌唱,演奏多滑音。他们采用自己的方式改进小提琴。使小提琴成为了印度人自己的乐器。现在印度小提琴音乐受到了世界各国的热烈欢迎。印度传统音乐做到了真正的“全球化”,在现代世界中保持了自身的整体性和独立性,成为音乐的“全球本土化”的典范。

二、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

1、音乐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音乐教育的普遍性体现为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音乐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种趋同。如音乐的终身学习和把音乐视为文化,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音乐等观念正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对话式教学正取代灌输式教学已成为全球音乐教学认可的方法等等。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虽然各国音乐的终身学习等观念已被接纳,但各国的接受程度、范围各有不同:各国的教学方法也各有不同的运用。

2、音乐教育的一体化和分裂化的统一。音乐教育的一体化体现在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建立,如1953年成立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等。这些国际组织在全世界、在国家之间乃至在地区之间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如isme在半个世纪来纠正了全球普遍存在的欧洲文化中心论,正式提出了世界音乐(wordmusics)教育的概念。“多元文化教育”、“世界音乐”、“全球观点”等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就在全球音乐教育一体化的同时,各国、各民族、各地方的独立性不断加强,珍视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传统以及保护和促进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努力,不仅是各民族国家,也是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一种追求。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成果正是各国、各民族乃至各地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3、音乐教育的国际化与地方化的统一。为了便于交流、沟通和比较,国际社会越来越采用为世界各国所共同接纳与共同遵守的标准与规范。但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并不是绝对的和单一的对应。如在一些术语概念上,由于语言文化和理解方式的不同则应慎重的理解和运用。

1、重视世界音乐的教育

,促使地区乃至国家经济的依赖增大,经济往来密切: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也把世界人民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紧密联系密不可分,都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文化的角度看,经济的密切往来必将促进文化的交流、依赖。作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音乐文化也是人类相互理解的纽带。

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话语中的世界音乐指的是世界各国本土的音乐,是为了增强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为目的,这就要打破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旧有观念,理解并学习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的音乐,它们是组成世界音乐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从属于文化,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千差万别、种类繁多,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就是要求人们去理解、学习不同的音乐文化以促进世界的理解和交流。我国的音乐教育长期受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分不清西方和世界,教育内容中世界音乐所占比重几乎为零。西方音乐只是沧海一粟,是世界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成功也正是在于它的特殊性。世界音乐给了我们更广阔是视野,使我们可以从更多角度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在保持自身独立性和整体性的情况下获得新的发展。

正像前面指出的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本土的音乐文化传统就是组成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本土知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学术界也开始了广泛的研究。石中英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将“本土知识”定义为:“由本土人民在自己的长期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与本土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和人文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是本土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是一度被忽略或压迫的本土人民实现独立自主和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和力量源泉。”并且他还详细论述了“本土知识”在内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由于本土知识与本土生活方式密切结合,深深扎根本民族文化,包含着真正的生存智慧,对于解决本土问题是一种真正有效的知识,也是他者所不能给予的。

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本土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增强他们对本土音乐的认同和归属感,彻底摆脱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控制,探寻适合本土音乐教育环境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并为世界音乐教育之林贡献力量,以达到“对话”的最高境界。外来文化要在本土得到发展必须适应当地环境和各种条件,也是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再创造的过,成功的本土化成果又可以作为“他者”推向世界。音乐教育必须有这样的视野才能使更多的人们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用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进一步把自己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当代哲学大师胡塞尔从现象学的角度指出了欧洲“科学世界”的危机,并提出走向“生活世界”的超验现象学,为我们理解“生活世界”与“音乐教育世界”的关系奠定了基础。生活世界是一切教育世界的根基与源泉.教育的有效性与意义最终要回到生活世界。而我们的音乐教育世界渐渐淡忘了这一源泉,处在一个所谓西方科学的音乐技术和理性符号覆盖的异化了的生活世界。学校音乐教育成了纯粹知识的灌输,远离了生活世界得以课堂、教材为、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育。音乐本身就源自于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要求我们摆脱原有的教育模式.重建音乐教育的观念,在生活中交流、学习和理解音乐,最终走向生活。生活中存在多种多样的音乐。“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迪斯尼乐园中的世界民族村。围绕着中央大湖.依次有墨西哥、挪威、中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摩洛哥、法国、英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十二个村,其中不少都有音乐歌舞表演。……英国的世界巡回艺术团、印度古典音乐协会、皇家非洲协会、亚洲音乐巡回演出团和伦敦共同体学院艺术系常在那儿举行演出或举办综合艺术节,如1995年举办过印度、巴基斯坦、加勒比和西非等艺术节。……五花八门的街头广场音乐是西方城市一景,也融入了世界音乐。如旧金山鱼市码头前。秘鲁流浪艺人的排箫与吉它二重奏。”(汤亚汀《走向现实生活的世界音乐》)这些音乐都是来自本土源于生活。并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音乐、学习音乐、理解音乐,看到本土音乐的独特性,看到世界音乐的异彩纷程。

结语

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法,让人们重新认识全球化、重新认识音乐文化、重新认识本土音乐、重新认识世界音乐,培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地球村民”。虽然已有很多优秀的学者认识到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危害并作出了诸多努力,但由于我国的音乐教育深受其影响及多种原因目前还不尽人意。但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既可以保持全球音乐教育的互相依赖,又可以保持全球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时代趋势,给予我们的音乐教育很大的启示,相信我们的音乐教育会朝着“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方向发展。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聆听篇八

3.1创设良好的环境是重要保障: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环境是重要保障,也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的要求及作用内容之一。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创新潜能,音乐教师如何通过创新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气,将学生的学习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在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学习音乐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创设良好的环境是重要保障,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的要求之一。

3.2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基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基础,是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认识到的教学理念之一。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应切实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合理的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此外,重视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分析,及时的完善教学方案,也是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例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主题,鼓励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3.3培养创新思维是教学核心:在实践教学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的要求及作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开展小学音乐创新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应在明确培养创新思维是教学核心的基础上,结合音乐课程的教学主题,合理的制定教学方案,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并进一步完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营造相对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之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创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音乐学习的效率。因此,在小学音乐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创新思维是教学核心这一教学理念,对于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中,重视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充分重视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意义,在实践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创新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在创新教育氛围中,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陶冶自身的情操,逐渐提高自身的音乐欣赏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在实践学习活动中,重视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