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浅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主体性的论文通用(模板10篇)

浅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主体性的论文通用(模板10篇)

时间:2022-01-04 06:29:03

相关推荐

浅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主体性的论文通用(模板10篇)

体育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总结的结构要清晰,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探寻他人的总结范文,有助于我们对总结的写作方式和技巧有更全面的了解。

浅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主体性的论文通用篇一

1.艺术院校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美能力的发展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审美素质培养的意义在于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情感的抒发提供途径,帮助学生克服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压力,释放自我,缓解因为情感问题带来的心理矛盾,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体育教学过程中,审美素质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既是审美的主体,也是审美活动的对象。所以,审美素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教学来发展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相互联系和促进的。美育和艺术院校的教学相通的,在塑造学生个体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过程中,发挥着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作用。体育实施过程中的美育,将理性思维和身体的感官刺激,渗透到个体的感性行为中,帮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更能够创新。

2.艺术院校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美学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艺术类院校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作为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在艺术类院校专业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锻炼和塑造。体育教师要加强对艺术美学规律的认识,提升体育学习对学生审美素质发展的有效性。使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在体育知识学习、运动技能练习的过程中,逐渐的锻炼审美和创造美的技巧。大学生审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区别,审美能力更偏向与感性的体验。因此,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因为体育运动技术的不固定性和瞬时性,给大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这对艺术类院校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3.艺术类院校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创造美的艺术在艺术类院校体育教学和练习的过程中,体育器材、体育服饰、体育音乐旋律等各个构成内容,都在展现出各种各样的美学元素,体育运动员的形体美、力量美、表情美等,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力。因此,体育所具有的美誉功能是明显的,美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在一起。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调节人体的各个器官,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水平。与此同时,健壮的体魄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基础,反过来会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帮助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发挥出更大的学习潜力。提高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创造美和展现美的能力。

1.体育教师要提升教学魅力艺术类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需要从各个方面予以教育,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提升动作讲解是的语言美、提升动作示范时的示范美。审美能力是所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艺术院校类大学生顺利完成各种行为的必备素质。体育作为人类实践形态的行为艺术,体育审美素质的提升同样需要体育审美能力的发展。体育审美能力也是通过体育美学知识表现出来的。体育美学知识转化为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需要教师系统的对学生的审美素质进行培养。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升学生实践体育美、展现体育美的自觉性,提高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的能力。

2.提升体育审美能力在专业学习中的迁移在艺术类院校的教育实施过程中,良好的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人体美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坐立行卧的过程中,保持恰当的身体姿势,从而防止身体脊柱发生弯曲变形等现象,保证人体的各个部分能够匀称的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壮的体格。美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激发和丰富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个体体验,帮助学生激活自身的创造能力,高度发达的美学敏感度来实现的。美育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日常思维和实践的创造提供了源泉。在体育运动实践的过程中,因为运动要克服自身的很多极限,给学生创造丰富的想象力,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3.激发和培养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潜能,全面的调动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创造意识。美育关系到学生人格的每个方面,审美素质的提升具有系统性。美育的全面性既是美育发展规律的全面性,也是学生不同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全面性。审美素质在提高学生个性审美发展时,内含着对个体心理素质和意识形态的全面发展促进。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体育审美素质的提升表现出的是对学生情感意志的身体实践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体验身体美、意志美和协作美。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塑造学生完整的个性和优秀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体育搭台,发展艺术类大学生专业素质的能力在艺术类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运动会等,在体育比赛等过程中,我们可以全方位的欣赏体育运动员得精彩表现,对观众来讲这种身体创造的美,是吸引参与到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向学生展示各种运动美,引导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体育锻炼来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身心素质,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加强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实施,既是促进学生心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在体育展现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身体美、力量美、运动美,教师要充分和全面运用体育教学中美的展现,引导学生向往美、发现美、创造美。体育教学中美育既是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的手段。

综上所述,在艺术类院校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体育比赛的欣赏等,帮助学生学会欣赏体育之美,通过对体育表现美的认识,迁移到艺术院校各个专业的学习中。艺术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是体育基本功能和体育延伸迁移的表现,是素质教育视阈下体育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表现。

浅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主体性的论文通用篇二

【论文摘要】针对微博的特点分析,阐述了体育教学中对师生交互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新兴信息技术手段的方法,将微博带入到其教学环境中,实现微博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做到教与学的双赢。

【论文关键词】微博体育教学交互平台。

1前言。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之间联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微博网络,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以个人面向网络的即时广播,通过群聚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形成一个自己的听众群落;用微博的方式,将个人的观点和见解发布给自己的听众,以最精辟的词汇来表达最高深的观点〔1〕。12月2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截至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到12521.7万人。报告显示,微博已经成为继网络论坛、博客、跟帖这三者之后,最强大的网络舆论载体,也是网友在需要发布信息时的第一选择。

2微博的特点。

2.1无限的信息互动。

微博的内容组成只有140字左右,而且不必考虑文章的结构性,内容范围宽泛,发布方式多样,操作方式简捷,这些特点更适合生活节奏快的现代人。因此,微博已成为很多网民所喜爱的一种社交沟通渠道,与以往的打电话、发邮件等都有极大的区别。在这个信息平台上,对话是开放式的。微博在网络上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人际关系网络化。

2.2强大的即时传播。

一条评论、转发和关注度高的微博在互联网及移动通信平台上发出后,在短时间内的互动性转发就可以将信息传达给较多的受众。基于这样的传播优势,微博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发布信息,使听众可以更快捷、更直观、更形象地接受信息。

2.3灵活的交互方式。

微博用户不受时间、地点、格式的限制,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通过手机、电脑等以简单的表达方式,发布到自己的微博中。用户微博上的信息一旦更新就会自动转发到关注者的微博上,关注者被动地进行信息的接收,保证了信息不会漏发,关注者可以随时了解被关注用户的状态〔2〕。此外,双方也可以成为互为关注的对象,这样被关注用户也可以及时地掌握关注者的动态。由此可见,微博的信息交互不仅是点对点,也是点对面的,其交互方式灵活多样。

3.1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交互。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在教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由教学本质和教学规律事先规定好的。因此人们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初就已为教学规定好了内容途径和方法,具体的教学过程则是教学规律或教学方案的体现,这种理念的基本假设是教学过程受客观规律和规则的制约,好的教学是遵循规律的结果,不良教学是违背规律的结果。由于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关注教学规律的实现而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以及教学中的互动重视不够,使原本丰富的教学过程成为线性的教学流程,它扼制了教学中教师的机动空间,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进而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容易产生消极心理。

体育院系的大量招生造成学生生源结构日趋复杂,学生的技术应用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仅靠教师单一的课堂教学,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体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技能与技巧的学习水平以及运用的能力。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课程的综合性极强,又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后复习非常有局限,缺乏研究讨论课堂内容的氛围,且大多数体育院系的师资生源严重不对称,不能满足小班化教学、个别化指导的需要。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实践能力弱,毕业生质量下降,影响今后就业。作为体育院系的学生,所学课程多以技术实践课为主,如果在理论教学中没有掌握好方法,那么在实践过程中,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1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网络虚拟课室。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将微博这种新技术合理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是新时代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体育院系的学生往往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接受新鲜事物快,教育方式往往以个体为中心,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明显不合时宜。而把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教学的理论教学中,正好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可基于微博的众多优势,构建师生交互平台,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理论教育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质量。据调查,目前30.3%的大学生开通了微博,其中70%的学生每天都会花费至少30分钟通过电脑或手机来浏览、转发、评论微博,通过微博进行交流和学习。据《北京日报》报道,截至月12日,50多所“211工程”高校推出了自己的官方微博。

在全国体育院系中,同一专业方向的教师较少,共同讨论学科问题的范围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增加不同地区教师之间的交流,在微博上组建不同学校同专业学科的微群,或把同一学科的不同课程用微博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学科学习的微群;或把不同院校同一门课程的微博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课程微群。在这个微群里,教师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本学科的同事、同行进行交流讨论。在新浪的微群里,一位名为“龙love柳州”的用户于1月14日创建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群”,全国职业技术学院高校教师、专业教师都可以加入这个微博客群进行讨论交流。截至目前,全国知名体育院系的足球教师已有21位在新浪开通微博,并互相关注;相关的足球媒体人和球员教练上百人都开通了微博。因此教师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需要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基于微博开展教师与相关人士之间同步或者异步的学习活动,通过交流、协作的方式共同学习,从而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的增长,促使其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4.3构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的平台。

体育教学非常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实践课程通常要由学生分组协作完成。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师组建的微博平台中学习,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微博中构筑学生之间的协作性学习的平台。学生不仅可以和本校的学生进行交流学习,还可以和其他院校的学生进行探讨性学习。微博的开放性使得发布信息的内容更加灵敏、公开、透明,学生使用手机就可以登陆微博,学习的时间、地点不受限制。同时,自己发布的信息,也可以被别人关注和以最快的速度传播。通过别人对自己信息的回复、关注,也可以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微博的兴起,为当代大学生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满足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强烈需求。微博平台的建立,既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促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汇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学习,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及获取到更多、更新的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

5结论。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交互性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将微博整合到体育教学中以期解决问题,然而微博技术的诞生之初并非专为支持教学而设计和开发,因此,体育教学与微博的整合性学习环境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它不是体育教学平台与微博平台简单的超链接,也不是要排斥其他交互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而是与这些技术形成有效的互补。体育教学在发展的“瓶颈”时期寻求课程表现形态的突破以及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变化是二者整合的内在要求,而微博技术的优势和所能承载的教育价值为整合提供外在的可能。体育教学与微博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一个创新应用,是用原有的体育教学支撑技术和微博技术共同表现于体育教学,并形成一种整合性的网络开放学习环境。关于体育教学与微博整合的具体模式,还需要去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芹妹,r,向教育“推”来了什么?〔j〕.现代教育技术.(10).

〔2〕高欣峰.微博在网络学习社区中的角色浅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9).

浅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主体性的论文通用篇三

以笔者所在医学院校为例,经过学校所有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与付出下,爱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学校的体育教学有了很大发展。从“体医结合”的教学理念下,在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1.1教育观念。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经历了几种观念的演变,由最初的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竞技性质的教育观念,到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身体素质教育性质的教育观念,到以活跃课堂气氛的快乐体育教育性质的观念,再到以养成运动习惯为主的终身教育观念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观念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大抵如此。而在医学院校新的改革与发展背景下,在新的“体医结合”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应提倡的是“体医结合、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而对医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并未结合医学知识。依然注重体育技术的传授,依然以竞技为教学的目标,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传授也较少。

1.2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是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更直接决定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可以根据教学环境和条件进行操练,主要分为体育知识原理的学习和具体的运动项目学习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主要选择于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并无专门的医学院校体育教材,教学大纲也是和普通高校的教学大纲相仿。体育活动也主要集中在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等,和医学知识结合不密切。对于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教学内容,主要在于教师的兴趣,并没有广泛进行教学。

1.3教学模式。

当前体育教学的模式,基本上体现在对“三基”即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上,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多是以教学班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当前体育教学模式下也存在体育选修课程,主要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打破原先班级的教学单位,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但只是一小部分。

1.4考核评价。

与普通院校体育考核形式无异,主要根据课堂教学时学生的表现和出勤率。身体素质测验的分数,如100m、800m、1500m、3000m的测验分数,体育项目的分数,如跳高、跳远、铁饼、铅球、引体向上、俯卧撑等项目,也主要根据各个项目的评分标准得出。

2.1牢固树立体医结合的观念。

体育教师要充分意识到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融入进去,真正做到医学与体育锻炼的结合,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首先,在体育中要运用“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好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才能为以后的学医之路奠定身体条件上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体育锻炼知识与技能,才能提高自身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才能形成健康合理的体育锻炼意识与良好的锻炼习惯。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中能深入学生心理,满足学生需求,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有意识将对体育的追求融合到生活中来,时时锻炼,把“终身体育”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养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信念。其次,要改变传统教育意义上的师生观,树立新的师生学观。在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示范作用的基础上,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灌输的对象,而是“教学相长”相互呼应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具备不同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特长等。只有树立了新的师生观,教师才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会以新的眼光对待学生,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潜力,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科学有效地结合。

2.2坚持“体医结合”的教学内容。

医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应既要考虑学校具体情况,又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同时还能照顾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适应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既要保证完成相应的教学大纲任务,又要兼顾教学活动的科学性、趣味性,将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特色——“体医结合、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体现出来。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体育锻炼与治病结合的记载:“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体现了朴素的保健思想。伴随社会发展,多种健身手段逐渐丰富,如被人们熟知的导引术、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等。太极拳的教学在普通院校的授课比较普遍,而相对于导引术、八段锦、五禽戏的引入则相对较少。对于这种无病强身,有病可通过锻炼有助于恢复康健的传统体育项目,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质机能、兴趣爱好等,进行适当的选修开设,慢慢进行扩大。也可根据不同的医学专业进行不同的体育项目推荐。如,护理专业可适当增加形体方面的练习;临床医学专业可适当增加提高反应能力的练习;针灸、推拿等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上肢肌肉力量的练习。总之,作为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师,要注意“体医结合”,选择具有医学特色的体育项目,将体育舞蹈、健美操、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等融入到医学中去,促进医学生学习更多锻炼身体、恢复健康的手段和方法。

2.3改进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观念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实施的相应教学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制定根据国家不同时期的教育观念而发生变化。当前环境下,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对学生的教育模式也已发生改变。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改进教学设计与方法、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主体性与探究性,增强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应是多元化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的相互结合是当前较为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模式。教师评价应公平公正,切实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测评水平、参与能力进行真实反映;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要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得出三者在总的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总之,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是“体医结合、终身体育、健康第一”,培养出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需要有一定的体育保健等知识与能力,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强健的身体,在以后的医学生涯中能为病人的康复训练或健康的体育锻炼做出正确的指导。因此,医学院校中的体育教学更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浅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主体性的论文通用篇四

摘要:主体性教育是针对客体性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它克服了以往在实践中无视学生的主体性,置于被动的地位而不顾的弊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如何使小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人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种常见的思路,而且把主体性教育的概念、关系、意义作用等等阐述相当清晰,但很少谈到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方面内容,特别是小学体育课教学更为少见。在此,我们不仿转换一下视角,通过揭示学生主体性缺失来探讨主体性教育,为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主体性;缺失。

众所周知,小学体育课教学是由众多教学环节和因素所组成,在长期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反映出主体性缺失具体表现出下列几个方面:

备好一节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备课时,体育教师根据教材的性质、主题思想性等对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进行设计,在平时,体育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有机搭配、教学方法的选择往往只考虑如何着手来教这节课,并以教师自己为中心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学思路,缺乏对学生主体的深入研究,虽然在备课设计时较严密,紧扣形式较为新颖,但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的认识,脱离了教学是如何教学生学习方法。在实施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应怎么学,完全按老师事先备课设计意图来学习,主体性突出不够,出现死搬硬套,造成学生对动作概念一知半解,难以与教师默契结果,学生兴趣降低,还经常出现体育教师备课时想像很完美无缺,但实际教学下来与原来思路不相吻,教学效果差。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并统帅、制约影响着教学的其他因素,是教师选择教材、确定教学方法、决定教案教具和教学的根据。由于缺乏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了解,特别是认知结构和掌握技能技术状况没有充分考虑,因而在目标上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教师自然地把重点放在为了解决教材重难点而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上,而学生头脑里实际所接受的是零碎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练习兴趣,产生了厌学现象。

另外,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目标期望过高,造成教学过程中结果难以现实,同时可能出现目标要求过低,学生就容易产生满足情绪,错误认为课堂学习内容就这么几下子,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加上相当部分体育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与体育老师无关,这就反映出体育教师备课怎样设计的,必然丝毫不差地按主观愿望去操作完成。既然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那么它的任务主要既是帮助学生巩固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又要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上丰富他们的学习知识,进一步达到掌握技能技巧的目的。因此,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课堂教学的任务不过是传授书本知识,还要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有效地发挥和培养,制订出的学生为主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进行目标教学。

小学体育课教学往往是体育老师说了算,对学生来讲学什么、怎样学等都没有发言权,许多体育教师上课时进行满堂灌、心里认为教学环节一环套一环,严密紧扣,包揽了教学全过程,为此说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具体表现如下:

1、课堂语言交往的主体性缺失。

课堂语言交往它包括教师传授知识、讲解、提问等和学生回答讨论问题等两方面交流,在师生双方语言交流过程中呈现出三种可能:第一种体育老师根据教材动作要领进行讲解,教师问、学生答不断交替,第二种是学生受教师支配安排下进行回答问题,第三种是教师对某个知识点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一起来回答,以上三种情况主导者是体育教师,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向老师提出有关学习等方面的问题。课中出现学生对某个问题不理解,只好让它过去就算了。可能出现不敢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造成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似懂非懂,课堂学习气氛不活跃。难怪有些体育老师认为提问是件很简单的事情,根本不去研究对问题如何进行提问和如何提法,怎样教学生去思考一个问题的技巧,错误地认为所谓课堂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这样一来,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对某个问题不去思考追问。实际上在体育课堂过程中所提问题大多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体现不出学生教学主体性提高的实质。

2、学生主体自我控制感的缺失。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很低下,由于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制定出来的,学生不明确自己应学到什么程度,加上有些体育老师在讲解时不加明确,学生也就难以主动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体育教师又包揽了教学全过程,学生不能充分地参与全过程的管理,便使学生不能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只能听任体育教师的摆布,课堂出现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讲完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花费相当时间,讲得过多、过细、面面俱到,没有留一定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另外,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认识的偏差,致使在讲解内容时,主要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很少让学生自由发挥。

四、教导评价主体性的缺失。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大多是由教师来进行,它的依据往往是教材教学目标制订统一尺度来衡量每个学生主体,表现出主观愿望要达到的程度来衡量课堂掌握情况来操作,因而教学围绕完成目标进行上课,没有制定出每个学生实际水平来衡量每个学生的标准来对照,经常出现模糊的目标的总体来确定完成教学目标达成度,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没有安排让学生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这环节。应该进行分层标准分层评价,让学生人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育教师既要抓大面积提高,又要讲评个体,充分运用评价这个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且评价内容多样,评价方法灵活化,从而得到整体提高和发展。体现出评价民主化,经常以肯定的口气对学生主体来一次外部的奖赏,由于体育教师对学生主体内在需要缺乏认识,往往会造成课堂教学评价失去作用意义。

以上只是列举了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忽视学生主体性的一些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广大体育教师缺乏对受教育对象主体性认识欠缺,既有教育思想内容的问题,也有外部问题的制约所结果。在当前,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广大体育教师不断增强对主体性的认识,摆正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地位,转变对问题看法的观念,从而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努力创造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完美境界。

浅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主体性的论文通用篇五

从教育角度审视师生关系。从体育教学中两个有生命个体———学生与体育教师的角度,指出生命化的体育教学价值定位上,应“以人文本”,尊重生命、关注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以生命的发展和完善为终极追求,来实现体育教学生命的价值取向。

体育教学;生命。

体育教学活动是一个随着体育科学的建立而出现的自然现象,也是一个有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在中国最早的《体育教学论》著作中(王伯英等著),对体育教学的定义:它以学校体育教学这一特定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揭示学校体育教学的规律,探讨和阐明体育教学的本质、过程、原则、内容、方法和组织,以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揭示体育教学质量。关于体育教学的权威定义:第一种:所谓体育教学,乃是指学校教育中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得以积极主动地通过掌握技术技能、增进身心健康、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及自然或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促进其个性发展的教育过程。第二种:体育教学是一种以体育教材为中介使学生在体育教师指导下掌握体育知识及技术技能、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以促进其身体、心理、社会等适应能力且使之得以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有学者从生命的角度,将教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绕过人的生命直接企及知识目标的教学;第二种,利用人的生命为有效掌握和发展知识技能服务的教学;第三种,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人的生命自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本研究认为体育教学生命化应该是以尊重生命、关注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为目的,实现体育教学生命的价值取向。本文生命质量是指自然生命的质量(基本身体形态、生长发育与体质状况等)、精神生命质量(态度、情绪、意志品质与价值观等)和社会生命质量(自我实现程度、社会适。

体育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生命化特点更为凸显。体育教学不仅将目标定位于学生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学生精神层面的生命,教学中强调学生非智力因素,如顽强意志力、探究意识、协作能力等,即学生社会生命的提升。在体育教学中,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能够协调发展和完善。体育教学的鲜明特点即实践性,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身体运动,体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是一种动态过程。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生命在于运动。”“动”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它教学的主要特点,生命的价值、意义和智慧都在“动”中得以体现。

第一:体育教学环境是动态的、开放的。

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而言犹如空气和水,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体育教学环境作为学生主体直觉背景,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生命源于自然,生命发展需要空气、阳光。体育教学使学生在自然中呼吸自由的空气,享受阳光照射。体育教学环境需要物理环境是复合的,需要场地器材等等这些与阳光、空气、水、树木与草地等自然环境紧密交织在一起,共同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也是复合的,空间变化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动态变化。体育教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生命的自由与激情在体育教学动态中的释放。

第二: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是体育教学主要活动形式,老师通过自身内化的知识与技能展示给学生,用内化的生命价值,唤起学生活动的激情与兴趣。通过师生的互动,身体交流逐步把学生学习的技能知识转化为生命的价值,为学生生命的完善与发展投入资本。

毋容置疑,体育教学和生命关系密切。师生之间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手段。由于近代体育思想都是以学生为关注对象,而忽视体育教学中另一有生命的群体—体育教师。从以下三方面讲:

一、体育教师不能等同于“运动员。”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一部分大学生进入校园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某些项目体育技能而且水平很高,面对这样一个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如何实施体育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技能更优化,这是摆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技术水平高的大学生会用“高水平运动员”的标准来要求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来说是一种巨大挑战。

体育课上,体育教师所承担高度安全责任意识是其它课程教师无法体会到的。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超重儿、心肺功能与体质差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因运动量不适而出现异常现象,为了避免意外事故发生,高度责任心与安全意识每时每刻都让体育教师坚守着课堂。这对于体育教师是一种无形心理压力。

其三,教学中的困惑。

长久以来因“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好多人眼中体育课就是简单的“蹦蹦跳跳”,不用备课、不用批改作业,没有任何含金量。以至于体育教师在劳动价值、社会地位与职称晋升方面有时无法得到认可。这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伤害。以上体育教学思想,虽然用“快乐、健康、天性”来表述但仅仅是生命的一种表达,不代表生命的全部,体育教学生命化是生命发展与完善更深、更广的内涵。任何一个学科教学定位从生命角度审视体育教学,是人类回归生命的要求。冯建军强调教育中几个方面:“人文教育的失落,缺失了生命的另一半;教育与生活的割裂,丧失了生命的意义;绝对主义的客观知识,泯灭生命的灵性;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培育无根的生命;压抑规训,自由的生命;生命不能承受病理性教育之重。”狄尔泰从历史文化哲学视角解读生命:“自然我们解释,生命我们理解。”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生命的意义。基于传统体育教学对生命意义理解肤浅,从生命深度发出对体育教学回归教育本义的呼唤。

体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象形字角度来诠释“体”即“人”与“本”的结合,即体现“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生命意义在于对教育本义的回归。关注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并非单纯看见生命的存在,而是挖掘体育教学中个体生命潜在的精神能量。体育教学中存在两个有生命的个体,一个是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占据主体地位;两个有生命的群体:教师与学生,都需要生命的尊重与关爱,不仅要注重他们自然生命的发展,更要注重他们社会生命的发展与完善。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层面上的公平与和谐。

[1]丁留国.学校如何实施生命教育[m].文教资料,,(5).

[2]闫守轩.论教学中的生命关怀[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5).

[3]英,洛克著.教育漫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

[4]杨文轩等著.体育原理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5]杨文轩等著.体育原理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6]张伯苓著,王文俊等编,张伯等.教育言论选集[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7]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

[8]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生命。

浅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主体性的论文通用篇六

任何一个人对某些事物都是有自己的好恶的,对体育运动来说也不例外。它可以因为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或健康因素而改变,也会因家庭和环境改变一个人的运动习惯。作为体育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和情感状态,关注学生的对体育知识和运动的了解程度。要让学生对众多的运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不同的运动并有欲望参与一些运动。教会学生一些常用体育运动锻炼的技能与方法,掌握部分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能够初步运用获得的知识技能锻炼身体。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和体会健康的重要性,只有身体健康了,心理才会健康,要形成身心全面发展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

一个人的学习生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作为体育课程教学也充分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所以无论哪一个阶段的体育教学,都是一个启蒙、发展的过程,它对学生的运动水平都有形成、发展和提高的作用。所以就形成了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有来自家庭的、学校的而更多的是步入社会之后不断教育自已进行学习、提高、总结得来的。终身体育就是这样一个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体育思想。它引导人们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体育锻炼,使身体保持一直健康,因为健康是一个人终身的需要,并不是一个人在校学习期间为了考试的需要。人到中年以后,随着异化作用的加强,机体逐渐衰退,身体就容易出毛病,就更需要体育锻炼。终身体育的思想是符合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关注和强调学生的长期发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觉锻炼身体,具备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

每个人都是有需要的,有来自身理的简单需求,也有来自心理的复杂需求。同样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也会因为个人身体素质,性格爱好,性别而有不同需求。个子高,身体素质好的人可能会喜欢篮球、足球、网球等较为激烈,对抗性强的运动。而身体差一些的人可能选择羽毛球、乒乓球甚至慢走、慢跑一类个人化一些的运动。也会因为性别不同而选择的运动方式不同。比如男性爱选择篮球、游泳等项目,女性会选健身操、瑜伽等柔和一些的项目。所以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和差异,留下充分的让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从体育运动、学习中获得良好心理体验。

一个成就事业的人应该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这不仅是一个人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需求。“少年立则国立,少年强则国强”就是这个道理。体育运动提倡蓬勃向上的竞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还要体现出集体的协作努力精神,这些都需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要善于用心用脑,不断探索创新,这样才能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与体育运动习惯贯穿于教学之中,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课程目标的需要。教师还应善于引导学生将这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迁移到其它事物之中,形成个人永远的意志品质。

我们过去的教育,包括体育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很少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需要,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应走下“讲台”,进入到学生之中,充分体验学生的所思所感。老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要求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格是应该的,但不应是表情严肃的”严“。采用温和一些的态度和亲切一些的语言,多表扬学生的长处,让学生的长处不断闪光,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和谐温暖的环境之中,愉快地成长起来。

每个教师还应注意到学生各个方面都存在差个性差异,就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要承认学生在体能、技能、个性、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使那些居于落后的学生能在教学和运动中保持个人尊严,不能歧视落后的学生,教师还应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落后的学生也能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并在个人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当然,对学生的关注还不仅仅是体现在这四个方面,教育无小事,只要事事留心,教师的言行永远都会引导着学生,温暖着学生的。

浅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主体性的论文通用篇七

摘要:现代教学理论早就提出了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一观点,体育新课标也一样提出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具体要求。体育带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愉悦只有在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上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主体性;心理需求;参与空间;评价机制。

一、攻心为上,迎合学生心理需求。

大多都为独生子女的现代初中生在家长的呵护下已经习惯了顺境,而体育课堂跟文化课堂相比又更具挫折教育,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挫折往往会觉得难以遁形。很多的体育竞赛又会让学生在失败中受到心理上的打击,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学生主体性的激发。

(一)设计情境模拟教学。

情境模拟能让学生感受到贴近生活实际的体育运动及其价值,体育运动在情境中的运用使得学生对成功与失败的心态产生一定的改变,成败得失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无形中被下降许多,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体验转投到了与同伴之间的友谊、运动安全等其他方面,消极情绪往往得以产生,运动参与的主体性也就随之尽情发挥了。

(二)教学民主化。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大致有民主型与专制型两种教学风格。专制型的体育教师往往在教学中更加教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冷漠,学生学习的态度因为对体育教师的抗拒和心理上的疏离而更加缺乏主动性。因此,体育教师在开放性的体育课堂上更加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让学生在身心健康与愉悦中主动参与进课堂活动中来。事实上,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在体育教育中确实是同等重要的。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一般比较叛逆,命令式的教学往往会令他们反感,因此,体育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民主的氛围,学生与体育教师之间就会形成融洽的良性互动,学生的练习心态就会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主动心态,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二、为学生创造宽广的参与空间。

初中生运动参与的主体性、想象力和创造精神需要教师提供宽广的参与空间才能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其发挥出学习的主体性。

(一)自主创编热身活动。

体育课堂活动、训练以及比赛之前都需要热身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摆脱原有静止状态的生理惰性并调动人体各系统的活力与兴奋性是热身活动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充分的热身还能预防或避免运动中可能发生的`一些受伤情况,由此可见热身活动在人体运动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对热身活动进行自主创编对于他们个性创造与参与热情的激发是相当有益的,因此,自主创编热身活动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二)自制体育器材。

学生对学校固有的体育器材早就屡见不鲜,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很多时候也就下降了,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对体育器材进行改装或者自己创造发明将会使得学生的参与热情得到最大的激发,比如硬纸片做飞碟、易拉罐装上沙子做哑铃等等的自主创造往往令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学生在某节体育课上能够发挥出主体性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表现在整个初中阶段的体育参与中。因此,教师应在不断提升或者保持学生的运动参与动力上动脑筋,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才有可能在持续性的主动运动中得以树立,这就需要完善的评价机制令学生始终保持运动的高度参与。因此,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做到客观而全面并能形成对学生的鼓励,使得学生在不断增强信心的同时提升自己运动参与的内在动力,运动参与的自主性也因此得以良好的保持。

(一)过程性评价。

学生在体育测验或者比赛中的成绩固然是教师实施评价的一部分,但诸如团队合作、活动参与、情意表现等也是教师可以用来评价学生运动参与的指标,学生在教师善于发现的全面评价中往往能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在后续的运动参与中也能产生适度的运动调适并获得全面发展。

(二)赏识教育评价。

学生的运动天赋因其个体因素会产生诸多的差异,体育教师即使面对学生微不足道的一点进步也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运动自信缺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剂特别重要的强心针,学生在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中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感受到了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对自己的期待也会因此越攒越多,运动参与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对每个个体而言也因此得到了最好的发挥。总之,体育教师在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过程中一定切忌过多的约束,相反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参与的空间,学生的个性展示、潜能发挥、主体性发挥才能在这些富有趣味性的创造性活动中得到最有价值的锻炼。

浅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主体性的论文通用篇八

摘要:主体性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使其体会到“在快乐中运动,因运动而快乐”。本文分析提出,在中职院校体育教育中实现自主学习,还可以让学生重拾信心,发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及他人的肯定,以自信、健康的姿态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如何提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给予学生一个自主的教学空间,成为体育教师思考的重点。

中职院校体育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职学生是我国教育主体中的一个群体。因中职教育在社会中的认可程度较低,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差、自控能力弱,所以中职院校的教育手段及过程必然与其他体制院校有所区别。面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体育因其特殊性,只采用传统教学单一手段进行授课,其课堂效果、氛围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需求。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改变教师及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作用,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这才是中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中职院校学生现状。

众所周知,中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较差,就学生生源及现状来说,中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大多都是中考被淘汰的群体;有的学生甚至初中三年长期闲置在家,基本与学校教育零接触;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被家长强迫送到中职院校,家长的目的就是让学校帮其管理,避免学生过早进入社会,接触社会,从而沾染社会不良风气。但学生无法认同家长的行为,不能理解家长的初衷,因此来到中职院校后,态度消极,主动性较差,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初中已经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这个群体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不够,没有明晰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缺少学习的动力,思想不稳定,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自控能力普遍较差。笔者所在学校为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由于专业设置的限制(以护理、助产专业为主,药剂及农村医学专业为辅),导致在校学生男女比例悬殊。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性的最高层次。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以笔者所在中职院校体育课程为例,因其生源的特殊性、学校教学的针对性,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侧重点应与普通高中教学有所区别,应更重视其个性教育、素质培养及主体性的发挥。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固然重要,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应忽视,否则整个教学过程就演变为只重视“教书”,忽略了“育人”。更有甚者,单纯地认为“教书”必然“育人”。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所谓“育人”不仅指思想道德的提升,更应侧重于个体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全面发展。因此,笔者在体育教学中,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1.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所谓体育兴趣,就是让学生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意向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先从思想上着手,让学生能主动接受体育教学课程,以思想带动身体,由“乐学”变为“好学”,最终形成“授之以趣,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特点,参考体育教学大纲,可以制订有针对性、灵活性的教学授课计划,将学生的意愿和兴趣充分考慮进去,由学生自主选择授课内容。如学校女生较多,可以适当安排体育艺术类内容,教授学生韵律操、体育舞蹈等项目;而男生可以开展竞技性、对抗性体育项目(篮球、足球、武术等)。根据笔者的长期调研及学生反馈,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与传统被动教学相比,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兴趣及教学完成效果都有明显提升。

传统体育在中、小学普遍采用“老三段式”教学,也就是开始段--集合报数整队齐,跑步起步“一二一”,中间段--讲解示范来一遍,抓紧时间做练习,结束段--总结更正与表扬,收拾器材离操场。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序形成了一个墨守成规、毫无创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增加学生的反感,使学生疲于应付,过多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忽略学生个体存在感,弱化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从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泯灭,无法体验到体育教学的乐趣。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改变传统的跑步加徒手操的准备活动,由学生自主创作适于进行、乐于进行的内容,体育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地提出要求、建议,从而完善教学活动。

笔者在讲授篮球相关知识时,让学生自主创作教学游戏,课堂教学中以游戏为载体,把需要讲授的内容贯穿于整个游戏当中,将体育教学技术、动作融入游戏各个环节,其游戏规则、游戏过程都是各学习小组共同创作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期为学生讲解本节课体育教学侧重点--传球、投篮、运球、横向移动等技术;在讲授、演示技术特点与动作要领之后,以分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动作及要点,并通过游戏过程的执行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纠正。采用此方式,不仅贯彻了“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教学方针,而且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提升了学生课堂主动性。

3.改变教学方法。

以往教学方法单一,手段落后,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学习热情。为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自己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强权者,要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作用及地位,辅助教师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以笔者所带药剂专业班级为例,本学期教学计划中有排球、垫球技术的内容讲解。授课前期,笔者依然行使职责,以传授为主。在授课中后期,学生接受层面就会有明显区别,在此基础上,将动作掌握较好、垫球技术较为娴熟的学生作为骨干培养,安排其成为体育教学助教身份,由学生教学生,教师只做细节上的完善。此举的好处在于,对助教学生而言,既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同时也成为学生的榜样,利于学生发挥其主体性,提升他们在课堂上的作用及地位。对于技术较差、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由直接面对任课教师改为学生负责教授,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消除了紧张感,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在被教授学生完全掌握技术要领之后,再由他们继续帮助其他学生,这样就可以做到由点及线,以线带面,提高教学时效性,做到了“传、帮、带”,将教学内容以接力的形式快速、高效地完成。

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对当代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都发生了变化,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实施过程、教学手段等等;同时,体育教师和学生受众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者、设计者、研究者,教师更应适应时代潮流,善于创新,尊重学生的体育权利,让体育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实现其时代价值。

浅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主体性的论文通用篇九

摘要: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对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将探究性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充分展现学生主体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讨论;小组自主学习。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所以,教师要将探究性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探索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给学生留足发展空间。

一、问题讨论,提高探究欲望。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一定的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前提,是物理学发展的动力。而且,强化学生问题意识既是提高学生主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又是有效达成高中物理新课程目标的关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师,每当学生遇到不能解答的试题他们就会主动放弃,等待着教师的教,学生缺少主动性,缺乏问题意识。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素质教育下,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探究欲望,并让学生在成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本节课从生活实践出发,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初步了解自由落体运动,使学生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所以,在导入课时,我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谁下落得更快一些呢?学生的回答基本上都是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我随机取出一个一枚硬币和一团纸,随手一抛结果是下落速度基本差不多。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接着,我向学生引入了自由落体运动,进而使学生明白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是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在矛盾中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增强学生的物理知识应用意识。

二、小组自学,培养自主意识。

引导者转变,并且逐渐向“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高度迈进。二是学生可以在小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主体性,发展自己的个性。所以,教师在实施小组自学的过程中,大胆地对学生放手,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学时间,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进而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摩擦力有所简单了解,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小组自学的方式,首先,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之后,我又将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板书给学生。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学生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突破重难点内容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有人曾经说过:“21世纪的人才不再是目不识丁,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也就是只有能够自主学习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作用,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性,最终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潘荣成。高中物理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35)。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第一中学)。

浅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主体性的论文通用篇十

主体性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使其体会到“在快乐中运动,因运动而快乐”。本文分析提出,在中职院校体育教育中实现自主学习,还可以让学生重拾信心,发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及他人的肯定,以自信、健康的姿态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如何提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给予学生一个自主的教学空间,成为体育教师思考的重点。

中职院校体育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职学生是我国教育主体中的一个群体。因中职教育在社会中的认可程度较低,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差、自控能力弱,所以中职院校的教育手段及过程必然与其他体制院校有所区别。面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体育因其特殊性,只采用传统教学单一手段进行授课,其课堂效果、氛围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需求。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改变教师及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作用,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这才是中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关键所在。

众所周知,中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较差,就学生生源及现状来说,中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大多都是中考被淘汰的群体;有的学生甚至初中三年长期闲置在家,基本与学校教育零接触;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被家长强迫送到中职院校,家长的目的就是让学校帮其管理,避免学生过早进入社会,接触社会,从而沾染社会不良风气。但学生无法认同家长的行为,不能理解家长的初衷,因此来到中职院校后,态度消极,主动性较差,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初中已经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这个群体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不够,没有明晰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缺少学习的动力,思想不稳定,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自控能力普遍较差。笔者所在学校为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由于专业设置的限制(以护理、助产专业为主,药剂及农村医学专业为辅),导致在校学生男女比例悬殊。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性的最高层次。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以笔者所在中职院校体育课程为例,因其生源的特殊性、学校教学的针对性,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侧重点应与普通高中教学有所区别,应更重视其个性教育、素质培养及主体性的发挥。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固然重要,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应忽视,否则整个教学过程就演变为只重视“教书”,忽略了“育人”。更有甚者,单纯地认为“教书”必然“育人”。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所谓“育人”不仅指思想道德的提升,更应侧重于个体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全面发展。因此,笔者在体育教学中,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1.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所谓体育兴趣,就是让学生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意向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先从思想上着手,让学生能主动接受体育教学课程,以思想带动身体,由“乐学”变为“好学”,最终形成“授之以趣,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特点,参考体育教学大纲,可以制订有针对性、灵活性的教学授课计划,将学生的意愿和兴趣充分考慮进去,由学生自主选择授课内容。如学校女生较多,可以适当安排体育艺术类内容,教授学生韵律操、体育舞蹈等项目;而男生可以开展竞技性、对抗性体育项目(篮球、足球、武术等)。根据笔者的长期调研及学生反馈,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与传统被动教学相比,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兴趣及教学完成效果都有明显提升。

传统体育在中、小学普遍采用“老三段式”教学,也就是开始段--集合报数整队齐,跑步起步“一二一”,中间段--讲解示范来一遍,抓紧时间做练习,结束段--总结更正与表扬,收拾器材离操场。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序形成了一个墨守成规、毫无创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增加学生的反感,使学生疲于应付,过多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忽略学生个体存在感,弱化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从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泯灭,无法体验到体育教学的乐趣。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改变传统的跑步加徒手操的准备活动,由学生自主创作适于进行、乐于进行的内容,体育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地提出要求、建议,从而完善教学活动。

笔者在讲授篮球相关知识时,让学生自主创作教学游戏,课堂教学中以游戏为载体,把需要讲授的内容贯穿于整个游戏当中,将体育教学技术、动作融入游戏各个环节,其游戏规则、游戏过程都是各学习小组共同创作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期为学生讲解本节课体育教学侧重点--传球、投篮、运球、横向移动等技术;在讲授、演示技术特点与动作要领之后,以分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动作及要点,并通过游戏过程的执行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纠正。采用此方式,不仅贯彻了“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教学方针,而且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提升了学生课堂主动性。

3.改变教学方法。

以往教学方法单一,手段落后,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学习热情。为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自己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强权者,要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作用及地位,辅助教师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以笔者所带药剂专业班级为例,本学期教学计划中有排球、垫球技术的内容讲解。授课前期,笔者依然行使职责,以传授为主。在授课中后期,学生接受层面就会有明显区别,在此基础上,将动作掌握较好、垫球技术较为娴熟的学生作为骨干培养,安排其成为体育教学助教身份,由学生教学生,教师只做细节上的完善。此举的好处在于,对助教学生而言,既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同时也成为学生的榜样,利于学生发挥其主体性,提升他们在课堂上的作用及地位。对于技术较差、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由直接面对任课教师改为学生负责教授,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消除了紧张感,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在被教授学生完全掌握技术要领之后,再由他们继续帮助其他学生,这样就可以做到由点及线,以线带面,提高教学时效性,做到了“传、帮、带”,将教学内容以接力的形式快速、高效地完成。

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对当代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都发生了变化,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实施过程、教学手段等等;同时,体育教师和学生受众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者、设计者、研究者,教师更应适应时代潮流,善于创新,尊重学生的体育权利,让体育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实现其时代价值。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