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最新法律教育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精选8篇)

最新法律教育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精选8篇)

时间:2024-01-14 05:59:04

相关推荐

最新法律教育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精选8篇)

我国法律教育的现状

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更好地投入学习。总结应当注重逻辑性和层次感,避免信息的杂乱无章。通过阅读他人的总结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的表达和写作技巧。

法律教育现状分析论文篇一

通识教育是开展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理念。

它不同于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专业教育,将学生按专业进行区分,学习特定的知识技能,而是旨在倡导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及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识教育理念的出现,促进教育回归到“人”的身上。

高校一直强调对人才的培养,而通识教育真正地关注到学生作为“社会人”的需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只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激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尊重学生作为人的需要,就不仅仅要求学生在特定的专业上取得成就,而应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思考、实践创造、价值判断、伦理道德等多方面。

二、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中的问题。

1.课程整体规划不到位。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通识教育的队伍,然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多学校却没有合理的规划,通识教育课程“散、乱”是整体态势。

在通识教育阶段,各校对学生选课的要求为“在文、理、艺等学科中选一定学分的课程”。

单用“文、理、艺”等划分课程的范畴仍然不够,学生的综合能力未必能得到提升。

至于不同的类别中应该开设什么课,要开几门,这些高校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2.没有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理念。

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鲜有设置跨学科的交叉课程,学生学习知识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知识仍然零散化。

而上文提到过,目前我国实施通识教育的做法为“在文、理、艺等科中互相选一定学分的课程”,因此部分通识课程直接照搬专业课程,任课教师也是各院的专业课教师。

这样一来,尽管学生有权利选择课程,可实质上不过是对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机械学习。

3.必修课数量多,选修课数量少。

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相似性。

首先,公共必修课的结构几乎雷同。

思想政治、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军事理论等都是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因此无论哪个学校的学生都得学习。

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和英语课,学分比例很重,同时也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且不严格。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考核仍以试卷为主,缺乏对于学生平常学习和实践的考核,而对于某些通识课程来说,实践中的考核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因此,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会使学生误以为只要能死记硬背,会做题,就一定能过关。

这样反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会违背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初衷。

三、对改善我国通识教育课程的思考。

1.将通识教育课程系统化。

国外一些学校将通识教育课程系统化,如哈佛大学,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几大领域,其中包括文学艺术领域、历史研究领域、科学领域、外国文化领域、伦理道德领域和社会分析领域。

我国通识教育课程未必就要按这个标准来划分,然而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对通识课程进行领域划分,明确学生在通识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哪些领域的知识。

同时,在不同领域开设不同的课程,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但学校有权利规定学生在每个领域应该至少选择几门课程。

2.增加跨学科交叉课程的开设数量。

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大大地推动了科学进步,因此学科交叉研究体现了科学综合性发展的趋势。

知识不再以学科的形式单一化存在,而是需要学习者运用多学科的思想方法进行研究。

这种新型知识领域及学科的出现,正适应了通识教育的发展。

因此,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开设跨学科交叉课程很有必要。

3.改进教学方式。

课程能否实现预期的效果和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学方式决定的。

比起专业课程,通识教育更强调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培养探索精神当作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和技能,而是在更深层次上领悟到知识背后的方法论以及附着在知识上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文化性。

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要始终围绕着通识教育的精神内涵———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等。

尽管目前我国通识教育的课程在设置方面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我们一直在摸索前进的道路上。

教育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找准定位,合理设置课程,通识教育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作者:崔璐单位: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法律教育现状分析论文篇二

摘要:从对农村中学体育发展的现状分析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研究和探讨,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从而为我国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管理扫除一定的障碍,促进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现状;解决方案。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育资源且已有资源较为落后。

少,导致无法吸引优秀的教育者投身到农村教育的建设中去。这就使得农村教育体系中基本都是学历水平和自身素质都不是很高的教师或者教育行业从事者,教育资源非常匮乏。再加上受到地理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体育的设施也落后于城市,学生的体育活动缺乏完整的体育设施,而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也未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就导致了农村中学体育始终得不到发展反而日益落后的状况。

2.教学方法未能与时俱进。

农村地区人民的思维方式就比较固定,受其地域条件的限制所能吸收的新鲜事物也相对较少,所以当地人民对于教育这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还是将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运用于当今的教学中,使得学生不能真正地燃起对学习的兴趣,这也阻碍了农村中学体育的发展,学生没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投身到课堂活动中去,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导致这种局面出现且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未能与时俱进接受最新的教学方法,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设施的不健全导致教师只能指引学生侧重基础知识而缺乏运动的实践。

3.体育设施不健全。

农村学校经济条件落后,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与现有的体育设施状况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说我国经济水平正在不断的提高,农村的经济状况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对于教育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也有了一定的增多,但是需求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协调性,这不仅让体育学科成为学生最为落后的学科,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远远落后于全国中学生的平均水平,所以要想改善这种局面就必须先从教学设备上着手,首先改善教学环境,有一个系统的体育器材以及场地。

1.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

农村经济状况的不乐观决定了教育包括中学体育教学方面的落后并且使之长期处于这样一个状态。鉴于这个情况,国家就应该在教育这一块着重关注落后地区。国家对于农村应该加大资金和优秀教师的引入,提高人才报酬,吸引高新人才投身到基层建设。另一方面,除了国家长期关注农村教育,社会各界人士也应该伸出援手关注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建设,扶持农村教育,以此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农村孩子也能更加平等地充分享有他们本该拥有的受教育的权利。

2.学校通过完善对体育教师的考核机制提高教师素质。

由于环境相对艰苦而工作报酬低且没有太多保障,所以,农村体育教师普遍都是由学科以及综合素质不高的教师组成,而有着高新知识、综合能力突出的教师无法被吸引到农村建设中。所以,学校要本着对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负责的态度对教师进行一个有规定、有制度的阶梯式选拔,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素质。

3.根据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实际的综合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明其道理操其技法。所以,教师在提高自身知识文化水平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扩充社会知识,了解教育最新动态掌握教育导向,在不断变化的实际中改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做到:

一是要学会把握时代的机遇。

二是要适时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参加一些专业培训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这种方式来与时俱进走在教育风潮的前列。

三是要努力钻研。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在摸索中前进,一方面懂得学生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一方面要明白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能够主动学习知识。

四是要不断地在课程改革反思改进中成为推动国家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光荣一员。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多观察、多总结,让学生打开心扉,投入到教师设计的课堂环节中去,融入课堂。

参考文献:

[1]吴群艳.浅谈制约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因素及解决方法[j].价值工程,.

[2]俞建炜.浅析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

法律教育现状分析论文篇三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教育领域中如火如荼的进行,学校体育教育对于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现代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认真做好农村体育教育现状的分析和教育改革的反思,根据《中央7号文件》的指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健康为第一,增强学生体质,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构建主体意识,依法治体;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因地制宜,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空间。

农村学校主要是指县以下的由镇乡一级政府直接管理的乡村中小学校,其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开展农村的义务教育。目前,我国现有普通中小学866万多所,农村约占89%,在校中小学生1亿6900多万,农村约占74%。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农村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也关系着我国新一代农民的整体素质。

1、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

(1)名义上虽有校长分管体育,但实际上许多分管校长分而不管,对随意占用体育课尤其是毕业班的体育课听之任之,有些地区毕业班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

(2)校领导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抓升学率,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状况。体育课质量基本无人关心,校领导只对文化课感兴趣,体育课可有可无。

(3)分管领导对体育课多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数年不听、不看体育课是常事。

(4)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抓体育工作与教育质量对立起来,使学校体育工作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2、师资队伍严重匮乏。

(1)具有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的体育专业教师不足,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在我县十三所中学,一百多所小学中,除了一中、二中、三中、和为数不多的几所乡镇中心小学的体育教师配备较全,其它学校严重缺编。

(2)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在师资缺乏的学校,都是拿其它学科教师代替上体育课,业务教学水平不能保障,就不能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有序进行。

(3)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女教师寥寥无几。

(4)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在农村学校,体育课一般被认为是副科,体育教师很难被列入师资培训的范围内。体育教师的业务教学能力和水平得不到再提高,在教学改革中的探索犹如闭门造车、瞎子摸象。

(5)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没有规范的评价标准,比较片面,体育教师付出的劳动得不到认可,不能同工同酬。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严重的阻碍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3、场地器材、基础设施不足,投入力度不够。

在我所了解的近两百所学校里,体育设施暴露的问题很严重,只有三所学校有田径场,每年各学校的资金大多用于基建,对体育经费的预算和器材的购买没有纳入计划。场地器材的不足很难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

4、教学问题突出。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科学性、灵活性;体育考试项目的确定不够科学、灵活、全面。

(2)体育课开课率低,随意性大。

二、改革中的反思。

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社会评价与管理上,对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还缺乏一套科学规范、严格公正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在经济上,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体育教学落后的重要原因。此外,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在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构成了一个体育文化整体,但事实却是农村体育与农村学校体育属于不同的条块,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教育政策“城市取向”,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等。

1、构建主体性意识,依法教改,依法治体。

第一,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定新的制度和法律,具体明确农村学校体育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加强制度和法律的宣传,唤醒农村学校体育改革中各主体的主体意识,特别是教师主体的法律意识,用法律维护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教师自身的利益与地位。第三,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加强对教育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改革,维护司法公正。

2、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

第一,农村学校教育各主体要充分认识到“五育”是一个整体,偏废任何一育都不利于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第二,树立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重要的观念,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是现代教育的主体。第三,教学内容需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利用学校教育的时间(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习)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足可以让一个人接受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第四,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依托,推动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空间。

农村学校体育改革要解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不管是教师还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必须勤于学习,掌握和培养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开展创造性实践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要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教学空间。如农村有山、有水、有着城市所不具备的大自然,让学生去爬山不会比枯燥单一的“跑圈”运动量小;让学生在田野里抓蝴蝶,听到的笑声或许是最开朗的。

农村学校应尽可能地根据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能够让学生真正喜欢的体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这种“兴趣”能够陪伴他们一生。

法律教育现状分析论文篇四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也越来越重视。然而,根据国内仍有一些中小学校在计算机教育方面的做法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本文中结合中小学当前计算机教育问题所在,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与措施,以期望提高当前国内中小学计算机的教育程度。

21世纪在中小学教育当中,为应对计算机发展对基础教育带来的挑战,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可以说培养中小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十分必要。当前社会向信息化迈进,教育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是实现社会信息化的关键。实现教育信息化必须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鉴于此,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可以说这一目标的确立无疑对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计算机教育实际应用与教学内容并不符合,导致计算机教育在出现脱节的情况。而且,计算机教育教学内容落后,无法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很差,不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无法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实际应用的需要。与此同时,应试教育严重的制约了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给学生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一些学校的计算机教师,主要是以计算机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使得很多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不感兴趣。在中小学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不注重与时俱进,给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国家加大了计算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计算机教育配套设施不完备、现代化设备和先进计算机设备不足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计算机教育的整体效果。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教师只注重计算机学习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不利于培养专业化计算机人才。

(一)陈旧的教育观念和落后的管理。

当前国内大多数学校领导缺乏计算机教育现代化的先进教育理念,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如一般小学科,每周安排的课时较少。而且,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没有系统的管理体制,导致计算机课常被占用。可以说,目前很多中小学对于对于计算机的教学十分不重视。

(二)硬件设备落后。

虽然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经费加大了力度,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计算机教育配套设施不完备、现代化设备和先进计算机设备不足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计算机教育的整体效果。除此以外,许多学校的计算机硬件配置较低,不能满足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三)教师队伍薄弱,教学方法落后。

很多中小学计算机教师缺乏专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大多数只是照本宣科;除此以外,一些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从事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计算机教学的整体教学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一些硬件环境好的学校,虽然配备了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但大多数教师很少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良好的硬件设施使用几率很少,甚至于只是用作应付上级检查。观察课的使用。

(四)缺乏评价机制。

很多中小学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计算机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导致教学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水平低下。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是提高青年一代的信息意识,培养他们应用信息知识和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课程,因此,将计算机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是计算机教育的主要目的。从全球的角度看,发达国家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价值取向值得思考。发达国家提出,计算机教育不是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学习过程,也不是一种与计算机技术有关的各种软件产品的使用教育。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软件的应用情况,找出隐藏在其中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重视计算机与多媒体相关伦理和法律问题,尊重知识产权法,使用合法的软件系统。

(二)增加计算机设备的投入经费。

我国现如今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投入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投资、社会的赞助。从近年来看,计算机经费的投入并不多。此外,还要加强对投资计算机教育资金的监管,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国家可以实行优惠的教育投资政策、具体的投资管理办法和配套措施,以确保计算机教育所需资金的落实。

(三)加强师资培训,确保计算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国内,专业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师十分缺乏,因此,加强计算机师资培训刻不容缓。一是要培养中小学计算机专业教师,二是培养中小学在职计算机教师。前者是计算机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后者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基础。为了尽快解决中小学计算机教师的问题,国家应该制定优惠政策以支持师范院校开设计算机科学课程。开展计算机教育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小学在职教师计算机培训也是促进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应充分发挥地方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学校的作用,可以分批集中短期培训,使培训教师初步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只有当中小学教师能够把计算机、现代教育技术与各种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薛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4).

[2]张德瑛.对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70).

[3]汪凯.中学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

法律教育现状分析论文篇五

法律文书是依据法定的诉讼活动而产生的文书,它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和意义,因而必须依照法律规定,按照不同的文种、要求和时限来制作。在诉讼活动的每一环节应该制作何种文书、在什么时限内制作文书等都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为之的。《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不批准逮捕的决定。”这就明确规定了公安机关制作《提请批准逮捕书》的时间,规定了人民检察院答复批捕文书的时限,即制作《批准逮捕决定书》或《不批准逮捕决定书》的时限。《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且写出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这不仅明确规定了起诉意见书制作的基本前提,而且明确了送达的机关以及附送的材料。

制作的合法性还体现在,法律文书要履行一定的法律手续。《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五条规定:“讯问笔录应交犯罪嫌疑人核对,对于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他宣读。如果记载有遗漏或者差错,犯罪嫌疑人可以提出补充或者改正。犯罪嫌疑人承认笔录没有错误后,应当签名或盖章。侦查人员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名。”这样的讯问笔录才具有法律意义,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法律教育现状分析论文篇六

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期间,跟随律师及相关案件进行了实习并且承担了一部分工作,现选择其中一个案件进行一部分改编并且结合一些热点法律问题与争议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北京时间凌晨1点28分,司机陈某驾驶一辆小型轿车在道路上行驶,在一个v字型路口进行调头,由于路口转弯角度较大,加之是夜晚,视线不明确,司机陈某没有看到调头路口处有一个醉汉被害人王某躺在马路口,汽车碾压王某于车下,之后陈某下车查看并看见王某躺在汽车底下,随后司机陈某慢慢挪动汽车并且驾车逃逸。后被害人王某被路人发现并送往医院救治,经抢救无效于第二日上午死亡。经法医专业鉴定后,被害人王某是由于被汽车碾压后造成内出血从而引发创伤性失血导致休克,最终死亡。交警部门时候对事故现场进行了相关的勘察,认定被害人王某处于v字型路口偏左侧的地方,交警大队进行实物实验,利用一辆汽车进行现成模拟发现王某所处的位置在汽车调头时是无法被发现的,即处于一个视野盲点,加之是夜里就更加难以发现,即使发现也无法再及时的采取相关补救措施。一周后,司机王某被有关部门逮捕归案,并且交代了相关案件情况,其中包括被告人陈某说他当时以为被害人王某已经死亡的主观意志,其他情况与交警部门所认定的结果一致。

本案中的争议点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司机陈某对于撞人这个行为的定性,即是否属于意外事件。第二个是陈某之后的逃逸行为如果来界定。

(一)、陈某撞人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

并没有当场死亡。即使司机减缓速度(深夜,如果周围不安全,司机也不敢放太慢的速度),若撞的是要害部位,也不能避免给被害人李某造成严重伤势的后果。是被告人陈某对被害人的遗弃和逃逸行为给本身受害的王某增加死亡的几率。而且法律不应当强人所难,实际情况中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并且依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没有断定被告人陈某造成损害的结果是故意或过失的证据,应当作出对被告人陈某有利的裁定和判决,不应当定陈某在撞人行为上违反了交通运输法规。因此,在此案中,被告人陈某的撞人行为应当认定为意外事件。

(二)、丁某逃逸行为应当认定为间接故意杀人首先,基于第一点的判断,由于被告人陈某的撞人行为是意外事件,因此,可以排除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交通肇事罪与交通事故中意外事件的区别关键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失和客观方面是否违法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主观上有过失,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则构成交通肇事罪;如行为人没有违法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且是由于不能预见、不能抗拒、不能避免的原因引起交通事故,则不存在罪过,不能认定为犯罪。《刑法》第133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结合法条及相关的分析,被告人陈某逃逸的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第二款的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而陈某却不对王某进行作为义务,对王某的现状听之任之,即使被告人陈某主观上认为王某死了,害怕而逃离,但是,没有对王某判断是生是死而大意逃离仍然是被告人陈某的过错,即使王某死亡,陈某仍然不应当丢弃被害人王某,应当由医生对王某的生死进行评断。所以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在这不应当得到适用。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的含义是在对事实存在合理疑问时,应当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判决、裁定。张明楷教授认为此原则有以下几种适用界限:

(1)只有对事实存在合理怀疑时,才能适用该原则;

(2)对法律存在疑问时,应根据解释目标与规则进行解释,不能适用该原则;

(5)虽然不能确信被告人实施了某一特定犯罪行为,但能够确信被告人肯定实施了另一处罚较轻的犯罪行为时,应择一认定为轻罪,而不得适用该原则宣告无罪。对当事人的听之任之的主观心理的推断是合理的,不论被告人陈某是认为王某已死还是未死,对与王某来说,最坏的结果就是死亡,而被告人陈某却放弃了给王某一丝生存的机会,选择了最坏的结果,那是法律不允许的,法律不能强人所难,但是也必须合理公正。综上所诉,被告人丁某的逃离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

综上所述,案件中被告人陈某属于意外事件,但是随后其驾车逃逸的行为却构成了间接故意杀人罪,等待陈某的将是法律合理公正的裁判。

法律教育现状分析论文篇七

摘要:随着现阶段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要能够将某一个学科学透、学精,而不是什么都会一点,除了专业的科目,还要了解社科类、人文类、自然科学类的学科。按照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使用通识教育的方式能够有效地保证对人才的培养工作。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识教育陷入重重困难。基于此,本文将对通识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对策。

通识教育是理念和课程相互统一的教育方法,指的是针对现阶段高等教育专业化的突破和纠正,通识教育的内涵指的是对使人类能够得到精神的自由、生活的价值、心灵的充实,以及对生命的尊重、资源的利用,宇宙的和谐等。通识教育的教学目的是指要满足人自身向自由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通识教育的基本精神。所以,随着现阶段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通识教育的手法,同时这也是当今终身教育与职业岗位变换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的通识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的学校表面上实施的是通识教育的方式,但实际上使用的还是传统的通识教育的方式。我国的通识教育现阶段发展的还不是很完善,在理论上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但是实际上还没有学校在实施的过程中,找到了通识教育的使用方法,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也没有真正的做到改革教育。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模糊。要实施通识教育,必须对通识教育的内涵有一个基本一致的认识。通识教育的概念涵盖的知识点很广泛,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通识教育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现阶段的通识教育的定义还没有得到确认,也没有办法统一出一个通识教育的定义。根据现阶段通识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需要深刻的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并对通识教育有一个合适的定位,还要对其概念进行深刻的理解,能够有效地掌握通识教育的实施方式,找到通识教育实施的根本途径。如果没有理解通识教育的真正内涵,就无法得到真正意义的实现。

(二)通识教育师资力量普遍不足。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高校使用的都是院系划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划分,但是没有注意到院系划分应该以通识教育的内涵做前提,这就导致很多的老师在学校体制的引导下,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也不够深刻,对通识教育没有重视。老师们作为授课的主体,对通识教育没有认识,自然也不会在教学中实施。还有一部分老师只是对通识教育进行研究,没有对通识教育进行实施,这样的方式也会导致通识教育的研究停滞不前。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中,广泛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很多的老师愿意投入通识教育的研究工作,但是却视其为牺牲奉献自己的时间。由于高职院校的老师本身使用的就是专才教育的教学,但是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老师本身不具备通识教育的基础,对通识教育也没有独到的见解,就没有老师想要去教授通识教育的课程,导致师资力量严重的缺乏。

(一)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要以质量为先。通识教育现阶段已经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认可,并成为了大学的主要课程之一,并针对通识教育有严格的考核制度,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会按照通识教育的教学要求去严格的进行课程。因为,很多学生将通选课变成了一种拾便宜学分的课,而且是大多数情况下最容易过的课,最不用付出努力的课。可想而知,这种以低质量的通选课作为通识课程载体的形式,其对通识教育的发展是致命的打击,造成的后果是通选课日益被人不重视,日益被专业课程所挤压,而且是最容易被裁减的课程。还有一种现状也值得注意,就是学校将通选课作为文化素质教育建设成效的量化体现,简单的以开设通选课的数量来显示文化素质教育的成就,这种指导思想陷入了通识课程的发展误区,以数量取代了质量。因此,根据当前通识教育质量不高的现状,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通识课程质量认证体系,切实保证通识课程的质量,在质量建设的前提下逐渐扩展通识课程数量,才能为通识教育课程以至通识教育奠定良好的认可度和发展基础。

(二)打造以资深教师为核心的教学队伍。通识教育的实施前提是要求老师要具备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对通识教育的研究经验,能够在进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对多种学科的知识相互结合,能够达到通识教育的教学目的。在进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很多的老师由于没有经验,掌握不了通识教育的根本方式,通识教育的课堂变得十分无趣,老师的讲课过程敷衍了事,学生对课堂也不感兴趣,其结果是面对通识课程师资严重不足,形成了以大批行政及教辅人员充当通识教育一线的师资队伍,其基本素质和学养水平难以满足通识教育的要求,更加恶化了通识教育在学校发展定位及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势必使通识教育日趋衰落。

三、结论。

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应用中面临着很多困难,一方面是在通识教育的认识上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是通识教育实施的师资上出现欠缺,使得通识教育难以顺利开展。为此,在高职院校教育中,为了促进通识教育发展,首选需要奠定质量为先的通识课程建设,提升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其次需要打造以资深教授为核心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再加上一些辅助因素来促进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研究[d].安徽大学,.

[3]郑东方.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

[4]张军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契合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法律教育现状分析论文篇八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我国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状况下,需要对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以扼制现实中不公平现象的.进一步蔓延.文章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方面分析了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并从教育政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内容、教育腐败四个角度探讨了我国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作者:姜利琼作者单位:重庆教育学院教育系刊名:教育与职业pku英文刊名:educationandvocation年,卷(期):“”(33)分类号:g40-01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